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國時期省級教育行政研究
- 張寅
- 10895字
- 2023-08-03 17:33:54
三 學術史回顧與反思
相關研究成果大致可分為“民國時期省級教育行政自身發展”和“民國時期省級教育行政與地方教育事業間關系”兩類。
(一)關于民國時期省級教育行政自身發展的相關研究
學者們對民國時期省級教育行政自身發展進行了豐富的研究。有關內容散見于教育通史、教育斷代史、教育行政管理史等領域的著作中。
1.教育通史類
民國成立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教育通史類著作已形成相當規模,但大部分著作重點研究古代教育史,其中一些著作雖以“中國教育史”命名,然其論述的僅是中國古代教育史。比如,徐式圭撰《中國教育史略》(1931)、余家菊著《中國教育史要》(1934)等。因此,這些書籍還很難稱之為嚴格意義上的教育通史類著作。1925年,王鳳喈撰成中國第一部中國教育史通史類著作《中國教育史大綱》。而且,該書也是第一部涉及省級教育行政相關活動的通史類著作。書中,作者在分析民國新學制的頒布與實施、教育普及諸問題的基礎上指出,教育實施受阻的原因很多,其中重要一點是行政組織不完善。就省級教育行政而言,一是地方與中央之權限不清;二是中等以上學校,校長更易頻仍,而政府委任多不得人,以致激起學潮,妨礙教育;三是由于用人之不得宜、權小、人少、地廣,省視學調查監察不實。
如果說王鳳喈的《中國教育史大綱》對省級教育行政稍有涉及,那么他的《中國教育史》則對相關問題進行了較深入的探討,主要表現有三:一是從民初之省區教育行政、1922年之改革案、1927—1928年之大學區制、1929年后之教育廳四個時段對省級教育行政制度演進做了較細致的分析;二是對30年間教育行政變遷與學制變遷做了比較,認為我國教育行政制度非全出于模仿,且除短期實行大學區制外,教育行政制度的變革力度不大,較學制變革為小;三是總結了省級教育行政制度存在的問題,如缺乏審議機關、忽略研究工作、忽視視導工作等。
然而,該書對各省教育行政的動態“行政”過程缺乏關注。20世紀30年代,我國最有影響的教育通史類著作是陳青之的《中國教育史》。該書對1912—1929年的省級教育行政有所述及,認為省級教育行政部門歷經教育司、教育科、教育廳、大學區等幾個時期;1913年實行軍民分治后,教育司隸屬于行政公署,無獨立地位;1914年,各省教育司取消,僅在巡按使公署政務廳下設一教育科,其地位更無足輕重;1917年,在徐世昌時代,始恢復教育獨立機關,正式設立教育廳;1927年后,實行大學區試驗;1929年,因各方反對,大學區試驗取消,仍恢復教育廳舊制。
該書對宏觀了解省級教育行政發展脈絡不無裨益。
1949年后,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教育通史類研究成果頗多,突破了此前將中國教育史大致等同于中國古代教育史的內容框架,視野不斷開闊,方法、體例也不斷創新。這方面的標志性成果有:一是1988年出版的由毛禮銳、沈灌群主編的《中國教育通史》。其中,第四卷與第五卷對民初省級教育行政部門變遷、大學區制、教育視導制度等做了梳理,此外還關注了各地收回教育權運動、教育經費獨立運動、會考等。該書為民國時期省級教育行政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背景線索。二是2000年出版的由李國鈞、王炳照總主編的《中國教育制度通史》(八卷本)。該書是教育通史方面的又一重大成果,其中,于述勝撰寫的《中國教育制度通史》(第七卷)依據政策規章等史料,梳理了民國時期省級教育行政部門變遷、教育視導制度、教育經費制度等內容,對當時省級教育行政中存在的問題也有述及。
2.教育斷代史類
