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秦兵馬俑
  • 袁仲一
  • 1509字
  • 2023-07-11 15:17:24

擴大戰果

1976年2月,當一號兵馬俑坑的勘探工作告一段落后,考古隊將工作重點轉移到尋找新的兵馬俑坑上來。當時我們推想:按照中國人講究均衡對稱的傳統習慣,在秦始皇陵的東邊發現了一號兵馬俑坑,那么在秦始皇陵的西邊、南邊、北邊,是不是還會有二號、三號、四號兵馬俑坑呢?根據這個思路,我們把考古隊員分成兩個小分隊,在秦始皇陵的四周進行考古調查和勘探工作。

參照一號坑距秦始皇陵1.5公里的數據,我們同樣在陵墓的西側1.5公里處進行勘探。這里是一片石榴樹林,地下堆積著厚厚的砂石層,鉆探工作極為困難,工作月余一無所獲。在秦始皇陵的南側,因靠近驪山,地下堆滿碎石及大石塊,無法進行鉆探。在陵墓的北側,我們發現一些地面建筑的夯土基址,但未發現俑坑。這時大家不免有些灰心喪氣。

正當大家一籌莫展時,4月21日,傳來一個重要的信息:建筑工人徐寶三在配合博物館建設進行地基鉆探時,在一號兵馬俑坑的東端北側發現地下的土質較堅硬,疑是夯土。于是,考古隊的人員全部集中到那里進行鉆探。4月23日,果然又發現了陶俑的殘片。大家心里又充滿了希望。

這里的地貌較復雜,地面是一片果樹林,多數為柿子樹,少數為杏樹,高大粗壯,為百年以上的老林木;另外,地面上還有許多小墳堆,有的墳堆的土中夾雜有陶俑的碎片,說明若干年前當地農民挖墓穴時也曾挖出過陶俑。這里的地勢南高北低、西高東低。西部有一條當地農民取土挖出來的大土壕;東部有一條古河道及一眼現代的大口水井;南部有一條東西向的高1米多、長約200米的土崖,以土崖為界分成南、北高低不同的兩級臺地,南邊的臺地為一號兵馬俑坑所在地。發現夯土和陶俑殘片的地方,位于第二級臺地東南角的一棵大杏樹的附近,與一號兵馬俑坑相距不遠。這時考古人員的心情既興奮,又有些忐忑:這是座新的俑坑還是原本就是一號坑的一部分?如果由于我們的疏忽而沒有把一號坑的范圍搞清楚,那將成為考古史上的一個笑柄。

為了解決上述疑問,我們以新發現陶俑殘片處為基點向周圍擴大鉆探。經過半個多月的艱苦工作,到1976年5月10日,基本上摸清了俑坑的情況:坑的平面呈曲尺形,坐西面東。東西長124米(包括門道),南北寬98米(包括北側門道),距現地表深約5米,面積約6000平方米。東邊有4個斜坡形門道,西邊有5個斜坡形門道,北邊有2個斜坡形門道,南邊沒有門道。此坑位于一號兵馬俑坑的東端北側,兩坑相距20米,是與一號坑不相連的又一座新的兵馬俑坑,我們將之編為二號兵馬俑坑。

為了進一步了解二號坑內部的結構和埋藏情況,經國家文物局批準后,我們于1976年5月至1977年8月底進行了局部試掘,先后共開了19個小型試掘方,在試掘方內共出土木質戰車11乘,拉車的陶馬67匹,騎兵的陶質鞍馬29匹,騎士俑32件,跪射俑、立射俑等各類武士俑192件,青銅兵器和車馬器等共1929件。根據試掘方內陶俑、陶馬的排列密度推測,二號坑內共有陶俑、陶馬1400余件。

〇跪射俑(二號坑)

〇陶馬出土情況(二號坑)

與一號坑相比,二號坑面積比一號坑要小,陶俑、陶馬埋藏的數量也比一號坑少,同時還具有如下不同于一號坑的顯著區別。

第一,形狀不同。二號坑的平面呈曲尺形,一號坑呈東西向的長方形,里面埋藏的陶俑、陶馬排列也隨形排列。

第二,二號坑內出土有騎兵俑排列的騎兵陣,還有跪射俑和立射俑,數量眾多,排成一個正方形的小型軍陣,此為中國考古史上首次發現,而一號兵馬俑坑內沒有這些。

第三,二號坑內埋藏戰車的數量較多,根據試掘方出土的情況推斷,二號坑內共有戰車89乘,并有一個戰車組成的車陣。一號坑內有戰車40余乘,每乘車后都跟隨一定數量的步兵俑,是車與步兵結合編組。

由此可見,二號兵馬俑坑的形制特殊,內容豐富,是繼一號兵馬俑坑之后又一重大的考古發現。

〇棚木遺跡(二號坑)

〇二號坑(局部)

主站蜘蛛池模板: 苗栗县| 烟台市| 黎川县| 房产| 谷城县| 吉林市| 伽师县| 新巴尔虎左旗| 吴堡县| 宁陵县| 图木舒克市| 南开区| 天镇县| 肥城市| 沽源县| 巴林左旗| 邯郸县| 深泽县| 东乡族自治县| 边坝县| 松原市| 文登市| 洛隆县| 竹溪县| 静海县| 金寨县| 门头沟区| 海城市| 高雄市| 子洲县| 山丹县| 巩留县| 丹凤县| 海口市| 肥东县| 鲜城| 高青县| 东辽县| 北票市| 大新县| 延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