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好運氣制造手冊:從碰運氣到造運氣作者名: (德)克里斯蒂安·布什本章字數: 7417字更新時間: 2023-07-24 16:31:12
前言
每當看到某些成功人士們將“成功源于智慧”的觀點奉若圭臬時,我都會感到莫名驚詫。雖然我自認也是一個勤奮且小有天賦的人,但這個世界上從來都不缺聰明而勤勉的人,人與人之間的成就差異可能僅僅取決于某些……機緣巧合……所以我們應當認真思考,怎樣才能幫助更多的世人享受到幸運女神的眷顧。
——巴拉克·奧巴馬,第44任美國總統
每個人都想要做自己命運的主人——牢牢把握自己的前程,并對如何實現自己的目標和抱負胸有成竹。簡而言之,我們喜歡做自己人生的規劃師。
這種看似與生俱來的對自己人生的規劃欲望,幾乎體現在現代生活中的每個角落。無論是社會組織和政府,還是每一位個體,都是圍繞著各自制訂的計劃、戰略和目標開展活動的。我們發明了制度、規范和流程——小到設定鬧鐘,大到總統選舉,無不是為了確保既定計劃得以順利實現。
不過,我們真的能完全掌控自己的生活嗎?除了計劃、模型和戰略,似乎還存在一種難以預料的不確定因素左右著我們的命運。事實上,意外的事件、偶然的遭遇或是看似離奇的巧合,絕不能僅僅看作宏偉樂章中的一段插曲,或是浩瀚旅途中的一粒塵埃。它們往往會起到一錘定音的作用,給我們的生活和未來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
對此,也許我們每個人都曾有過親身經歷。一場“意外邂逅”可能會成就一段金玉良緣;一次“無心插柳”可能會收獲新的工作或住所;一場“佛系”社交可能會結識未來的盟友或投資人;連一本“隨手”抄起的雜志都可能會蘊藏著解決問題的靈感……這些大大小小的事件給你的生活帶來了怎樣的改變?反之,如果所有的一切都按部就班,你的生活又將會是怎樣呢?
戰爭的輸贏,企業的興衰,愛情的得失,都具有一定的偶然性。無論我們追求的是事業有成、愛情美滿、心情舒暢還是精神富足,都很容易受到不確定因素的影響。也許某個看起來平平無奇的時刻——比如在健身房里遇見某人——便足以改變你的一生。
即使在無比嚴謹的科學研究領域,不確定因素的力量同樣不容忽視。研究表明,有30%到50%的重大科學突破是由意外或巧合所引發的:化學物質的相互泄漏,培養皿受污染導致的細胞結合,學者之間不經意的對話激發了新的思考,等等。無論對個人還是組織而言,許多重大的發展機遇往往都來自機緣巧合。
那么我們能否認為,成功不過就是所謂的“撞大運”,成敗僅僅取決于上帝的骰子,而非個人的行動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我們僅憑直覺便可以否定掉這種論調。然而不得不承認的是,生活中的某些重大轉折和變革機遇似乎常常源于偶然,而有些人看上去會比其他人更加幸運,從而可以享受更多的成功和快樂。
上述現象也并非現代社會所獨有。19世紀的化學家、生物學家路易斯·巴斯德就認為,機遇總是偏愛有準備的人。法蘭西第一帝國皇帝及軍事領袖拿破侖·波拿巴也曾表示,相比“良將”來說,他更加青睞“福將”。古羅馬作家、政治家塞涅卡則認為,運氣本質上就是為可能出現的機遇所做的準備。
以上觀點都反映出,“機緣巧合”是一種足以改變生活的真實力量,而它又不僅僅只是純粹的“瞎貓碰上死耗子”。事實上,“幸運”這個字眼可以理解為成功和運氣兼而有之。甚至一些常見的短語,例如“運氣是靠自己創造的”或者“他是一位善于捕捉機遇的人”都指向了這樣一種觀點,即成功是“機緣”和“個人努力”之間相互作用或者說綜合作用的結果。
那么這一作用過程中究竟發生了些什么?有沒有人能夠創造條件促成某些有利的機緣巧合,從而讓自己比別人更加“走運”一些呢?他們能否更加敏銳地捕捉并把握這些關鍵時刻,并將勝機轉化為勝果?我們的教育和工作、生活模式能否幫助我們建立這一至關重要的能力——駕馭機遇并創造屬于自己的一份“妙運”?