中國教育斷代史研究成果主要分為古代、近代、現代三大塊。1949年以前,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陳翊林著《最近三十年中國教育史》(1930),莊俞、賀圣鼐編《最近三十五年之中國教育》(1931),蕭恩承著《中國近代教育史》(The History of Modern Education in China,1935)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陳翊林的《最近三十年中國教育史》。該書作者介紹了辛亥革命以來省級教育行政制度的變遷,指出自教育廳設立后存在的突出問題:1917年11月以省長不能完全不過問教育事宜為由,各省改教育科為第三科,“有的省份移于第二科,而失去設立教育廳的原意,且不免教育廳與第三科爭權的壞現象”。
20世紀70年代以來,大陸地區出版的近現代斷代教育史著作主要有:陳景磐著《中國近代教育史》(1979)、熊明安著《中華民國教育史》(1990)、李桂林著《中國現代教育史》(1991)、申曉云主編《動蕩轉型中的民國教育》(1994)、李華興主編《民國教育史》(1997)等。其中,熊明安的《中華民國教育史》是1949年后出版的第一部民國教育史專著。著者在占有豐富一手史料基礎上,以歷史階段演進為縱線,分章論述了南京臨時政府建立至敗亡各時期的教育方針、教育政策、教育制度、教育管理措施及各級各類教育發展變化的情況,并從橫向對民國時期私立學校教育、邊疆少數民族教育、華僑教育進行了探討,還分析了省級教育行政制度改革、各省推行義務教育的實際情況、省教育視導機構變遷、省教育視導實施情況等。此外,申曉云主編的《動蕩轉型中的民國教育》值得一提。該書將民國教育的研究置于中國近代社會結構、思想、文化大變遷的氛圍中考察,評述了民初教育狀況、北京政府時期教育狀況、白話文的推廣和普及、義務教育的推行、收回教育權運動、教育獨立運動等,梳理了省級教育行政制度的變革歷程,并對其作出評價,認為“民初省教育行政制度還不完善,特別是受時局的影響,各省無暇對教育予以太多的關注,因而造成省教育的普遍不發達”;同時認為,國民政府初期省級教育行政“機構增大、人員增多,職權地位亦有所提升”,但存在“受一般行政的干涉”“教育經費也常常被截留挪用”“多為國民黨黨棍官僚和政客所把持”等弊病。
此外,該書批判繼承以往教育史著作所采用的“革命史范式”,并運用“現代化范式”書寫民國教育史,持論較客觀公允,為后續研究提供了研究范式的啟迪。
20世紀70年代以來,臺灣地區關于斷代教育史的研究成果也頗為豐富。郭為潘1981年主編的有關民國教育的著作中,在上卷“教育制度與教育改革”與下卷“教育行政”中對民國時期省級教育行政制度多有論述,認為教育廳制具有特色但也存在一些問題;省大學區制偏重“計劃”與“執行”的行政歷程而忽視了“考核”的步驟,但使大學具備推動學區教育發展的職能有可取之處。鄭世興著《中國現代教育史》是其中的代表。該書將教育現代化進程分為韌始、盤旋、植基、挫折及確立等五期,北京政府時期、南京國民政府時期分別處于盤旋期與植基期。該書作者認為,在盤旋期,省級教育行政部門的成果是各省有了專設的教育行政部門和參議會,缺點是省公署第三科與教育廳間的職權時有沖突;在植基期,省級教育行政制度變革趨穩,但缺點在于大學區制及其實施模仿、抄襲多。該書開創了以現代化研究范式全面系統地考察中國現代教育發展進程的局面,為本書的撰寫提供了思路與啟示。
3.教育行政管理史類
教育行政管理是教育事業中的重要一環。民國成立后,人們逐漸意識到教育行政管理在日趨繁雜的教育事務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研究介紹國內外教育行政便成為普遍關注的話題。民國初年,有關教育行政管理的論述散見于當時的教育制度、教育制度史等著作中,還沒有把教育行政作為獨立的研究對象,這一局面的改變出現在20世紀20年代初。
較早研究教育行政的專著,是蔣維喬講述、商務印書館1924年出版的《江蘇教育行政概況》。在書中,作者描述了江蘇省教育行政部門變遷、省視學及道視學、省教育經費來源及消長、地方各類教育等問題。蔣維喬作為江蘇省第一任教育廳長,是當時江蘇省教育事業的規劃者、參與者、親歷者。他以講述者身份撰寫的這部著作,成為后來者研究了解民初江蘇省級教育行政的一個窗口。1926年李建勛撰寫的《直隸省教育行政組織之改革案》,介紹了直隸省教育廳長、教育廳組織等內容,是了解1917年前后直隸省教育行政概況的重要文獻,為后續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史料參考。
