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陽明心學視域下的《論語》問答
- 張實龍等
- 12090字
- 2023-08-03 18:08:22
學而篇第一
1.1子曰:學而時
習
之,不亦說
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
,不亦君子乎?
【翻譯】
孔子說:“時時學習,時時實踐,不是很愉快的事嗎?有朋友從遠方來,不是很快樂的事嗎?人家不理解我,我也不生氣,不是真正的君子嗎?”
【問答一】
大多數(shù)人覺得學習是一件苦差事。稱贊一個人學習努力,多說他“刻苦學習”,這也說明學習是一種苦事。為什么孔子說,時時學習,時時實踐,是很愉快的事?
學習有所收獲,原來沒有記住的英語單詞,通過學習記住了,這確實使我們高興。學習有所應用,學過的英語,幫助我們與外國人順暢交流,這確實也讓我們高興。但是,孔子所說的喜悅,還不是這個意思。孔子所說的喜悅,不是從效果上來立論。要回答這個問題,需要弄清楚這樣幾個問題:
第一,學是學什么?孔子所說的學是學做人。人們?nèi)菀族e誤地認為,只有看書、聽課、做實驗之類的活動,才是學習。其實孔門所說的學,第一要義是學做人。子夏說:“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1.7)子夏所說的都是如何做人的內(nèi)容。我們今天學習數(shù)、理、化等自然科學知識,好像與做人沒有直接關系。其實自然科學知識是我們做人的工具和條件,可以充實我們的生命能量,學了正是為了更好地做人。從學做人的角度來看,我們幾乎每時每刻都可以學做人。因此,我們將“學”翻譯成“時時學習”。
第二,為什么要學做人?人一生下來,雖然具有人形,但還不是真正的人。我們有時候會一不小心做糊涂事,有些人甚至故意做傷天害理的事。人需要用一輩子的光陰,通過自己的不斷努力,甚至奮力拼搏,來學著做人,來成為一個真正的人。陸象山說:“上是天,下是地,人居其間。須是做得人,方不枉。”
第三,怎樣才算是人?循理而行才是真正的人,不循理而行就不是人,而是畜生。是人還是畜生,就看做事是否合理。
第四,怎樣才是循理而行呢?人的生命每時每刻都有自己的方向和節(jié)奏,這是人生命本有的條理,也被稱為“天理”。“天理”總是與人的生命一起躍動。俗話說“心安理得”,是說當人心安的時候,也就是得理的時候。也可以反過來說,“得理心安”。循理而行,人的生命就會感到安穩(wěn)。安穩(wěn)不安穩(wěn),人是可以覺察到的。因此,孔子所說的“學”,實際上包含著“覺”。在漢字中,“覺”字上半部分是“學”字的省略,下半部分是“見”字。學有所見便是“覺”。“學”即是“覺”,學有所覺才是學。后文的“時習”,即是時時實踐自己之所“覺”。
第五,為什么循理而行就會快樂?能循理而行,就會感到安穩(wěn)。王陽明說“此心安處即是樂”。這里的“說”,等同于孟子所說的“理義之說我心”之“說”。安穩(wěn)即快樂,是發(fā)自人生命本身的愉悅。
【問答二】
為什么有朋友從遠方來,會感到快樂?
人為什么聚會呢?有些人為了錢財聚會,有些人為了感情聚會,但孔子在這里所講的是朋友聚會。這句話是承接上一句而來。一個人學做人,有時候難免會覺得孤單,會覺得寂寞,自己心里也沒有底。于是志同道合的人,聚集在一起,為著一個共同的目標——為了使自己成人,各自分享做人的心得。
每個人都帶來自己的修身體驗,也帶來自己的情感能量。一個人對別人說話,不僅有知識符號,也有情感能量。大家匯集在一起,你添一把火,我也添一把火,使爐火燒得更旺。人人都是開誠布公,個個都是暢所欲言。經(jīng)過一場推心置腹的交流互動,大家激情澎湃,神采飛揚,既收獲了知識思想,又汲取了情感能量,人人情緒高漲,個個感到由衷的快樂。這種互動就像變壓器,加大了參與者的情感能量。正如柯斯林所說:“人類最強烈的快樂來源于全身心地投入到同步進行的社會互動中。”
【問答三】
被人誤解也不生氣,為什么只有君子才能做到?
