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7章 滿清出兵

大明崇禎十六年、清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農歷八月初九日,皇太極猝死于盛京清寧宮,生前未立嗣子。

此時,皇長子豪格掌管著正藍旗,皇太極曾經親掌的兩黃旗是支持豪格的。曾經的四大貝勒之首、和碩禮親王代善父子,掌管著兩紅旗。

和碩睿親王多爾袞身后有兩白旗和勇猛善戰的兩個兄弟多鐸、阿濟格,鄭親王濟爾哈朗掌管鑲藍旗。

此時,兩紅旗勢力已經遭到削弱,代善本人年過花甲,早已不問朝政。濟爾哈朗是努爾哈赤的侄兒、皇太極的堂弟,沒資格登基。

于是,皇位繼承人便是在豪格與多爾袞之間選擇,多爾袞雄才大略,勇敢且富于智謀,為整個清廷高層所公認,因此,除了兩白旗,正紅旗、正藍旗和正黃旗中也有部分宗室暗中支持他,更使他如虎添翼。

郡王阿達禮、貝子碩讬等人甚至勸多爾袞自立為皇帝。

八月十四日,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豫親王多鐸、睿親王多爾袞、肅親王豪格等人一起來到崇政殿,舉行決定皇位歸屬的會議。

最后矛盾集中在了豪格與多爾袞兄弟身上,雙方相爭,委決不下。

多爾袞審時度勢,認為自立的條件并不成熟,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多爾袞拉著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同心擁戴皇太極的第九子、年僅六歲的福臨登極,豪格不得不同意。

福臨繼位后,以鄭親王濟爾哈朗和睿親王多爾袞輔政,改元順治。

但是,多爾袞具有龐大的政治野心,不甘心與濟爾哈朗共同輔政,福臨剛剛繼位,他便利用濟爾哈朗思想上的弱點,不失時機地搶班奪權。

濟爾哈朗的父親舒爾哈赤,是努爾哈赤的同母兄弟,由于疑忌心理努爾哈赤殺了舒爾哈赤,又殺了他的另兩個兒子。

當父兄們被殺害的時候,濟爾哈朗尚在幼年,之后由伯父努爾哈赤養大,也受皇太極的恩眷,家庭悲劇使得他從小養成了一種謹慎畏禍的性格,只希望保住親王祿位,在功業上并無過多奢望。

