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背負了誰的傷:在原生家庭的關系中療愈代際創(chuàng)傷
- (馬來)馮以量
- 1750字
- 2023-07-19 18:18:48
自序 躲藏的傷痛被看見,療愈可以開始了
玩過捉迷藏的孩子都知道,躲在黑暗里,是為了不被找到;同時,也是為了被找到。生命里遭受的傷痛也一樣,我們躲在傷痛里,是為了不被看見;同時,也是為了被看見。
當捉迷藏的孩子被找到時,游戲就可以結束了。當人受的傷被看見時,療愈就可以開始了。
大部分的成年人都急著把受傷的自己藏起來,只顧著在別人面前展現(xiàn)光鮮亮麗的一面;如此做,無非是不想再受到旁人的二次傷害。其實這世上有好多因童年傷害而把自己藏起來的成年人,在深夜里獨自舔傷,不為人知。
然而,這些成年人如我,卻暗地里渴望那個受傷的自己被看見、被讀懂、被諒解、被接納。
你知道嗎?有些傷痛,要是你沒有消化好,下一個被影響的人就是你的下一代。
我不想如此危言聳聽,然而,你要是愿意作出一番觀察及思考,請問有多少過去的痛苦目前你還背負著,而且可能已經不經意地決定了你及孩子們的生命?
在家庭里,父母除了對我們付出關愛之外,也會在高度的生活壓力之下,對我們輸出不同程度的傷害。有些傷害是父母傳給我們的;有些則是祖父母傳給父母,再傳給我們的。
譬如:當初被爸爸打的男孩,長大了之后,成為打兒子的爸爸。
又譬如:當初不停接收媽媽負面情緒的女兒,長大了之后,成為不停散發(fā)負面情緒給女兒的母親。
這些一代一代傳遞下去的、重復的傷害就叫作“代際傷害”(Transgenerational Pain)。然而,我們不能輕易說凡是經歷過代際傷害的孩子就一定會有“代際創(chuàng)傷”(Transgenerational Trauma)。判斷一個人是否有“創(chuàng)傷”(Trauma),需要專業(yè)人士為其做整體的身心評估,就像我們一般人不能隨意說他人患抑郁癥一樣。這都需要專業(yè)人士通過對當事人的各種狀態(tài)作出評估,才能給予診斷。
讓療愈開始,進而重塑自己
在馬來西亞,我是一名臨終關懷推動者,也是提供哀傷撫慰(Grief Support)的心理輔導與咨詢師。我曾見過不少成年人,他們在童年時經歷過一些代際傷害,長大后不懂得如何安頓身心,導致生活的各個層面都頻頻出事。
除了提供一對一的對談之外,團體工作的“家庭雕塑”(Family Sculpting)也是我常使用的技巧。為了讓各位讀者更能讀懂書中有關家庭雕塑的內容,請允許我先在這里做個簡介。
“家庭重塑”(Family Reconstruction)是薩提亞模式(Satir Model)的眾多治療方法之一。我常在我的工作坊里邀請求助者雕塑自己的原生家庭,并邀請其他學員扮演求助者的家屬。
通過雕塑及模擬演練,我會邀請求助者再經歷一次過去發(fā)生的家庭事件,或者邀請求助者站在外人的角度,看清過去的自己在家里的遭遇。這無非是想讓求助者再一次地“看清楚”多年前的代際傷害所帶來的沖擊,是如何影響著童年的他、青年的他及成年的他。
此外,我觀察到大部分的求助者都是把過去的傷害掃進地毯下,以為事情過了,就這樣算了。其實有不少的傷害會藏在他們的心靈深處,只等待被人看見并被讀懂。
不管我們承認還是否認,過去已成過去。然而,現(xiàn)在的我們可以改變自己看待過去的自己、過去的父母以及過去的傷害的方式。
家庭重塑并不企圖改變父母,也不是要重塑我們的原生家庭。而是希望我們能夠從代際傷害里再一次看見自己、療愈自己、重塑自己──這是家庭重塑最重要的部分,也是它的精髓。
所以,我寫了這本書。
在這本書里,我準備了二十余篇文章與你分享。里面的主人公,包括我自己,勇敢地揭露屬于自己最真實且最殘酷的傷痛。我陪著他們,也陪著自己,一點一滴地把破碎的靈魂拼湊起來。每個真實故事里所發(fā)生的一切,都曾經感動著我,所以我決定將其轉化為文字。
這本書,你可以當成一本簡單的故事書來閱讀,純粹閱讀別人的故事。你也可以讀得很深,透過別人的故事,試著去讀懂自己的內心。
要是你能因閱讀此書而聯(lián)系到那個把傷痛藏起來的自己,恭喜你,終于找到躲在角落獨自傷痛的自己了。我祝福你。
請允許我叮囑你:要是你覺得這本書過于沉重,讓你喘不過氣,請你稍微把書蓋起來,給自己喝一杯溫水,暫時休息一下。
這樣做,你就是在善待那個傷痛的自己了。
讓我們好好陪一陪受傷的自己走一趟生命探索之旅。要是生命把挑戰(zhàn)交給你,請你面對它;要是生命把痛苦塞給你,請你轉化它。
我相信,只要有越來越多的成年人愿意堅持行走在自我療愈的道路上,就會有越來越多的孩子能在痛苦中被釋放。
祝愿這世界有更多的大人不再隱藏自己,而是坦露自己;有更多的大人不再自我傷害,而是自我成長;有更多的大人不再彼此傷害,而是互予恩惠。
要是我們愿意這樣做,療愈就可以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