大家在一起分享做人的心得,有時候難免會被他人誤解。這時候人最容易生氣。一般人心里會想:這是我做人的心得啊,明明是一種有用的東西,我特地拿來與大家分享,為什么你就是不領情呢?這時候如果能不生氣,大概只有君子才能做到。
《論語》里所說的“君子”,有著豐富的內(nèi)涵。孔子說:“圣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7.26)由此可見,君子是比圣人次一等的人。圣人是能夠按合適方式發(fā)揮自我生命潛力的人,君子則是學做圣人的人。君子一心只是想著如何按合適方式發(fā)揮自己的生命潛力,至于是否得到他人理解,則不在君子考慮范圍之內(nèi)。君子能做到這一步,也是他已經(jīng)明白成圣之道。君子道德修養(yǎng)好,生命境界高,他能同情地理解人的個性化差異,知道人的相互理解有一個過程,也能尊重他人的意見,在堅持自己的主體性的同時,也能承認他人的主體地位,能夠懂得“主體間性”的相互尊重。
【問答四】
《論語》為什么以這一條語錄作為開篇?
這一條語錄三句話勾勒了人學習的基本狀態(tài)。學首先是要有覺,要在自己生命上生根,然后是不斷地練習。除了個人學習而外,還要重視志同道合者的互動。學習的最終目的是提高人生境界,達到相互尊重,相互包容,形成一個和諧社會。學習是人生的第一等事。因此,《論語》將這一條語錄放在開頭。
1.2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
,而好犯上者,鮮
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
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
之本與!”
【翻譯】
有子說:“一個人孝順爹娘,敬重兄長,而喜歡冒犯上級,這種情況是很少見的;一個人不喜歡冒犯上級,而喜歡作亂,是從來沒有過的。有品德的人都會去追求根本的東西。有了根本,就有了為人之道。孝悌就是學習做人的根本。”
【問答一】
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會發(fā)現(xiàn),有些人很孝順父母,但喜歡冒犯上級;電影電視劇里有些人物非常孝順父母,卻做了犯上作亂的土匪。如何來理解有子所說的“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有子的這個說法明顯與孔子的思想不同。孔子討論服務君主的問題時,要“勿欺也,而犯之”(14.22)。可見,孔子并不反對冒犯上司。以我們的理解,有子的這番話適用于有道之世。在治世中,一切關系都是那么順。那么,作為講孝悌的人,是不會冒犯上司,也不會犯上作亂,因為本來就沒有理由冒犯上司,沒有理由犯上作亂。孔子說過“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16.2),說的就是這個意思。但在亂世則不同,如果講孝悌的人去助紂為虐,那就不是真正的孝悌。中國歷史上治世少而亂世多,有子這番話客觀上是用孝悌來束縛人的手腳。因此,陸象山讀到有子這段話,心里有抵觸;熊十力批評有子是小人之儒。
【問答二】
如何理解“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的含義?
人赤條條地來到這個世上,除了自己的一條命,其他的什么也沒有。人的生命就是人之“本”。人的一生都應該在充實生命、提升生命上下功夫,要讓自己的生命挺立起來,呈現(xiàn)出來,這就是“務本”。因此,修身是人的根本。人的生命有這樣的特性,總是要自由自在地綻放,并且是按照最適合自己的方式綻放,這就是人之“道”。只要人的生命挺立起來,人之道自然而然就能生發(fā)出來。
【問答三】
為什么說孝悌是為人的根本?
人來到這個世界上,最先融入的是自己的家庭。在與家人的長期互動中,人自然產(chǎn)生孝悌的情感,并學會用孝悌來與家人互動。后來走向社會,人又將孝悌的互動儀式鏈帶過去,與社會上的人產(chǎn)生互動。因此,有子說孝悌是為人之本。中國古代文化特別強調(diào)家庭教育,強調(diào)以孝治天下,都是根據(jù)這個道理。《中庸》說:“仁者人也,親親為大。”古人說孔子之道“行在《孝經(jīng)》”,都是有一定的道理。
1.3子曰:“巧言令色
,鮮矣仁!”
【翻譯】
孔子說:“說話花言巧語,裝出好臉色,(這種人)的仁德是很少的。”
【問答一】
孔子創(chuàng)立的儒學也被稱為仁學,那么“仁”到底有哪些含義?
