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瓦神爺”
陜西省臨潼縣(今西安市臨潼區)有個貧窮落后的村落,名叫西楊村。該村位于驪山北麓的洪積扇上,這里土地貧瘠,地面上布滿砂石,當地群眾稱之為石灘洋,晚上經常有狼出沒。
1974年初,當地農民為了灌溉干旱的農田,決定在村南挖一眼水井。3月25日,西楊村的農民楊志發、楊彥信、楊全義、楊文海、王普智、楊新滿等人,在生產隊長楊培彥、楊文學的帶領下,開始在村南的亂石灘上挖井。當挖到1米左右深的時候,他們發現有一些木炭;挖到2米深時,地下出現堅硬的紅燒土塊。大家有些納悶:是不是挖到燒造磚瓦的窯上了?他們心里不免有些忐忑不安,唯恐又挖了一個沒水的干井。
3月29日,這是一個永遠令人難忘的日子。這天在井下負責挖土的楊志發、楊彥信二人挖到三四米深時,突然發現幾個殘破的陶制人頭及一些斷腿殘臂的陶片。一時井上、井下的人都非常驚奇,七嘴八舌地議論紛紛。有的說像“瓦神爺”,可能挖到瓦神廟了。繼續往下挖,當挖到4.5米深時,發現成束的青銅箭鏃、銅弩機等兵器及磚鋪地面。
農民挖井挖出了“瓦神爺”的消息,頓時傳遍了周圍的村莊,大家爭先恐后地前來看稀奇。一些上了年紀的老太太捧香前來叩頭膜拜,祈求瓦神爺保佑全家幸福。也有的說:“這是瘟神!多年來我們窮困潦倒,就是因為這些不祥之物興妖作怪。”周圍村莊一時都被攪得沸沸揚揚。是神,是怪,還是其他什么東西,誰也說不清楚。
臨潼縣宴寨公社(今臨潼區驪山鎮)有位負責水利建設的干部,名叫房樹民。他到西楊村來察看挖井的進展情況時,在很遠的地方就看到井上圍著許多人,亂哄哄的。他來到井邊仔細察看后,又下到井底檢查,發現井底出土的鋪地磚與秦始皇陵出土的磚完全相同。他爬上井口后說:“我看不像是瓦神爺,可能是文物。你們暫時把挖井的工作停一下,我向有關部門匯報后再決定是否繼續向下挖。”

〇陶俑出土情況(一號坑)