本書將會介紹人類的理想、志向與各種意外因素之間是如何發生相互作用的。本書的核心話題就是機緣巧合,即由意外因素帶來的,能夠促使積極決策轉化為有利結果的好運。機緣巧合是一股冥冥之力,它無處不在——小到日常瑣事,大到足以顛覆個體命運乃至世界局勢的重要革新。
然而,蕓蕓眾生——包括本書的許多登場人物之中,能夠參透如何將機遇轉化為成功的奧義,并為此構建起相應思維模式的人可謂少之又少。只有領悟到所謂的機緣巧合并不僅僅是一場不期而遇,而是諸多命運的節點被逐個發掘并一一打通的過程,我們才能夠在別人望洋興嘆的時候知道如何御浪前行。而一旦到達如此境界,那么所謂的“機緣巧合”便會成為我們生活中的家常便飯。
在這種情況下,許多曾被視為風險的未知變數都會源源不斷地轉化為充滿樂趣、夢幻和意義的元素,助你在成功之路上所向披靡。當今社會中,傳統的思想觀念和文化氛圍已經被不斷蔓延的恐懼心理、民粹主義和不安情緒所取代,導致人們不得不更加依賴本能反應行事。因此,我們應當學會培養機緣思維并對客觀條件進行有利改造。這是一項基本的生存之道,無論對個體、家庭還是組織來說都是如此。
暢想一下,一個鼓勵探索而非恐懼未知,潛能無限而非資源匱乏,凝心聚力而非相互猜忌的世界該有多么美好!許多全球性的重大挑戰,如氣候變化、社會不公等,都有待人們果敢應對。在這個瞬息萬變的世界里,錯綜復雜的問題紛至沓來,我們很難不被各種不確定性所左右。因此,對于機緣思維的培養,既是解放思想除舊布新之必須,又有助于我們尋得生活之真諦,從而令自己更加充滿激情和活力。
“機緣巧合”可以說是一個“網紅話題”,我們可以在數以百萬計的網站上看到相關的熱議。事實上,許多世界級的成功人士都將機緣巧合視作成功的不宣之秘。但令人驚訝的是,對于可以采取哪些具體的、科學的手段為機緣巧合創造有利條件,以及這些手段在不同的環境中效用如何,人們幾乎一無所知。
《好運氣制造手冊》一書填補了這一空白。它援引科學研究成果闡釋了機緣巧合的成因,同時也通過搜羅世界范圍內的奇聞逸事和富有啟發性的案例展示如何培育專屬自己或他人的一份機緣巧合。本書就如何提升“好運”的發生概率以實現更優目標提供了相應的理論框架和實踐指導。這種由主觀能動性促成的機緣巧合或者說“妙運”,不同于“中彩”或是“躺贏”(比如銜著金湯匙出生)等“絕對運氣”。如果你希望在云譎波詭的未來中更好地塑造自己或身邊的人,那么這本書便是為你量身定制的。它針對如何開發、利用和維系有利(或是不利)的意外因素提供了一套完整的思路——這一創舉可謂前無古人,它在科學研究的基礎上,首次提出了關于如何開發基于思維和創造相關條件的綜合方法論及其框架。
機緣思維是一種生活哲學,幫助追求成功和幸福的人士實現生命的意義,同時它也是一項平易近人的日常技能,只要稍加用心,誰都可以學會。
作為一名學者、商業顧問、大學講師、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創新實驗室(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Innovation Lab)以及紐約大學(New York University)全球經濟項目的聯合主任,我在本書中分享了十余年的相關從業經歷以及十五年來對于培養機緣思維的心得體會,同時還披露了大量我與所謂“機緣思維者”們的交流內容。我之所以對這一課題產生興趣,最早可以追溯到擔任“沙盒網絡”(Sandbox Network,一個吸引全球20多個國家的青年才干的網絡社群)和“目標領導者”(Leaders on Purpose,一個匯聚諸多具有重磅影響力的企業高管和政策制定者的全球性組織)的聯合創始人期間。我的咨詢工作涉獵廣泛——從來自中國的巨頭公司,到世界各地的小型社區——這使得我有機會接觸到三教九流各色人等,并見證了大量形形色色的機緣巧合。而我四海為家(從莫斯科到墨西哥城)的生活經歷,也為本書中有關外部環境微妙差別的探討貢獻了許多深刻的見解。
