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 西方美學觀念的發展淵源

中西美學觀念在起步階段就呈現迥然異途。學者多認同西方美學觀念肇端于古希臘,因其具有深厚的宗教神話基礎,以“奧林匹亞諸神的宗教”和“神話崇拜”[美]弗蘭克·梯利:《西方哲學史》,賈辰陽等譯,光明日報出版社2014年版,第5頁。為大觀。追溯其源始,美學的史前史實則蘊含更為豐碩的歷史淵源。人類社會踏入文明門檻,最早處于多神教時代,文字被視為主要標志之一,這也被視為美學觀念誕生的重要標識。因希臘字母源自腓尼基字母,腓尼基字母更有閃米特人語言的發展淵源,所以追溯閃米特人歷史及其語言的演變便具有西方美學觀念誕生的源頭性意義。

新石器時代西亞興起的閃米特人目前多數學者認同閃族起源于兩河流域,部分學者認為閃族起源于今天非洲的埃塞俄比亞,并在公元前10000年至公元前9000年時穿越阿拉伯沙漠抵達黎凡特。,又稱塞姆人或塞人,主要包括后來的阿拉米人、亞述人、阿摩利人、希伯來人和腓尼基人等,以西亞兩河流域的敘利亞和巴勒斯坦地區為基地,以使用共同的語言為特征,逐漸擴散到兩河流域中下游的亞洲、非洲和歐洲地域。他們是現代歐洲人的祖先之一,后人多稱其為閃族。初民社會,人神之間溝通交互的過程便是人神秩序確立的過程,同時也是美學觀念誕生萌發的過程。在早期閃米特人眼中,眾神有特定的空間范圍,草木叢或棕櫚樹林等自然物是神的居所。W. Robertson Smith:The Religion of the Semites,Transaction Publisher,2002,p.94.同時,閃米特人信奉萬物皆有“神性”,并流傳有神、人、動植物間相互轉化變形的神話。羅楊:《羅伯森·史密斯論閃米特人的獻祭與共同體》,《南方文物》2021年第1期。人神秩序混雜是早期閃米特人多神信仰的顯著特征。

在人神交互的過程中,美學觀念漸生。除卻閃米特人,其他土著居民也如出一轍。公元前5000年,兩河流域的歐貝德人已經在用泥磚建造村落,修建宏偉的神廟奉祀諸神。因人將至高至美之物敬奉神靈,早期美學觀念便在藝術領域萌生長成。公元前4000年,蘇美爾人來到兩河流域南部地區,定居耕種,聚集建城,并發明了最早的楔形語言符號,自此美可以經由書面符號傳達。最早的楔形語言符號是用來記錄人對諸神的奉祀,又因有限的泥版空間難以容納供奉物品的數量,這便催逼著早期符號簡化演變。楔形語言符號盡管有象形成分,背后卻呈現數的思維或材料的思維。

