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倫理學與生活(第11版)
- (美)雅克·蒂洛等
- 3052字
- 2023-06-27 16:26:54
1.7 人為什么要有道德?
在深入討論道德體系之前,本章還必須討論的最后一個問題是:“人為什么要有道德?”[30]這個問題的另一種提法是:道德有沒有明確的根據或基礎?——能找到理由說明人應該善良、做公正的事而不做壞人壞事嗎?上述問題不應當同這一問題相混淆:“我或任何一個人為什么要有道德?[31]”正如K. 尼爾森(Kai Nielsen,1926— )在其優秀論文《我為什么要有道德?》中所說,這是兩個不同的問題。[K. 尼爾森:《我為什么要有道德?》見P. W. 泰勒編:《道德哲學問題》第2版(加利福尼亞,1972),第539—558頁。]后者很難以明確的決定性證據或邏輯予以回答,而前者則不然。
前面已經指出了把宗教作為道德的基礎[32],特別是唯一基礎的困難。然而,如果一個人有宗教信仰,他就確實有了他本人的道德基礎,盡管從本質上講,這一基礎基本上屬于心理的而不是邏輯的。把宗教作為道德基礎的問題,常常導致這樣的臆說:如果道德沒有任何超自然的或宗教的基礎,那它就不會有任何基礎了。與此有關的或許走得更遠的論斷是:人生沒有任何真正的意義,除非存在著某種來世或其他某種超自然的生存理由。我們鼓勵讀者批判性地審查上述論斷。然而,很明顯,對許多人來說,這在心理上是正確的。換句話說,他們認為,當且僅當生活中有上帝、來世或某種宗教時,他們的生存才有意義、有目的,他們才有理由做到有道德。我們必須尊重這種觀點,承認其許多持有者的信念,因為這正是他們對于生活和道德的感受。
然而,同樣明顯的是,也有許多人沒有這種感受。宗教信仰者認為,如果有人不信奉宗教,他們的生活便沒有意義;此類人便沒有任何理由要使自己的行為合乎道德——在許多人看來,宗教信仰者的這種看法未免太專橫武斷了。不過,如果說宗教并非必然地說明了“為什么”要有道德,那么,何者對此做出了說明呢?讓我們暫時假定沒有任何超自然的道德,進而看看能否找到其他理由,來說明人們為什么應該有道德。
基于開明的自身利益的理由
人們基于開明的自身利益[33]肯定能證明,無論如何,行善一般比作惡好,創造一個好的世界和社會一般比創造壞的好。事實上,我們下一章將會看到,自身利益是倫理利己主義這一道德理論的唯一基礎。然而,這里并非暗示一個人應該追求自身利益。確切地說,這里提出的論點是:如果人人都盡力做好事、做好人,而避免和制止壞事,就會符合每個人的自身利益。例如,如果一個團體內沒有任何人殺人、偷竊、說謊或欺詐,那么該團體的每個成員就都會得益。該團體的成員就會說:“我做好事不做壞事符合我的自身利益,因為這樣做我就受益,不這樣做我就會被排除出團體或受到懲罰?!币虼?,這種基于開明的自身利益的理由盡管并非無懈可擊(正如K. 尼爾森的論文所述),卻是令人信服的。
基于傳統和法律的理由
同上述理由相關的是基于傳統和法律的理由[34]。這種理由提出,因為經過很長時期而確立的傳統和法律支配著人們的行為,因為這些傳統和法律激勵人們要有道德、不要不道德,所以,人們這樣做也就具有充足理由了。自身利益是一種理由,而另一種理由是對人類思想和成就的尊重,是這種思想和成就確立了此類法律和傳統,并將它們從一個歷史階段和文明推進到另一個歷史階段和文明。這可能是引人注目的理由,盡管它往往壓制對傳統和法律的懷疑——這種懷疑正是創造性的道德推理的核心。注意到下述事實是耐人尋味的:我們中的絕大多數人或許正是由于正視這種理由、宗教理由及其相關經驗而學會了道德。我們都曾被告誡:我們應當或不應當做某事,因為它符合或不符合我們的自身利益,因為上帝說過它是對的或是錯的,或者因為它是家庭、學校、社會和世人期望我們采取的行為方式——難道我們不記得嗎?