在漢字中,“仁”字的含義非常復雜。現(xiàn)略述如下:
其一,“仁”指生命。植物果實的內(nèi)核被稱為“仁”,如瓜子仁、核桃仁,“仁”指生命之所在。
其二,“仁”指生命知覺。凡生命都有知覺,無知覺即意味生命中止。中醫(yī)說“麻木不仁”,不仁是指沒有知覺。
其三,“仁”指人的惻隱之心。生命有兩特性:一是要自保,二是要綻放(或者說一是要生存,二是要發(fā)展)。自保好理解,綻放要說明。一粒種子,給它適當?shù)臏囟群蜐穸龋蜁l(fā)芽、生根、抽枝、長葉、開花、結(jié)果。一個人,只要條件允許,他總是要說話和做事。當人的自保受威脅,綻放受限制時,自然會感到痛心,便有惻隱之心。當他人自保受威脅、綻放受限制,也會感同身受,也會有惻隱之心。惻隱之心便有了同情憐恤之意。孟子說:“惻隱之心,仁之端也。”
其四,“仁”指人的仁愛行為。由惻隱之心,順其自然,就會有仁愛行為。孔子說“仁者愛人”,說的就是仁愛行為。
其五,“仁”指人的生命境界。一個人經(jīng)常做出仁愛行為,便可以提升自己的生命層次,“仁”有時指一種生命境界。孔子不輕許人以“仁”,因為“仁”是一種極高的境界,是圣人具有的境界。具有“仁”之境界的人,時時能以生命的本來面目去說話做事。
其六,“仁”指人相處的原則。有境界的人做事說話成為一般人學習的榜樣,“仁”便成為處理人際關系的一種崇高原則。
從以上所列“仁”的意項我們可知,“仁”來源于生命尤其是人的生命。因此,孟子又說:“仁者,人也。”在古漢語中,此兩字是相通的。
【問答二】
“巧”是“好”的意思,“令”是“善”的意思,二者都是好詞。為什么“巧言令色”的人,就變成少有仁德的人?
人的語言與臉色,都是人外在的表現(xiàn)。一個人只是注重外在的表現(xiàn),就會缺乏真誠。他所說的話,所表現(xiàn)的臉色,都不是發(fā)自自己的內(nèi)心,都不是自己生命的自由綻放,而是為了獲取某些好處,有意地迎合他人,欺騙他人。這樣的人當然是少有仁德。“仁”植根于人的生命。巧言令色不是發(fā)自人的“本體”,不能叫作“工夫”,也不能涵養(yǎng)人的德性。孔子說這話,是要人們警惕那些花言巧語、滿臉堆笑的人。
1.4曾子曰:“吾日三
省吾身,為人謀[1]而不忠
乎?與朋友交而不信
乎?傳不習乎?”
【注釋】
[1]人謀:《周易·系辭下》將“人謀”與“鬼謀”相對,“人謀”泛指人處理一切事務,包括為他人謀事。
【翻譯】
曾子說:“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做事是不是盡心盡力?與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誠?傳播給他人的知識是不是經(jīng)過了自己的體認?”
【問答一】
什么才是真正的反省?
甲骨文中的“省”字寫作,上面是“生”字的省略,下面是“目”字。由此可見,“省”字的本義是檢視自己的生命。真正的反省是返回到自身生命,去體認生命的真實感受。做事是不是盡心盡力,與朋友交往是不是真心實意,傳播的知識是不是經(jīng)過了自己體認,這些都是只有自己內(nèi)心知道,是自己的“獨知”。反省后知道自己有所欠缺,那就要不斷修正改進;反省后知道自己無所欠缺,那就可以勇往直前。這才是真正的反省!這種反省確實是每時每刻都需要的,所以曾子才會一日多次反省自身。
有一種錯誤的認知,認為只有做錯了事的人,才應該去反省。這種反省是從不好的結(jié)果出發(fā),去尋找產(chǎn)生壞結(jié)果的原因。這種反省實際上是在計算得失,比較利害,與人的生命沒有關涉,對于人修身也無大的幫助。這不是曾子所說的反省。
【問答二】
從這段語錄中,我們可以看出,曾子為人處世是從哪里來尋找根據(jù)?
