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驅型孩子:21天喚醒孩子的自主學習力
- 趙欣
- 23字
- 2023-07-13 15:47:09
第3天 孩子的學習缺乏自驅力?因材施教才能更主動
在放任和催促之間,找到合適的尺度
我從事家庭教育多年,參加了很多養育方面的專業課程,在不同理念的碰撞中,經常會遇到一些看似沖突的觀點。比如,有的觀點認為父母不要為孩子做太多事,這樣會破壞孩子的學習自驅力,孩子需要自主安排的空間;但也有的觀點認為,孩子在父母的支持和幫助下,才能發展出自律和規劃的能力。那么,父母到底該怎么做呢?
其實上述兩種觀點都沒有錯,養育孩子的方式從來不是非黑即白的,父母需要在兩者之間找到最適合自家孩子的度,也就是要因材施教。
20世紀60年代,美國的兩位心理學家亞歷山大·托馬斯(Alexander Thomas)和斯特拉·切斯(Stella Chess)曾以數百名兒童為對象,進行了長期的追蹤研究,提出從九個向度描述孩子天生氣質的概念。
《發現孩子天生氣質》一書中提到,所謂氣質,指的是孩子與生俱來的、對內在或外在刺激的反應模式,也可以說是孩子與生俱來的性格特質。這些特質會影響孩子的學習表現。父母提前了解孩子的性格特質,對孩子的行為表現多一些理解,就可以采用順應孩子發展的方式幫助他們更好地成長。
我通過觀察兒子的學習狀態發現,如果我和他一起提前對當天的學習內容、時間分配做好規劃,到時候稍作提醒,他就會去開始學習;如果我完全放手讓他自己安排,他反而磨磨蹭蹭,遲遲進入不了學習狀態。
后來我了解到,我兒子屬于反應閾值特別高的孩子,他對學習的內容敏感度偏低,需要相對清晰的指引才知道怎樣開始學習。
這里所說的反應閾值,是指孩子對外在物理刺激產生反應的敏銳程度,也包括對人際互動中非語言線索的覺察能力。反應閾值高的孩子,對學習內容的敏感度較低,父母在陪孩子學習時需要給孩子相對清晰的指引,比如具體到哪一學科的哪一章節,越具體越好,這樣才易于讓反應閾值高的孩子進入學習狀態。
你可能會擔心這樣做會破壞孩子的自驅力。我從兩個方面來解釋這個問題。
首先,我們前面提到父母要做孩子學習的“腳手架”,也就是說在幫助孩子明確學習內容的過程中,父母并不是直截了當地告訴孩子具體做什么,而是通過提問,幫助孩子去思考和梳理自己的學習安排。
比如,我會問兒子,今天有哪些作業?
每一學科的作業都有哪些具體內容,在課本的具體哪一章哪一頁?
每一學科作業大概需要多長時間完成?你準備幾點開始做?
通過對孩子提問,幫助孩子列出一份當天的作業清單。
這樣做的好處是,通過提問,可以不斷提高孩子對學習內容的敏感度。孩子的特質是可發展的,父母只要清楚自己在孩子學習過程中的角色,用對了方法,是可以幫助孩子彌補特質短板,提高孩子的學習能力的。
相反,如果父母只是單純地告訴孩子學習內容,甚至一味催促和說教,對于反應閾值高的孩子來說,天生的低敏感度本來就讓他們對學習無從下手,父母的催促會給孩子造成額外的壓力,反而會對孩子的自驅力形成破壞。
科恩博士在《游戲力養育》一書中提到一句話:成長來自剛剛好的壓力。
對于孩子的學習,父母的責任是識別孩子的壓力來源,擔當孩子的外部壓力調節器,在這個過程中幫助孩子發展識別和應對壓力的方法和能力,幫助孩子在壓力可控的情況下面對學習過程中遇到的挑戰。
其次,規律性也是一個需要父母特別關注的與學習相關的特質,規律性強的孩子,更喜歡對任務做提前規劃和安排。如果計劃有變動,一定提前告知孩子,讓孩子有時間做好心理準備和調適。規律性強的孩子有時缺乏彈性,父母需要讓孩子嘗試適應不規律的情境,幫助孩子提高對環境的適應能力。
對于規律性低的孩子,父母需要特別關注孩子的內在需求。有時候他們鬧情緒、不想學習,很可能是因為累了或困了,父母需要循序漸進地幫助孩子建立規律,尤其是在家庭環境中,父母可以安排好規律的作息,這樣也有助于培養孩子的規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