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6 科爾伯格的道德發展理論

在許多人看來,20世紀70年代,哈佛大學的勞倫斯·科爾伯格(Lawrence Kohlberg,1927—1987)提出了上世紀最為重要的道德發展理論。在瑞士兒童心理學家讓·皮亞杰(Jean Piaget,1896—1980)著作的影響下,科爾伯格的書稿將道德思維劃分為三個獨特的層次:前傳統層次、傳統層次和后傳統層次(亦即自主性層次或原則性層次)。每個層次又分為兩個階段,它們構成道德思考的“結構性整體”或有組織系統,賦予道德判斷以理性的邏輯一貫性。科爾伯格關心不斷擴張的文化價值知識,關心這種知識支持文化相對性觀點的意義。盡管他承認價值及其具體內涵因文化的不同而不同,但他認為,道德發展結構具有超越一切文化的普遍性發展序列。

道德階段的界定

前傳統層次

在這里,諸如好、壞、善、惡等術語是根據行為之肉體的或快樂論的結果而界定的。

第一階段:處罰和服從的取向 此階段的道德決定系作為對權威的反應而做出的。由于有權威者有權力以給予某種肉體結果作為對行為者之行為的回應,那么,為了避免處罰而服從權威就成了第一階段做道德決定的依據。

第二階段:工具主義或相對主義的取向 第二階段的個人是實用主義的,其道德決定主要為自身利益所制約。在科爾伯格看來,“正當行為必由這樣的行為所構成,它們總是工具性地滿足一個人的需要,偶爾也滿足他人的需要?!保跮. 科爾伯格、R. H. 赫什:《道德發展理論述評》,見K. W. 克拉斯曼編:《企業倫理:問題、原則及其實際應用》第2版(馬薩諸塞,2004),第308—318頁。]人際關系就像在大街和市場上的互惠關系,正如俗話所說的“你捧我,我就捧你”。

傳統層次

科爾伯格理論的第二層次類似于上文論述過的習慣道德或傳統道德。這一層次的道德不具反思性,它就是要維護或遵循他人、家庭、集體或社會之期待。在企業活動方面,科爾伯格的傳統層次需要適應企業文化,遵從公司的道德規則。

第三階段:人際和諧或“棒小伙子-文雅姑娘”的取向 第三階段的個人是“大眾愉悅者”。在這一階段,做到心懷善意,例如“他(她)用意良好”便具有重要意義。做個“好人”,亦即服從集體,實現他人的期待,贏得他人的贊成,這是處于道德發展第三階段的人們的特征。

第四階段:“法治和秩序”的取向 第四階段的人們一心想著為了社會秩序而維護社會秩序,即把社會秩序本身作為目的來加以維護。例如,第四階段的個人之服從法律,僅僅因為它是法律而已。這一層次的正當行為的特征是:履行責任,尊重權威。

后傳統的、自主的或講原則的層次

第三層次要求的是反思性道德,要求具有在集體認同和權威之外獨立有效地進行道德推理的能力。

第五階段:社會契約取向 第五階段的個人懂得,法律之外尚有目的存在,而法律的制定,就是為了實現這些目的。進一步說,第五階段的道德決定者懂得何以要制訂法律,懂得可以為了善的理由而改變法律。也就是說,第五階段的人視法律為基于正當考慮的“社會契約”,法律之設計就是要達到社會善的目的。

第六階段:普遍倫理原則的取向 對于第六階段的個人而言:“正義”一詞的定義,有賴于同自我選擇的道德原則相一致的良心所做出的決定,而這種原則具有合乎邏輯的全面性、普遍性和前后一貫性。它們是合乎道德的抽象原則(例如:黃金律、絕對命令),而不是例如十誡那樣的具體規則。[L. 科爾伯格、R. H. 赫什:《道德發展理論述評》,見K. W. 克拉斯曼編:《企業倫理:問題、原則及其實際應用》第2版(馬薩諸塞,2004),第308—318頁。]

換言之,第六階段的個人具有豐富的倫理思想,并且懂得道德規則、法律和倫理策略背后的支撐原則。而且,處于這一道德發展階段的人們能夠運用諸如公正、互惠和尊重人的尊嚴之類的觀念,清楚而正確地思考道德困境,因而能夠獨立地做出明智的道德判斷。

科爾伯格力圖識別出普遍存在于一切人之中的天生的認知結構,此種結構既能解釋道德的發展,也能解釋在不同階段所做出的道德決定的基礎。其理論幫助我們理解“為什么”會做出某種道德決定,以及先前階段又是如何整合成更高等級的道德推理的。按照科爾伯格的理論,一個人為了解決他本人觀點的內在沖突,必然傾向于進入隨后的最高層次的道德發展階段。這一理論為本書中許多實例的道德推理之層次性,提供了另類的分析工具。

主站蜘蛛池模板: 凤庆县| 二手房| 闽侯县| 金溪县| 金秀| 陕西省| 德昌县| 枝江市| 白水县| 奉新县| 都江堰市| 巧家县| 得荣县| 奉贤区| 塔城市| 平昌县| 衡水市| 永济市| 三门县| 曲靖市| 金门县| 志丹县| 铜梁县| 甘南县| 延吉市| 特克斯县| 嘉禾县| 鹤山市| 宁夏| 柘城县| 社旗县| 磐安县| 汉寿县| 松滋市| 彩票| 资阳市| 巴里| 东辽县| 麻江县| 德令哈市| 漠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