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童年的啟示
- (奧)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 5779字
- 2023-07-03 17:35:03
第一章 全身的姿態
今晚我們要來研究弗洛拉(Flora)小姐的困擾,她最大的問題是多年來會突然失去意識。她與父母、兩位哥哥和兩位弟弟同住,家里還有兩名幼童,家庭氣氛十分和諧。患者身為唯一的女兒,總能任性地為所欲為,也特別受父親寵愛。
聽到失去意識,我們會立刻想到癲癇(Epilepsy),不過癲癇是用來描述各種疾病的籠統說法。診斷時,個案之間的差異有時極難分辨,全憑內科醫師自行判斷。癲癇患者通常得在生活中面對嚴峻挑戰,由于這些難題會反映在他們的心態上,有時我們難以判定器質性疾病在哪里止步,疾病又是在何時進入精神上層結構的。癲癇向來被稱為疾病,因為癲癇患者始終是由內科醫師來照護治療。這跟外行人對各種精神官能癥的態度頗為相似,精神官能癥過去總被統稱為“歇斯底里”。
真正的癲癇與假性癲癇之間的差異,可通過幾大相當關鍵的癥狀來判別。真正的癲癇發作時,雙眼瞳孔會有所擴張并對光毫無反應。這是器質性癲癇的一個重要指標。目前此跡象未曾出現在弗洛拉的病歷中。第二項關鍵癥狀,是患者失去意識時會出現巴賓斯基反射(Babinski reflex)(1)。若想測試患者是否出現巴賓斯基反射,可撫觸患者的腳底。正常情況下大拇指會向內縮起,但出現巴賓斯基反射時,患者的大拇指會朝腳背方向往上翹。巴賓斯基反射顯示患者大腦特定區域受損,使神經沖動無法通過慣常路徑來傳導。真正的癲癇還能通過其他指標來判斷。有時患者會有皮下出血的現象,耳后區域尤其常見;癲癇發作時患者往往會咬自己的舌頭,因而唾液中混雜鮮血。患者也會常在癲癇發作時倒地受傷。癲癇患者時常會有瞬間的不祥預感,預知癲癇即將發作,我們將此預感稱為“前兆”(aura)。雖然形態各異,但前兆通常都會出現。
這些癥狀只會在真正的癲癇發作時出現,歇斯底里所致的昏厥則不具這些指標。因為歇斯底里而失去意識時,個體會覺得自己受到傷害,感到絕望無力,并通過全身姿態來表達自身態度。歇斯底里患者的昏厥代表:“我軟弱無力。”歇斯底里患者會立刻恢復意識,但真正的癲癇發作時,患者通常會在一段時間內感到昏昏欲睡、頭痛與抑郁,此現象可能持續數小時。癲癇與歇斯底里的其中一項重要區別,在于癲癇患者不曉得自己暈過去了,要等癥狀消退后才會意識到剛才發生了什么事。
絕大多數的癲癇個案,都跟特定心智缺陷脫不了關系,這也讓我們在診斷時更難分辨癲癇與歇斯底里的差異。假如以會讓真正癲癇患者發脾氣的方式責難他,就有可能提升癲癇發作的頻率。癲癇患者的脾氣通常都不太好。仔細研究癲癇患者的家庭背景,經常會發現某位家庭成員的脾氣特別差。我們必須將壞脾氣視為自卑情結的征兆。如果在家中,孩子出現癲癇癥狀,而父親脾氣暴躁,我有時都覺得小孩是在模仿父親易怒的性格。
有時,癲癇發作會因為癲癇性精神錯亂而惡化。癲癇性精神錯亂的特點為幻覺,以及狂暴、殘酷的行為。癲癇患者通常會被送進精神病院,接受鎮靜藥物治療,這些藥物會使患者成天恍恍惚惚、昏昏欲睡。雖然癲癇未徹底消失,但這種療法確實能減少癲癇發作的次數。
雖然真正的癲癇與歇斯底里導致的昏厥之間有各項差異,但醫生還是很難做出確切的診斷,因為癲癇發作時醫生通常都不在場,無法親自檢查瞳孔與巴賓斯基反射。
