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藥史話:從萬能藥到生命科學前沿
- 彭雷
- 3227字
- 2023-09-08 19:22:28
無所不能的鴉片
鴉片,是古代一種流傳甚廣的“萬能藥”。
在《伊利亞特》中,荷馬(Homer,前9世紀—前8世紀)描述過花園里種植的罌粟,這意味著罌粟的種植時間可以提前到公元前8世紀。后來,亞里士多德(Aristotle,前384—前322)認為罌粟花有麻醉性,蓋倫也認為它有鎮痛作用。
據史書記載,唐朝乾封二年(667)拂霖國(即大秦,東羅馬帝國)遣使獻“底也伽”。底也伽是當時西方的靈藥,它的主要成分是鴉片等,可以治痢疾、解毒、鎮痛等。
在宋代,罌粟的籽和殼被當成治療痢疾的特效藥,宋人甚至認為,用罌粟配藥能解毒、治痔瘡。蘇軾(1037—1101)有詩:“道人勸飲雞蘇水,童子能煎鶯粟湯”,“鶯粟”即罌粟。許多宋人還將罌粟制品視為保健品,而根本未注意其成癮性和毒性。
宋末,蒙古軍隊多次西征,從西方帶來不少罌粟制品。元朝名醫朱震亨(1281—1358)提醒人們,注意罌粟的危害。
朗德姆(laudanum,鴉片酊)是帕拉塞爾蘇斯(Paracelsus,1493—1541)配制的一種藥劑,含有黃金、珍珠粉等,其主要成分是鴉片。這個名字或許是帕拉塞爾蘇斯從拉丁語(ladanum,意為“贊美”)改造而來的,現在僅指鴉片的酒精酊劑——10%的鴉片粉溶于高純度的蒸餾酒中。朗德姆甫一出現,就大受歡迎。一個著名的使用者是提出血液循環理論的醫生威廉·哈維(William Harvey,1578—1657)。
哈維在劍橋大學學習藝術與醫學,畢業后到意大利帕多瓦大學深造。近代科學先驅伽利略·伽利雷(Galileo Galilei,1564—1642)當時就在那里執教。哈維在意大利學習到了靜脈瓣的知識。回到倫敦后,他與英王詹姆斯一世(JamesⅠ,1566—1625)的御醫的女兒結婚,事業發展順利,還于1607年成為英國內科學院(College of Physicians)會員,其本人也在科學界非常活躍。
哈維持續進行解剖學研究,他可以連續幾個小時做實驗,并且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1618年,他正式擔任王室御醫。他在1628年發表了《論心臟和血液運動》(Anatomical Exercise on the Motion of the Heart and Blood in Animals)一書,原文為拉丁文,1653年才出英文版。在書中,他誠摯贊美:“(心臟)像一個王國的國王,是整個王國的基礎……所有的權力都從他而來,所有的恩典都源于他。”雖然他的理論被教會批判,業務量下降,但由于受到英國王室的庇護,哈維并沒有遇到什么危險。
可是,王室很快與議會發生矛盾,繼而內戰爆發。清教徒克倫威爾新建的“新模范軍”擊敗了王室軍隊。戰爭結束后,哈維被罰款200英鎊。雖然他的理論獲得了越來越多的認可(他是近代史上少數幾位在世時看到自己理論被認可的人),哈維仍然生活在痛苦之中。他患有痛風、腎結石等疾病,于是在晚年嗜好朗德姆酊劑,并且成癮。
英國醫生托馬斯·西德納姆(Thomas Sydenham,1624—1689)寫了多部醫學書籍,被許多歐洲醫學院校當作教材,他還推動了分類學運動。當時,疾病的概念并不明確,他認為人、動物、植物相關的每一種疾病都有不同的性質。西德納姆強調診療中要仔細觀察,被稱為“英國的希波克拉底”。對于鴉片,他盛贊:“在所有上帝賜予人民緩解痛苦的靈藥中,沒有一個能比鴉片應用更廣泛,效果更顯著。”
托馬斯·多弗(Thomas Dover, 1660—1742)是西德納姆的學生。多弗小時候曾患天花,西德納姆使用放血療法、飲用啤酒、在通風涼爽的環境中臥床休養等方法,使多弗痊愈。
多弗從劍橋大學畢業后,有過一段行醫經歷。不過他被航海冒險吸引,多次擔任船長,組織出海。在航海途中,他還救了一位滯留荒島的人——亞歷山大·塞爾柯克(Alexander Selkirk,1676—1721),給了丹尼爾·笛福(Daniel Defoe,1660—1731)寫作《魯濱遜漂流記》的靈感。
多弗通過航海探險,積累了大量財富。在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中,英國進一步鼓勵海盜行為,私掠船(privateer)獲得的財富可以全部留下(以前要上繳王室三分之一)。多弗的財富熱情也被點燃,他和布里斯托(Bristol,英國港口城市)的政要、商人一起組織了一個辛迪加海盜船隊。起初他們搶奪頗豐,但很快不少船員染病,最終只能低價處理搶來的財物。多弗一行于1711年回到英國,又被東印度公司以“侵犯其在特定海域的貿易壟斷權”起訴,賠償了6000英鎊。
