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2.2.2 儒學基本特征

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體和精髓,儒家文化是一個社會關于道德的一致性契約。費孝通(2008)在《鄉土中國》中對道德觀念進行了詮釋,認為道德觀念是在社會里生活的人應當自覺遵守社會行為規范的信念,包括行為規范、行為者的信念和社會的制裁。從社會觀點說,道德是人和人關系的行為規范。社會對個人行為的制裁力,使他們合于規定下的形式行事,用以維持該社會的生存和延續。數千年,儒家傳統文化對人們行為的影響已經使其超脫了文化的屬性。按照新制度經濟學的基本觀點,更確切地說,儒家傳統文化作為社會制度和秩序的屬性之一,是社會經過長期博弈后得到均衡解,至少表現出以下六個鮮明的特征。

(1)儒家傳統文化有著獨特的“義利”價值觀,倡導集體主義文化。《論語·里仁》提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所謂“君子”,是指貴族或者受過良好教育的知識分子。按照孔子的觀點,受到儒家文化熏陶的君子應當更關注社會的公正和道義,不僅僅是以個人私利為最高目標,而是超越功利。《論語·里仁》還提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可見,儒家文化將“義”置于“利”之上。孟子進一步闡釋了“義”的概念:“非其有而取之,非義也”(《孟子·盡心上》), “義,人之正路也”(《孟子·離婁上》)。同時,儒家倡導集體主義文化,強調組織利益高于個人利益,為了組織利益可以暫時犧牲個人利益;有集體主義取向的個體更加注重與他人的關系、面子以及組織和諧,盡量避免發生沖突。在這種“重義輕利”的價值觀和集體主義文化的引導下,儒家文化的門徒相比于普通人群,多出了一層“義”的追求,正所謂的“義者利之和”,由此形成一個利益均衡點,從而使得利己主義的傾向有所緩解。

(2)儒家傳統文化強調“至誠”的道德觀。《禮記·中庸》指出,“唯天下至誠,為能經綸天下之大經,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孟子進一步闡釋道,“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孟子·離婁上》)。儒家要求門徒誠實不欺、講求信用,甚至將誠信作為評價一個人的最重要標準(“人而不信,不知其可也”《論語·為政》)。“君子養心,莫善于誠”(《荀子·修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論語·學而》)等格言無不體現儒家文化對“誠”“信”道德修養的褒揚。至誠的道德觀不僅表現出個體自身以較高的道德標準進行自我約束,而且也表現出社會群體中每一成員對其他成員行為的外部監督。

(3)儒家傳統文化不是教人“出世”而是教人“入世”,強調以人為本的思想,尊重人的人格,注重如何做人以及提高人的內在道德修養,倡導“修身、養性”以提高個人修養,最終達到“君子慎獨”的境界。“仁也者,人也”(《孟子·盡心下》),這里“仁”的核心是人本思想,“人”是指有道德的人。“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禮記·中庸》),強調感恩、孝慈、寬容、忍耐和和諧等內容,是一種內在的倫理行為。儒家認為“修身”是君子有所成就的前提,“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禮記·大學》), “君子不可不修身”(《禮記·中庸》), “修身”甚至是古代帝王治國的前提(“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眾所周知,《大學》里講到:“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據此,可以抽象概括出儒家傳統的精髓為“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到了明代,心性儒學大師王陽明將“格物致知”和“正心誠意”融合為一體,認為兩者互為條件,相互依存,把儒學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儒家文化鼓勵門徒通過修身達到“君子慎獨”的境界,也就是說,即使沒有外界的監督,儒家門徒也應具有很強的自我約束力,謹言慎行。

(4)儒家傳統文化中蘊含著創造力和創新精神。“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禮記·大學》)的思想,從動態視角來強調創新,表征出儒家傳統文化中內化的創新精神,既是社會進步的驅動力,又是“日新又新”精神的喚醒(閻海峰, 1999)。《論語·述而》中提到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等都在強調儒家傳統文化的學習觀。學習是知行合一的過程,蘊含著順時應變、從善如流的思想觀念。同時,和諧主義也是儒家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內容。“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子路》)、“禮之用,和為貴”(《論語·學而》)、“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孫丑下》)、“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論語·公冶長》)、“和者,天地之生成”(《春秋繁露》)等反映了儒家門徒寬廣的思想境界和追求和諧的美好愿望,強調個體應接受或適應外部環境,以和為貴,加強團隊內部的團結。

(5)對“名”的推崇也是儒家傳統文化的一大特征。“齊景公有馬千駟,死之日,民無德而稱焉。伯夷、叔齊餓于首陽之下,民到于今稱之。‘誠不以富,亦只以異。’其斯之謂與?”(《論語·季氏》)。這段話反映了儒家對于“名”的看法,擁有千乘馬車的齊景公并沒有什么美德可稱頌;伯夷、叔齊雖然餓死在首陽山下,但人們至今仍稱頌他們的品德。事實上,善名與稱贊是儒家門徒的追求,而惡名也是儒家門徒竭力想要避免的。《論語·衛靈公》中也提到,品德高尚的人害怕去世后沒有留下好名聲(“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可見,除了“君子慎獨”這一自我約束外,“名”作為一種聲譽機制也將約束儒家門徒的行為。

(6)“禮”也是儒家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特征。“禮”是一種道德規范,強調的是外在的倫理行為,表現為外在的社會控制。“不學禮,無以立”(《論語·季氏篇第十六》),孔子強調了儒家禮義道德的功能。“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亂則窮。先王惡其亂也,故制禮義以分之,以養人之欲,給人之求”,荀子進一步闡釋了儒家禮制是調節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社會規范,進而維護社會和諧。“禮節民心,樂和民心,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禮記·樂記》)、“招攜以禮,懷遠以德,德禮不易,無人不懷”(《左傳·僖公七年》)等都體現了禮制文化的社會控制功能。具有制度特性的儒家禮制文化兼有道德規范和法律規范的特征,有效地促進了個體之間、個體與群體之間的宗法倫理關系的建構,實現其社會控制功能。

概而言之,經過數千年的傳承和洗禮,人們長期涵濡、浸淫于儒家傳統文化之中。它不僅是一套規導人們行為的價值判斷系統,而且還是一套禮制文化系統。長期以來,儒學思想作為一種精神信仰已積淀到血脈之中、內化于心,實現社會規范對人的內在制約與控制。這種無形的制度在制度結構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極大地影響個體的思想觀念和行為。

主站蜘蛛池模板: 巴南区| 南雄市| 时尚| 江津市| 社旗县| 子洲县| 涞水县| 东阳市| 五莲县| 屯昌县| 秀山| 南召县| 观塘区| 上虞市| 湛江市| 保康县| 齐河县| 池州市| 修水县| 富顺县| 蚌埠市| 民县| 正安县| 莎车县| 邹城市| 黑龙江省| 铜山县| 皋兰县| 兴化市| 治县。| 犍为县| 应用必备| 蕲春县| 勐海县| 应用必备| 太仆寺旗| 卢湾区| 黎城县| 新郑市| 东阳市| 布尔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