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多了郭汜這只蝴蝶,但,歷史的慣性依舊強大——恰如他分析給賈詡聽的那般,在安分了大半年后,關東群雄終于按捺不住彼此吞并的心思了,大亂斗就此開始。
八月底,公孫瓚率先挑起了戰火,率五萬大軍南下攻擊袁紹,雙方于龍湊(今山東德州市東北)展開大戰。
緊接著,九月初,袁術悍然揮軍從南郡出擊,攻打曹操,于長垣(今之匡城)一帶激戰連連。
就在雙方僵持不下之際,劉表為了收回荊州所屬的南郡,突然出兵從背后捅了袁術一刀,而陶謙則是揮師夾擊曹操,中原大地上,戰火已是熊熊狂燃。
對郭汜來說,關外越亂,關中就越是安穩,但,司空馬日磾顯然不這么看。
“大將軍明鑒,關東局勢已然敗壞,若不設法制止,漢室重振無日矣。”
于大朝會的前一日,憂心忡忡地便到了大將軍府。
“嗯……,馬老大人可有何良策否?”
漢室這面大旗,暫時還得扛著,所以,該表現一下憂國憂民時,郭汜自是不會含糊。
“若是大將軍能出兵調停,或可止干戈。”
馬日磾滿臉期頤之色地提議道。
“心有余,力不足啊,老大人應是知曉的,關中方穩,糧秣輜重依舊捉襟見肘,此時出兵,無異于自亂陣腳。”
“且,關外諸雄對郭某誤解甚深,我軍不動還罷,就怕一出兵,諸雄便會群起而攻,到那時,我軍進退失據,后果實是不堪設想。”
幾個月的相處下來,郭汜算是看明白了,三公里頭,就馬日磾一人是個理想主義者,此番跑來高呼出兵,定是受人慫恿所致。
但,慮及其為人清廉自守,這段時日以來,在民政上也還都配合的不錯,郭汜自是不介意跟他多說上幾句。
“唉……,漢室危矣,老朽斷不能坐視,明日自當請旨出關東巡,若不能勸得各方止干戈,誓不還京。”
這話,馬日磾信,但,他卻萬萬不肯放棄最后一絲挽救漢室的希望。
“老大人,請恕郭某直言,關外那些混蛋都是數典忘祖之徒,反跡已明,您便是去了,也于事無補,一個不好,卻恐遭小人暗算,竊以為不若多在關中著力。”
“但消穩個三年,朝廷兵馬齊備,又無后勤之虞,到那時,郭某自當揮師出關,橫掃天下,還我漢室乾坤之晴朗。”
原時空中,馬日磾就是自請前去調停袁術與曹操之爭,結果,竟是被袁術悍然扣下,肆意羞辱,并強行委任為軍師。
馬日磾不從,憂憤發病,最終郁郁而終。
這,真就是個悲劇。
在明知如此的情況下,郭汜是真不忍心讓這位耿直老臣再遭此厄運。
“時不我待啊,還請大將軍成全。”
知道郭汜是一番好意,但,馬日磾卻并不打算改變主意。
“也罷,老大人既是一定要去,那,須得答應郭某一件事——絕不可去袁術處,此獠囂張跋扈,非是肯聽勸之人,老大人若去了,郭某擔心您恐遭劫難。”
看樣子是勸不動了,郭汜難免有些無奈。
“就依大將軍。”
馬日磾應答得倒是很干脆,但,顯然沒聽到心里去。
結果,悲劇果然再度重演了——十月初九,馬日磾前往袁術大營,試圖調停四方混戰,遭袁術輕鄙,奪其符節,用以矯詔強征各地民壯入伍,并強迫馬日磾任其軍師。
馬日磾求去不能,遭軟禁,憂憤之下,臥病在床。
消息傳回長安后,朝野震怒,在郭汜的提議下,天子下詔,直斥袁術肆意妄為,勒令其即刻釋放馬日磾。
不料,袁術不單不從,反倒將前去宣詔的宦官斬殺當場,并懸在轅門外的旗桿上示眾。
這下子,不止是郭汜怒了,楊彪、皇甫嵩等漢室老臣們也都怒了,雙方迅速達成了一致意見,詔令天下群雄共討袁術。
劉表第一時間上本表示附議,加派三萬援軍,著令大將文聘全力猛攻宛城,與此同時,往長安城運送了一批糧秣以及財貨,繳清了兩年來荊州所應納之稅賦。
天子大喜,在郭汜的建議下,下詔褒獎,并尊劉表為皇叔。
于是乎,遠在平原的劉備狠狠地打了個大噴嚏——他那頂“皇叔”的帽子都還沒戴上呢,就不翼而飛了。
陶謙原本與袁術有密盟,但,在滔滔的輿情面前,他退縮了,于占領了小沛之后,便即上了本章,表示愿意與曹操罷兵言和,并言稱和議達成后,定會繳清數年來所欠之稅賦云云。
曹操聞訊,大喜過望,忙不迭地也上了本章,自承了數月前非議朝廷之罪,請求寬大處理,并表示愿意興兵討伐袁術,不破此獠,誓不收兵,唯愿朝廷恢復他那已被免去的兗州牧之官階。
對此,郭汜很快就給出了答復——準曹操戴罪立功,但,須得繳清了兩年來的稅賦欠債后,方可官復原職。
曹操表示同意,并愿意派兵護送陶謙的朝貢隊伍。
隨著三路豪強的先后歸附,楊彪等朝中重臣大為興奮,提議趁熱打鐵,要求派出新任太仆趙岐趕赴河北,調停袁紹與公孫瓚之間的戰事,并派出欽差前往蜀中,要求劉焉率部回京參與朝政。
這,明擺著是打算挾群雄以壓制西涼集團。
郭汜看得很是通透,但卻并未阻止,概因他很清楚劉焉的反心其實一點都不比袁術少。
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欽差才剛走到漢中,劉焉就密令剛占據了漢中不到一年的張魯將欽差一行十數人全都砍了頭,并燒毀了褒斜棧道,派兵堵死了陳倉道,徹底切斷了蜀中與關中的聯系。
這下子,可真就是捅了馬蜂窩了——十一月二十七日,相關消息傳回到了長安時,楊彪等人上躥下跳,又是在朝會上慷慨陳詞,又是鼓動太學生們在街頭演說,蠱惑民眾到大將軍府門前請愿。
目的就一個,逼郭汜率西涼軍主力入川作戰,行的是驅虎吞狼之策,用心何其險惡。
偏偏,激憤之輿情擺在那兒,不回應肯定是不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