蘇美爾人仍然信奉多神教,水被奉為萬物之母,水誕下天和地,天地結合成為天地之神安啟,安啟生大氣神恩利爾,恩利爾安排宇宙萬物孫承熙:《東方神話傳說》第2卷《西亞、北非古代神話傳說》,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121頁。,自此人神秩序逐漸確立。蘇美爾人內斗之時,北方閃米特人在阿卡德地區發展壯盛,國王薩爾貢一世趁機征服蘇美爾人,并實現了從東部埃蘭到西部巴勒斯坦、從地中海到波斯灣的統一。閃米特人借用蘇美爾人的楔形語言符號管理城市國家,并繼續尊奉蘇美爾人的神靈。在阿卡德王國滅亡后,古提人占領了巴比倫尼亞地區,其后便是操閃米特語的阿摩利人登上兩河流域的舞臺,“另兩支迦南人分別進入腓尼基和巴勒斯坦”。于殿利:《巴比倫與亞述文明》,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第16頁。楔形語言符號在兩河流域一度延續到波斯帝國滅亡而消逝不復使用,楔形語言符號系統后來為腓尼基字母、希臘字母所接續傳承。但是,閃米特語伴隨閃米特人的遷徙流布而傳承演變,同時呈現出以語音為基礎借用字母符號的發展過程,進而趨于定型。因口語傳布呈現大眾普遍性,故而西方早期美學觀念并未呈現專屬于統治階層的典型秩序特征。閃米特人進入埃及后,閃米特語又借用了埃及的象形語言符號。公元前2000年后的千年間,閃米特人沿埃及商路,經西奈半島直抵迦南和阿拉伯半島。在西奈半島,他們發明了最早的字母語言符號——西奈語言符號,出土的字母符號明顯帶有埃及象形語言符號特征。其后接續演進而來的迦南字母更為簡潔,易于學習,并于公元前1200年傳給腓尼基人。大衛·薩克斯:《偉大的字母:從A到Z字母表的輝煌歷史》,慷慨譯,花城出版社2008年版,第7—36頁。希臘人又在腓尼基字母的基礎上加以改進,加入了元音規則,發展成為希臘字母。此前,閃米特字母只表示輔音,不表示元音,屬于音節性的輔音字母,希臘字母開始變為音素字母,讀音趨于準確化,字母符號與語音趨于定型公元前8世紀,埃特魯斯坎人學習希臘字母,將之改進為埃特魯斯坎字母。公元前7世紀,埃特魯斯坎字母發展成為拉丁文。羅馬帝國征服歐洲和中東后,拉丁文成為通用的官方語言。。因語言符號定型使文明發展呈現確定性,從這一角度也能解釋后世學者多將古希臘作為西方美學發展源頭的內在邏輯。

古希臘依然處于多神教時代,其最為突出的表現是希臘神話。“希臘神話不只是希臘藝術的武庫,而且是它的土壤。”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13頁。從舊神譜系到新神譜系的發展確立,同樣見證著多神信仰下諸神有序歸位的過程,以及相向而行的美學觀念發展。僅就我們熟知的奧林匹斯諸神新譜中,宙斯為眾神之主,諸神各有管屬,人神秩序井然。諸神英雄備受人類尊奉,美學觀念也在人神溝通交互中成長見證。考古資料發現,古希臘文化在新石器時代已有土著人零星出現,文明曙光初現較晚。受閃米特人西進影響,愛琴海的早期克里特人明顯帶有西亞人特征,古希臘文明也浸染有兩河流域和古埃及文明因子,如古希臘線形符號就深受埃及象形符號影響。公元前2000年,古希臘文明便以克里特文明著稱,并因米諾斯宮殿而聞名。被后人譽為宙斯之子的米諾斯統一希臘,以神的名義轄管克里特島,集溝通神靈、司法審判、行政管理于一身,美的觀念集中體現于祭祀、建筑、藝術及黃金青銅器物上。公元前15世紀時,邁錫尼人入侵克里特島,希臘跨入邁錫尼文明時代。當時,城邦林立,并多以金器為顯著特征,奧林匹斯新神體系正式形成,神祇崇拜更為盛行,這也鮮明體現在后來的《荷馬史詩》中。詩用來記述神意,人以虔敬之心迎接神臨并完成交互,其中“靈魂和凈化、靈感和迷狂、厄羅斯、美,以及對以詩為代表的文藝的源泉、目的、價值、永恒性、作用、起源等的觀點”范明生:《西方美學通史》第一卷《古希臘羅馬美學》,上海文藝出版社1999年版,第18頁。與西方美學思想演進息息關聯。古希臘歷經多利亞人入侵的“英雄時代”后,在公元前12世紀至公元前8世紀的荷馬時期,奧林匹斯諸神受控于命運的觀念,直接催生出公元前6世紀米利都學派。西方早期美學觀念中呈現出自然哲學特色。米利都學派與畢達哥拉斯、巴門尼德、赫拉克利特的哲學,以及埃斯庫羅斯的神話等一并融合,為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的美學思想提供了豐厚滋養。