〇陶俑出土情況(一號坑)
房樹民迅速向臨潼縣文化館做了匯報。文化館副館長王進成及文物專家趙康民、丁耀祖等立即趕到西楊村。在打井處看到殘破的陶俑軀體及遍地的殘陶片,他們初步推測可能是大型的陶俑。不過對陶俑的來歷以及它與秦始皇陵是否有關系等問題,一時不易判斷。
第二天,趙康民又來到西楊村,把已出土的陶俑殘體及眾多殘陶片收集起來,運回縣文化館。5月初,趙康民又來到現場做進一步的發掘清理工作,又出土了一批遺物。他把前后出土的陶俑殘片整合在一起,開始進行拼接和修復。到了1974年6月,經過修復,趙康民復原了兩件與真人大小相似的武士俑。
這時,新華社記者藺安穩恰巧回到臨潼探親,從其在縣文化館工作的夫人處得知文化館內有幾件農民挖井時發現的大陶俑。他立即到文化館與西楊村進行調查、訪問,寫了篇《秦始皇陵出土一批秦代武士俑》的短文,刊發于1974年6月27日人民日報社編印的《情況匯編》第2396期上。這是關于兵馬俑的第一篇報道,有著特殊的意義和巨大的影響,故全文轉錄如下。
秦始皇陵出土一批秦代武士俑
陜西臨潼縣驪山腳下的秦始皇陵附近,出土了一批武士陶俑。陶俑體高一米六八,身穿軍服,手執武器,是按照秦代士兵的真實形象塑造的。這批武士俑的發現,對于評價秦始皇,研究儒法斗爭和秦代的政治、經濟、軍事,都有極大的價值。
秦始皇陵周圍以前曾出土過陶俑,但都是一些體積不大的跪俑,像這種同真人一樣的立俑,還是第一次發現。特別珍貴的地方,在于這是一批武士俑。秦始皇用武力統一了中國,而秦代士兵的形象,史書上未有記載。這批武士陶俑是今年三四月間,當地公社社員打井時無意中發現的。從出土情況推測當時陶俑上面蓋有房屋。后來,被項羽燒焚,房倒屋塌,埋藏了兩千多年。這批文物由臨潼縣文化館負責清理發掘,至今只清理了一部分,因為夏收,發掘工作中途停止了。臨潼縣某些領導同志出于本位主義考慮,不愿別人插手,因此一直保守秘密,沒有向上級報告。
秦始皇陵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可是,并沒有得到妥善保護。生產隊隨意在陵園掘土挖坑,開荒種地。出土文物中的金屬制品,有的竟被當作廢銅爛鐵銷毀掉,一些石制、陶制物品則被丟來拋去。臨潼縣文化館館長李耀亭同志說,關于秦始皇陵的破壞情況,曾專門向陜西省有關部門打過報告,并建議成立秦始皇陵保管所,展出當地出土的秦代文物,對廣大群眾進行階級斗爭和歷史唯物主義教育。但是,報告送上以后,如石沉大海,沒有回音。
這篇只有五百余字的短文,刊發后引起國家領導人的高度重視。當時的國務院副總理李先念立即將該文批轉給分管文物工作的國務院副秘書長吳慶彤和國家文物局局長王冶秋。批文如下。
慶彤同志并冶秋同志:
建議請文物局與陜西省委一商,迅速采取措施,妥善保護好這一重點文物。
先念 一九七四年六月三十
同年7月6日,國家文物局文物處處長陳滋德從北京飛抵西安,會同中國社會科學院及陜西文物部門的領導、專家,到陶俑出土的現場進行考察。當時對陶俑的時代、性質、坑的形制和大小等問題,仍說不清楚,只有再進一步做些工作,才能做出較準確的判斷。考察后,經研究決定:報請國務院和國家文物局批準,委托陜西省組織考古隊進行發掘。
其實,在過去的歲月中,人們曾多次見過兵馬俑。
1974年,西楊村農民挖井發現了秦武士俑。但在歷史上這并不是陶俑第一次被人們發現。因為陶俑埋在地下只有5米左右深,且規模宏大,所以只要在此動土就很容易見到。根據后來考古人員在發掘過程中見到的一些跡象,可推知自公元前210年到1974年的兩千多年間,人們曾30多次見到過兵馬俑。在兵馬俑坑上發現有西漢后期(公元前1世紀后期)的墓葬1座,東漢(25—220)的墓葬5座,近現代墓葬20余座,古井3眼,20世紀初期的大擾坑1個。這些墓葬、井、擾坑都挖出了兵馬俑。下面略舉幾例。
例一:二號兵馬俑坑的西端有一東漢時的夫婦合葬墓,墓穴正好挖在4匹陶馬及4件武士俑的身上。陶俑、陶馬被打碎移置于墓室的東北角,兩口木棺放在俑坑底部的磚鋪地上。
例二:二號兵馬俑坑西部有一距今約百年的古井。井為圓形,直徑1米余,深12.6米。此井正好挖在一輛戰車前的陶馬身上。在清理井中填土的過程中發現大量的陶馬殘片,井周的壁面上仍凹凸不平地嵌有陶馬的殘片。
例三:一號坑的東端有一座清代墓,出土有康熙(1662—1722)、乾隆(1736—1795)時期的銅錢。墓穴挖在陶俑身上,陶俑打碎后被移置至墓道口部。
例四:兵馬俑坑上的一些現代墓,地面上仍存留有圓形的封土堆,封土堆的土中含有兵馬俑的殘片。這里是西楊村楊姓家族的墳塋地,據農民說,誰家挖墓穴如果挖出怪物(陶俑),會被認為不吉利,所以那家人會悄悄將其打碎。
例五:二號坑的西北角有一個大擾坑,面積為數十平方米,里面積滿了淤泥。淤泥中有一民國時期(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銅錢,說明該坑是四五十年前農民取土形成的。把淤泥清除后坑里暴露出大量的陶俑、陶馬的軀體。
其他還有許多例證,這里不再一一列舉。這說明兩千多年來,人們曾先后多次見到過兵馬俑,由于沒有認識到它是珍貴的文物,反而認為是不祥之物,因而每次它都與世人擦肩而過。慶幸歷史老人,把幫助兵馬俑走出黑暗幽宮、走向世界的殊榮留給了我們這一代人。