多爾袞看透了濟爾哈朗性格上這些弱點,所以拉住他共同輔政,為自己實現獨專國政的野心做一塊墊腳石,然后立即找機會一腳踢開。

多爾袞輔政之后,通過換旗,將上三旗的指揮權掌握在自己手中,他又廢除“十王議政”,由愛新覺羅皇族共同聽政改為各職官分管朝政,聽命于皇帝。

皇帝幼小,聽命于皇帝就是聽命于兩位輔政王,而在多爾袞與濟爾哈朗之間,多爾袞步步緊逼,膽怯的濟爾哈朗步步后退。

于是,多爾袞在朝臣中威望日隆,許多朝中趨炎附勢的大臣都向睿親王靠攏,凡有重大決定,都是多爾袞自己決定,然后知會濟爾哈朗。

這樣,皇太極去世僅僅半年,多爾袞已然成了不是皇帝的皇帝。

滿清在關內有很多細作,崇禎十六年孫傳庭大軍被殲后,多爾袞便敏銳地意識到了明廷的重大危機,他當即召見洪承疇、范文程等漢臣,討論南下大計。

進入甲申年,多爾袞更是每天都在注視著關內的局勢變化。細作每隔幾天,便把大明朝廷和大順軍的情況密報給盛京。

崇禎自顧不暇,根本無有時間考慮滿清敵人之動靜。至于李自成,一是被軍事上的不斷勝利沖昏了頭腦,二是目光短淺,根本沒有意識到他最大的敵人是關外虎視眈眈的東虜。

歷史上明亡清興,除了其他各種原因外,人才的確是不可忽視之關鍵因素,皇太極和多爾袞兄弟的綜合能力與素質,絕非崇禎和李自成能比。

皇太極在去世之前就判斷:明有必亡之兆!何以言之?彼流寇內訌,土賊蜂起,或百萬,或三四十萬,攻城掠地,莫可止遏……

接任的多爾袞更是對南朝虎視眈眈,崇禎十七年正月,就在大順占領陜西后,多爾袞立即派使者往陜北同大順軍聯絡,要與大順共擊明朝。

大順軍榆林守將高一功收到來信時,李自成已親統大軍向北京推進。高一功雖將清廷來信一事報告了李自成,但李自成并未給以重視。

聯絡大順軍共同滅明的圖謀既未達到,多爾袞也決不肯放過擴張自身利益的良機。這年三月,清廷決定大舉伐明。

出師之前,范文程上書多爾袞,指出明朝滅亡的大勢已定,秦失其鹿,楚、漢逐之,雖與明爭天下,實與流寇角逐也。

這便是滿清用兵的總體戰略方針,清晰明確直擊要害。

四月初,傳來了大順軍攻克北京、明廷覆亡的消息。多爾袞決定趁大順軍立腳未穩,迅速出兵。

此時滿清能戰軍隊大概十萬人,除了鄭親王濟爾哈朗率領滿、蒙八旗軍隊約三分之一留守沈陽一帶外,多爾袞所統滿、蒙、漢軍隊大約為七萬人。

清廷這次出兵同崇禎年間幾次入寇大不一樣,戰略目的已由掠奪財物人口變為進取中原。

因此,多爾袞接受范文程、洪承疇的建議,嚴格約束軍紀,規定不屠人民,不焚廬舍,不掠財物,必須做到秋毫無犯。

進軍路線則采納了洪承疇的意見,準備由薊州、密云破邊墻而入,避免頓兵山海關堅城之下。

洪承疇投降以后,生活上備受優待,但沒正式官職,直到此時,多爾袞才以順治皇帝的名義任用他為內院學士,使他與范文程同樣為帷幄之臣,時時參與對南朝的用兵密議。

四月十五日,清軍行至翁后屯,意外地遇上了吳三桂的使者。關寧軍副將楊珅、游擊郭云龍奉命攜吳三桂書信求援于滿清。

吳三桂的信中說,“……三桂受國厚恩,憫斯民之罹難,拒守邊門,欲興師問罪,以慰人心。奈京東地小,兵力未集,特泣血求助……滅流寇于宮廷,示大義于中國。則我朝之報北朝豈惟財帛,將裂地以酧,不敢食言。”

接到吳三桂的書信后,得知了北京和山海關一線的最新形勢變化,多爾袞當即改變進軍路線,直趨山海關。

他在回信中說,“……平西伯雖向守遼東,與我為敵,今亦勿因前故尚復懷疑……今伯若率眾來歸,必封以故土,晉為藩王,一則國仇得報,一則身家可保,世世子孫長享富貴,如山河之永也。”

吳三桂叛變大順,立即回師山海關,擊敗唐通后,他的總兵力不過五萬,山海關一隅之地又難以籌措糧餉。

吳三桂當然明白憑借這么一點軍事和經濟實力根本不足以同大順政權抗衡,更談不上在順、清夾縫中求生存。

他決定回師奪取山海關,實際上意味著他在同大順政權決裂之時已經把投靠清廷作為出路。

為了給自己增添一些本錢,他不是率部出關以喪家之犬的形象向清方投降,而是玩弄手腕,名義上遣人向滿清借兵、以明朝孤臣的名義請求清方合兵共討農民軍,以報崇禎皇帝之仇。

實則是以京東要塞山海關城為見面禮。

吳三桂的措辭,無非是為自己投靠清朝蒙上一層遮羞布,多爾袞洞察其心,直截了當地以晉封藩王為誘餌,招降吳三桂。

主站蜘蛛池模板: 伊金霍洛旗| 龙岩市| 孟村| 太谷县| 赤城县| 大方县| 甘南县| 广饶县| 临朐县| 舟山市| 遵义市| 尉氏县| 无棣县| 大姚县| 龙泉市| 会理县| 阿拉善左旗| 丹凤县| 锦屏县| 太湖县| 蓬溪县| 石门县| 宁国市| 乐昌市| 堆龙德庆县| 吉水县| 扎囊县| 哈密市| 新绛县| 珲春市| 桐城市| 鄂温| 抚顺县| 定边县| 武宣县| 定州市| 西贡区| 罗甸县| 隆回县| 济源市| 临颍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