程湘帆編寫的《中國教育行政》可謂是20世紀30年代中國教育行政研究的開拓之作。該書對省級教育行政部門變遷、省區教育行政人員狀況等方面有所涉獵。就后者而言,該書認為,由于“各省教育界黨系分歧,競爭之烈,前所未有”,“地方軍閥起伏無常”,導致“教育人員迭有變更,每次廳長更人,廳內事務人員,亦受影響”。
這對了解民國時期省級教育行政的實況與問題具有借鑒意義。常導之編寫的《教育行政大綱》1930年由中華書局出版,該書下冊介紹了1928—1930年省教育廳、省督學、省教育經費等有關省級教育行政的內容
,是了解1928—1930年省級教育行政狀況的重要視窗。薛人仰編寫的《中國教育行政制度史略》1939年由中華書局出版。該書以唐虞三代至國民政府時期的教育行政制度變遷為研究對象,介紹了各時期的教育行政制度、教育官吏與學事專官、選士制度、各級教育行政機關等。
該書的問世標志著教育管理史開始從教育史母體中分離出來,正式成為一個獨立的研究領域。然而,受戰爭影響,獨立研究的良好勢頭未能延續。隨后一段時期內,受政治、經濟等因素以及蘇聯教育學的影響,加之學者不夠重視,中國教育管理史研究趨于停頓。
1949年前,期刊論文方面,早在清末“新政”時期,我國已有學者涉足教育行政這一領域,多篇相關文章發表于《教育雜志》《東方雜志》等刊物。不過,這一時期的教育行政類文章以介紹與引進日本、歐美等國家和地區的教育行政概況及理論為主。民國成立后,隨著新式教育規模的擴大,教育事務日趨繁雜,教育行政自身問題不斷暴露,促使學者本著“洋為中用”的目的,從本國實際出發,批判性地借鑒國外教育行政理論與經驗,進而反思我國教育行政存在的問題。例如,蔣維喬的《教育行政芻言》一文針對當時各省“風氣較開通者,亦不過維持現狀”的省級教育行政狀況,明確提出應學習與借鑒菲律賓的教育行政經驗,認為菲律賓的教育行政具有“制度完善”“施政敏活”“負責”“聯絡”的優點,進而反思我國教育行政中的問題,指出“反觀吾國之教育行政,殆無一不與之相反”,“非采他國之長參合本國國情固不能奏效也”。
進入30年代后,教育行政類論文日趨豐富、學者的反思意識增強是這一時期的研究成果最為顯著的特征。就研究內容而言,論文集中探討中國教育行政制度沿革、教育視導制度、教育行政問題及改進辦法等方面。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張季信的《我國視導制度之改革》,文章回顧了清末以來中央、省、縣三級教育視導制度的演變過程,認為我國三級視學制度存在視學資格限制太寬、視學之職務混亂不清、權力太微而難以進行、職責太泛難以專精等問題,進而提出了各級督學人數設置宜適當、督學宜選專家等諸多具有針對性的意見
;吳家鎮的《教育行政之改造》,文章認為當時的教育廳長“或為軍閥所指派,或為黨派所卵翼,奉行故事,虛與委蛇”,要克服這一弊端,教育廳長“必須采用教育專家,不得有一例外”,同時,“如教育廳長與教育部長,地位愈高,責任愈重,事務亦愈繁;以一日萬幾之人,欲求目察四方,眼觀四方,實斷乎其不可”,因此,“教育行政事業應征求各方專家意見”。
1949年后,受國內政治、經濟以及蘇聯教育學等因素的影響,我國師范院校不開設教育行政課程,教育行政管理學著作幾乎沒有,我國教育行政管理學的研究處于長時間的停頓狀態。改革開放以來,在相對寬松的環境下,教育行政管理史研究遂重獲光明。其中,為滿足高等學校教學需要而出版的教育管理史教材逐漸增多。“據統計,1989—2003年,大陸出版的中國教育管理(行政)史著作約13種,奠定了新時期中國教育管理史的敘述框架。”這一時期,臺灣及大陸出版的相關著作有:雷國鼎著《中國近代教育行政制度史》
、程斯輝編《中國近代教育管理史》
、江銘主編《中國教育督導史》
、熊賢君著《中國教育行政史》
、孫培青主編《中國教育管理史》