曾子在此只是舉出自己反省的三個例子,其實他每時每事都在反省。在此可以看出,他是在自己內(nèi)心去尋找為人處世的根據(jù)。我們做事的根據(jù),或來源于外在權(quán)威,或來源于自己內(nèi)心。為人處世依仗外在權(quán)威,人便失去自己的主體性,也就失去了自我。只有來自自己內(nèi)心的標準,才會感到最貼切,最可靠,執(zhí)行起來才會最堅決。孟子說:“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孟子·公孫丑上》)
【問答三】
為什么傳授給他人的知識,還要反省是不是自己體認過?
這里的“傳不習乎”有兩種解釋:一是老師傳授的東西,你是不是溫習過?二是你傳授給他人的東西,是不是經(jīng)自己體認過?后一種解釋更有意義,因此我們采用后一種說法。傳授給他人的東西,應該是經(jīng)過自己實踐過,不然就是“道聽而途說”,這被孔子稱為“德之棄也”(17.14)。只有經(jīng)過自己親身體認,才會知道個中滋味,才會“溫故而知新”(2.11),這樣才能保證所傳播的東西是真正對他人有用的東西。這樣傳播起來,帶有溫度,帶有情感,也更容易打動他人。這一條反省對現(xiàn)代人尤為重要。當下不少人,滿嘴跑火車,為的是哄騙他人,所宣講的內(nèi)容,連自己都不相信,也不會拿來教育自己的家人。
1.5子曰:“道千乘之國
,敬事而信,節(jié)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
【翻譯】
孔子說:“治理一個具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要用心做事,講究信用,節(jié)約開支,愛護官吏,不違農(nóng)時來役使百姓。”
【問答】
孔子在此所談論的治理國家的內(nèi)容之間有什么關聯(lián)?
在這些內(nèi)容中,“敬事”是核心。“敬”是“警”的本字,表示警覺的意思。“敬事”意指用心辦事。如果國君對于國事,都能用心,小心翼翼,那么國家沒有治理不好的。治理國家,無信不立,“講信”也是“敬事”中的一種。至于“節(jié)用而愛人”,是要國君克制自己的欲望,藏富于民,國家經(jīng)濟才能活躍。“使民以時”牽涉到糧食安全。只有不違農(nóng)時,國家田地才不會拋荒,糧食安全才有保障。由此可見,“敬事”的后面,說得越來越具體,其實都是在說“敬事”。這里表面上只講治國理政,不講個性修養(yǎng)。其實,兩者不可分開。對于當權(quán)者來說,治國理政,正是心性修養(yǎng)之地;心性修養(yǎng)的目的,就是為了治國理政。
1.6子曰:“弟子入
則孝,出
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
。”
【翻譯】
孔子說:“年輕人來到父母跟前,要孝順父母;出自己的房間,要敬重兄長;做事要謹慎,說話要有信用,廣泛地愛大眾,親近有仁德的人。在做這些的同時,還可以去學習那些表現(xiàn)在外的東西。”
【問答】
為什么最后說“行有余力,則以學文”?
人來到這個世上,只有一個目標,那就是學做人。前面的“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五件事均是有關做人的具體內(nèi)容。這里的“親仁”,是“就有道而正”(1.14)的意思。“行有余力,則以學文”,不是要將前面五件事都做好了,然后去看書學文。做人是無止境的,哪里談得上做好?“文”是事物的外在的表現(xiàn),當然也包括文獻。前面要做的五件事是“本”,后面的“文”是“末”。孔子說“行有余力,則以學文”,是要人在做前面五件事的同時,也要去關注它們的外在表現(xiàn)。這是因為“學文先求其本,無本之文不可取”。
1.7子夏曰:“賢賢易色
;事父母,能竭
其力;事君,能致
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翻譯】
子貢說:“選配偶,要重視賢德,而輕視容顏;侍奉父母,能盡心竭力;服務君主,要有獻身精神;與朋友交往,說話要真實守信。這種人雖說沒有學習過,我也一定說他學習過了。”
【問答一】
對于擇偶,為什么要提倡“賢賢易色”?
子貢在此提倡,選擇妻子要看重品德,不要看重容貌。之所以有此提倡,是因為一般人擇偶多看重容貌。人容易有這樣的癖好,也是從動物進化而來。動物多是利用光鮮的外表,來選擇交配的異性,這有利于進化出更強的基因。但人畢竟超越了動物,人是生活在自己的意義世界之中。一個人有什么樣的意義世界,與他的品德有密切關系。因此,子貢說“賢賢易色”,這是關乎將自己定義為人,還是定義為動物的問題。這里將擇偶放在首位,因為“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有夫婦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
【問答二】
如何理解“事父母,能竭其力”?