根據我的經驗,癲癇只會出現在某些易感、敏銳的人身上,而且要在他們身處不利的情境時才會發作。我認為這種易感、敏銳的特性,是大腦血管病變所致。癲癇發作時,患者看起來就像大發雷霆那樣,仿佛作勢要攻擊他人。在同時具有腦血管病變以及性格易怒的個體身上,癲癇確實最容易發生。癲癇患者通常很殘酷,做夢時也常夢到自己身處殘暴或打斗的場面。在癲癇患者的心智組成中,殘酷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雖然有些癲癇患者外表看似親切、溫柔、文靜,但仔細剖析他們的夢境,就會發現他們一點也不和善,各種殘暴的情節都有可能出現。酒精無疑會增加癲癇發作的頻率,這點能靠實驗來佐證,只不過實驗過程可能不太人道。會因酒精而產生不良反應的癲癇患者,應避免飲用任何含酒精的飲料。
在我治療癲癇的經驗中,我發現盡可能讓癲癇患者輕松過生活是個很值得參考的建議。此外,就我的經驗來看,如果能讓患者學習如何變得更強壯、更自立、更冷靜沉著,病況也會有所改善。換句話說,我發現當患者在社會中適應良好時,癲癇也會隨之消失,就連對于經過許多醫師診斷確實患有癲癇的患者來說,這個方法同樣管用。我之所以這么說,不代表我有能力治愈癲癇,單純是想強調只要能提升患者適應社會的程度,有時就能減輕癲癇的癥狀,患者也能過得更舒適自在。在某些案例中,社會適應能力高到一定程度時,癲癇癥狀確實也會完全消失。
現在讓我們繼續分析這名個案。我們知道弗洛拉是家中獨女,只有兄弟沒有姐妹。就我以往的觀察,在這樣的家庭中,女孩通常會被過度寵愛,時常無法發展成正常女性角色。她通常會非常順從,但幾乎沒什么自信,而且也非常依賴他人。她的發展模式也會使他人必須時常從旁給予支持。她很有可能無法獨處。另外,在這種情況下她還有可能發展出另一種模式:家中獨女有可能會以男孩的方式長大,展現堅強、勇敢的性格,并強調男孩子氣的特質。瀏覽病歷,我們必然會看出個案走上哪一條發展路徑。
我們先前讀到個案的家庭氣氛融洽,身為獨生女的她總是能為所欲為,也特別受父親疼愛。因此我們能推斷患者的性格,應該會像一位被寵壞的孩子那樣,尚未發展出充足的心智強度。她或許個性甜美、文靜、順從,而且非常渴望被他人欣賞。我在個案筆記中讀到這項陳述:
“第一次發作后,她就跟母親一起睡。”
從這里就能看出女孩除了不愿獨處,初次發病還使她更依賴他人。因此我認為她所謂的癲癇是思考后采取的行動。病歷記錄還提到:“家庭生活很完滿,個案的健康狀況非常正常,在這之前也未有精神官能癥的跡象。母親說她在各方面都很完美,很容易就交到朋友。”
在母親的描述中,弗洛拉像個完美無瑕的孩子。這更讓我認為弗洛拉是屬于第一型,是甜美、順服的少女。我們也能肯定她是個被寵壞的孩子,是時候該學習獨立了。獨立自主能讓她獲益良多。實際上,如果她想要痊愈,獨立也是唯一辦法。
“她的休閑娛樂是看電影、欣賞劇場表演和乘車兜風。她的課業表現優異,畢業時是班上第四名。放學后她會接著工作,而且相當樂在其中。”
從校園記錄來看,她或許不只想當家中的寶貝,也渴望成為學校中最討喜的學生。她大概是想靠優異的表現來博取好感。
“目前她擔任秘書,表示很喜歡這份工作。還在讀書時,她的志向是當老師,但后來放棄了這個目標,因為當老師需要額外加把勁兒。”
我們能再次從這段陳述中看出她缺乏自信,而且不肯努力成為獨立的個體。“個案現年二十五歲,聽說相貌姣好,只不過有只眼睛略微斜視。她無名指的一截關節被切掉了,不過她雙手交握的方式讓人很難注意到這個細節。”想來,這些缺陷對她的人生來說舉足輕重,她也設法不讓自己受這些缺陷影響。在生活中,她總是猶猶豫豫,仿佛對自己不大信任。
“她無法提供任何早年記憶,還抱怨說回想少女時期的經歷很困難。”
