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597年秋天,邲之戰后,楚軍凱旋回國。鄭襄公、許昭公隨即趕到楚國訪問,送上厚禮,恭賀楚軍大捷。
楚莊王回到郢都后,即把目光轉向了中原,鄭國、陳國都已歸附,再往中原方向就是宋國,然而楚軍剛進行了一場大戰,楚軍需要休整,補充士卒和糧草,加強整訓,還不宜立即進行大規模的戰役,他于是盯上了宋國的附屬小國----蕭國。
蕭國,原是宋國的蕭城,魯莊公十二年(公元前682年)秋,宋國大將南宮長萬弒殺國君宋閔公后,宋國公族眾公子逃奔蕭城,蕭城大夫蕭叔大心率兵幫助眾公子反擊成功,并迎立公子御說為國君(宋桓公),因為有功于宋國,宋桓公將蕭城升格為國,封蕭叔大心為蕭國國君;周天子念蕭叔平亂有功,將蕭國封為侯爵之國,作為宋國的附屬國。蕭國自立國至今已有八十五年,但它只是一個城池,對于楚國來說,比較易于攻取。
入冬之后,楚莊王率領楚軍攻打蕭國,宋國派出大夫華椒聯合蔡國軍隊前去救援蕭國,亂戰之中,蕭國兵士俘獲了楚大夫熊相宜僚和王子丙。楚莊王馬上派人前往蕭國表示:“楚軍將撤軍,請勿殺害此二人。”蕭軍深恨楚國侵犯,根本不顧及楚王的感受,直接殺掉了這兩個人。楚莊王大怒,命楚軍全面圍困蕭國,誓言不滅蕭國決不返楚。申公巫臣向楚莊王稟報:“此地寒冷,楚國士兵為寒所苦。”楚莊王巡視三軍,慰勉并撫摸士兵的頭,三軍士卒心里都熱乎乎的,好像披上了羊毛毯子。楚國大軍把蕭國圍得密不透風,蕭國沒堅持多久就全面潰敗,被楚國所滅。
此時的晉國派出上卿先縠與諸侯會盟,意在延續霸主地位,聯合諸侯抵御楚國。宋國大夫華椒、衛國上卿孔達和曹國大夫在衛國的清丘城與先縠共同會盟,要周濟有困難的國家,攻打歸附楚國的諸侯。會盟之后,宋國出兵討伐陳國,因為陳國歸順了楚國,也是為了報復自己的附屬國蕭國被楚滅亡。搞笑的是,還沒等楚國前來救援陳國,衛國上卿孔達卻率領衛國軍隊來救援陳國了,這讓宋國哭笑不得,在陣前質問孔達:“清丘之盟你衛國也參加了,怎么還來救援歸附楚國的陳國?”孔達說:“衛國先君成公曾與陳國先君共公有約定,如果大國前來討伐陳國,衛國愿與陳國共存亡。”可見清丘之盟有名無實,晉國的霸主地位只是一廂情愿罷了。
楚國為救陳國,出兵討伐宋國,也是報復宋國救援蕭國。宋國也只好罷兵從陳國回撤,并派出使臣到晉國,向晉成公陳說清丘之盟的盟約沒有得到實行,衛國派出軍隊去救援了陳國,請求晉國召集諸侯聯軍救援宋國并討伐衛國。晉國這時國力尚在恢復,還無力出兵征伐,而且國內也出了亂子,已經顧不上了。
邲之戰時,中軍副帥先縠不得志,一開始主張聽從鄭使之言與楚軍決戰,沒有得到響應;后來楚假意與晉講和,士會和郤克主張多加戒備時,他又堅決不同意,兵敗返回晉國后,他暗中與晉東赤狄部落聯系,讓赤狄出兵攻打晉國,他作內應。赤狄果真在魯宣公十三年(公元前596年)秋天出兵進攻晉國,一直打到了清原城,才被晉軍攔阻,無法前行,只好后撤。晉成公得知是先縠私通赤狄后,大怒,決定新賬老賬一起算,說道:“邲之敗,縠之過也;赤狄圍清原,縠之過也;清丘之盟有名無實,亦縠之過也!傳寡人詔命:擒拿先縠及其族人,治死罪!”殺掉了先縠并滅其族。先縠全族被滅,其實都是他自找的。
