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房客到房東:人生首套房操作指南
- 羊迪編著
- 1684字
- 2023-09-26 16:37:52
1.2 房價這么高,是誰在買房?
這個問題,筆者太有發言權了!
一開始,筆者在北京從事一線的房產營銷,后來作為線上買房咨詢師,陪伴著全國各地的買房人。而無論是做一線營銷,還是做買房咨詢,筆者都會問清楚買房者們如下幾方面的問題:職業、收入、家庭房產持有量、購房資金數量、家庭財產年化收益率。
雖然筆者不敢說完全地了解買房群體,但卻敢說自己接觸到的都是最真實并且最后都買到房的群體。往往我們認為的很多“理所當然”,實際上也可能是“完全錯誤”。例如,北京的房子,并不是被外地人炒起來的。
筆者在北京從事房產營銷時,一開始是做剛需改善型項目,如疊拼別墅,90%及以上的客戶,都是北京人,而且都是地地道道的“老北京”,至少也在北京生活了十幾年、二十年。真正用北京市工作居住證、連續五年納稅和社保買房的,少之又少,而這類人主要購買的是之前的經濟適用房、自住型商品房,以及共有產權房。請注意,這類房子都是福利房,只是少數,大部分人還得買商品房。
后來筆者又做過商住兩用的樓盤,當年還是不限購、不限貸,只要有錢就可以購買,而且項目當時的主打概念是“首付50萬,置業北京城”,但即便如此,那個商住兩用的項目80%及以上的購買力還是來自于北京當地人。
1.2.1 為什么當地人的買房比例這么高?
因為買房的門檻實在太高了,不僅是錢,還有限購政策。
大家想要買房,尤其是買靠近市區、環境好一點的新房。很多人都是賣小換大、賣舊換新,必須先把手里的房子賣掉,才能再買。否則,一套房首付300萬元的話,一般人也很難一下子拿出如此大量的閑置資金。而且,北京還限購、限貸,原本湊夠首付款就已經很困難了,如果沒有買房資格,連售樓處的門都進不去。因此,北京原本是全國人的北京,但近些年,已經逐漸回到了北京人的北京。
筆者之前在望京和豐臺住過,但都是四環、五環外的新小區,主要是租房群體,后來又搬到了國貿附近,住在一個20世紀90年代的老小區里,于是就見到了只有在中國才會有的現象:在最繁華地段的居民區,有大量白發蒼蒼的老人家,他們在小區里遛彎兒,在菜市場里砍價,這在國外是難以想象的。
一般在西方的發達城市,富人和老人多住在郊區的別墅或大房子里,而“貧民窟”或“酒店式公寓”,甚至“精致的鴿子籠”多集中在市中心或鬧市區,多為年輕人所居住。
之所以在中國會有這樣的反常現象,是因為人口很難流動以及資源的過度集聚。老年人不敢賣自己的房子,因為在郊區沒有好的醫療條件;年輕人買不到市中心的房子,因為又貴又少又限購。
大家可能覺得很奇怪,為什么在網絡上有很多快銷品以及汽車的廣告,卻很少看到房地產項目的廣告。這主要是因為房地產行業的獲客費效比最低的是“渠道”。簡單來說,就是在地鐵口發傳單,在小區或超市門口做展位,更易吸引當地客戶的購買。加之,房地產又是“不動產”,即便你真的看上了烏茲別克斯坦的一套房子,但又不能經常去,買下來意義也不大。
1.2.2 為什么中國買房人平均年齡更為年輕?
貝殼研究院發布的《2018年全國購房者調查報告》顯示,2018年中國全國購房者中“80后”占比達47.8%,2018年中國購房者平均年齡為29.5歲,對比其他國家,加拿大與墨西哥購房者的平均年齡為31歲;美國、英國的則為35歲;鄰國日本的更是高達41歲,中國人的購房平均年齡顯然更為年輕化。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我國仍然處于高速的城鎮化進程中,買房用于自住仍然屬于房地產市場的主要需求,年輕人購買首套房,仍然占最大的比重。但這并不是說,中國的年輕人與國外的年輕人相比更有錢,而是因為中國大部分年輕人在購房時得到了父母的支持。這一現狀在當前高房價、租房環境差的中國房地產市場中也是可以理解的。另一方面則是由于中國多地針對房屋買賣的限購、限貸措施。首套房在首付比例、貸款利率、交易稅費中都會有相應的優惠,但二套房、三套房則會被要求提高首付比例和貸款利率,有些地區如北京更是禁止名下已有2套房的買房人繼續購房。在這樣的政策限制下,父母利用子女的“名額”進行購房的現象也非常的普遍。但也正因為有這樣的限制,極易讓人們無意間掉入“稀缺效應”的陷阱中,因為越是稀缺的,往往就是人們越會去購買的,從而間接地推高了中國的房價,背離了政策制定者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