我相信如果我試著喚醒她的童年回憶,她就能想起往事。對某些人來說,回溯童年經歷很困難,因為他們認為自己必須回想十二歲或十三歲前令人不快的事件。但這根本沒必要。我通常會問:“還記得在學校念書時的事嗎?”患者通常在回答這題時都會小心翼翼。如果想了解個案的人格,他選擇想起的記憶是非常重要的線索。回溯校園時期的經歷之后,個案通常就能想起入學之前的生活片段。我有時候會建議患者寫下自己想得起來的早期童年經歷,假裝是在替自傳做重點筆記。弗洛拉想起兩場夢境,內容或許值得一聽。
“我夢到自己跟一個男生約會,我通常都會到他工作的藥妝雜貨店買午餐,我們約會時很親密,充滿愛意。在另一個情境相同的夢中,男主角是我老板。”
我們能從夢中發現,個案希望獲得他人關愛、受到重視,在家和職場都是如此。假如雇主對她寵愛有加,她大概就不會做這種夢了,因此我們能推斷老板對她還不夠親切,尚未達到她的期望。她在夢中創造了這個情境:“如果他很疼愛、照顧我,情況會是如何?該怎么讓他愛我?”由此就能看出她正在為自己的目標做準備,也就是獲得老板的關愛。我們絕對能從夢中讀出這些事實。那位在藥妝雜貨店上班的男孩,大概也沒有真的跟她有過親密約會。我們能推斷她現在并不是處在自己希望的處境中,這對我們的判斷來說是相當重要的線索。
“我夢到有一波潮水淹沒街上的所有人。但我完全沒有濕,只是站在一旁看。”
這個夢更有意義,因為這個夢展現了個案天生的殘酷性格:她眼看其他人淹死而未出手幫忙。這個夢代表:“我該怎么樣打造出一個情境,讓世界上的其他人都淹死,而我獨自活著呢?徹底獨自一人是什么感覺?”她或許會將父母從洪水中救出,但完全不顧其他人死活,任由他們被水淹沒。她為什么會希望其他人滅亡?我們可以肯定她恨世上其他人,因為她沒辦法讓其他人愛她。唯一的解決辦法是讓全人類毀滅。這種念頭顯露出她內心的優越情結,不過我們知道優越情結總是源于自卑感。這場夢就像在宣泄怒氣一樣,她仿佛想說:“讓人類滅亡!”“她抱怨母親無法讓五歲跟七歲大的孫子聽話,但她有辦法讓小孩乖乖順從。”從這句陳述,我們大概就能理解為何她想當老師。她認為老師身邊總是有一群聽話、乖巧的小孩,她想要這些孩童通過服從來展現他們對她的愛。“她認為家人一直以來都對她太好、太縱容她了。”
此說法顯示她對自身處境有相當程度的認知,但這項認知并沒有帶來任何改變,只是讓人覺得她頗有自知之明罷了。我們知道她希望所有人都臣服于她,包含上司、藥妝雜貨店店員、孩子和父母。她的問題在于如何達到這項目標。如果辦不到,她的整個人生架構會徹底瓦解,整個人無能為力。
“癲癇初次發作時,她在同一間辦公室上班已有兩年。在許多同事共同辦公的空間中,她突然大叫并倒地。她的頭撞到混凝土地板,還咬了舌頭。在被送達她家之前,大家都得使勁抓著她。回家后,她則由幾名醫生和一位專業護理師照料。她陷入重病長達一周,同時還出現腎衰竭的現象。”
這樣看來,第一次仿佛真的是癲癇發作,不過因為她同時患有其他疾病,所以昏倒也有可能是其他病癥引發。我們暫時不下結論,等待進一步觀察判斷。
“第二次發作是七個月后,當時她人在家里,暈了過去,手臂被電卷棒嚴重燙傷。當時她阿姨也在家,母親則外出拜訪親友,并在外過夜。這是她出生后母親首次在外過夜。”
假如她真的是癲癇患者,那她的病況發展模式絕不尋常。一般來說,假如拖到十八歲才被診斷出癲癇,那在嚴重發作之前,肯定會有輕微發作的記錄。這名個案發作得太突然了。第一次發作時十八歲,情況嚴重到得跟母親同床睡覺。第二次發生則是在七個月后,當時她母親正好在為人母后首度外出過夜。這未免也太巧了,絕對值得注意。我們必然得下此結論:患者想掌控母親。雖然她用溫柔、和善的方式來展現支配欲,但這仍是一種掌控。癲癇發作就像在對母親說:“你為什么把我一個人留在家里?”從這里讀者就能看出,我們必須了解全身的肢體語言。