《好運氣制造手冊》一書中還援引了我與來自倫敦政治經濟學院(LSE)、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世界經濟論壇(the World Economic Forum)、斯特拉斯莫爾商學院(Strathmore Business School)和世界銀行(The World Bank)等組織的諸多同僚攜手開展的自主課題,以及神經科學、心理學、管理學、藝術、物理和化學等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從數百篇學術論文和200多次全球采訪與對話實錄中汲取營養,采集各行各業不同人士(其中包括南非開普敦貧困地區的有前科的教師、紐約的電影制片人、肯尼亞的企業家、倫敦的服務員、休斯敦的學生,以及十數位世界級的企業高管)的奇聞逸事與親身經歷組成第一手素材,引人深思。雖然在不同的故事中,對于意外因素的應對和利用方式各不相同,但在總體的思路和模式上卻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這也是我希望通過本書向廣大讀者們展示的。
命運的碰撞
雖然現在的我對于機緣巧合的認識已經大為改觀,但實際上我與機緣巧合的初次際會卻是年少輕狂時期由一次意外事故所招致的厄運。
18歲那年,我以超過80千米每小時的速度撞上了停靠在路邊的幾輛車。萬幸的是我沒有被這次車禍帶走,但我撞到的車嚴重受損,我自己的車也是如此。此前我從不相信那些所謂“瀕死體驗”的描述,然而在那次碰撞的電光火石間,我的眼前的確出現了傳說中的“生命閃回”,當我的座駕因失去控制而來回打轉時,我的腦海中只剩下了徹底的無助和必死的覺悟。
車禍后的若干天里,我在心里問了自己一大堆的問題。“如果我不幸去世了,誰會來參加我的葬禮?”“誰是真正關心我的人?”“我這趟人間之旅真的不虛此行嗎?”于是我意識到,我之前一直忽略了生命中一些至關重要的內容,比如珍惜某些深厚而持久的人際關系,以及為從事某些重要而有意義的活動而感到自豪。我的這次死里逃生,讓我從機會成本的角度審視死亡的意義:永遠失去了將路人變為伙伴的機會,失去了讓夢想照進現實的可能,也失去了與各種機緣巧合不期而遇的體驗。這種思慮促使我從此走上了對于生命真諦的探索之路。
我成長于海德堡,這是德國南部的一座歷史悠久又充滿浪漫氣息的城市。即使身在如此美麗的地方,對于一個未及弱冠的懵懂少年來說,探索生命的奧義也未免是件略顯乏味的事情。自打我記事起,心中便一直缺乏歸屬感。我幼年時經歷了好幾次搬家,所以無論在幼兒園、學校還是足球隊里,我都常常被人喊作“新來的”,而我當時的滿臉痤瘡更是給這種窘境又送上了一記“神補刀”。
16歲時,我開始在一個咖啡店打工,那里便成了我的避風港,在那里我似乎找到了屬于自己的一方天地。侍者的工作讓我增長了很多有關人類行為和群體動力方面的見識,比如當人們認為你“只是個服務員”時會擺出怎樣的嘴臉,以及每天從早8點到晚9點馬不停蹄地“搬磚”工作價值幾何。我的老板是一位出色的生意人,我也非常給力地完成他的各種派單,從兜售進口T恤到配送奶油蛋糕,不一而足,而我自己則在18歲那年順利通過了駕照考試。那段時期,我同時在一家市場調研公司兼職,工作內容就是站在海德堡的中央大街,詢問來來往往的路人們更喜歡哪種尺寸的香腸及其原因;此外如果臘腸的價格更加便宜,他們是否愿意購買臘腸以替代香腸?