照理說,我們做任何事都要盡心竭力。正如陸象山所說,老虎搏象與搏兔,都要用全力。《論語》常提到“忠”,如“為人謀而不忠乎”(1.4)、“主忠信”(9.25)。盡己之謂忠,忠就是盡心竭力的意思。但是,同樣的盡心竭力,我們侍奉父母,與做其他事,肯定是不一樣,這需要我們細加體察。我們的生命來源于父母,父母又將我們培養(yǎng)成人,父母與我們本為一體,一氣相通。我們對父母盡力,不僅要照顧他們生活無憂,而且還要使他們心情愉悅,關鍵在于“養(yǎng)志”。如何能做到“養(yǎng)志”,還是要每人時時處處加以體察。
【問答三】
如何理解“事君,能致其身”?
這里一點都沒有“忠君”思想的意思。古代社會有所謂“愚忠”的信條,即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孔子不是宣揚這個意思。“君”是能將大家凝聚起來的人,他代表的是集體的利益。為了集體的利益,人應該奉獻自己的一切,乃至生命。
【問答四】
都做好前面四項,為什么子貢說“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也”?
古人所理解的“學”有廣義狹義之分。狹義的學就是上課、看書、做實驗等,廣義的學就是學做人。孔子所提到的四項,可以概括做人的方方面面。上課、看書、做實驗,最終目的也還是為了學做人。我們學習數(shù)、理、化等自然科學知識和技能,似乎與做人沒有什么關系,但它們可以充實人的生命能量,是為了使人更好地做人。譬如,我們要孝順父母,如果不懂得一些科學知識和技能,又怎么保證父母的冬暖夏涼呢?如果沒有掌握一定的科學知識和技能,我們要孝順父母的心也是空的。因此,真的做好前四項,必是經(jīng)過學而后能。這一條語錄與上面一條,都是強調(diào)真正的學習在社會實踐之中。
1.8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
,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
改。”
【翻譯】
孔子說:“君子不莊重,就沒有威嚴;學習也不會牢固。以忠信為主導,在交往中要善于發(fā)現(xiàn)朋友的優(yōu)點。有過錯,就不要怕改正。”
【問答一】
“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是什么意思?
“不重”是統(tǒng)攝兩句而言。“重”即莊重。將全部生命投入其中,即所謂的生命“在場”,這才是莊重。如果一個人不莊重,說話隨隨便便,做事松松垮垮,那就不會有威嚴。以這種態(tài)度來學習,所學的東西也記不牢固。總之,做事態(tài)度非常重要。
【問答二】
怎樣做才是“主忠信”?
“主忠信”即以忠信為主。盡己之謂忠,誠實無欺之謂信。“主忠信”就是教我們平時學話做事,都要盡自己最大努力,都要真實不假。一個人一輩子只要“主忠信”就足夠了,那他就是一個不斷進取的人,一個胸懷坦蕩的人。
【問答三】
應該怎樣來理解“無友不如己者”?
照字面意思來理解,“無友不如己者”是行不通的。你不與不如你的人交朋友,那就是只與比你好的人交朋友。而那個比你好的人如果也有這種想法,那他也不與你交朋友。如此一來,交朋友幾乎成為不可能。在現(xiàn)實生活中,其實很多人都愿意與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這樣好顯出自己的優(yōu)勢,沒有什么心理壓力,整天可以飄飄然。正如蘇東坡所言:“世之陋者樂以不己若者為友,則自足而損。”由此可以看出,孔子說這話應是另有所指。有學者認為,“無友不如己者”是勸你看到朋友身上的長處
。這樣解釋有一定道理,與孔子說的“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衿渖普叨鴱闹洳簧普叨闹?7.22)是相呼應的。也有學者認為,“無友不如己者”是不與志趣不相似的人交往
。王陽明認為這是對于小孩說的
。小孩人生觀沒有定型,常常不能分辨人的好壞,要交朋友應當交比自己好的人,這樣有利于小孩的成長。這些說法都有一定的道理。可惜,我們現(xiàn)在不知道孔子當時說這話的具體語境,只能就文字來解讀。
1.9曾子曰:“慎終追遠
,民德歸厚矣。”
【翻譯】
曾子說:“慎重地對待父母的喪事,追念遠代的祖先。做到這些,民風必然歸于淳樸。
【問答】
為什么“慎終追遠”,會讓民風歸于淳樸?
