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溝通的本質
- (美)羅納德·B.阿德勒等
- 1448字
- 2023-07-27 16:36:00
溝通能力的原則
大多數專家同意,溝通是一種以有效和恰當的方式來實現目標的能力。你可以通過思考自己是如何處理日常溝通中的挑戰難題來了解這兩個維度,例如,拒絕一次邀約或是要求朋友停止做出讓領導討厭的行為。在這些情境下,有效的溝通能幫助你得到想要的結果。而在大多數情況下,恰當的溝通可以增進溝通雙方的關系。
你可以試想一下,只滿足某一個維度的情境來理解恰當性和有效性的重要性。例如,你對餐廳服務員大喊大叫可能會讓你的飯菜很快上來,但你可能不會受到他們的歡迎。同樣,當情況不妙時,你對室友說“沒事”可能會維持你倆的關系,但結果仍會讓你感到沮喪。為了激勵大家在有效性和恰當性之間找到平衡,以下內容概述了溝通能力的幾個重要原則。
沒有單一的“理想”或“有效”的溝通之道
你自己的經驗也許就能告訴你,有效溝通的方法絕對不止一種。成功的溝通者有些會很嚴肅,有些則很幽默;有些外向活潑,有些沉默文靜;有些講話十分坦率,有些講話拐彎抹角。此外,某種溝通方式可能在某種情境下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但在另一種情境下卻可能產生消極的作用;某個人的溝通能力被大家認可,但在另一個人看來他的溝通能力卻大有不足。你經常和朋友開的玩笑,如果放在家庭聚會中,就可能傷害敏感的家人;你在周六晚上約會的浪漫態度,就不適合出現在周一早晨的工作中。沒有任何規則和技巧能夠保證你成為成功的溝通者。
當不同文化背景的成員相遇時,靈活性尤其重要。有些溝通技巧似乎是通用的,例如,每一種文化都要求演講者舉止得體。但是,在特定情況下,什么是恰當的溝通往往會因為文化的不同而產生巨大的不同。例如,飯后打嗝兒或在公共場所裸體等行為,在世界上某些地方可能是合適的,但在某些地方可能令人發指。在有效的溝通中也存在著更細微的差異。例如,自我表露和直言不諱等品質在美國可能會受到重視,但在許多亞洲文化中會被認為是咄咄逼人和冷漠無情。我們將在第2章探討更多有關溝通能力在跨文化上的應用。
溝通能力依情境而定
由于溝通能力在不同情境和不同人之間差異很大,因此將溝通能力視為一種有的人擁有而有的人沒有的特質是錯誤的想法。更確切地說,溝通能力應該以程度或范圍來劃分。
你可能在某些領域擁有較佳的溝通能力,但在另一些領域則不然。例如,你也許很擅長處理和同輩之間的溝通,但是在和比自己年長或年輕、富有或貧窮、更具吸引力或更缺乏吸引力的人交往時,卻顯得十分笨拙。事實上,即使是和同一人相處,你的溝通能力也可能會因為情境的不同而表現得不同。因此,因為一時的苦惱就下結論說“我是一個失敗的溝通者”未免太以偏概全,正確的說法是:“盡管我不能很好地應對這種狀況,但我在其他場合能處理得很好。”
溝通能力可以后天學習
當我們談到溝通能力時,不得不提到生物學的觀點:生物因素對于溝通風格的影響是注定的。一些研究發現,某些特定的性格特質,會使人傾向于使用特定的能力技巧。比如,那些生性喜歡遷就和盡心盡責的人,會比較容易接納別人的不同意見,但相對來說,也比較難成為一個果斷和高效的人。
幸運的是,生物因素并不是決定我們溝通方式的唯一因素。溝通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套人人可以后天習得的技巧。例如,有溝通焦慮的人可以通過人際培訓課程獲得改善。溝通技巧的指導也被證明可以幫助各種專業領域的溝通者高效地溝通。即使缺乏系統的訓練,也可以通過觀察和試錯來提升溝通技巧。我們從自身成功和失敗的經驗中學習,同時也可以通過觀察其他人的溝通行為,不論是正面還是負面的溝通形式。當然,我們希望你能夠應用本書中的知識,成為一個更優秀的溝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