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成為蘇東坡
  • 趙海峰
  • 2582字
  • 2023-08-16 16:45:27

浪子回頭金不換

蘇洵是蘇序最小的兒子,他的大哥蘇澹英年早逝。蘇軾在《蘇廷評(蘇序)行狀》載:“(序)生三子,長曰澹,不仕,亦先公卒。”真正讓蘇家揚眉吐氣、光宗耀祖的是二子蘇渙。他登進士及第,官至鳳翔寶雞主簿,做過鳳州司法和通判閬州,后升為提點利州路刑獄,相當于現在省檢察院檢察長。

這位伯父是蘇軾兄弟當年的偶像,他們第一次見到伯父是在慶歷七年(1047年),祖父蘇序去世后,蘇渙回眉山老家為父親守孝。當時蘇軾十歲,蘇轍才七歲,蘇渙很喜歡這兩個侄兒,經常給他們講自己少年時發奮讀書的經歷,勉勵他們刻苦學習。他還教授兩人學習技巧,其中有一則還為蘇軾所傳承,那便是——抄書。蘇渙覺得抄書是增強記憶力的好方法,他先后抄寫了司馬遷的《史記》、班固的《漢書》。蘇軾后來經常沿用此法,也抄寫過《漢書》三遍。他以后寫文章能夠隨意引經據典,和蘇渙教授他的學習方法有很大關系。

蘇渙是一個“學霸”,他從小進入鄉校讀書,學習上從來沒有讓父母和老師著急過,這與他弟弟蘇洵形成了鮮明的對照。蘇洵后來聲名鵲起,但實際上從小并不喜歡讀書,“少獨不喜學,年已壯,猶不知書”,有些“廢柴青年”的意思。蘇家的親朋和鄰里對此頗為擔心,勸說蘇序對這個幺兒要好好管教,但蘇序卻不以為然。說來也怪,他對蘇洵的兩個哥哥“教訓甚至”,獨獨對蘇洵卻“縱而不聞”,完全采用一種“放養”的教育方式。面對親戚朋友的善意相勸,蘇序答復的口頭禪是:“非爾所知也。”言外之意是說你們根本就不懂教育。

不覺幾年過去了,蘇洵還是一如既往,“終日嬉戲,不知有生死之悲”。但奇怪的是,蘇序對這個不思進取的兒子從來沒有失去過信心,他說:“吾兒當就其不學耶?”這樣的好兒子難道用得著擔心他不努力學習嗎?不知道蘇序的自信心來源于何處,反正他始終覺得蘇洵是一只“潛力股”,終會有一鳴驚人那一天的。

蘇洵的真正愛好是旅游,有些“游俠”的風范,名山大川到處都留下了他的身影。十六歲那年,在自己的二哥蘇渙進士及第后,蘇洵也參加了應舉考試。根本沒時間讀書的蘇洵自然落榜,這使得他對應試教育更加厭惡,丟下書本,繼續游山。

十八歲那年,蘇洵娶了眉山富豪大理寺丞程文應之女為妻,但這樁婚姻并沒有拴住這位游俠,蘇洵依舊頻頻出游,“少年喜奇跡,落拓鞍馬間。縱目視天下,愛此宇宙寬。山川看不厭,浩然遂忘還……”這首蘇洵所作的《憶山送人》,真實記錄了自己當年游山玩水的快活生活。

一切到二十五歲時發生了逆轉!

《三字經》里有一句話耳熟能詳——“蘇老泉,二十七,始發奮,讀書籍。”這里的蘇老泉就是蘇洵,話講得很通俗易懂,是說蘇洵的勵志故事開始于二十七歲。實際上,更嚴謹地說,應該始于二十五歲那年。

這一年蘇洵的母親病故了,這使得他的性格發生了很大的轉變,我行我素的脾性逐步收斂,開始意識到自己為人子、人夫、人父的責任。蘇洵在《上歐陽內翰書》中說:“洵少年不學,生二十五歲始知讀書,從士君子游。”他從此謝絕了過去一起玩樂的伙伴,開始在家閉戶讀書。

除了家庭變故外,蘇洵的巨大轉變,離不開外界的其他刺激。最大的刺激應該是他的二哥蘇渙、大舅子和兩個姐夫都有了功名,自己卻碌碌無為,臉上感到十分無光,只能奮起直追,實現彎道超車。對此林語堂先生分析道:“此等情事,即使平庸之才,都會受到刺激,對一個天賦智力如此之高的人,當時的情形一定使他無法忍受。”

