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不是沉默的羔羊:商業倫理案例選(第二輯)
- 錢小軍等主編
- 3字
- 2023-09-08 20:34:11
投標(1)
A
10月是北京最好的季節,空氣涼爽、舒適愜意。可是坐在辦公室里的李明卻情緒低落。正在發呆的他被電話鈴聲帶回了現實:"李主任,昨天說的那個事情你考慮得怎么樣了?咱們不能再拖了,明天是最后一天了。"
新城建筑設計公司
新城建筑設計公司的前身是改革開放后成立的一家國有事業單位,2003年完成改制,目前是一家員工持股的民營設計公司,共有員工500多人,總部下面有20多個工作室。
碩士畢業至今,李明在這家公司工作了八個年頭,已是公司骨干。公司總經理張總對李明的專業水平也頗為賞識。2015年年初,李明提出申請并得到張總的首肯,自己帶領團隊成立獨立核算的設計工作室,按照產值上交50%給公司,算作管理費和房租,其余部分為工作室員工提取獎金。這種模式在李明所在的行業比較普遍,算是企業內部創業,既能提高員工的積極性,又能實現對工作質量的控制。不過對于李明來講,由于是剛開始做,尋求公司高層的支持是非常必要的。
李明是建筑學碩士出身。他的工作能力也得到了公司很多同事的認可。剛上班那會兒,帶他做設計的師父謝工曾經批評與李明同年入職的小吳說:"你看你做的這個圖,亂七八糟,你看看人家李明的圖……"類似的事情在李明工作這幾年中發生過多次。在入職后的最初幾年,李明連續中了好幾個標,可以說一時風光無兩。李明還一次次刷新了公司的紀錄:一起進公司的員工中年薪最高的;公司最年輕的設計工作室主任……他還是大學同學中第一個國家一級建筑師。順風順水的李明也非常喜歡這樣的工作狀態:努力工作,取得成功。2016年秋天,李明開始攻讀MBA學位。公司的很多女員工私底下都叫這位具有藝術家氣質且外表俊朗的設計師"李Sir",頗為親切。這也可以看出李明在女員工中的高人氣。
和李明同時畢業的王剛是另一個類型的設計師。王剛從小學習小提琴,非常喜歡唱歌、喝酒、打麻將。白天,王剛似乎有一半時間都在打盹,但是到了晚上則仿佛換了一個人似的,精力充沛,天天和朋友們出去吃飯、唱歌到很晚。王剛的朋友很多,公司內外都有。
2014年年底,李明向張總提出自己做工作室的想法后,李總語重心長地對李明說:"小李啊,我知道你心里一直有股勁兒,想自己做點事。我非常支持你,不過你還得找個幫手。這樣吧,你和王剛搭個班子,你們倆一起做,凡事商量著來,這樣會好點。"顯然,張總雖然認可李明的專業水平,但對他的社交能力和公關能力還是不太放心,讓王剛和李明搭班子,也是希望李明能順利做下去。
李明知道王剛和張總經常一塊打麻將,是牌友。對于張總的建議,李明不好拒絕,于是同意了張總的意見。李明是工作室的主任,王剛是副主任。不過,從內心來講,有點兒清高的李明對于王剛這種三流學校畢業的,設計水平很不怎么樣的設計師并不認可。
投標項目
9月初,王剛的一位親戚提供了一個信息,治州倉山公司有個大型辦公樓建筑項目準備啟動,前期需要做規劃設計工作。王剛的親戚認識對方的高層領導,能幫助介紹。這是個集辦公樓、酒店、商業為一體的綜合體項目,建筑面積接近10萬平方米,在當地也算是個比較大的項目了。李明和王剛商量了一下,決定主動推進一下這個項目。
成立以來,工作室只做過幾個很小的項目,并且項目的回款很慢,目前只有30多萬元,但花費卻已經超過110萬元,部分員工工資都是靠李明和王剛的個人儲蓄及公司總部的墊款。如今已是下半年,如果再沒有大項目,年初總部確定的200萬元產值目標和150萬元的回款目標無論如何也實現不了。按照公司的規定,如果工作室第一年活不下去,就只能摘牌。李明和王剛可以選擇的機會不多,如果能順利拿下治州這個項目,今年的目標就可以超額完成。
在進一步接洽中,李明發現事情比自己想的要復雜。這幾年房地產行業的發展明顯變緩,建筑設計公司的項目數量普遍都在下降。治州當地的建龍設計公司很早就盯上了這個既能提升公司品牌形象,收費又頗為豐厚的項目。他們的負責人林總更是親自出馬,四處活動,希望能順利將其拿下。因此,在這個項目上,李明和王剛并沒有必勝的把握。