、商麗浩著《政府與社會:近代公共教育經費配置研究》
等。這些著作從斷代史、通史、專題史等角度,探討了中國自古以來的教育行政管理制度、學校管理、管理思想、教育財政、教育視導等,形成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學者研究中國教育行政管理史的基本框架。這里對雷國鼎、江銘、孫培青、商麗浩的著作進行評述,四書均具有代表性。雷國鼎的《中國近代教育行政制度史》以歷史發展年代為線索梳理了清末民國中央、省、縣三級教育行政制度的變遷歷程,認為制度變遷之失在于大學區制試驗失敗,制度變遷之得在于教育廳行政組織、員額編制、職權與地位均有較大程度的優化與提高。江銘主編的《中國教育督導史》梳理了民國以來省級教育督導制度的變遷,對省級教育督導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有所涉及,但缺乏對督導活動的考察。孫培青主編的《中國教育管理史》從政策變遷視角介紹了辛亥革命爆發至1949年的省級教育行政組織結構、人員資格、省督學制度等,對其中存在的困境與問題也有論及,如民初設立的教育廳因省公署第三科爭權而意義全失、大學區制因黨政派系斗爭而終止等。商麗浩的《政府與社會:近代公共教育經費配置研究》細致剖析了近代省級教育財政職能變化、管理制度、經費獨立運動中的角色置換、經費增長格局諸方面,為進一步思考省級教育行政部門管理教育經費的舉措提供了基礎。
改革開放以來,教育行政史方面的期刊論文、碩博士學位論文逐步增多。越來越多的來自不同學科的學者參與其中,進行跨學科研究。因此,運用多學科方法、拓展研究領域是這一時期教育行政管理史研究的主要特征。南京師范大學劉建的博士學位論文《中國近代教育行政體制研究》,運用制度分析法梳理了1898—1949年我國教育行政體制的變遷歷史,總結并歸納了我國近代教育行政體制的特征,揭示并分析了我國近代教育行政體制的得失。就民國時期省級教育行政體制而言,該論文將其發展歷程分為“混亂中的秩序”(1912—1926)、“統一中的理想”(1927—1928)、“轉型中的規范”(1929—1949)三個階段,分析了各時期省級教育機構的沿革、教育廳設立時中央層面的爭論、大學區制興廢等問題。盡管論者對省級教育行政部門變遷動因、省級教育行政職能變遷、省級教育行政人員面貌等問題尚未涉及,但相較于已有的研究成果,無疑把民國時期省級教育行政研究向前推進了一步。浙江大學劉崇民的博士學位論文《中國近代縣級教育行政研究》
和閻登科的博士學位論文《民國前期教育部研究(1912—1928)》
,以豐富的一手史料,從教育行政部門自身沿革及與教育事業的關系兩個層面深入探討了民國時期處于中央和基層兩級的教育部和縣級教育行政部門。劉文對省級教育行政部門整頓地方教育行政有所涉及,閻文論及北京政府時期教育部對省級教育行政部門的改造。這兩篇論文為本書了解民國時期教育部和縣級教育行政部門的行政活動與行為,打開了一扇窗。
(二)關于民國時期省級教育行政與地方教育事業間關系的研究
既有研究對民國時期省級教育行政與地方教育事業間關系有一定論述,但相較于該時期省級教育行政自身發展方面的成果,有關論述偏少。
1949年以前,學者對地方教育史研究有所涉及。大多以反思某一時段內省域教育為目的,數量少、研究分散、沒有形成系統是這一時期地方教育史研究的總體特征。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介紹如下:孫茀侯著《浙江教育史略》,時任浙江省教育廳長張道藩認為該書“有裨于研究浙省教育問題及改進浙省教育事業者甚多”。該書從教育行政、教育經費、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初等教育、社會教育、學術團體等方面梳理了1912—1931年浙江教育發展概況,并介紹了民初以來浙江省級教育行政部門的變遷、教育廳長的更換情況、各級各類教育的發展狀況,從而有助于了解這一時期浙江省教育廳的工作要點。同時也應看到,該書述多于論,未涉及浙江省級教育行政實踐中存在的問題。1935年,時任陜西省教育廳長周學昌撰寫的《陜西教育之過去與今后》一書,本著“特將陜省教育最近三年中之設施更革擇其犖犖大者,綜述數事”的撰寫原則,回顧了1932—1935年陜西省教育廳改進地方教育行政、厲行視察指導、召集教育會議、獎助國內外留學生、豁免中小學學雜費、增加省教育經費等工作要項。
