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類的故事(房龍作品集)
- 房龍
- 2439字
- 2023-08-09 15:43:55
第五章 象形文字
埃及人發(fā)明了書寫術,歷史從此有了文字記載。
那些居住在歐洲原始大陸上的早期祖先很快就掌握了多種技能??梢钥隙ǖ卣f,如果不是因為突然有外客闖入,這些歐洲人遲早也會主動放棄野蠻的生活方式,并創(chuàng)建屬于自己的文明。然而,有人搶先一步發(fā)現(xiàn)了他們的存在。一個來自南方的旅人,勇敢地跨越了高山和大海,找到了這些生活在歐洲大陸上的野人們。他的故鄉(xiāng)遠在非洲,他的祖國名叫埃及。
正當西方人做夢也想不到要發(fā)明叉子、車輪或者建造房屋的時候,遠在尼羅河谷的埃及人已經(jīng)在數(shù)千年前就發(fā)展出了高度的文明。說到這里,我們要和尚且居住在洞穴里的歐洲祖先們告別了,去拜訪一下地中海東南沿岸的人民,這里生活著人類文明的啟蒙者。
埃及人教會了我們很多東西。他們精于農(nóng)牧,通曉灌溉。他們所建造的神廟不僅是希臘人的仿效對象,更是我們現(xiàn)代教堂的靈感來源。他們所發(fā)明的日歷能精確地計量時間,而且稍加修改之后,一直沿用到今天。然而,埃及人最大的貢獻莫過于對歷史的記載,為了把寶貴的經(jīng)驗傳遞給后代,他們發(fā)明了書寫術。
生活在現(xiàn)代的我們早已習慣于讀書看報,以至于想當然地以為人類自古就能讀會寫。事實上,書寫術這一曠世的發(fā)明,直到近代才出現(xiàn)。如果不是因為有了文字的記載,我們恐怕至今還像貓狗一般,只能夠教會后代一兩招簡單的技巧,因為如果不會記錄,即使有再多的經(jīng)驗也無法傳承。
公元前一世紀,羅馬人來到了埃及,他們在尼羅河谷發(fā)現(xiàn)了很多奇怪的小圖畫,似乎是關于國家歷史的記載。遺憾的是,羅馬人對“任何外國的東西”都不感興趣,所以對這些遍布于廟宇和宮殿墻壁上的,或者書寫在大量莎草紙上的古怪圖形沒有做任何進一步的研究。早在羅馬人到來之前幾年,最后一位通曉這些神圣文字的祭司就已經(jīng)去世了。失去了國家主權的埃及人只能坐擁這大量寶貴的歷史文獻,卻無人能夠破譯,非但造福不了自己的子孫后代,連動物都認為這些歷史遺跡毫無用處。
一千七百年過去了,埃及依舊蒙著她神秘的面紗。終于在1798年,一個名叫波拿巴的法國將軍偶然帶兵來到了非洲東部,為進攻英屬印度殖民地做準備。不過他還沒能走出尼羅河的范圍就遭遇了戰(zhàn)敗。然而,法國人的這次遠征卻機緣巧合地破譯了古埃及的圖形文字。
有一天,一位年輕的法國軍官,厭倦了看守自己那位于羅塞達河(尼羅河的一個河口)附近的小堡壘,決定花上幾個小時在尼羅河三角洲的廢墟里逛逛。注意!他發(fā)現(xiàn)了一塊讓他十分費解的石頭。和埃及的很多東西一樣,這上面也刻滿了各種小圖形。然而這一塊黑色玄武巖石板卻有其不同尋常之處。它上面共刻有三種銘文,其中一種碰巧是這位軍官認得的希臘文。于是他心想:“我只要把希臘文和埃及文對比一下,就立刻可以知道上面所記載的奧秘了?!?/p>
這個計劃乍聽起來非常簡單,卻花了足足二十多年時間才實現(xiàn)。1802年,一位名叫商博良的法國教授開始研究這塊著名的羅塞達碑,對比上面的希臘文和埃及文。1823年,他宣布自己已經(jīng)確認了其中十四個小圖形的含義,可沒過多久,他就因積勞成疾而過世。所幸,關于埃及書寫術的主要規(guī)律已經(jīng)被人發(fā)現(xiàn)。今天我們對于尼羅河谷歷史的了解甚至多過對密西西比河的認知,就是因為那些圖畫為我們提供了一部縱橫上下四千年的編年史。
