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技術的本質:技術是什么,它是如何進化的
- (美)布萊恩·阿瑟
- 2027字
- 2023-07-25 18:12:28
推薦序三 打開“技術黑箱”的一個新嘗試
包國光
東北大學哲學系教授
美國學者布萊恩·阿瑟的著作《技術的本質》是一次打開“技術黑箱”的嘗試性的創新探索,對我國的技術哲學和技術創新研究將具有一定的參考借鑒意義。
布萊恩·阿瑟是研究經濟的學者,他在研究報酬收益理論時,發現不能回避技術。他給自己提出相互關聯的兩個問題:技術是什么,以及它是如何進化的。從西方哲學的角度來看,這相當于在追問“技術的本質”和“技術的實存”。《技術的本質》這部書就是對上述兩個重要的“技術哲學問題”的分析解答,作者試圖建立一個“關于技術的理論”。
布萊恩發現,當代人對技術很熟悉,而對技術整體又很生疏,“我們知道單個技術(individual technology)的歷史以及它們是如何生成的細節;我們可以對設計過程進行分析;關于經濟因素如何影響技術的設計、技術被接受的過程,以及技術是怎樣在經濟中擴散,我們已經有了很精彩的研究;我們對社會如何形塑(shapes)技術以及技術如何形塑社會進行了細致的分析;我們深思技術的意義,追問技術到底是否決定人類的歷史。但是關于‘技術’這個詞到底是什么意思,我們并沒有達成共識。這里還沒有一個關于技術如何形成的完整理論,沒有關于創新由什么構成的深刻理解,沒有關于技術進化的理論……這里缺失的是某個一般性法則(principles),它可以賦予主體一個邏輯框架,一個有助于填補這鴻溝的框架”。針對這樣一種情況,布萊恩從幾乎完全空白的狀態開始他的研究,并主要基于三個基本原理(假設)逐級地構建了他的關于技術的理論:(1)技術(所有的技術)都是某種組合,這意味著任何具體技術都是由當下的部件、集成件或系統組件構建或組合而成的;(2)技術的每個組件自身也是縮微的技術;(3)所有的技術都會利用或開發某種(通常是幾種)效應或現象。
布萊恩對技術本質的探討是從分析技術的構成結構開始的。技術有其自身的結構。結構首先是指技術是由零部件構成的。技術的最基本結構包含一個用來執行基本功能的主集成和一套支持這一集成的次集成。技術包含的集成塊是技術,集成塊所包含的次一級的集成塊也是技術,次一級集成塊包含的再次一級的集成塊還是技術。這樣的模式不停地重復,直到最基礎水平的基本零件為止。換句話說,技術有一個遞歸性結構。技術包含著技術,直到最基礎的水平。這種組合結構一直分解下去,將到達一類不再屬于技術的“現象”或“效應”那里。這些現象具有恒定性和可重復性,獨立于人類的技術和科學而存在,在人類的技術活動和科學研究活動中顯現并被捕捉。布萊恩舉例解釋了人們對現象的利用:煉制石油是基于氣化原油中的物質會在不同的溫度下凝結這樣一種自然現象;一個下落的錘子則依賴于動量的傳輸現象;汽車則依賴汽油或柴油燃燒后產生能量這種自然現象。布萊恩這里所說的“現象”,顯然不是胡塞爾意義上的“現象”,也不是馬克思、黑格爾和康德意義上的“現象”。布萊恩的“現象”是自然現象或“自然效應”,所有技術都建立在對這種自然現象的利用之上。“自然現象是技術賴以產生的必不可少的資源。所有的技術,無論是多么簡單或者多么復雜的技術,實際上都是應用了一種或幾種現象之后喬裝打扮出來的。”
關于技術的進化和創新,布萊恩提出了技術是“自我創生的”(autopoietic)觀點。所有技術的產生或使其成為可能,都源自以前的技術。技術是從已有的技術中產生的,是通過組合已有技術而來的。在這個意義上,技術集合(the collective of technology)的新元素的產生或成為可能,正是源于已有的技術集合,結果就是技術創生于技術自身。這樣一來,所有技術產生于已有技術,也就是說,已有技術的組合使新技術成為可能。但同時,布萊恩也強調了:“說技術創造了自身并不意味著技術是有意識的,或能以某種陰險的方式利用人類為它們自身的目的服務。技術集合通過人類發明家這個中介實現自身建構,像珊瑚礁通過微小生物自己建構自己一樣。假如我們把人類活動總括為一類,并把它看成是給定的,我們就可以從這個意義上說,技術體是自我創生的,它從自身生產出新技術。”從這里可以看出,布萊恩持有“技術自主論”立場。
縱觀全書,作者提出了不少新概念和新見解,如遞歸性組合、現象、域、鏈接、自創生、珊瑚礁結構等新概念,以及“技術由技術構成”“技術是對現象的編程”“技術發明是需求和現象的鏈接”“技術進化的自創生”“技術與科學的同源性”“經濟隨技術而進化”等見解,對我國技術哲學和技術創新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啟發作用。
布萊恩對“技術是什么,它是如何進化的”之回答,以及書中的“現象”的優先論、“技術自主論”、“域”本身的轉換論等觀點,雖然并非無懈可擊,但也因得到理論和事實的論證支持而部分成立,這需要我國技術哲學和技術創新研究者進一步深入探討。
本書的譯者從事技術哲學和技術創新的研究與教學工作多年,熟悉技術哲學和技術創新領域的范式和研究狀況。她們對原著中探討的問題與思想有深刻的理解,基本把握了原著的分析思路和思想精髓。譯者對原著中的一些新概念術語也給予了妥帖的轉化,使讀者能夠基本準確地領會作者的思想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