古希臘美學的發端也深含現實根基。希臘半島內部山壑叢布,孕育出強壯勇武的民族。各部落為生存發展而互奪資源,征伐兼并頻仍,最終以訂立契約暫告終結。契約乃人定,易于被破壞,唯有將之神圣化,使其附于神意見證方能永恒。神性便是理性呈現,由此奠定著西方美學觀念中理性主義的發展根脈。各部落人口繁衍滋盛,持續外拓。殖民地從大陸到小亞細亞海岸,延伸至埃及、西西里、意大利南部和赫拉克勒斯的石柱,圍繞地中海參差綿延;殖民地與宗主國間聯系緊密,不同風俗、傳統及制度與希臘交融混合,帶來令人訝異的景致。商業、手工業、貿易乃至城市紛紛興起,財富累積日厚,滋養孕育出希臘新的人文環境,并筑實著美學觀念的發展。

美學最初屬于自然哲學的探研范疇。古希臘美學思想從公元前6世紀發端,在公元前5世紀后的百年內發展到極盛,其間學者爭鳴,觀點紛呈,但都未曾否定神的最終主導性作用。在伯里克里斯時期,處于黃金時代的希臘文化完成了由文藝向哲學的轉變。自然科學研究興起,民主氛圍下批評辯論風氣日盛。赫拉克利特從自然科學的角度去看待美學問題,畢達哥拉斯學派將美看作數量和比例上的和諧,努力找出客觀的形式之美;到蘇格拉底和柏拉圖時期,美的發展由自然界轉向社會,完成了早期希臘美學思想的轉變,美學逐漸成為社會科學的一部分。

柏拉圖的“理念論”對后世美學發展影響巨大。他認為宇宙是神的理性設計,美的境界是理念世界中的最高境界,理念是摹仿神的意志存在。理念世界是對神的世界的摹仿,現實世界是對理念世界的摹仿,藝術世界是對現實世界的摹仿。現實世界與理念世界有著不可逾越的鴻溝,由此人類現實世界應該被持續改造的觀念對后世影響頗深。亞里士多德與柏拉圖在宇宙本源問題上的觀點如出一轍,只是方法路徑有別,在美學探討上也呈現出迥異氣象。他完成了《詩學》和《修辭學》兩部關乎美學思想的專著,其中“《詩學》是第一篇最重要的美學論文,也是迄至前世紀末葉一切美學概念的依據”[俄]車爾尼雪夫斯基:《美學論文選》,繆靈珠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57年版,第124頁。,而《詩學》關于古希臘戲劇理論的闡釋成為戲劇理論的大綱,可見戲劇仍然是了解西方美學觀念發展的重要秘鑰。在亞里士多德的知識分類體系中,思辨內容或理性內容的最高對象是神本身;實踐的知識則是包含目的的自足知識;而詩則屬于制作的知識,歸屬于技藝范疇,并未擁有較高的地位。柏拉圖與亞里士多德美學觀念分別代表著兩種不同的審美路徑,但是他們都承認理性追求美的重要性。二人的思想體系也分別被中世紀經院哲學家奧古斯丁和托馬斯·阿奎那吸收借鑒,在宗教哲學領域闡發著對美學觀念的認知。

在美學觀念的變遷演進中,相伴隨行的是文學、藝術、建筑、音樂、戲劇等各領域集中呈現。無論新石器時代的恢宏廟宇、神話英雄傳說時期的史詩篇章、古希臘悲喜劇,還是中世紀的壁畫、版畫、大教寺、鑲嵌圖案等突出成就,都從不同層面映射出美學觀念的時代風貌。中世紀教會專斷獨行,盡管在宗教領域美學成就突顯,在其他領域卻鮮有突出作為。伴隨教會勢力式微,在文學藝術領域中美學思想新芒綻露。但丁以詩性寓言方式訴說人心意志,薄伽丘倡導詩學即神學,達·芬奇以藝術的方式進行創造,無一不昭示出當時旨在從技術領域突破摹仿現實的努力。重視人的力量是文藝復興的突出特點。文藝復興倡導人本主義,重新呼喚出人的力量。盡管確立人的主體地位,卻未從根本上否認神的存在。檢視新石器時代以來美學觀念的發展史,正是因為至高力量的存續,美學觀念的發展在根源上才成為可能。因此,文藝復興之后以人為本的人神溝通交互,也成為窺觀美學觀念發展的基礎性原點。