總之,青少年時期的我精力充沛但卻渾渾噩噩。為了釋放旺盛的荷爾蒙,我幾乎無時無刻不想著尋求刺激,在各種違法的邊緣瘋狂試探,從一個極端奔赴另一個極端:與一群左翼分子打得火熱(這期間我偏愛雷鬼樂隊),去夜總會尋歡作樂,并且將“搬磚”得來的辛苦錢扔進股票市場。(我的父母遲疑再三,最終還是同意授權銀行受理我作為未成年人提出的交易申請。他們彼時給予輕狂不羈的我種種包容和理解,至今令我深感敬佩。)我開始與課堂漸行漸遠,轉而花費更多的時間貓在學校的地下室,通過電話信號操作股票的買賣。我莫名地愛上了這個地表之下的別樣世界——享受著從這里進進出出的感覺,盡管我也知道這里從來都不屬于我。
顯而易見的是,上述各種猛虎般的酷炫操作對于我的升學大計毫無幫助。我的成績一塌糊涂,以至于班上排名前95%的學生都可以順利升級,而我卻穩居倒數5%。又經過一年的留級續命之后,我“獲得了一次轉學的機會”——換句話說就是被學校勸退了。幸運的是,下一所學校對于我的離經叛道展現出了更多的包容。
18歲那年,我擁有了自己的第一部車。我對此興奮異常,并很快將享樂主義和盲目樂觀的心態體現在了自己的駕駛風格上。如果比拼單個司機一周內累計獲得的停車罰單以及上學路上撞翻的垃圾桶數量的話,我很有可能刷新了本市的最高紀錄。
就這樣,我日復一日地沉浸在“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幻覺之中。
終于有一天,我樂極生悲了。那場突如其來的車禍,將我的滿腔自信和掌控感瞬間撞擊得支離破碎。
那是一個陽光明媚的日子,我懷著無比自在的心情,與兩位好友相約去海德堡的內卡河草地游玩,隨后便發生了令人震驚的意外,好在我大難不死,沒有化作冰冷的車禍統計數據。那時我和朋友們為了尋找食物而各自駕車而行,我則一直試圖加速超過朋友的車子。我還記得當我超車成功后回頭向朋友炫耀時的得意勁兒,而朋友卻瘋狂地向我揮手,并不停地指著前方馬路中間的一座交通島——我完全沒有注意到它的存在。接下來發生的事情現在想來仍歷歷在目:為了避免撞上交通島,我拼命地轉動著方向盤,于是車子開始不停地打滑,最終撞上了停靠在路邊的一大排車輛。
沃爾沃的雙層皮質車門在關鍵時刻拯救了我,而副駕駛一側則被撞得粉碎。后來我才知道,如果這次碰撞的角度向任意方向稍有偏離,我都極有可能當場歸西。此外,我的一位同伴原本想要搭乘我的車,但卻突然想起自己把夾克衫落在了另一部車里,因此在最后一刻改變了主意,從而躲過一劫。
我還記得事發后我迷迷糊糊地下了車,驚異于自己竟然還能夠走路。我的兩位朋友在一旁惶恐不已,我與他們簡單復盤了一下事件經過,大家都覺得此事難以置信。這該怎么跟警察還有我的父母解釋呢?
在等待警察到場的間隙,我坐在散落的車輪后面,頭暈目眩、筋疲力盡。趕來的警察在對車輛殘骸進行了一番調查后,同樣對我竟然能夠幸存下來,只是受了點皮外傷而感到不可思議。
那天晚上,我獨自徘徊在城市的街頭,久久不肯歸家,心中五味雜陳。雖然我撿回了一條命,但還是止不住地想:如果我不幸喪生,將會給我的家庭帶來多么致命的打擊;如果那位朋友坐上了我的副駕駛,那么他很可能會被我害死。事情怎么會變成這樣?我怎么能讓這一切發生呢?
有句老話:“死亡是生活的最大動力。”我想我開始有些明白這句話的含義了。當死神來臨時,你不會去計較自己的銀行存款有多少,車庫里停了多少輛豪車,昨晚的夜店生活有多刺激,這些都不過是天上的浮云,毫無意義。只有在死亡面前,人們才會更加關注生命的本質和真諦。
不知作為讀者的你,是否也有著和我類似的經歷。或許是某個逐步演進或突如其來的人生轉折點讓你改變了自己的三觀;或許是某段充滿負能量的關系讓你不得不忍痛放手;又或許是某種疾病或工作讓你想要早日擺脫?