在此基礎上,該書提出了改進陜西省教育廳工作的建議,有助于筆者明曉民國時期陜西省教育廳的工作重點。甘肅省教育廳1945年編寫的《抗戰期間之甘肅教育》一書,回顧了1937—1945年甘肅省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初等教育、社會教育等各級各類教育事業發展情況
,為筆者了解該階段甘肅省教育廳的工作重點提供了一個窗口。但該書同樣存在述多于論的缺陷,對甘肅省教育廳如何履行各項行政職能以及推進地方教育事業的過程與存在的問題,均缺乏細致探討。
1949年后,地方教育史的研究一度中斷。直至20世紀90年代,相關研究成果陸續問世。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如劉海峰、莊明水主編的《福建教育史》,該書簡要梳理了福建省級教育行政機關的變遷、教育行政方針的制定、教育經費的籌措與使用等內容。就教育經費而言,該書認為,1929年后,福建省教育廳雖相繼成立省教育經費保管委員會、省教育經費稽核委員會等組織,但實行效果不佳。此外,該書對1928年后出掌閩省教育廳長的程時煃、鄭貞文在任期間所付出的努力予以充分肯定,認為兩位教育廳長任職雖有先后,但他們均按原定方針,用人行政多本舊貫,切實整頓地方教育,使福建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效。關于地方教育史研究,值得一提的是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國家級重點課題“中國地方教育史研究”。該課題從1997年啟動,先后有22個省市承擔子課題。這是中國地方教育史研究領域前所未有的一項大工程。21世紀以來,《云南教育史》《湖南教育史》《甘肅教育史》《河南教育通史》《貴州教育史》《福建教育史》《浙江教育史》等大批成果陸續出版,故在很大程度上填補了該領域的空白。以張彬主編的《浙江教育史》為例,書中介紹了民國成立以后,浙江省級教育行政部門的演變、省視學制度與輔導制度、整頓地方教育行政部門及推動地方教育事業等內容,為進一步了解民國時期浙江省教育行政概況提供了基本線索。這些著作對所涉省份的省級教育行政部門組織的變遷均有論述,對省級教育行政機關整頓與推行各級各類教育的舉措亦有不同程度的介紹,但以敘述相關史實為主,未深入剖析存在的問題及其成因。
近年來,歷史學者亦積極涉足地方教育史研究。他們的研究視角和問題意識值得借鑒。如周寧的《地緣與學緣:一九二〇年代的安徽教育界(1920—1926)》,著者開篇即指出:“與以往的地方教育史研究不同,筆者更多關注的是教育界的主體——知識分子之間的關系與活動。”據此,該書就迎拒教育廳長風潮、省立學校校長大規模撤換、新學制改革等方面,詳細考察了旅外皖籍知識分子和省內教育界精英的互動、省級教育界舞臺上的學系之爭、省級教育界舞臺上的地方主義之爭等問題,向讀者展現了一幅20世紀20年代安徽教育界復雜而生動的圖景——學系林立、地方利益糾葛嚴重、省內外教育人士共同參與。就1920年皖省迎拒教育廳長事件而言,該書重點剖析了直皖戰爭后趙憲曾擔任皖省教育廳長而引起的教長風潮過程,以及在此過程中旅京、旅滬皖事改進會所作出的艱辛努力,其目的在于說明國家名流與省級名流間并不存在嚴格的“隔離”與“分工”,在地方史研究中應更多注意國家名流與省級名流的溝通及其對家鄉事務的關注。可以說,這在為筆者提供了重要史實線索的同時,更給予了筆者思路上的點撥與方法論上的啟示。此外,有關的歷史類論文對本書的寫作也有很大幫助。許小青的《南京國民政府初期中央大學區試驗及其困境》圍繞中央大學區改名風潮、“國學”與“省學”經費之爭、易長風潮三方面,探究了中央大學區制試驗中的矛盾與問題實質。