十三個月后,患者再度昏過去。在這期間,患者服用抗癲癇藥物魯米那(Luminal),同時還在節食。由于節食和服用癲癇藥物,患者通常都顯得相當虛弱,不過治療能協助患者撐過去,有時還能發揮不錯的療效。
“最近一次發病之后,這種失去意識的現象,在她每次月經來時都會發生。病況在這個階段特別嚴重,目前幾乎每周都會暈過去。患者覺得快要發作時會呼喊母親,接著就昏過去。”
這些都是了解疾病本質的重要線索。對這位女孩來說,月經初來時最艱難。她之所以在月經剛來時昏過去,或許是因為她不想承認自己是女孩,內心希望能當男孩。每次經期一到,患者就會變得很激動,而這種緊張焦躁的情緒,就是發作的重要決定因素。即將發病時呼喊母親,也進一步顯現出發病的目的。患者病歷上寫了這段話:“有一次她覺得快要發作了,就跑到屋外,鄰居當時就在外頭。”這表示母親不在身邊時,她希望有人能取代母親。
“癲癇發作時,她的理解力會降低,而且通常會在與人爭吵后發作。”
我不知道該怎么做才能協助這位患者,但治療重點在于改變她的整個生活風格,并且讓她與自己的女性角色和解。在此,我們必須考慮她與愛人的關系,因為她不喜歡當女人。雖然我尚未讀完整份病歷,但仍相信能在她的戀愛生活中找到某些自卑情結的蛛絲馬跡。我們應該請她的愛人提供詳細信息,不過或許病歷筆記也能幫上忙。
“她跟同一位男孩交往八年,訂婚已有三年。她發現自從訂婚后,發病頻率比以往更高。”
我想大家都同意跟同一位男孩交往八年實在太久了。由于她目前發病的頻率更高,我敢保證事態肯定會朝以下其中一種方向發展:要么是她的未婚夫被疾病嚇到而決定不娶她,要么是她會堅持“等我好了再結”。暈眩發作能讓她維持這項說法。她的人生目標就是逃避女性角色,推遲所有與婚姻相關的決定。她怕自己會被男性支配,“等我好了再結”是她的最后一道防線。她想逃跑,想停下來猶豫思考。
“目前她的生活中還有另一位男孩,她愛這位男孩,但覺得自己應該忠于原先那位,因為他等她等了這么久。第一位男孩完全不曉得對手的存在,表示他想要等弗洛拉痊愈。她說:‘要是沒這個病,我會結婚。’”
兩個男孩比不過一個男孩,這是大家都知道的道理。我們能理解同時愛上兩位男孩,會讓人不想那么早決定跟其中一位結婚。她的人生目標是逃離愛的困擾,她通過這種方式來達成目標,首先是將自己的愛意分散給不同對象,再來是夸大暈眩的病況,借此顯示自己無法負責。但這些行為不一定非得被解讀成是有意識或蓄意的。這女孩病了,也對疾病發作的真正意義渾然不覺,這其實是她生命風格的一部分。我們也看得出來,這些手段非常適合用來達成這些隱性目標。她想忠于那位等待已久的男孩,這或許顯示出她性格中有正直、良善的一面。不過在治療過程中,我們必須讓她知道,其實她不像自己想的這么有良心。對于那位說愿意等她疾病痊愈的男孩,我稍微覺得有些可疑,而她之所以選擇跟他在一起,或許是因為他贊同她的打算,而且愿意等待。她用“要是沒這個病,我會結婚”這個說法,來表述自己的生活風格,這點實在有意思。當然,我們能從中看出她的好意,但這句話的真正含義,只能從我們沒聽見的激動的旁白中推導而出,這句旁白就是:“但我真的有病!”
病歷還提出兩個重點。
“第二次發作時,家中迎來一位孫子。多數時間,弗洛拉的母親都讓她待在家里。她就是在這個階段遇見自己愛上的第一位青年的。”
第二次發病疑點重重,弗洛拉有可能在不知不覺中體會到如果自己病了,就能在家中獲得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