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為避捉婿早成親

天意難違,錯過只能錯過了。十九歲那年,蘇軾娶了比自己小三歲的王弗。

王弗是眉州青神人,和蘇軾算是同鄉,她的父親王方是鄉貢進士,因此王家也是一個詩書之家。年輕時的蘇軾其實并不太想結婚,十八歲那年他遇到了一位隱者,與之談玄論道,內心燃起了隱遁山林的想法。蘇軾的想法一說出來就炸了鍋,全家都極力反對,經過一番苦口婆心的勸說,蘇軾最終還是屈服了。后來在給三茅山修道高士劉宜翁的書信中,蘇軾說:“軾齠齔好道,本不欲婚宦,為父兄所強,一落世網,不能自逭。然未嘗一念忘此心也。”看得出對于這件事,蘇軾一直耿耿于懷。在給另外一個友人王庠的信中,也曾坦言:“少時本欲逃竄山林,父兄不許,迫以婚宦,故汩沒至今。”說的也是同樣一個意思。

關于兩人結為姻緣,一直流傳著一個浪漫的故事。說的是在青神縣有一座書院,教書的先生正是王弗的父親王方,年輕的蘇軾在此讀書。書院旁邊有一個綠潭,一日蘇軾在潭邊說:“好水豈能無魚?”拊掌三聲,只見巖穴中群魚翩翩躍起。蘇軾很高興,他對王方說:“美景當有美名。”王方便邀請當地文人給水潭取名,但眾人題寫的名字都比較俗氣。最后,蘇軾說出他的題名“喚魚池”,這令王方拍案叫絕。這時,王弗也叫丫鬟送來題名,恰好也叫“喚魚池”。于是眾人都說:“不謀而合,韻成雙璧。”之后,王方便請人做媒,將王弗許配給蘇軾。

如今到四川青神縣旅行,還可以看到一幅巨大的宣傳牌,上書“青神——蘇東坡初戀的地方”,這不過是招攬游客的旅游宣傳廣告,實際上,這個故事應該是后世編撰的。從史料記載上看,兩人似乎不存在羅曼蒂克的初戀,蘇軾的這一樁婚事完全是父親蘇洵安排的。

兩家都是讀書人家,算得上門當戶對。王弗性格“敏而謹,慧而謙”,作為鄉貢進士之女的她,一開始并沒有向蘇軾夸耀自己通曉詩書,因此蘇軾并不知道妻子知書識字。每當他讀書的時候,王弗總陪在身旁,后來蘇軾背書卡殼了,她反倒給予提醒。好奇的蘇軾問她書里的問題,她竟都“皆略知之”,頓時讓蘇軾刮目相看,“由是始知其敏而靜也”,他這才知道夫人原來是一個沉靜而有內涵的女子。

一年后,蘇轍也成婚了,娶了同鄉的史氏。新郎新娘年紀都不大,蘇轍十七歲,史氏才十五歲,蘇轍在《寄內詩》中寫道:“與君少年初相識,君年十五我十七。”

蘇洵讓兒子如此早婚,大概是擔心兒子將來金榜題名后被“捉”去。宋代有種婚姻文化,名曰“榜下捉婿”,就是說發榜之日,各地富紳全家出動,爭相挑選登第士子做女婿。那場景看上去簡直就是搶,坊間稱之為“捉婿”,又戲稱為“臠婿”,“ 臠”是指肉塊,可謂形象至極。

這種“捉婿”非常瘋狂,有時到了“饑不擇食”的程度,通常所重視的陰陽吉兇、家世背景等此時都拋之腦后,甚至連新及第進士是否還是單身都來不及考慮。曾有這樣一個笑話,有一個新及第的年輕舉人,體貌亦不凡,為一權勢之家看中,便派出十多個壯丁將青年簇擁至其家。該青年既不拒絕,也不逃避,而是欣然而往。到了家里,女方的家長來到青年面前,問道:“我只有一個女兒,長得并不丑陋,愿意嫁與公子為妻,不知可否?”此青年深深鞠了一躬,推辭道:“我出身寒微,如能高攀,固然是件幸事,要不您等我回家和妻子商量一下再說,怎么樣?”圍觀眾人見狀哄堂大笑。

在當時的人看來,這是雙贏的結果。“女怕嫁錯郎”,登第士子有官可做,大家閨秀自然擠破頭想當“官太太”,反正富紳家不缺錢,缺的是政治地位。“十年寒窗苦”,登第士子大多沒有錢,金榜題名后,如果能娶富家千金“洞房花燭”,得到地位的同時得到了富貴,是兩方面的超值回報。

聽上去挺美,只是不清楚會被什么的人家捉去,不確定性太大。蘇洵心里根本沒底,不如娶個本地姑娘,更為妥當,至少知根知底。況且讓兒子早些成家,有了家庭責任感的同時,也解除了后顧之憂,可以心無旁騖地刻苦讀書和考取功名。

只是,立業要比成家難多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博野县| 宣威市| 闸北区| 万全县| 芜湖县| 肥西县| 乐安县| 鄄城县| 高密市| 江陵县| 蒲江县| 陆川县| 思南县| 临颍县| 西丰县| 金秀| 吴堡县| 安塞县| 高雄县| 大同市| 伽师县| 广宗县| 贞丰县| 镇沅| 滁州市| 秦安县| 南康市| 西和县| 双峰县| 建宁县| 黄大仙区| 商城县| 平利县| 奎屯市| 焉耆| 井陉县| 新建县| 黄大仙区| 玛曲县| 沙田区| 晋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