英國當時執政的托利黨黨首羅伯特·哈利(Robert Harley,1661—1724)想從西班牙在南美的利益中分一杯羹,他的一位律師朋友向他推薦了多弗。成立于1711年的英國南海公司(The South Sea Company)是一家特許貿易公司,由托利黨人策劃,并由英國政府發行1000萬英鎊的短期國債組建。據說笛福也參與了這家公司的成立策劃。
很快,多弗入職南海公司,擔任公司在南美布宜諾斯艾利斯的代表,把南美的獸皮、木材等貨物運回英國,并從英國中轉奴隸到南美。
表面上這是一家專營南美洲貿易的特許公司,但實際上是一個協助政府融資的私人機構,分擔政府因戰爭而欠下的債務。南海公司業務稀少,直到多弗于1717年被辭退,一共才開展了三次航海運輸。
1720年,南海公司打起英國長期國債的主意,與英格蘭銀行競爭,并通過賄賂、虛假宣傳等,使議會通過“南海計劃”,營造出美好前景。結果公司股價短時間漲了數倍,全民狂熱,但泡沫最終破滅。為應對金融市場的動蕩,英國議會專門出臺《泡沫法案》(Bubble Act),輝格黨人上臺。
多弗被辭退后,轉變為職業股民,天天往倫敦的交易所跑。南海金融泡沫事件中,多弗血本無歸,大科學家艾薩克·牛頓(Isaac Newton,1643—1727)也在這只股票上蝕本離場。
多弗只得重操舊業,干起醫生老本行。他很快發明了一種制劑——多弗粉劑(Dover′s Powder),由吐根、鉀鹽、甘草、鴉片研磨而成,放入葡萄酒中飲用。多弗粉劑受到了普遍歡迎,很快傳遍整個歐美,多弗也免于貧困。
英國醫生理查德·米德(Richard Mead,1673—1754)是傳染病學的先驅,他將鴉片描述為“世界上最高尚的藥物之一”,不過,米德在《毒物的機制描述》(A Mechanical Account of Poisons)一書中主張謹慎使用鴉片,他認為過量使用鴉片會導致呼吸困難,表現出類似醉酒的癥狀,他稱之為“揮發性精神”。
1837年,美國紐約醫生約翰·B.麥克蒙(John B. McMunn,約1803—1867)發明了一種鴉片酊替代品,在鴉片與酒精混合之前先用乙醚處理異味。“麥克蒙的鴉片靈藥”(McMunn′s Elxir of Opium)成為美國暢銷的止痛藥,并治療“歇斯底里癥”、癲癇、抽搐、百日咳、狂犬病、破傷風,甚至“神經易怒癥”。
與此同時,鞋匠佩里·戴維斯(Perry Davis,1791—1862)與兒子在1839年制作了一種鴉片制劑——蔬菜止痛藥(Vegetable Pain-Killer),后來改稱佩里·戴維斯止痛藥,并于1845年申請了專利。它其實也由酒精、鴉片及一些草藥混合制成,可以外敷,也可內用。他們夸耀這種藥物是“純蔬菜”“任何家庭都不應該沒有它”。在之后40年中,它走出美國,成為全球知名的藥物。美國內戰中,多種鴉片類制劑被大量使用,據估計,約40萬士兵因藥物原因導致鴉片上癮。
除了這些鴉片萬能藥外,還有一些用于兒童的鴉片藥物。“斯蒂克尼與頗爾的止痛糖漿”(Stickney&Poor′s Paregoric Syrup)其實是46%的乙醇溶液,每盎司(1)含有0.1克鴉片。它專門為新生兒和嬰兒制備,僅乙醇含量就比伏特加、威士忌或朗姆酒(40%乙醇)高,其中鴉片含量相當于11.7毫克嗎啡,這肯定會讓嬰兒入睡。“溫斯洛夫人的舒緩糖漿”(Mrs. Winslow′s Soothing Syrup)生產于1845年,她在為嬰兒做護士的時候,發明了這種配方制劑,每盎司含有65毫克嗎啡,也被用于安撫嬰兒和幼兒。
一開始,鴉片被葡萄牙人和荷蘭人作為藥品輸入中國,很快流傳開來。雍正七年(1729)清廷發布鴉片禁令。不過,1793年,英國人喬治·馬戛爾尼(George Macartney,1737—1806)使團訪華失敗后,外國走私鴉片迅速增加。
英國東印度公司的貿易方式是,向殖民地印度輸入紡織品,并把當地生產的鴉片輸入到中國,換取中國的茶、絲和白銀,再輸入回英國。英國向中國輸入鴉片在19世紀前40年暴增,數百萬中國人染上毒癮,家破人亡。中英關于鴉片的矛盾最終導致鴉片戰爭。
到20世紀初,世界認識到鴉片對人類的危害。在美國的提議下,1909年2月1日—26日,“萬國禁煙大會”(The International Opium Commission)在上海外灘匯中飯店(今和平飯店南樓)召開。
唐國安(1858—1913,曾是第二批公派留美幼童。首任清華大學校長,彼時正處理美國庚款留學計劃的“游美學務處”事宜)擔任中方代表,陪同立憲派大臣兩江總督端方(1861—1911)參加會議。唐國安在萬國禁煙大會上發表了英文總結性禁煙演說,代表中方提出了四項議案。大會推動各國于1912年1月在海牙召開國際禁毒會議,簽訂了第一個國際禁毒公約《海牙禁止鴉片公約》,鴉片的使用才被逐步禁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