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
其實,在來見郭汜之前,郭嘉心目中就只有一位明主——曹操,奈何,被好友戲志才搶先了一步,否則的話,他也不會前來長安考察郭汜。
“賢弟不信?那,為兄便剖析一下那些所謂的英杰好了,袁術,自高自大,寬以待己,嚴以待人,既無識人之明,又無自省之能,看似實力雄厚,實則遲早敗亡,數年內之事爾。”
“袁紹,外寬內忌,有人才而無法盡其用,多謀寡斷,縱使能一時得勢,也必難長久,非人主之相。”
“公孫瓚,勇而無謀,遲早敗于袁紹手下;劉焉、陶謙皆已老邁不堪,子孫輩中又無出色者,不過垂垂待斃之徒也,無須多論。”
“北海孔融,食古不化,不過祭酒之才而已,難堪大任;張揚,忠厚老實人,自守都難,更遑論向外擴張。”
“荊州劉表,看似有君子之風,其實不過守家犬罷了,有人才卻不敢用,不足為慮。”
“平原劉備倒是有人主之志,可惜兵微將寡,又無大才輔佐,縱使潛龍在淵,卻難有出頭之日,為兄也不會給他丁點機會。”
“真正能與為兄相爭者,唯曹操一人,這廝臉厚心黑,且有識人之能,手下文武皆當行出色,確是勁敵。”
“不過,他終究還是難逃一敗,原因就一個,兗州,四戰之地,周邊群狼環聚,戰亂必頻,難有休養生息之可能。”
“為兄但消抓住一個機會,趁其師老兵疲,便可一舉蕩平此獠,此其后,當再無一人可與為兄相爭!”
“只是,話又說回來了,這么個時機實難掌控精確,這,就須得賢弟指點迷津了,為兄再次懇請賢弟看著天下蒼生的份上,助為兄一臂之力。”
郭汜完全不掩飾對群雄們的蔑視,也毫不掩飾自己對郭嘉的求賢若渴。
“……”
靜靜地聽完了這么番話后,郭嘉沉默了。
他承認郭汜的分析確實極其到位,與他自己的判斷如出一轍。
毫無疑問,郭汜其人確實雄才大略。
只是,馬賊的出身卻是個很要命的問題——在這么個極其講究門第的年代,西涼集團要想獲得世家的支持,難度實在是太大了些。
為自身的將來著想,郭嘉難免有些猶豫。
“賢弟若是不放心,可先在為兄處多呆些時日,若覺得不合,大可自行離去,為兄絕不阻攔。”
郭汜有點小郁悶——旁人穿越后,不是只要王霸之氣一抖,小弟們就紛紛納頭便拜的嗎?
怎么到了他這里,都特么的這般不好侍候,賈詡如此,張遼、高順也如此,輪到了郭嘉,居然還是如此。
“那,嘉就恭敬不如從命了。”
一聽這話,郭嘉頓時動容了,要知道這可是大爭之世,在對待人才上,絕大多數的梟雄都是一個態度——我得不到的,別人也甭想得到。
真正能有郭汜這等胸襟與氣魄的,可謂是少之又少。
“哈哈……,好,為兄得賢弟,恰如漢高祖得張良,大事可定矣,哈哈……”
盡管郭家并未口稱主公,但,這已經算是個好開端了,郭汜也真沒啥可不滿意的了……
秉燭夜談了一整夜后,郭汜便即上了本章,任命郭嘉為大將軍府司馬,總攬軍務調度,并賞賜宅院一棟、仆役近百、金銀等財貨不少,總價值在五千貫以上。
消息傳開后,軍中諸將紛紛表示不服,可郭汜卻說給得算是少了,若非大將軍府財政用度偏緊,當翻十倍以上,并言稱今后但凡郭嘉有令,便等若他郭汜所言。
礙于郭汜的威嚴,諸將們雖不敢就此事再多進言,可私下里卻是難免醞釀著要給郭嘉一點顏色瞧瞧。
對此,郭汜自然心中有數,但卻并不打算強壓。
在他看來,郭嘉若真是盛名之下無虛士,那肯定能輕松應對,若不能,那,這位所謂的天才謀士只怕也不過是浪得虛名罷了。
隨著郭嘉得以重用,十二俊的說法很快便傳遍了天下,不過,絕大多數的世家子弟對此都很不以為然。
概因這十二人中,除了黃忠、劉曄、陳登之外,全都是寒門或是草根出身。
在一幫自以為是的世家子弟眼中,所謂的十二俊,不過只是個笑料而已,當不得真。
實際上,不止是世家子弟們這么認為,各路豪強也大半是這等想法——剛投靠了公孫瓚的趙云以及已決定留在長沙的黃忠都沒得到重用。
魯肅原本倒是有意去長安走上一趟,結果卻被周瑜所阻,理由就一個——郭汜,馬賊出身,縱一時得勢,也必難長久,不若且待好友孫策崛起。
于是,兩人相約蟄伏,以待來日。
程昱,原本于濮陽待價而沽,結果,曹操直接找上了門去,再三延請,最終,他投入了曹操的陣營。
劉曄拒絕了招賢詔書,自言學業未成,尚須閉門讀書,結果卻被袁術派人找上了門,強行抓到了宛城,不由分說地委為從事郎中。
消息傳出,為之瞠目結舌者,不知凡幾。
陳登同樣婉拒了招賢詔書,言稱父已老,無意出仕,可轉過頭來,卻接受了陶謙的任命,擔當下邳令。
太史慈本人遠在遼東,并未接到詔書,但,其母卻是直接拒絕了郭汜的延請,言稱漢、賊不兩立。
北海太守孔融聞知其事后,大為贊賞,屢屢派人送錢送物,多方照顧。
甘寧與魏延此時都才剛滿十八,正是意氣風發之年歲,容易受輿論影響,當初在接到招賢詔書時,都覺得郭汜不過就是另一個董卓,亂漢的賊子而已,完全不值得效忠。
可隨著郭汜所主導的諸多安民措施得以執行,以及冤鬼索命一案被世人傳得個神乎其神,二人對郭汜的印象已有了明顯的改觀。
待得郭嘉受重用的消息傳來,二人這才真正動心了,各自打點包裹,從家鄉出發,趕赴長安,幾乎是前后腳到了招賢館。
郭汜聞訊后大喜,親自趕到了招賢館,一番懇談后,委二人為偏將軍,于親衛軍中聽用。
至此,除了太史慈外,十二俊已各有所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