中國人自古以來,都非常重視喪事和祭祀,直接的目的是表示對死去的親人和祖先的感恩,但更重要的是參與的人,通過這些儀式,一次又一次得到情感共鳴,不斷地去回望生命的來源。在生命的來源處,沒有多少華麗的外表,都是真摯的質(zhì)樸的情感。經(jīng)常受這樣的感情洗禮,自然容易使民風歸于淳樸。錢穆先生說:“生人相處,易雜功利計較之心,而人與人間所應有之深情厚誼,常掩抑不易見。唯對死者,始是僅有情,更無報酬,乃益見其情意之深厚。”這樣解釋,確實符合人情物理。李澤厚先生說:“現(xiàn)代人類學家說,當人知道埋葬死者,或給死者以某種喪葬形式,即人的族類自覺的開始,亦即人的文化心理的開始。”
這是從文化史角度來說話。
1.10子禽問于子貢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
異乎人之求之與?”
【翻譯】
子禽問子貢說:“孔老夫子到了這個國家,就一定能聽到這個國家的政事。他是自己求來的呢,還是別人主動告訴他的呢?”子貢說:“他老人家是依靠溫和、善良、恭敬、節(jié)儉、謙讓來得到的。他老人家獲取信息的方法,大概與別人獲取的方法不同吧。”
【問答】
為什么孔子到了一個國家,人家都愿意主動地對他通報國家政事?
一般人到一個國家,要想了解這個國家的政事,就要千方百計去打聽,這是一般人獲取信息的方法。但孔子是依靠自己的美德,贏得他人的尊敬,人家都愿意告訴他國家政事,向他請教問題,這就是孔子與一般人不同的地方。
1.11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
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翻譯】
孔子說:“一個人當他父親活著時,要觀察他的志向;當他父親去世時,要觀察他的行為;長時間不改變他父親的一些好的做法,可以說是做到了孝。”
【問答】
如何理解此處孔子所說的“孝”?
孔子從不同方面討論過“孝”,此處論“孝”很特別。“孝”是有關兒女與父母之間的事。真要理解孝,就必須弄清父母生孩子的初心。父母生孩子,是希望自己的生命在孩子身上延續(xù)。人保有生命,是為了最大限度地發(fā)揮生命潛力。雙親活著時,看兒女的志向,看有沒有體察雙親的這個初心。當雙親去世以后,看兒女的行動,因為行動最能體現(xiàn)人的志向。長時間不改變雙親的一些好的做法,這便是在踐行雙親的初心。這里要注意,兒女并不是完全隨著雙親的心意去做事,而是要完成雙親的初心,即最大限度地發(fā)揮自己的生命潛力。要如此,就必須循理而行。循理而行才是真正的孝。李澤厚先生認為:“保持本氏族的生存經(jīng)驗的重要性,才是‘三年無改于父之道’這一傳統(tǒng)的真正原因,這才是關鍵所在。”可備一說。
1.12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jié)之,亦不可行也。”
【翻譯】
有子說:“禮的運用,以達到中和為可貴。過去圣明的君王治理國家,最精彩的地方就在這里,他們大事小事都是如此做的。但是在有些地方是行不通的,只是為了和諧而和諧,不以禮來加以節(jié)制,也是不可行的。”
【問答一】
如何理解“禮之用,和為貴”?
“禮”是指禮儀、規(guī)范、制度等。禮之運用就在于區(qū)別。譬如說,春節(jié)時,晚輩給長輩叩頭,長輩給晚輩發(fā)紅包,通過這樣一些禮節(jié),就將長輩與晚輩區(qū)分開來。再譬如說,一般公司都有獎勤罰懶的政策,貢獻大的發(fā)錢多,貢獻小的發(fā)錢少,這是將勤人與懶人分開。因此,禮自然而然都帶有等級性。
“和”字來源于演奏音樂與烹制美食。將不同的音符按恰當比例組合在一起,成就優(yōu)美的音樂;將不同的食材按恰當比例配制在一起,成就美味佳肴。由此可見,“和”包含三個關鍵詞,即不同、恰當比例與和諧。不同是和諧的前提,如果都是相同的,是不可能達成和諧的。相同的音符不可能成就美妙音樂,相同的食材也不可能成就美味。因此,孔子特別強調(diào)“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13.23)。恰當比例即是合理,這是和諧的關鍵。這里有一個度的把握問題,既不能過,也不能不及。和諧是最終目的,是希望達到的結(jié)果。
如前所言,禮的運用是將人劃分等級,造成人與人之不同。但是,只是一味強調(diào)人之不同,容易造成集體成員間的疏離,集體就會散掉。所以將人劃分等級必須合理,古人解釋“禮”為“理”即是此意。怎樣就是合理呢?以達成和諧作為指歸。因此,孔子才會說:“禮之用,和為貴。”
【問答二】
為什么為了和諧而和諧,不以禮節(jié)之,也不行?