項目建設單位經過多次會議后決定對項目進行公開招投標,進行綜合評標打分,技術部分占30分,業績部分占30分,報價占40分,滿分100分。綜合得分最高的一家將得到這個項目。李明初步計算了一下,各競標公司的能力都很相當,并沒有哪一家有比較大的優勢。就拿當地的建龍公司來說,其在成本和服務上有很大優勢。新城公司作為先鋒公司,在設計技術和理念上則比較突出。不過,這個項目顯然不是技術水平高就能拿到的,需要比拼的是綜合能力。
對于這樣的大型項目,很多建設單位實際上并不是真正希望找到一家水平高的設計公司,有的只不過是希望找找新的理念。行業內普遍存在"騙方案"的現象,即開發公司拿到設計方案后并不委托設計了該方案的公司去做,而是找更便宜的設計公司做。由于知識產權保護機制不完善,設計公司遇到這樣的事情難以切實依法維護自己的權利,只能自認倒霉。如果前期投入太大,最終卻沒有產出,大部分工作就白做了,風險還是很高的。因此,很多設計公司都會采取廣撒網的策略,撈到一個項目是一個。
李明的糾結
這個項目對李明的工作室非常重要。毫無頭緒的李明和王剛在一塊商議,要不請教下張總,看看張總能否給出一些好的意見。面對這樣的情況,張總給的意見是和另一個工作室的頭兒崔工談談。崔工是公司里的老員工,可以說是久經沙場的老兵。大家遇到類似的困境都會向崔工求助。也經常出現前邊的員工做不下去了,然后轉到崔工手里來做的情況,不過崔工要切走很大一塊。李明和王剛找到崔工商量后,崔工也給了他們一些建議。
首先,崔工建議他們想辦法做好評審專家的工作,一般的建設單位都有自己的專家,建議他們利用王剛親戚的關系下功夫做好專家的工作,可以邀請專家們到北京知名的幾個辦公建筑考察一下。其次,建議他們多找幾家關系好的公司,一起去投標,也就是所謂的"圍標"。幾家公司商量好,一起去投標,中標后再把項目轉包出去,自己拿到比較豐厚的一塊利潤就好了,設計誰做都一樣。
對于建筑市場來說,這些年來招投標項目很多。大家也都普遍適應了市場的基本做法。互相陪標的事情經常發生,這并沒什么特別的。幾家單位事先商量好投標報高價或者低價來形成攻防一體的利益共同體也很常見。至于項目的分包就更普遍了,拿到項目后并不自己去做,直接轉給別人去做,自己拿到一定比例的分成即可,既省事又有錢賺。不過李明知道也有一些公司,比如他的同門師兄所在的設計公司,一直采取的策略都是通過高水平的設計能力來實現項目的承攬,他們也從不參加這種圍標和分包的活動,在市場上屬于比較高冷的公司,業績也做得相當不錯。
李明一直認為,通過自己過硬的技術水平,在投標的技術工作上多花功夫和成本,進行創新性的設計最后拿到項目是最理想的方法。去年有個南州的項目,李明帶著三個助理,連續奮戰了一個半月,每天打地鋪睡在公司,吃透每一個設計要求,花了很大的成本制作了動畫、效果圖等,最終拿下了項目。李明也把這種工作風格帶到了新的工作室里。工作室的作品非常豐富,項目的完整程度也非常高。甚至有的項目業主方都覺得李明做得過于深入了。對于新成立的工作室來講,這樣的工作成本確實有點高,算上建筑模型制作費、動畫和視頻的制作費用等,每個項目的花費都是其他團隊的兩倍以上。
這些年來,雖然有工程項目出現各種狀況的消息,但還沒聽說過設計公司出事的。大家覺得,工程設計相對來講還是一個非常安全的行業,只要不出大的紕漏,都不會有什么事情。2014年,某中學在建體育館發生坍塌,事故共造成十人死亡、四人受傷。最終,來自施工單位的十五名被告人被分別判處三年至六年不等的有期徒刑。而設計單位的負責人只是受到了通報批評,也不是啥大事。建筑行業的圍標、串標、工程轉包太普遍了,大家對此都習以為常,并沒覺得有何不妥。
10月11日晚,李明接到王剛的電話。王剛的意思是和他兩個朋友合作,三家一起投,不管誰中了,都給另外兩家一些補償,中標后再把項目轉包出去,這樣今年的業績就能實現了。這也是崔工給的建議,是業內常見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