懲辦了先縠及其族人后,晉成公派出使節前往衛國,在衛國大殿之上,當眾責備衛國君臣,背棄清丘盟約,要討個說法,并且說如果衛國沒有個交待,他無法返回晉國向國君復命,就不走了。他說:“如此罪責如果找不到歸屬,晉國只好興兵討伐衛國的背叛之舉。”上卿孔達說:“為了衛國,請國君以臣作為對晉國的交待。罪責在臣,因為臣是執政上卿。面對大國的追責,還有誰能承擔罪責呢?臣愿以死謝罪。”
魯宣公十四年(公元前595年)春,孔達自縊而死,衛國也算是對晉國有了交待,衛國遍告諸侯:“衛國有不善之臣孔達,在敝國和大國之間制造事端,現已伏罪,謹此通告。”其實衛穆公知道,孔達是為國而死,出兵救援陳國是自己的決定,上卿孔達只是忠實地執行了國君的詔命而已。孔莊子(孔達)是父君衛成公的肱骨之臣,曾跟隨父君出奔楚國,后又陪同父君囚禁于京師,還為父君歸國復位而四處奔走,自己作為國君,真是有愧于孔莊子,于是詔命:孔達之子孔谷,擔任衛卿,賜婚衛公室之女。孔氏子孫在衛國一直是貴族,參與朝政。
公元前595年(魯宣公十四年)夏天,晉景公看到鄭國在邲之戰后死心塌地歸附楚國,決心徹底改變這種局面,親自率領晉軍討伐鄭國,并采納了荀林父之謀,在鄭國都城之外舉行閱兵,向鄭國君臣和百姓展示晉軍的嚴整軍威,震懾鄭國,目的是讓鄭國向晉國求和。鄭襄公還真是害怕了,于是親自跑到楚國求援,還用鄭卿公孫黑肱替換公子去疾在楚為質。這是因為公子去疾素有賢良之名,是鄭襄公的弟弟,以他在楚為質,表明鄭國與楚國關系的親密;在晉國的壓力下,鄭襄公將公子去疾召回鄭國,也是企圖淡化鄭楚關系的姿態,而且公子去疾回到鄭國,自己就多了一個輔佐的賢臣。
楚莊王得知晉侯率軍在鄭國都城外耀武揚威后就撤回了晉國,便沒再理會鄭國的擔憂,只是寬慰鄭襄公說:“鄭侯勿憂,晉侯既已撤兵,寡人派公子馮去晉國訪問,為鄭言說。鄭國如有危難,楚國必將出兵救援,與鄭國生死與共!”楚莊王的心思一直在中原諸侯,他派出了公子馮前往晉國,直接穿過鄭國國境,也不遵循諸侯之間的假道之禮,鄭國也不在意,人家畢竟是為了鄭國而前往晉國,還講究什么虛禮呢。
楚莊王心里惦記著攻打宋國的事,他知道楚軍一旦攻宋,晉國還無力大舉興兵救援宋國,魯國向來不敢直接對抗楚國,能夠援助宋國的也就是齊國了,于是他派大夫文無畏出訪齊國,但楚國與齊國之間隔著宋國,也需要向宋國行借道之禮,楚莊王正想將宋國揍趴下呢,因此他故意命文無畏不要向宋國行借道之禮。文無畏心中忐忑,二十二年前,那是魯文公十年的時候,楚、陳、鄭、蔡、宋國國君一起在宋國的孟諸澤田獵,文無畏擔任田獵司馬,鞭打了宋昭公的御者,得罪過宋國,這次去齊國訪問經過宋國,又不向宋國借道,那不是去送死嗎?他擔憂地向楚莊王說:“鄭國明事理,宋君昏聵。公子馮過鄭訪晉,應無危險,臣至宋必死。”楚莊王心想,寡人就是要讓宋國殺你,給楚國一個討伐它的理由,要不怎么選你出使齊國呢?他對文無畏說:“宋人如敢殺你,寡人率大軍討伐它。”文無畏(字申舟)見此行已無可更改,知道自己有去無回,便把自己的嫡子申犀引見給楚莊王,表明自己愿意為國死難。