展開論證,必有難題
所有這些論證在一定程度上都是令人信服的和正確的,只要允許并鼓勵人們自由地懷疑其確立或支持的道德命令。前已論及為道德確立宗教基礎的若干困難,而另兩種理由若展開論證則同樣存在難題。如果其他的利益同自身利益相互沖突,自身利益論就可能有問題了;對于看到在特定境遇下的不道德行為有明顯好處的人,要說服他確信另樣的行為符合其自身利益,常常是困難的。由傳統和法律所確立的道德之成為問題,是由于難以成功地進行變革和懷疑。而缺乏這種懷疑,有時會鼓勵對不道德習俗的盲從。這種理由助長這一信念:由于千百年來一直是如此行事的,因而一定是正當的。[在S. 杰克遜(Shirley Jackson,1916—1965)的被多次編入文集的優秀短篇小說《運氣》中,可以看到這種思維方式導致悲劇后果的典型例證。]
共同的人類需要
我們能否提出其他理由,說明人為什么要有道德呢?如果盡力根據經驗和理性來考察人性,我們就會發現,一切人都有許多共同的需要、欲望、目標和目的。例如,一般地說,人們在自己的生活中似乎都需要友誼、愛、幸福、自由、和平、創造性和安定,這不僅是為了自己,也是為了別人。無須太多的考察就能發現,為了滿足這些需要,人們必須確立和遵循的道德原則,應能鼓勵他們相互合作,使他們免于恐懼,不必擔心自己會被殺死、被殘害、被偷竊、被欺騙或欺詐、被嚴厲管制或監禁。[35]
道德之產生,部分地是由于人類需要,由于認識到以合作和有意義的方式共同生活的重要性。也許不可能使一切人都確信自己應該有道德,甚至也不好說有道德將永遠符合每一個人的自身利益。然而,對于“人為什么要有道德”這個問題,一般能夠給出的最好回答是:堅守道德原則,令人生活得盡可能和平、幸福、充滿創造性和富有意義。
倫理學的重要性和社會實用性
法學院和商學院的倫理學教學已經有了顯著加強。醫學院校也開設了同類課程,醫院和許多企業都增設了生物倫理和其他倫理的委員會。例如,J. 奧圖爾(James O’Toole,1958— )一直在為企業老總和其他管理者舉辦“價值觀念與領導才能”研討班。人們會問:“這意味著我們變得更講道德了,還是表明隨著這些倫理價值開始滲入平民大眾,我們將會更加講道德?”如此眾多的人(甚至包括政客)都在關心價值觀念、關心美國倫理生活的改善,這當然值得贊揚。但所有這些關心是多么的表面化,尤其當它出自眼睛緊盯著選票的政客之口時!毫無疑義,其中有些政治家的關心是真誠的;但人們不禁懷疑,他們要強力灌輸的到底是誰的價值觀?他們自己到底受過多少倫理學訓練?
可是,不管倫理學可能達到的大眾化程度如何,也不管是表面的大眾化還是實際的大眾化,倫理學肯定應成為你生活的最重要方面。說到底,有什么會比學會如何更加合乎道德地生活,會比改善你的生活質量、改善你周圍人的生活質量還要重要呢?正如愛因斯坦所說:“人的最有價值的努力是為我們行為的道德化而奮斗。我們的內心平衡,甚至我們的生存本身都取決于道德。唯有我們行為的道德化才能賦予生命以美好和尊嚴。”[威諾克:《愛因斯坦素描》,第92頁。]
當你讀完本書和其他同類著作,修習了這門倫理學課程之時,較之于大多數有口無心地大談價值觀卻不明白自己在說些什么的人們,你會獲得可觀的倫理學背景。對此,我們滿懷希望。
道德的實用定義
本章大量闡述了關于道德不是什么的問題,但尚未說清楚道德是什么。這里且提出一個實用的道德定義[36]:道德基本上是處理人的問題的,處理人同其他存在物(包括人和非人)的關系;道德闡明人應當如何對待其他存在物,以便在揚善抑惡、扶正祛邪的奮斗中,促進共同的福利、發展、創造性和價值。
主要的道德觀和傳統的倫理學理論所關注的不是人們為什么要有道德,而是如何才能實現道德。幾乎所有的現代倫理學理論,都是這樣那樣地從我們自己的道德傳統中發展而來的。若能得益于這一傳統,我們的道德研究就絕不是“從零開始”了。全面完美的倫理學研究必然尊重傳統的倫理學理論和道德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