嚴海建的《南京國民政府初期北平大學區風潮論析》以北平大學區的試行及由此引發的圍繞北方教育界領導權、蔡元培與李石曾兩派的矛盾和斗爭等一系列風潮為中心,考察北平大學區試行前后的各種矛盾表現及問題實質。
浙江大學原靜文的碩士學位論文《國民政府時期大學區制在浙江的試行》主要分析了大學區制的理念內涵及制度特色、大學區制在浙江的實踐及對浙江教育的影響,并將浙江大學區與江蘇、北京等試行區進行了比較。
總體來講,前兩篇文章聚焦于大學區與政府間的“派系紛爭”,但未關注大學區的內部運作及其在地方教育發展中所起的作用;最后一篇文章介紹了浙江大學區推行地方教育的措施,但限于篇幅未具體展開,而且對浙江大學區存在的問題亦缺乏系統考察。
(三)已有研究成果評述
回顧近百年來的學術史可知:相關研究成果是相當豐富的,其取得的成就主要體現在研究內容與研究方法上。具體而言,一是研究內容頗為豐富。民國時期,學者梳理與探討了1912—1949年省級教育行政制度的變革、省級教育行政人員的資格、省級教育行政人員的任命及權限、省級視導機構等內容。1949年后,學者不僅梳理了民國時期省級教育行政政策層面的變遷,亦考察了省級教育財政等新問題,為筆者了解民國時期省級教育行政概況提供了重要基礎。二是研究方法較為多元。民國時期,學者在主要采用文獻研究方法的同時,也積極采用比較法、個案法等研究方法探討相關問題。1949年后,在國內外教育研究者、歷史研究者的積極參與下,教育行政管理史研究逐步改變了歷史文獻研究法獨占鰲頭的局面,開始借鑒社會學、政治學、法學、行政管理學等相關學科的研究方法,使研究方法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
同時也應看到,以往的研究成果還有諸多不足,主要表現在如下方面:一是相關概念較為模糊。已有研究成果并未對省級教育行政的內涵作全面探討,也未對省級教育行政的外延作確切界定,從而制約了研究的深入開展。二是研究內容多有重復。已有研究多借助政策文本及統計數據,復述省級教育行政機構變革及地方教育發展概況,但缺乏對省級教育行政運作過程、職能行使過程,以及省級教育行政與地方教育事業現代化關系的實證研究。此外,既有研究多關注民國時期一省省級教育行政的情況,缺乏對全國各省情況的考察,導致難以從整體上把握民國時期省級教育行政職能運作的多樣性與不平衡性。三是研究視野較為狹窄。已有研究大多“就行政論行政”“就教育論教育”,行政與教育,乃至于與教育外部系統,均被人為割裂。在此視野下,看不到省級教育行政作為“自變量”在地方教育現代化進程中所發揮的作用。四是線性進步的研究范式遮蔽了歷史的復雜性。相關成果大抵遵循著“制定政策—執行政策”的模式,從而形成“中央政府與教育部頒布相關政策、地方接受并大力推行、為省級教育事業發展提供保障”的三部曲。易言之,中央政策與各省政府及教育行政人員的認同是一種必然的邏輯關系。顯然,這樣的認知忽略了特殊歷史時期中央權力與各省軍閥、中央權力與各省自治間的復雜關系;遮蔽了省級教育行政部門設立中的障礙與困難;弱化了中國各省區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不平衡性。五是研究史料較為單一。已有研究大都采用中央或地方政策文本,而未能有效挖掘省級教育行政運作過程、省級教育行政管理地方教育事業等方面的一手生動史料。
(四)本書理論問題澄明
已有研究成果中存在的問題,為后續研究提供了寬廣的思考空間。鑒于此,有必要對本書的研究視角、研究理論方法、研究取材范圍、研究問題域等進行澄明與闡釋。
1.研究視角