笛卡兒以自我為主體,憑借理性來抵達對上帝的信仰,在世俗中接續了中世紀以來經院哲學的美學觀念,斯賓諾莎、萊布尼茨接續而行,在理性主義道路上將美學觀念向前推進。與此同時,自然科學的進步也在助推著經驗主義哲學開拓,以英國的培根、霍布斯、洛克、休謨等為主要代表人物。該時期的美學思想正是建立在經驗主義哲學的基礎之上,強調感性經驗是美的來源,與文藝實踐交相輝映,并一度影響了18世紀法國大革命時期的啟蒙運動。浪漫主義文學的盛行正是基于對現實理性主義的失望,以充沛的情感和豐富的想象,寓含著對未來的美好寄托。德國啟蒙運動進展較晚,在16世紀經歷馬丁·路德宗教改革后,“新教聯盟”與“天主教聯盟”斗爭激烈,加之曠日持久的三十年戰爭破壞,民生一度凋敝。其后,勃蘭登堡公國在眾邦國中脫穎而出日益壯大,于18世紀初成立普魯士王國。德國深受英法啟蒙運動影響,同時自身秉承有中世紀以來的民間文學傳統,在文藝與文學領域滋養著美學觀念持續進階。啟蒙運動中,德國美學觀念經由萊布尼茨到鮑姆加登發生學科式轉變。萊布尼茨認為上帝是一切美的絕對根源,上帝所創造的事物都是有秩序、和諧的,美也是有秩序且和諧的,因此理性指導下的知識才使我們趨于完善和美,并享有快樂。他將美感看作一種混亂的朦朧感覺,是無數微小感覺的結合體,由此孕育著“鮑姆加登在1750年成為‘美學’的正式奠基者”范明生:《西方美學通史》第三卷《十七十八世紀美學》,上海文藝出版社1999年版,第765頁。

作為一門學科,美學概念的產生源于哲學內部新學科的創立。美學的本義是Aesthetic,最早由德國哲學家鮑姆加登提出。Aesthetic源于希臘文名詞,有感覺或者感性認識的含義,指向的是區別于理性認知的感性認知,也就是情感認知。鮑姆加登在其代表性論著《美學》中開宗明義地指出:“美學作為自由藝術的理論、低級認識論,美的思維的藝術和與理性類似的思維的藝術是感性認識的科學。”[德]鮑姆加登:《美學》,簡明、王旭曉譯,文化藝術出版社1987年版,第13頁。所謂感性認識,是指人的認識或意識結構中一切“混亂的感覺”和情感等,與被邏輯學研究的高級的理性認識相對,美學實際上應該是情感認知學。自此,美學成為與邏輯學、倫理學并立的哲學的一個分支,Aesthetics就成為這門新學科的名稱。此后的西方學界一度批評鮑姆加登,認為他在美學認知的探求路徑上,只是表達出了情感認知的動向,并沒有表達出“美”自身的含義。劉綱紀:《鮑姆加登之后關于美學的爭論與看法》,《馬克思主義美學研究》,2000年第4期。但鮑姆加登認為,情感認知的完善本身就是一種美。無論后人對其支持抑或批評,都持續推進著對“美學”認知的深入,也無法否認鮑氏的首創之功,進而更加筑實著“美學”作為一門學科的發展。后續康德、黑格爾等人持續推演著關于美和藝術關系的理論,20世紀以后西方美學發展蔚為大觀,美學觀念異彩紛呈。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黑龙江省| 麦盖提县| 申扎县| 顺平县| 惠来县| 万山特区| 隆林| 时尚| 祁连县| 旅游| 特克斯县| 赣州市| 汝州市| 盐边县| 湛江市| 丹棱县| 扶沟县| 广水市| 烟台市| 奈曼旗| 大同县| 县级市| 宜阳县| 娱乐| 沙河市| 高雄县| 高碑店市| 天全县| 徐水县| 澄迈县| 盐山县| 高安市| 峨山| 安岳县| 平陆县| 岳阳市| 连云港市| 盈江县| 新巴尔虎右旗| 林州市| 田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