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曾經的歷史上,弘光帝整日以酒色自娛,韓贊周曾多次勸解,作為內臣,他忠誠勤慎,弘光元年清軍南下,朱由崧倉皇出逃,韓贊周自盡。
林火根了解這些,所以對韓贊周比較敬重,且他久在江南,熟悉情況,作為司禮監掌印太監,韓贊周主要是皇帝處理政務的助手或者顧問。
韓贊周年歲大了,林火根經常讓他早早去休息,不用陪他太晚。但他只對韓贊周如此,對其他太監不假辭色。
聽屈尚忠說完,林火根點點頭,放下奏章,端茶喝了一口。
屈尚忠看著皇帝的臉色,小心媚笑道,“皇爺,絲竹管樂能放松心情,要不奴婢喚來宮女給您解解悶?”
看了這么多奏章,林火根也想放松一下,便點點頭,屈尚忠馬上高興地去安排了。
李香君與葛嫩已經入宮五天,二人雖然萬般不愿,但在這個上下尊卑的時代,再有名的歌姬也不敢拒絕皇權。
入宮當晚,二人被安排到一間偏殿歇息,屈尚忠還派了兩個宮女服侍她們,并囑咐她們,明日早早梳洗裝扮,要去服侍皇帝晨練。
“晨練?不會是……”屈尚忠走后,葛嫩驀然想到晨起的床上運動,大驚失色道。
李香君明了妹妹沒說出的話,稍微想了想,對一旁的宮女問道,“姐姐,皇帝……晨練……是什么?”
皇帝不兇,對普通宮女態度和善,宮女之間私下里當然會偷偷議論這些,聽李香君問,這宮女便道,“只要沒有朝會,皇爺每天早起都要跑步打拳射箭的。”
哦,原來如此,二女長長出了口氣,跟著和兩個宮女聊了聊,然后兩人寬慰自己想,或許真像那個死太監說的那樣,皇上只是聽聽她們的曲,沒有其他打算。
但轉念一想,雖然不知道皇帝的心思,但屈尚忠的意思可不僅僅是讓她們唱曲給皇帝聽,不然為什么讓她們去服侍晨練?但她們哪里能拒絕得了?
翌日沒有大朝會,皇帝照例要鍛煉身體的,李香君和葛嫩早早就被叫了起來,香薰沐浴后,然后被屈尚忠帶到了御花園。
實在說,雖然是隨堂大太監,日日服侍身邊,但屈尚忠有些畏懼這位新皇,怕他眼神看過來,怕他嚴峻的神色,生怕拍馬屁拍到馬腿上。
皇帝晨練當然要宮女遞毛巾遞茶等等,屈尚忠打的主意就是,不著痕跡、自然而然地把李香君和葛嫩送到皇帝身邊。
這兩個歌姬早早名聲在外,屈尚忠當然聽說過,她們音律詩詞無一不通,但僅僅是清麗的相貌、窈窕的身姿,她們也比普通宮女強很多,不須甜潤的嗓音便足以引得皇上注意了。
于是這天在皇帝射箭時候,屈尚忠帶著李香君和葛嫩來了。
“待會萬歲爺射完箭后,你們上去奉茶和毛巾。”屈尚忠對二女和藹道,當然要和藹,也許以后這都是皇帝寵愛的妃嬪呢。
宮女端來了茶杯和毛巾,一會兒,二人跟在屈尚忠身后,慢慢向皇帝走去。
這時候,一個男子來到皇帝身邊,正在射箭的皇帝停下,對那人笑道,“趙虎子,又起晚了?”
聽到這聲音,葛嫩立即止步,她死死拉著李香君,臉色蒼白。
李香君不解地看著她,葛嫩附耳低聲顫音道,“那個……四寨主!”
李香君猛然睜大了眼睛,葛嫩蒼白的臉色便是答案,兩人立即看到了彼此眼中的恐懼,深深低下頭去。
原來葛嫩有一項天賦,她的耳朵非常靈敏,但凡她聽過一個聲音就永遠不會忘記,李香君、李十娘、葛嫩等人聚會時候,還找不少人測試過葛嫩這個本事,均贊嘆不已。
沒想到這時候用上了。
三個月前的秦淮河大劫案早已經傳遍江南,應天府水陸出擊,但盜匪們個個湮滅無蹤,萬想不到,兩個當事人居然在皇宮里遇到了盜匪!
聲音、身形、弓箭,雖然那天他蒙著面孔,但經葛嫩提醒,李香君也確認了不遠處這個皇帝便是那晚那個四寨主!
天啊!這是要被殺人滅口的節奏啊!二女立在那,身體微微顫抖。
屈尚忠見她們立住不動,忙打眼色讓她們跟上來,但二女還是不動,端著茶杯和毛巾的手一個勁地發顫。
屈尚忠還以為她們怕了皇帝,過來低聲安慰說皇帝很慈和等等,但二女還是不動,屈尚忠瞪了她們一眼,讓另外兩個宮女過來接替她們。
李香君與葛嫩趕緊后退到不起眼的角落。
皇帝晨練完走了,屈尚忠沒好氣地對二女揮揮手,跟著去服侍了,李香君和葛嫩強忍著怦怦跳的心,臉色蒼白地回到了昨晚居住的偏殿。
三個多月前發生的那起綁架案,她們當然沒有忘記。
那天夜里,“金陵”號畫舫上的顯貴名流們已經陶然徑醉、迷魂蕩志時候,一伙盜匪人人蒙面,拎著砍刀,闖了進來。
當誠意伯二公子劉斐的腦袋被剁掉后,畫舫上的眾人終于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
他們擠在一起,驚恐地看著這伙膽大包天的盜匪。
不一會兒,下邊跑上來一個嘍啰,對盜匪頭目說:一個劃船的船工跳水了。
盜匪中一個肥胖身軀、背著弓箭的人出去了,不一會兒,他又進來,平靜說解決了。
被綁架的眾人剛剛燃起的希望,被掐滅了。
然后盜匪們在血腥氣中大吃大嚼,一個禿頭盜匪試圖侵犯李香君,李香君怒斥,并拔下頭簪抵抗。
旁邊的葛嫩跟著拔下簪子,怒視盜匪,方以智挺身而出,試圖保護兩個女人。
這時候,那個身背弓箭的胖子阻止了那個禿頭,通過他們的對話,李香君等人知道胖子是盜匪的四寨主。
方以智見這匪首還講道理,便道,“四寨主,這可是在陪京,難道你們不怕被官軍包圍?依在下看,你們此次行動非常不智。”
四寨主一邊吃糕點,一邊道,“這大明天下,大半個國家災荒慘重,大戶兼并土地、剝削小民、經營商業,只知錦衣玉食、競相奢侈。
無處不有叛亂,官兵到處剿匪,可是按下葫蘆起了瓢,賊越剿越多了,那些起義軍為什么造反?不就是因為沒有飯吃嗎?
你們這些官紳名流,句句仁義道德,但家里的糧食都發霉了,也不見拿出一粒米周濟災民。
北京城的皇帝都要吃素,衣服都是打著補丁的,再看看你們這些吃食,一頓飯要多少銀兩?而那些保衛你們的將士,在作戰的時候都是餓著肚子的。
大明內有民亂,外有滿清韃子入寇劫掠,你們這些官紳地主只知享受權利,卻不承擔任何義務,等有一天成了亡國奴,就知道此時自己耽于享樂是多么不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