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藥史話:從萬能藥到生命科學前沿
- 彭雷
- 2421字
- 2023-09-08 19:22:28
大麻從印度走向世界
大麻原產于亞洲中部,6000多年前在中國就有種植。大麻是有多種用途的高價值作物,產品包括食用油、可食用的大麻籽、牲口飼料、大麻纖維。中國古代人很早就用大麻纖維制作繩索、漁網,以及平民百姓的衣服布料。
早在公元前5世紀,中亞的游牧民族斯基泰人就會焚燒大麻以供宗教和娛樂的需要。大麻種子燃燒時產生的煙霧使人慢慢進入迷幻狀態,從而縱情唱跳。
漢魏時期的名醫華佗(約145—208)曾用“麻沸散”作為外科手術的麻醉劑,據推斷其中有大麻的成分。
最崇尚大麻的是古印度,印度傳統醫學阿育吠陀(Ayurveda,指生命的知識)的醫者以口服大麻藥劑治療瘧疾等傳染病或風濕等疼痛。到莫臥兒王朝(1526—1857)時,大麻的使用在印度達到頂峰。
威廉·布魯克·奧肖內西(William Brooke O′Shaughnessy,1809—1889)把大麻制劑從印度帶到英國,又把電報從英國帶到印度。
奧肖內西生于愛爾蘭,當時愛爾蘭還是英國的殖民地,后來他進入當時世界最好的大學之一——愛丁堡大學,學習化學、醫學、法醫毒理學和解剖學。當時,用于醫學解剖的尸體嚴重不足,他所用的尸體就是由臭名昭著的殺人犯威廉·伯克(William Burke)和威廉·黑爾(William Hare)提供的。
1829年,奧肖內西從愛丁堡大學畢業,希望能到倫敦從醫,但是卻拿不到醫生執照。他只得開了間實驗室,幫助診所、醫院、法院對一些組織、樣本做化學分析。
1831年,倫敦流行霍亂。當時,社會流行瘴氣理論(miasma theory),病原微生物理論尚未出現。奧肖內西通過研究,認為霍亂病人嘔吐、腹瀉,導致了體內水分和電解質急劇流失,于是提出通過補液治療霍亂的方法。
1831年12月29日,奧肖內西給《柳葉刀》(The Lancet)(于1823年在倫敦創刊)雜志投稿,介紹了他的血液分析結果。他指出“霍亂的大量腹瀉會導致脫水、電解質消耗、酸中毒和氮潴留”“治療必須依靠靜脈補充缺乏的鹽和水”,研究成果發表于1832年3月。
醫生托馬斯·拉塔(Thomas Latta,1796—1833)看到文章后,迅速在臨床中應用了補液療法,這種方法改善了霍亂病人的狀況,拯救了約半數病人的生命,在當時是一項了不起的壯舉。同時,這也是有史以來第一個通過靜脈注射方法治療病人的大型臨床試驗。當年6月,《柳葉刀》雜志專門刊文贊揚這一療法。
奧肖內西的發現為他贏得了榮譽,他被英屬東印度公司招攬,來到孟加拉,為鴉片生產提供分析服務,并且作為醫生被派往駐孟加拉軍隊的醫療機構考察,還參與建立了加爾各答醫學院,并擔任化學和藥物學教授。
他還寫了印度藥用植物的第一本英語教科書,即《孟加拉藥房》(Bengal Dispensatory)(1842)和《孟加拉藥典》(Bengal Pharmacopoeia)(1844)。
1839年,奧肖內西發現大麻有止痛作用。他根據當地配方設計了一種大麻酊劑,首先在老鼠、狗、兔子和貓身上進行安全性試驗,然后進行人體臨床試驗。他觀察了大麻制劑對風濕病、狂犬病、霍亂和破傷風病人的療效,包括一名40天大的抽搐嬰兒。病人們對大麻療法反應良好,有的甚至在幾天內從瀕死狀態恢復到“強健狀態”。
