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緒論

中國古代傳統的學問擁有其自足自洽的體系,在本源上都是圍繞天展開的,其核心關鍵在于理順天人之間的關系。天稱道,亦稱理,亦稱心。稱謂不同,學者的思想體系建構也有差異。學者煙火接續,以最高序令為基礎,設計出兼容允洽的思想體系,以更簡捷合理的路徑通往最高序令。從這個意義上講,天下所有學問都是關乎天的學問,天命觀就是其思想根脈。儒家認為,“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這兩句話在總體上盡述其思想主旨和方法路徑。盡管古人承認天為絕對、唯一,但又認為天奉行以人為本的觀點主張——“天地之性人為貴”,認為將自己的事情做好便是守住本分。萬物承續天命而彰顯自性,人以己為器率己之性、盡己之性便是呈顯天道。其外在的實際體現就是各歸其位,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天人合一”。其實,道家也倡導天人合一,只是主張從天出發,無為而無不為,將人為外加之力去掉,順服于天之道、自然之道。佛家以自我為本體,采用否定隔絕的方式呈現人的自本性,不言真理卻能覺悟真理。思想體系就是方法論。因有理的存在,故而萬事萬物皆能貫通。天理是固有先在的,人盡性行事是天理的直接體現,這便是知行合一。古人奉儒家思想為正統,恰恰是因為它為個體通往真理提供了更為便捷的路徑,并使個體呈現更多發展的可能性。

中國古代的學問萬變不離其宗。“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就是客觀的事實存在,這是一切學科的本源性基礎。因個人的生活環境不同,性情根底迥然,興趣愛好有別,觀察認知不盡然相同,由此個人研究的旨趣、方向、維度呈現諸般差異。在古代,圖書以“經史子集”為四部分類,由此便可從整體上窺觀古代學術體系大端,以小學(文字學)為基礎,以儒家思想為指導,歷史、文學呈其大觀,兼及諸子百家、三教九流。該體系一直延續,傳至晚清,其突出優點是本末清楚、綱張目舉,歸于一統。因此,中國古代有系統性、整體性的學術思想觀念,當下的諸學科門類知識都能從根本上循到源頭,只是沒有所言及的學科名稱而已。美學、傳播學等現代西方舶來學科也概作如是觀。如:美的第一層次是客觀美的存在,第二層次是人的審美覺知、品鑒;傳播的第一層次是客觀存在、發生的傳播事實,第二層次是以人為主體的傳播實踐;……如此,不一而足。顯然,無論美學、傳播學,其第一個層次都不以個人的意志為轉移。值得一提的是,人的出現也是客觀存在的事實,所以人既是美的客觀事實呈現,也是傳播的事實表現。唯一不同的是,在人誕生之后,人的主體能動性便鮮明體現在對客觀本來事實的追摹靠近上。至善至美的是天,人以自性固有之美為基礎成長,本質上是在傳播美。個人因根性不同,在社會秩序中序分高下。古代皇帝的品級最高,直接供奉天,百官奉養皇帝,百姓供奉百官,上下尊卑,節節有序。

晚清以來,清王朝政權崩塌,皇帝承天的制度被推翻了,天人隔絕。五四以后,知識分子接納西方的知識體系,通過現代化的知識和信息來教化大眾,致力于對國富民強之路的探索。事實上,追溯西方學術的發展淵源,西方自多神教時代到一神教確立以后,理性主義觀念傳統影響至為深遠。文藝復興以來,強調重新發現人的力量,人以理性路徑通向最高序令。與此同時,自然科學的進步拓展著人的感性認知,在此基礎上科學主義漸成潮流。理性主義要求把感性主義的范圍對象涵括在內,科學主義則激發著以實驗實證的方式持續拓延著人的認知。近代以來,西方的學科知識譜系便是主要在這幾股力量的交織中形成的。西方學術在理性主義發展路徑下,從中世紀以前的神本主義發展到近代的人本主義后,從本體論開始轉向認識論,到現當代又轉向了語言論的分析。西方學術發展歷程已然表明,單純依循理性主義的研究路徑并不能解決學問的本體問題。即便是實證主義分析也只能得出相對的準確事實,最終又回到了語言學的基礎性指向性研究上。漢字與西方的拼音語言符號也有本質性不同。漢字的起源是“天垂象”,西方的拼音語言符號起源目前卻難能解釋清楚。這實際上又回歸到了本源問題進行思考。