在以往研究中,學者深受西方學術話語體系下“二元對立”思維模式的影響,形成了“就行政論行政”和“就教育論教育”的涇渭分明的研究格局。平心而論,這種西方學術思維模式對我國教育史研究影響甚大、危害至深。這是因為,在“兩張皮”的研究視角下,行政和教育缺乏互動和聯系,因而很難看到民國時期省級教育行政部門如何管理省域教育事業的生動歷史圖景。一言以蔽之,既有研究中,“二元對立”思維盛行,而“互動關系”思維缺失,以致動詞層面的民國時期省級教育行政多處于“失語”和“遮蔽”狀態。有鑒于此,本書擬從“整體貫通”視角,考察民國時期省級教育行政,試圖實現視域融合。這一視角的基本內涵是:本書不是僅以省級教育行政為中心的延伸,而是努力回到省級教育行政的歷史現場,將其置于民國時期地方政治、經濟、社會、教育轉型中去做貫通式考察,用整體的歷史眼光探究民國時期省級教育行政的淵源流變,并剖析省級教育行政與地方教育現代化之間的互動關系。簡言之,將省級教育行政置于復雜多樣的近代中國舞臺上,一方面探討作為“因變量”的省級教育行政,比如省級教育行政的部門變遷、人員配置、制度改革等;另一方面還要考察作為“自變量”的省級教育行政,即省級教育行政部門是如何“行政”的。這就需要深入考察省級教育財政、省級教育視導、省級教育行政管理地方教育事業的實踐等內容。
2.研究理論方法
既有成果缺乏相關理論的運用,故很難解釋復雜的歷史現象及史實所反映的根本問題。鑒于此,本書借鑒政治學、社會學、行政管理學等學科的理論方法。具體言之,在考察省級教育行政部門變遷時,運用政治學中的歷史制度主義理論、路徑依賴理論等,重點探討制度變遷的過程與邏輯;在考察省級教育行政組織時,采用社會學中馬克斯·韋伯的官僚制理論,系統剖析組織樣態;在分析省級教育行政運作時,運用社會學中皮埃爾·布爾迪厄的場域理論,闡釋地方部門權力的運作實踐;在分析省級教育行政與地方教育事業的關系時,運用行政管理學中的決策理論,揭示二者復雜的互動關系。一言以蔽之,本書試圖通過多層面運用相關學科理論方法,揭示民國時期省級教育行政運作背后的深層次問題。此外,民國時期省級教育行政的建構與實踐,與當時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狀況息息相關,亦與大小軍閥、黨政派系、教育界派系緊密相連。因而,本書還要借鑒行政管理學、政策學、政治學、社會學等學科的相關理論方法,以期最大限度地再現省級教育行政在民國社會發展中的多重面目。
3.研究取材范圍
很顯然,從“因變量”和“自變量”兩個維度考察民國時期的省級教育行政,僅靠當時的政策制度史料是無法“近真”的。因此,若將研究對象置于“整體貫通”的視角下,本書所要挖掘的史料范圍將大大拓寬:一是收集典型省份的省級教育行政檔案史料。檔案史料頗為細瑣,但其可以提供其他公開史料無法給予的內部決策信息,比如人事任免考核、制度規章決策、行政管理規劃、教育經費決策等內部信息。可以說,實地查閱代表性省份的檔案史料,有助于更加真切地進入“歷史內部現場”,進而有助于移情地理解民國時期省級教育行政的生動性、多樣性與復雜性。二是收集《政府公報》《教育公報》《國民政府公報》《教育部公報》,以及省級教育行政期刊、省級教育行政計劃與報告、省級政府公報、省級政府職員錄、官方來往函件等相關史料。三是收集《申報》《大公報》《晨報》《民國日報》《中央日報》等民間與官方報紙中的相關史料。四是收集民國時期省級教育行政場域的相關行動者的文章、日記、信件、自傳、訪談錄、回憶錄、圖像等一手史料。五是收集英國、日本、韓國等國家的近代地方教育行政史料。通過多層面收集新史料,試圖重現民國時期省級教育行政復雜多樣的生動面貌。
4.研究問題域
在“整體貫通”的視角下,本書的問題域將得到拓展:省級教育行政在民國時期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教育急劇轉型中是如何應變與調整的?身處錯綜復雜關系網中的省級教育行政部門是如何運作的?民國時期省級教育行政作為地方教育現代化進程中的一個“自變量”,又是如何具體“行政”的?民國時期省級教育行政有何內在的改革邏輯與顯著的歷史特征?民國時期省級教育行政在長期的管理實踐中積累了哪些經驗教訓?其對民國地方教育、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邊區教育,乃至新中國地方教育的發展有何影響?民國時期省級教育行政對反思與破解當前省級教育行政存在問題與管理模式有何借鑒?總之,這些在以往研究中鮮有涉及的核心問題,有必要深入考察與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