其中一個用大麻制劑治愈的破傷風病例表現出譫妄等副作用,他推測可能是“酊劑中的酒精引起的”,并告誡醫生注意使用時的劑量。他認為,自己的臨床研究說明大麻是極有價值的抗痙攣藥物。
1839年,奧肖內西向加爾各答醫學和物理學會宣讀了他的大麻研究論文。盡管早期的植物學家和探險家在描述他們的旅行時偶爾會提到大麻,但直到奧肖內西宣讀這篇40頁的論文后,醫學界才真正了解到大麻療法。論文還對大麻在印度、波斯古代醫學應用方面進行了歷史性回顧。
1841年,奧肖內西帶著自己的研究成果回到英國,科學界爭先恐后地用他的配方制作出強效的酊劑和提取物,努力識別和分離大麻中的活性成分。王室御醫J.羅素·雷諾茲(J. Russell Reynolds,1828—1896)也向維多利亞女王(Alexandrina Victoria,1819—1901)推薦它治療痛經。很快,奧肖內西在1843年被選為皇家學會會員。
短時間內,奧肖內西的大麻酊劑在英國廣泛傳播,進而傳播到全世界。歐洲和美國的醫生嘗試用大麻治療多種疾病,而不僅僅是治療癲癇,有美國醫生聲稱大麻對懷孕期間的嘔吐特別有幫助。
名聲大噪之后,奧肖內西于1844年重返印度。早在1838年,他就做過電報實驗,用絕緣鐵絲在加爾各答的胡格利河(Hooghly River)水下攜帶電信號,這是世界上第一次成功的水下電報,但沒有引起關注。奧肖內西返回印度時,從職務看來,他是造幣廠的化驗師,負責將印度幾十種不同的貨幣與標準貨幣統一起來。不過,他卻提出了在印度建立電報網的想法,這一想法很快得到了英國駐印度總督的支持。
奧肖內西很快被任命為第一任電報總監(后來的總干事),1855年,他設廠自制電報機(從英國進口成本太高),利用當地的勞動力和原材料,建成了亞洲第一個電報系統,使印度各地的通信速度從幾周縮短到幾小時。
印度的現代化與中國一樣,和當地的殖民地化息息相關。在這一過程中,當地草藥也傳到全世界。
早期醫學對肌瘤、子宮內膜異位癥、子宮息肉、多囊性卵巢綜合征,甚至癌癥都知之甚少,而19世紀的醫生則將所有子宮不規則現象總結為“器質性損害”。大麻在短時間內成為婦科靈藥,且各大藥店和診所均把它當成一種萬能藥出售。1883年,《英國醫學雜志》(British Medical Journal,BMJ)還刊出醫生用大麻酊治療大出血的文章。
20世紀初的南極探險是人類探險史上悲壯的一頁。羅阿爾德·阿蒙森(Roald Amundsen,1872—?)和羅伯特·斯科特(Robert Scott,1868—1912)都攜帶大麻酊劑,用于治療絞痛等其他病癥。
斯科特團隊比阿蒙森團隊遲了一個月到達南極極點,并且,斯科特在返程中與其余4位隊友先后遇難,而阿蒙森也在1928年的一次探險中失蹤。美國于1957年在南極點設立的科學考察站就命名為阿蒙森—斯科特站,它是世界緯度最高的考察站,不過由于過于危險,已經棄置。
20世紀初,醫學界發現大麻類制劑非但不能給治療帶來良好的效果,反倒使病人情況更加嚴重,于是,國際社會開始禁止大麻。
1970年美國國會通過了《全面預防和控制毒品濫用法》,加強對毒品和成癮性藥物的管制。然而,僅僅30年后,美國對大麻等毒品的管制從原本的“全國明令禁止”變成了“多州免于處罰”,甚至“合法”。據聯合國報告,北美地區消費的大麻金額已經超過了酒精等飲品,這背后有著深刻的反宗教、反傳統等文化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