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具身認知
- (德)露特·E.施瓦茨等
- 876字
- 2023-07-13 15:47:48
兒童應盡早體驗環境
兒童的發展過程有一些關鍵或敏感的階段,當處于這些階段時,兒童可以快速地習得某些特定技能并持續發展。一旦錯過了這些階段,例如,由于生理上的缺陷導致兒童的視覺或聽覺不能發揮最佳功能,那么以后就不可能發展出正常的模式識別能力,或者就不可能完整地掌握一種語言了。
這就是為什么兒童一出生就得練習識別和區分人類語音。只有能聽得到的東西,才能用自己的語言器官模仿出來。此外,視覺缺陷也應該盡早被識別和糾正。
在生命中的頭幾年里,大腦的神經可塑性更強,如果正確利用,有望在大腦中留下積極的影響。音樂學習就是類似的例子,童年時獲得的與音樂有關的經驗越多,成年后的大腦跟音樂打交道時就越“事半功倍”。
兒童感知環境和獲得經驗的一個要點是與照顧者建立穩定的情感聯系。兒童得到的保護和安全感越多,就越能無畏地探索環境。環境越多樣化,兒童大腦的不同結構就越能更好地發育并相互連接。而這一切究竟是如何發生的,目前并沒有被充分認識。其中的關鍵點是:由環境引發的表觀遺傳過程對嬰兒出生后很快具備的初步神經網絡進行了相應的調節。
環境越復雜,需要處理的刺激就越多,能力就越強。有些父母擔心,太過繁多的刺激會讓孩子應接不暇,其實這種擔心是多余的。孩子自發地進行學習,不需要任何指導,知識就能在大腦神經網絡中自動形成。例如,孩子完全能夠獨立認識到語言的運作方式,根本不需要任何老師。但孩子確實需要有人同他交談。
然而,要是這些與孩子交談的人本身有語言錯誤,孩子也會自動學會這些錯誤。例如,兩個小女孩主要由祖母照顧,不幸的是,祖母有一顆牙齒松動了,這導致她說話時含糊不清,小女孩們偏偏學會了這種含糊不清的語言,因此剛入學時就遇到了麻煩,別人難以聽懂她們說話。為了能夠在課堂上表達自己,她們就需要進行額外的語言訓練。
孩子的好奇心無須父母刻意喚起,它是源自天性的。重要的是,給他們提供獲得各種體驗的機會,好奇心會激發孩子自動自發地在環境中找到所需要的經驗。通過自動自發的活動獲得的知識和理解,會給孩子帶來幸福快樂。而孩子也會因此一再嘗試新的學習任務,以便一次又一次地體驗這種快樂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