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儒家文化與公司治理:理論經驗研究與中國故事
- 程博
- 894字
- 2023-08-09 17:43:37
2.2.3 儒家文化與宗教信仰
Hofstede(1980)開創性地對文化變量加以刻畫,進而涌現出了大量關于文化的實證研究(Stulz & Williamson,2003; Gul et al.,2011; Ghoul et al.,2012;Du,2013; Eun et al.,2015; Du et al.,2015)。在新制度經濟學研究框架中,文化、習俗、宗教信仰等都屬于非正式制度,對社會經濟和市場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North,1990)。宗教信仰要求信奉者崇拜特定的神靈,信奉和遵守特定的教義、教規,參與特定的儀式,并以此指導和規范人們的思想和行為(林立強, 2010)。宗教信仰具有文化屬性和制度屬性的雙重特征,前者通過教義、倫理、道德來重塑個體的價值觀、理念和信仰,形成隱形的道德倫理規范和行為標準;后者通過其組織性、教會儀式和社會活動的開展,形成共同精神追求和理念分享(Stark & Finke,2000; Longenecker et al.,2004; Li,2008; Du,2013; Du et al.,2015; Adhikari & Agrawal,2016;王金波,2013;李毓鑫和王金波,2015;賀建剛,2015;潘黎和鐘春平,2016;曾泉和裴紅梅,2016)。
宗教信仰的上述特征與儒家傳統文化的鮮明特征在某些地方有相似之處,但兩者并不能簡單地等同起來。實際上,儒家傳統文化與宗教信仰兩者存在本質差異。其差異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宗教信仰是人類心靈的一種寄托,信奉者敬奉神靈,它是超越的、形而上的;而儒家文化是人類思想的薈萃,沒有宗教神靈崇拜,它是集體主義(利他主義)和個體主義的結合在某個狀態下達到的一個完美均衡(盛洪,2016)。第二,宗教信仰與科學是有沖突的,而儒家傳統文化與科學是一致的,沒有一種文化像儒家傳統文化這么能容忍科學(包容性極強),是解釋復雜事物的方法(盛洪,2016)。第三,宗教信仰是具有強制力的,而儒家傳統文化內在的價值觀只能是引導和倡導,沒有強制力。第四,宗教信仰是一個封閉系統,而儒家傳統文化是一個開放系統。它不斷適應政治與社會變化,并與經濟發展緊密相關,一方面的變化會影響另一方面的變化,即文化變遷影響經濟發展,反之,經濟發展也會促使文化變遷(亨廷頓和哈里森, 2013)。
此外,儒家傳統文化中的禮教作為道德展演的一種行為實踐,不是基于對某種特定的神圣性的敬畏之心,而是一種基于現實生活的、彌散式的知識體系,這一點顯然有別于宗教信仰(費孝通,2011)。從這些差異也可看出,相比于宗教信仰,儒家傳統文化對個體和群體品格與價值觀取向的影響更為深遠,也處于更加基礎與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