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73年的彈子球(2023修訂版)
- (日)村上春樹
- 1181字
- 2023-06-14 09:34:51
彈子球的誕生
大概不至于有人對雷蒙德·莫洛尼(Raymond T.Moloney)這個名字有所記憶。
其人存在過,并且死了,如此而已。關于他的生涯,任何人都不了解。了解也超不過對深井底部的豉母蟲的程度。
不過,彈子球發展史上的一號機是一九三四年由此人之手從高科技黃金云層之間帶到這個穢物多多的地面,卻是一個史實。那也是阿道夫·希特勒遠隔大西洋這個巨大水洼把手搭在魏瑪階梯第一階的那年。
可是,這位雷蒙德·莫洛尼的一生并非如萊特兄弟和馬爾科姆·貝爾那般涂滿神話色彩,既無少年時代情調溫馨的插曲,又沒有戲劇性的EUREKA(1),僅僅在為好事讀者而寫的好事專門書的第一頁上留下了名字:一九三四年,彈子球一號機由雷蒙德·莫洛尼發明出來。連張照片都沒有,肖像銅像自然更談不上。
也許你這樣想:假如不存在莫洛尼,彈子球機的歷史恐怕與現在的截然不同,甚至都不會出現。而這一來,我們對這個莫洛尼的不當評價豈不成了忘恩之舉?可是,你若真有機會面對莫洛尼發明的彈子球一號機“巴里夫”,這一疑念肯定灰飛煙滅。因為個中沒有任何足以激發我們想象力的要素。
彈子球機同希特勒的步伐有一個共同點:雙方都作為時代泡沫連同某種可疑性產生于人世,比之存在本身,其進化速度更是使之獲得了神話式的光環。進化的動力當然不外乎三個車輪,即高科技、資本投入以及人類的本源性欲望。
人們以可怕的速度賦予這臺原本同泥偶人大致無異的彈子球機以五花八門的能力。有人叫“發光”,有人喊“通電”,有人叫“安蹼”,于是光照亮盤面,電用磁力彈擊球體,蹼(flipper)的雙臂將球擲回。
記分屏(score)將操作伎倆換算成十進制數值,警示燈對劇烈的搖晃做出反應。繼而預定程序(sequence)這一形而上學式概念誕生了,獎分燈(bonus light)、加球(extra ball)、重來(replay)等各種各樣的學派從中產生出來。實際上彈子球機也在這一時期帶上了某種巫術色彩。

這就是關于彈子球的小說。

彈子球研究專著《獎分》的序言中這樣寫道:
除了換成數值的自尊心,從彈子球機中你幾乎一無所得,而失去的卻不可勝數。至少失去了時間——失去了用足以建造所有歷屆總統銅像(當然是說如果你有意建造理查德·M·尼克松銅像的話)的銅板都換不來的寶貴時間。
在你坐在彈子球機前持續消耗孤獨的時間的過程中,也許有人閱讀普魯斯特,有人一邊觀看車內電影《大地驚雷》一邊同女友沉浸在性愛撫的快感中。而他們很可能成為洞察時代的作家,或幸福美滿的夫妻。
然而彈子球機不會將你帶去任何地方,唯獨“重來”的指示燈閃亮而已。重來、重來、重來……甚至使人覺得彈子球游戲存在本身即是為了某種永恒性。
關于永恒性我們所知無多,但可以推測其投影。
彈子球的目的不在于自我表現,而在于自我變革;不在于擴張自己,而在于縮小自己;不在于分析,而在于綜合。
假如你想表現自我和擴張、分析自己,那么你恐怕將受到警示燈的無情報復。
祝你玩得愉快!
(1) 古希臘科學家阿基米得想到黃金純度測量方法時的驚叫之語:“妙哉,正是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