古埃及人的象形文字(象形文字一詞在埃及語中的含義為神圣的文字,又叫圣書體)在人類歷史上產(chǎn)生了極其重大的影響(就連我們所使用的部分英文字母都是從它們演變而來的),因此我們很有必要了解五千年前的人們是如何發(fā)明出這種絕妙的文字體系來的。
我們都知道什么叫做表意文字。任何西部印第安人的歷史都會涉及類似的小圖畫,用以記錄捕殺水牛的數(shù)目和每次參與狩獵的獵手人數(shù)。通常破譯這種記錄的含義并不困難。
然而,古埃及文卻不是表意文字。智慧的尼羅河兒女早就超越了表意文字的初級階段,他們的圖畫遠比本身的表象更有深意,接下來我會嘗試慢慢地向你介紹。
假設你就是商博良教授,正在研究一疊莎草紙文獻,上面寫滿了象形文字。突然間,你看到一個男人拿著鋸的圖畫,你可能會想:“這很簡單,意思當然是說一個農(nóng)民去砍樹。”然后你又接著看另一張紙上的文字,上面講述的是一位女王在八十二歲時去世的事件。在某句話中再次出現(xiàn)了一個男人拿著鋸的圖畫。顯然,一個八十二歲高齡的女王不可能去砍樹,這意味著剛才那個圖畫一定另有深意,究竟是什么呢?
這正是這位法國教授的貢獻所在。他發(fā)現(xiàn)埃及人是最早使用我們所謂的“表音文字”的人,也就是說他們用一系列文字來代表口頭語言的發(fā)音(也叫做語音),這樣我們只需要借助幾個點、幾個橫豎和幾個彎勾就可以把自己所說的話都記載下來。
現(xiàn)在,讓我們再回到那個持鋸的小人身上。
鋸這個詞在英文中有兩個含義,或者是木匠使用的一種工具(saw),或者表示“看到”(to see)這個單詞的過去式。
下面就是這個詞如何隨著時間而發(fā)生演變的過程。起初,它只代表所勾畫的工具,但慢慢地這個含義逐漸消失,而變成了某個動詞的過去式。又過了幾百年之后,埃及人連這個意思和圖畫都一并不要了,開始用一個字母來替代整個單詞,也就是字母S。
舉一個簡短的句子就能讓你明白我的意思。下面這句話如果用象形文字寫出來的話就是這樣的:

或者代表讓你可以看到東西的一雙眼睛,或者意味著“我”,即正在說話的人。
而則或者代表采集蜂蜜的昆蟲,或者代表“是”(to be),意思是存在。當然,它也有可能是構成“成為”(become)或者“表現(xiàn)”(behave)這些詞的前半部分。
在這個具體的例子中,在這個特定圖畫的后面跟著,后者的含義是“樹葉”(leaf)或者“離開”(leave)或者“信”(lieve)(這三個單詞在英語中具有相同的發(fā)音)。
至于“眼睛”(eye)這個詞的含義是顯而易見的。
最后的這個圖畫代表的是一只長頸鹿,是一個源于表意文字的古象形文字。
現(xiàn)在我們可以輕易地翻譯出這句話的含義了。
“我相信我看到了一只長頸鹿。”(I believe I saw a giraffe.)
在發(fā)明了書寫術之后,埃及人又在數(shù)千年的時間里不斷地對其加以完善,直到他們可以表達任何想要表達的含義。這種“表音文字”成為了埃及人之間互通書信、書寫賬目和記載歷史的工具,目的是讓后世子孫能夠從先輩的經(jīng)驗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