〇一號坑上發現的近代墓
經國家文物局批準,陜西很快成立了考古發掘隊和發掘領導小組。考古隊的成員有袁仲一、屈鴻鈞、崔漢林、趙康民等人。
1974年7月15日,考古隊進駐西楊村考古工地。第二天,我們在考察當地環境風貌時注意到:農民挖井處是一片荒灘和柿子林,地形南高北低、西高東低,呈階梯狀的坡形;東邊有條既深又廣的大水溝,西邊有數條古河道,河道內堆滿厚厚的砂石;樹林間散布著一座座圓丘形的小墳堆。農民挖井處位于樹林的東邊,在一棵大柿子樹的旁邊。
7月17日,考古隊開始對俑坑進行勘探和清理。首先對已暴露的遺跡、遺物進行文字記錄、繪圖、照相,然后在原來已挖掘部分的基礎上繼續進行清理。清理的范圍南北長16.85米,東西寬7.85米,距現地表深2.7~4.5米,到7月底已清理出陶俑10余件。這時除俑坑的東邊壁已局部清理出來外,其余三面不見坑邊。為了尋找坑的邊緣,搞清楚俑坑的形制和大小,從8月1日起又向周圍擴大清理范圍。清理的面積南北長24米,東西寬14米,計336平方米。到10月底,工作暫告一段落,共清理出陶俑、陶馬60余件,還有一些建筑遺跡。如此多的陶俑、陶馬出土,考古隊的成員為之心情振奮、歡欣鼓舞;但是,因為對俑坑的大小及其形制仍不明曉,心里難免有些迷惘。
從1974年11月2日開始,在西北大學考古專業劉士莪教授等五位師生的支援下,在上述清理地方的北側又開了三個試掘方,面積為629平方米。
1975年3月,清理工作結束。至此,出土與真人、真馬大小相似的陶俑500余件、陶馬24匹,木質戰車6乘,以及一大批青銅兵器、車馬器等文物。因俑坑經火焚塌陷,出土的陶俑、陶馬均已破碎,戰車遺跡凌亂。
在清理發掘工作的同時,我們對此進行了鉆探。鉆探工作是從1974年8月2日開始的,以農民挖井處為起點向四周擴展鉆探。采用井字格形布孔,間距2米一孔。一般深1米左右即見紅燒土,深2米左右見被燒毀的坑頂上部的棚木炭跡,深3~4米見陶俑的殘片。
8月8日,意外的驚喜發生了!那天,下和村69歲的和萬春老人對考古隊員說,他十三四歲時,父親在地里挖井,發現一個像人一樣的“怪物”貼在井壁上,井里的水很滿。然而過了兩三年,井里的水竟然沒有了,父親認為是“怪物”把水喝了,淘井時把“怪物”挖出來打碎了。考古人員在和萬春老人的指引下來到他父親挖井的地方,旁邊有一個小墳堆和一棵沙果樹。經鉆探,果然在距現地表5米深處發現陶俑的殘片。這里東距考古隊正在發掘的試掘方約150米。于是我們擴大范圍鉆探,結果竟然把試掘方與和萬春父親挖井處連接在了一起,最后發現這是一座大型的俑坑!

〇陶俑、陶馬出土情況(一號坑)
新的考古發現令人精神振奮。
我們又經過十個月艱苦細致的考古勘探和試掘,到1975年6月,基本上摸清了俑坑的范圍及其形制。它是座東西長230米(包括東、西兩端門道),南北寬62米(不含門道),距現地表深4.5~6.5米,面積為14260平方米的大型陪葬坑。根據試掘方內已出土陶俑、陶馬排列的密度推算,坑內共埋藏有陶俑、陶馬近6000件。我們將之編號為一號坑,定名為秦始皇陵一號兵馬俑坑。
規模如此巨大,埋藏的陶俑、陶馬如此之多,還有眾多的巨型陪葬坑,這在中國和世界考古史上都是首次發現,一時轟動了中國、震撼了世界。1975年8月,國家文物局報請國務院批準,決定在兵馬俑坑原址上建立大型遺址博物館。建館的工程于1976年5月破土動工。為確保施工過程中文物的安全,在動工前我們把原來在試掘方內已揭示出的文物全部用土覆蓋。

〇陶俑出土情況(一號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