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味中藥歷代炮制輯要
- 王洪云 李智輝主編
- 503字
- 2024-06-12 17:45:49
三、炮制品種和技術的擴大應用時期(清代:公元1645—1911年)
清代,因受元明時期炮制理論的影響,把一些炮制原則推廣應用到其他藥材上,炮制品種不斷增多,但亦有對某些藥物制法是否妥當的不同看法和認識。
《本草述》中收載有關炮制的藥物多達300種,并記述了各種炮制方法、作用、目的及理論解釋,內容豐富。又經楊時泰修改刪節為《本草述鉤元》,使原著的意旨更為明確易解,如黃芪“治癰疽生用,治肺氣虛蜜炙用,治下虛鹽水或蒸或炒用”等。我國第三部炮制專著《修事指南》較為系統地敘述了各種炮制方法,張仲巖認為“炮制不明,藥性不確,則湯方無準而病證無驗也”,在原有炮制理論基礎上也增添了一些新的內容,如“吳茱萸汁制抑苦寒而扶胃氣,豬膽汁制瀉膽火而達木郁,牛膽汁制去燥烈而清潤,秋石制抑陽而養陰,枸杞湯制抑陰而養陽……”“煅者去堅性,煨者去燥性,炙者取中和之性,炒者取芳香之性……”等。《本草綱目拾遺》和《血證論》特別記載了相當數量的炭藥,并在張仲景“燒炭存性”的基礎上明確提出了“炒炭存性”的要求,因此,炭藥的炮制和應用在清代有了相當大的發展,頗具特色。
總之,清代是炮制品種和技術的擴大應用時期,對某些炮制作用有所發揮,炮制品種也有所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