為了和諧而和諧,大家一團和氣,發(fā)獎金一樣多,無所謂上下級,沒有一定的禮來節(jié)制,什么事也無法運作,集體也會散掉。因此,有子說“亦不可行也”。如前所言,只有先不同,然后才有可能達到和諧。
1.13有子曰:“信近于義,言可復也。恭近于禮,遠
恥辱也。因
不失其親,亦可宗
也。”
【翻譯】
有子說:“所要守的諾言接近于道義,那么所說的話就要去兌現(xiàn);態(tài)度恭敬接近于禮儀,那么就可以遠離恥辱。所依靠的是自己親近的人,那么就會很可靠。”
【問答】
信守諾言,對人恭敬,不是人的好品性嗎,為什么還要附帶條件?
一個人信守諾言,本來是一件好事,但是所守的諾言必須合乎道義,然后才談得上兌現(xiàn)諾言。一個人對人有恭敬的心理,本來是一個好的態(tài)度,但是恭敬心理應該以合乎禮節(jié)的方式表現(xiàn)出來,這樣才能遠離恥辱。不然,太恭敬了,有失禮的地方,反而自取其辱。譬如說,家里來了客人,對客人熱情過分,讓客人手足無措,弄得客人都不敢進你家門,這不是反取其辱嗎?“信”與“恭”都是指人的心情。這里無非是強調(diào)人的心情要接受原則的制約。
1.14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
焉,可謂好學也已。”
【翻譯】
孔子說:“君子吃飯不求太飽,居住不求太安逸,做事勤快而說話謹慎,接近有道德的人來端正自己。這樣可以說是好學了。”
【問答一】
為什么人不能過分追求物質(zhì)享受?
人的吃飯與居住,是為了滿足生命的基本需要。人如果不能實現(xiàn)這些基本的物質(zhì)需要,那人的生命也難以維系,更談不上其他。但是,肉體生命畢竟只是人生命中的淺層部分,過多地關注這一部分,必然造成兩種傷害。一是對肉體生命造成直接傷害。因為肉體生命層次較淺,其需求直接而強烈,但很容易滿足,一旦超過一定限度,就會損害人的肉體。正如老子所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fā)狂。”現(xiàn)實生活中,有不少人貪圖口舌之欲,結(jié)果身體出現(xiàn)故障。二是對精神生命造成拖累。人除了肉體生命以外,還有一個精神生命,精神生命創(chuàng)造一個意義世界,人主要是生活在自己創(chuàng)造的意義世界里。人的精神生命總是趨向于不斷提升,不斷向前,不斷超越。如果人過分追求享受,貪圖肉體上的享受,就會消磨意志,使人的意義世界一片灰暗。
【問答二】
為什么孔子要強調(diào)“敏于事而慎于言”?
人活在世上,總是要做事的。事來之時,做事而已,隨感而應,這就是“敏于事”。人最易犯的毛病就是拖拉,該做的事不做,習慣于拖到后面。有些事總是要做的,后來勉勉強強做了,效果已是打了折扣。人做事時還應該時刻保持敏感,始終有一種警覺,能夠見機而作,隨事勢發(fā)展而改進自己的應對策略。做事最怕的是機械應對,麻木不仁。人說話總是很輕松的,一張嘴,上下嘴皮一碰,話就說出來了。于是人很容易隨便說話。說話都是有意義的,話說不好會造成嚴重后果。因此,孔子要人“慎于言”。俗語說:“要想著說,不能搶著說。”說的也是這個意思。
【問答三】
為什么孔子說做到這三點就是好學的人?