等文無畏到了宋國,宋軍士兵扣押了他,宋卿華元對文無畏說:“貴使途徑宋國而不行借道之禮,這是把宋國當作楚國邊遠縣城了。宋國成為楚國的縣城,那就是亡國了。宋國殺了楚國的使者,楚國也必來滅亡宋國,反正都是亡國,干脆殺了貴使吧。”于是華元直接殺了文無畏。消息傳回楚國王宮,楚莊王聽后一甩袖子,跳了起來,鞋都沒穿就往外跑,侍者拿起他的鞋急忙跟了上去,到門口才給楚王把鞋穿上;楚王配劍也沒帶,侍者追到門外才給他戴上佩劍;楚王帶著衛士都跑到蒲胥街市之上了,他的車駕才追上他。楚王其實是奔向了楚軍大營,他一直在等待這個結果,雖然宋國也有可能隱忍不殺文無畏,但楚莊王還是覺得文無畏被殺的可能性大,因此他早就做好了準備,一旦文無畏被殺,就立刻出兵伐宋。九月,楚莊王率領的大軍包圍了宋國都城。
魯國得知楚軍圍宋的消息后,宣公立即在自己燕寢的書房召見了公孫歸父。宣公問道:“子家(公孫歸父又名東門子家),邲之戰后兩年來,與楚國盟好之事可有進展?楚軍圍宋,魯國恐不免于難。”公孫歸父回答道:“臣一直在與楚國令尹聯絡,表達了與楚盟好的愿望,期待與楚國定下日程前去訪問。楚令尹孫叔敖回復說,邲之戰后,楚國征戰未歇,攻蕭、伐宋,尚未定下與魯國盟會的日程。”宣公接著問道:“子家剛從齊國谷城與齊侯會見回來,齊侯對楚王伐宋打算如何應對?”公孫歸附回答道:“臣在谷城拜見了齊侯,齊侯告知臣,楚國一直在與齊國聯絡,還曾派出大夫文無畏訪問齊國,但文無畏在宋國被殺,沒有到達齊國,楚國以此為由出兵討伐宋國,齊侯認為楚王的目的在宋而不在齊。齊侯讓臣轉告國君,楚國軍力強盛,又在邲之戰打敗了晉國,齊國和魯國也沒有與楚國對抗的必要。”
雖然是冬天,燕寢的書房里暖意融融,這間書房是歷代魯君批閱書簡、與大臣議事之所,宣公倒不是經常在這里召見公卿大夫,他最常去的是穆姜夫人的宮殿,最近連續兩天在這里與公卿議事,主要是楚國攻打宋國,魯國感覺到了危險的氣息。此前一天,孟獻子在宣公燕寢的書房,對宣公說道:“臣聽說小國事奉大國免于討伐的辦法是,去訪問并進獻財物,因此才有庭中陳列上百件禮物的情況;或者去訪問而敬獻治國征伐之功,因此就有五光十色的衣物、錦旗、飾品、盡善盡美的財貨禮物,這都是為了免除災禍。當大國加以責罰的時候再進獻財貨就來不及了,現在楚王正率軍伐宋,魯國該怎么辦?請國君一定要有個章程。”宣公正在想這個問題,孟獻子說的切中要害。宣公想了一晚上,第二天就把公孫歸父叫到書房商量此事,畢竟子家是公族王室一派的,是自己人。聽完子家的敘述,宣公說道:“現在楚王率軍在宋國,為魯免于禍難,子家當前往楚軍大營拜見楚王,送上犒勞的糧草、牛羊,向楚王示好。”
公孫歸父領命,經過一番準備,也顧不上已經是第二年(公元前594年,宣公十五年)正月了,他帶著大批魯國慰問勞軍的糧食、牛羊、軍資前往了正在圍困宋都的楚軍大營拜見了楚莊王,表示魯國愿與楚盟好,楚莊王大喜,厚賞了公孫歸父,對他說:“寡人愿與魯國修好,此戰結束后,當與魯侯盟會。”
魯國因此僥幸躲過了一場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