那場車禍讓我的生活從此峰回路轉,我也借此尋得了前進的方向感。于是我開始申請高校深造(不過鑒于我慘不忍睹的學業成績,40多份申請書寄出以后只收到4家大學的錄取信),然后我將精力聚焦到學業、人際交往和工作上。后來我與同伴合伙創立了若干個社群和組織,旨在幫助人們追尋更有意義的生活。
這些創舉本身往往也是機緣巧合的結果。而且當我越是留心,就越能從自己和他人的生活乃至學術研究中找到機緣巧合的影子。
2009年,我在倫敦政治經濟學院進修博士學位,專業方向是研究個體和組織如何成長壯大并提升自己的社會影響力。這一課題乍看之下與機緣巧合并無關聯,我也一度認為自己對機緣巧合的探究可能要告一段落了。然而令我驚喜不已的是,整個研究過程中“機緣巧合”的元素始終如影隨形。研究過程中,許多我所采訪過的成功和幸福人士似乎天生就具備構建某種“力場”的能力——我愿稱之為“機緣力場”——這種力場有助于當事人取得(相較于類似處境下其他人)更加有利的結果。
這一切之后我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和總結,當我把上述所有零散的經歷串聯在一起時,突然意識到,將這些熱血和激情有效結合的方式就是寫一部作品,將我奉若信條的人生哲理和比一眾教科書更接地氣的生活經驗和盤托出。
現在,我最為樂見的莫過于不同觀點或特質之間的意外碰撞——這便是機緣巧合的樂趣。我見證了機緣巧合是如何優雅地幫助人們釋放潛能以及探索世間更多的可能性——豐富多彩的角色以及千姿百態的生活。這也即是“培育”機緣巧合的意義所在——幫助人們在人生的旅途中實現自身最大的可能。
《好運氣制造手冊》一書提出我們可以對意外因素保持開放的心態。同時它也介紹了應當如何做到未雨綢繆和摒棄成見,以便更好地面對運氣帶來的有利或不利局面。我們可以培養、塑造運氣并將其作為一種生活工具。從科學的角度來看,運氣是可以被獲取、訓練和創造的。也即是說,我們可以利用自己的學識、技能以及教育培訓等手段介入和掌控機緣巧合的形成過程。
這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內容,便是如何從我們內在的思維過程以及外部的工作、生活環境中為機緣巧合的產生掃清障礙。不知所云的冗長會議,空間告急的電子郵箱,形同天書的備忘記錄……這些現實障礙是如何將我們的一腔熱情消耗殆盡的,大家對此都心知肚明。而同樣重要的是,我們需要建立起有效的思維模式,以便更好地利用自己的各項技能和資源,將偶然出現的機緣轉化為實實在在的價值。
機緣思維代表的并不是某種既定不變的能力,而是一種可以不斷與時俱進的本領。它將幫助我們從時運的被動接受者轉變為“妙運”的主動創造者,學會從容應對各種意外變數,將其轉化為成功的良機,并從中獲得人生的成就感和幸福感。此外,機緣思維還包括相關條件的營造——無論在家庭、社群還是組織內部——以利于機緣巧合的培育,進而挖掘機遇和價值。機緣思維將幫助我們建立并駕馭自己的“機緣力場”——將生活中的每個散落的機緣碎片穿針引線。
本書將會循序漸進地指引讀者如何破譯、創造以及培育機緣巧合。同時本書也敢于直面最為尖銳的問題,比如:如果機緣巧合從骨子里就是隨機的,那么我們應該如何對它施加影響呢?
今時今日,成功與幸福并不意味著試圖計劃一切。我們正身處一個瞬息萬變的世界里,最佳策略便是擁抱各種未知并從中獲取最大收益。《好運氣制造手冊》一書所討論的正是我們應當以何種因素為抓手來對機遇加以掌控,也即如何為自己或他人培育機緣巧合。這種足以釋放人類潛能的強力機能,不僅驗證了運氣偏愛有準備的人,同時也闡釋了如何通過多種科學的手段催化、培育和駕馭生活中諸多有利的巧合。雖然我們很難將各種隨機事件、機會和巧合對于生活和工作的重要影響完全抹除,但本書卻可以幫助讀者將這些機緣巧合從不可控的隨機因素轉化為可以為己所用的有力工具。到那時,發掘和創造機緣巧合對人們來說便會如同家常便飯一般輕而易舉。
當今社會中,人們的生活節奏日益加快,很難集中大量的時間精力讓自己一舉取得質的提升。因此本書在選取案例時注重從小處著眼,通過即學即用幫助讀者在日常生活中取得即時的改變,從而讓人生在潛移默化間變得更加富有意義,更有樂趣,更有激情,更加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