所謂學科,便是分科之學,是人認識世界廣化、深化、細化的體現。西方學問從本體論轉向認識論之后,現象性的分科研究日漸門類界限清晰、豐富而細密,遠超中國傳統的知識分類,走在了世界前列。自五四以來,中國的知識體系、學科體系便深受西方影響,無論是美學、傳播學皆趨步于西方學術研究的后塵。既然學術體系已然發展到了如此階段,我們自然不能舍棄幾百年來學科發展的優秀成果,而應在分科學術體系的現狀下,從本源上對其進行接續推進。歷經幾十年的發展,我們當下的學術、學科知識體系已近齊備,在諸多方面也位居世界前列。但是我們繼續沿循西方的學術發展路徑顯然不能體現自己的固有特色。前邊我們說過,中國古代學問以人為本,當下也是一以貫之。無論人文社會科學,還是哲學社會科學,甚至是自然科學,在本質上都是關乎人的研究。我們無法全知全能,多是依據自己的環境,基于自身的天賦狀況、興趣愛好做出有限力的探研。學科只是研究的方向有別,學科手段也是基于特定研究對象的特性,進而采用合適的解決問題方式。學術研究從本質根源上講,都是在追求真善美。故而,接續中國固有傳統,從各學科維度追溯本源,建構中國特色、中國氣派、中國風格的學術體系,恰恰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任務所在。很顯然,客觀的事實本身是全部學科存在發展的基礎,故而真善美是客觀存在的。探索中國美學的獨有發展特色、中國美學的發展路徑便是美學研究的任務。

邱偉杰先生多年來一直從事美學研究工作,他基于實踐與體悟心得,提出了“本來美”的學術觀點,開創出美學研究的新范式。“你本來是美的,你的美還需要成長”,奠定了普及美學學科發展的理論基礎。作為學科帶頭人,邱偉杰圍繞“本來美”開展普及美學學科建設,成就突出。首先,他厘清了西方美學概念中“Aesthetics(情感認知)”與中國美學中“品質學”的內在意涵,認為中國美學是一門關于“品質學”的學問,中國美學是東方藝術哲學的分支。其次,邱偉杰積極探索普及美學與其他相關學科的交叉實踐,將普及美學與經濟學相結合,提出了“快樂經濟學”的前瞻性觀點。他認為以追求快樂為生活目標,以本來美為基礎的興趣、愛好帶來的滿足將激發新的需求,這也成為未來新經濟發展的模式參照。由此也激發出他對美學與其他相關學科進行交叉拓展的構想。

邱偉杰的學術成就鮮明體現在《美的人》《味的人》《普及美學原理》等著作中。他的理論著作《普及美學原理》系統闡發了普及美學的核心理論,并在總體上勾繪出了普及美學學科建設的規劃藍圖,于當今美育事業頗具開創性意義。他認為,美普存于萬物中,能貫通一切,我們堅持以人為本,就應堅持自性本美的成長發展。其實,將美作為本體,便為“以人作為研究對象”的諸學科提供了本源性發展依據。傳播學的發展亦不離人的自性本美基礎。本書便是在普及美學學科整體架構下的探索與嘗試。在此,我們也期待將來有更多關于普及美學研究的作品面世。

主站蜘蛛池模板: 伊宁县| 富锦市| 玛纳斯县| 揭西县| 满城县| 长治县| 涟源市| 台前县| 三门县| 凤台县| 寿宁县| 泰和县| 交口县| 报价| 策勒县| 绵阳市| 五峰| 科技| 亚东县| 桂林市| 于都县| 鄂尔多斯市| 丰县| 囊谦县| 新野县| 泰州市| 阿拉善右旗| 师宗县| 富顺县| 石家庄市| 保靖县| 商南县| 凤台县| 临沂市| 神池县| 博白县| 昌图县| 五大连池市| 哈密市| 镇沅| 桦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