關于外部刺激,有一個故事。二哥蘇渙曾經問他:“三弟,你游歷了那么多名山大川,能不能寫點文章,讓我們通過文字看看這些山川如何雄奇秀美?”這下把蘇洵難住了,錦繡河山雖在他腦中,但卻不知如何用優美的文字將其表述出來。蘇渙見狀也不再為難他,對蘇洵說:“我們蘇家先人原是很有一些來歷的,可自大唐以來,我們只知眉州刺史蘇味道是我們的先人,往后就語焉不詳了。從下往上推,也只知道祖父叫蘇杲、曾祖叫蘇祜。三弟既然喜歡周游,何不找些老人聊聊,再去查查別人的族譜,把我們蘇家族譜編出來呢?”蘇洵滿口答應。在追根溯源中,蘇洵看到了先人的事跡,為了弄明這些人的來歷,他為自己列下了長長的書單,把《史記》《漢書》,還有更早的《左傳》《國語》《戰國策》都羅列到床前案頭,開始有了讀書的念頭。

無論這個故事是否真實,也不管什么是直接的誘因,總之,蘇洵從二十五歲起結束了游蕩歲月,靜下心來讀書了。一如父親蘇序對他的自信,蘇洵一開始自我感覺相當良好,覺得讀書其實沒有什么難的,“吾自視,今猶可學”。在蘇洵看來,過去是自己不愿意學,他的腦子足夠聰明,只要肯投入精力,像二哥那樣考取功名不是什么困難的事情。但現實很快給了他一記響亮的耳光,景祐三年(1036年),信心滿滿的蘇洵參加最底層的鄉試舉人考試,居然落榜了。

這樣的失敗經歷,對志在奪魁的蘇洵打擊可想而知,但他轉念一想,失敗并非完全是壞事,至少讓自己認清了現實。痛定思痛,他找來了自己寫的百篇舊作細讀,不禁喟然嘆道:“吾今所學,乃猶未之學!”憤然用一把火將這些舊稿全部燒掉,對過去的自己進行了徹底否定,然后取出《論語》《孟子》和韓愈的文章從頭再讀。這一年蘇洵二十七歲,這便是“年二十七,始發憤讀書”的由來。

蘇洵屬于要么不學,要學就往死里學的類型。有一個“以墨為糖”的故事流傳至今,說是有一年端午節,蘇洵一直待在書房里讀書,連早餐都忘記吃了。程夫人心疼老公,特意剝了幾個粽子,連同一碟白糖,送進了書房。到后來收拾盤碟時,發現粽子已經吃完,糖卻原封不動,而硯臺的周邊卻殘留了不少糯米粒。原來蘇洵只顧著讀書,把硯臺當作了糖碟,將粽子蘸著墨汁吃了。

這種專注程度只能用“物我兩忘”來形容。

遺憾的是,過程滿分,但效果為零,幾次趕考,都未中舉。慶歷五年(1045年),蘇洵又開始新的一輪嘗試,他先游岷山、峨眉山,然后坐船由夔州、巫州,經三峽至湖北襄陽,接著轉陸路到達汴京,參加“茂材異”考試,這是朝廷收羅遺賢、布衣可求出身的特種考試。參加這次考試非常辛苦,他后來回憶道:“自思少年嘗舉茂林,中夜起坐,裹飯攜餅,待曉東華門外,逐隊而入,屈膝就席,俯首據案。其后每思至此,即為寒心。”苦歸苦,還是沒有任何奇跡發生,同以往的所有考試一樣,蘇洵又一次落榜了。

這次趕考,蘇洵在京城前后待了一年多,眼見做官無望,他并沒有選擇回家,而是帶著憤懣和失望又開始了“名山之旅”。先后到了中岳嵩山、西岳華山和終南山,又南下江西登了廬山,直到聽到父親蘇序逝世的噩耗,這才結束旅程回鄉奔喪。

主站蜘蛛池模板: 石门县| 林周县| 金沙县| 湖南省| 兴化市| 陵川县| 泉州市| 会理县| 桐梓县| 兴隆县| 武义县| 常山县| 花莲县| 海晏县| 威宁| 孝义市| 宝应县| 绩溪县| 策勒县| 利川市| 连山| 株洲县| 庄浪县| 江口县| 博客| 禹州市| 淮安市| 镇雄县| 深州市| 通江县| 厦门市| 咸丰县| 衡阳市| 福泉市| 云林县| 天祝| 梨树县| 萨嘎县| 宁海县| 石城县| 盈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