孔子所謂學即是學做人。做人無非就這樣三件事:首先,是控制自己的物質(zhì)享受;其次,是在言行上檢點自己;最后,向高水平的人看齊來修正自己。如果將這三件事做好,那么也就成為一個真正的人。因此,孔子說這種人是好學之人。
1.15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翻譯】
子貢說:“貧窮卻不諂媚,富有卻不驕橫,這樣人怎么樣?”孔子說:“可以的,但不如貧窮而感到快樂,富有而喜歡禮節(jié)。”子貢說:“《詩》說:‘(要像加工玉器那樣),先切割,再糙銼,經(jīng)過雕琢以后再打磨’,大概說的就是這種情況吧。”孔子說:“賜啊,現(xiàn)在開始可以與你討論《詩》了,告訴你一件事,而你就能知道另外一件事。”
【問答一】
為什么“貧而樂,富而好禮”比“貧而無諂,富而無驕”要高級一些?
貧窮之人囊中羞澀,人窮氣短,難免會對人低三下四,容易對人諂媚,能做到“貧而無諂”,也算是不錯了。富貴之人有錢有勢,容易產(chǎn)生驕橫心態(tài),能“富而無驕”,也是很難得的。但是“貧而無諂,富而無驕”,畢竟還是沒有忘記自己的貧或富,只不過是要盡量避免諂或驕的毛病。有些貧窮之人不以貧窮為意,走在人生大道上,有發(fā)自內(nèi)心的快樂;有些富貴之人忘記了自己的富貴,也走在人生大道上,與人交往總是以禮待人。很明顯,“貧而樂,富而好禮”是超越了自己的貧或富,積極地走在人道上,比“貧而無諂,富而無驕”層次要高一些。傅佩榮說:“無諂與無驕是努力避免缺點,樂道與好禮是積極有為的表現(xiàn),后者顯示了更高的表現(xiàn)。”
【問答二】
子貢與孔子在討論人的貧富問題,為什么子貢會聯(lián)想到《詩經(jīng)》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上來?
人由“貧而無諂,富而無驕”,可以不斷修身,不斷砥礪,以達到“貧而樂,富而好禮”的層次。同樣的,玉石經(jīng)過最初的切磋到后來的琢磨,也可以變得越來越精美。此兩者有本質(zhì)的相似性。故子貢有此一聯(lián)想。
【問答三】
孔子為什么說從此以后可以同子貢討論《詩經(jīng)》了?
子貢由討論人如何面對貧富的問題,一下子聯(lián)想到玉石的加工,說明他掌握知識比較活,可以由一點而展開豐富的聯(lián)想。孔子認為,人學習《詩經(jīng)》之類的經(jīng)典,就應該活學活用。他曾說:“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13.5)
1.1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翻譯】
孔子說:“不擔心別人不了解自己,只擔心自己不了解別人。”
【問答一】
為什么不用擔心別人不了解自己?
人來到這個世上的目的,就是合理地發(fā)揮自己的生命潛力。只要做好自己,將自己的生命潛力發(fā)揮出來,就可以了,沒有必要擔心別人是否了解你。如果只是擔心別人是不是了解你,那就容易去迎合別人,這就失去了真實的自我,也不能最大限度地發(fā)揮自己的生命潛力。再說,如果一個人真的做到最大限度地發(fā)揮了自己的生命潛力,那你就一定會給周圍人帶來正能量,為天下人做出貢獻。此時,別人自然也就了解了你。
傅佩榮先生說:“別人不了解我,不但不會減損我的才學與品德,反而促使我更努力進德修業(yè)。”這樣來理解,與以上的說法也是相通的。一個人的才學與品德,最終也是用來發(fā)揮自己的生命潛力;而要培養(yǎng)自己的才學與品德,也只有在發(fā)揮生命潛力中才能實現(xiàn)。
【問答二】
為什么擔心自己不了解別人?
人只有在了解他人的基礎上,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發(fā)揮自己的生命潛力。一方面,了解他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他人的人生經(jīng)驗,可供我借鑒、參考,使我能更好地做到發(fā)揮生命潛力。另一方面,我發(fā)揮出的生命潛力是要給他人帶來福祉。如果不了解他人,你所發(fā)揮出來的能量很可能給他人造成傷害。譬如說,有些教師迫切想要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但由于不了解學生的心理特點,結(jié)果事與愿違。樊遲曾問孔子:怎么做才是聰明人?孔子回答說:“知人。”(12.22)也可以與此處對照著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