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道統之爭
- 大宋:朕即天下
- 青山斜陽
- 2149字
- 2023-06-25 17:35:00
崇徽殿。
趙禎落座之后,劉娥揮手讓其他人退的遠了一些,她要和官家說一點私密話。
待到眾人退去,她緩緩開口道。
“六哥,你今日之所講,可是你爹爹教你的?”
“你爹爹是否請了旁人教你?”
聞言,趙禎先點了點頭,然后又搖了搖頭。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
“爹爹只跟我說,要好好讀書,別的倒沒有說,我今日說的,都是我自己思考得來的結果。”
“哦?”
劉娥一臉詫異道:“竟是六哥自己領悟的?”
不得不說,劉娥確實驚到了。
難道這就是開悟?
或者說點化?
反正,在劉娥看來,功勞大半都在‘先帝’身上,相比于官家自得,她寧愿偏信‘仙神’。
“嗯。”
趙禎微微點頭,小臉上擺滿了認真之色。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自己領悟到的東西,才是真正屬于自己的。”
劉娥面露‘好奇’道:“那六哥能和大娘娘說說,性情之論,到底有什么用嗎?”
聽到這個問題,趙禎‘猶豫’了片刻。
他猶豫,不是因為不知道怎么回答,而是猶豫,該不該將問題的本質告訴劉娥。
性情之說,看起來虛無縹緲,也沒什么太大的用處,但本質卻是儒釋道之間的‘道統之爭’。
自魏晉以來,佛老之學,漸漸興盛,尤其是到了唐朝,佛老之學達到了極盛的地步。
在某些方面,佛老之說,更是將儒家打得潰不成軍。
比如修心,在宋學形成之前,儒家學說,更擅長治世,論修身養性,這是儒家學說的短板。
再比如,勸人向善的理論,佛學也比儒學能打。
像什么‘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苦海無涯,回頭是岸’之類的話術,只論在民間的傳播效率,儒家拍馬也趕不上。
而統治者最喜歡的就是善民。
畢竟,善民是最好統治的一群人,如果天下全是善民,沒有暴民,統治者做夢都會笑醒。
因此,佛學興盛,不是沒有道理的。
反觀儒家這邊,連性善、性惡之爭,都沒有得到統一。
連‘總綱’都沒有,論‘引人向善’這一項,儒家拿什么跟佛家斗?
到了唐代中后期,儒家的有識之士開始有意識的反擊,儒家經典中的《大學》、《中庸》兩篇,其重要性慢慢被放大。
《大學》的側重點是治世安邦,《中庸》的側重點是‘義理’、‘性情’之說。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韓愈,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半生都在同佛老之學做斗爭,試圖重振儒學。
在對抗的過程中,韓愈、李翱等人也積極吸取佛老之學的精華。
韓愈和李翱的性情之說,很多論點都是從佛學吸收來的。(注1)
比如,李翱的‘情既昏,性則匿’,就是取自六祖慧能的‘妄念浮云蓋覆,自性不能明。’
同樣的,‘義理’、‘理學’這兩個詞,最早也是出自佛學。
最后,不論是佛學,還是道學(道家),都有一套非常系統,且能自圓其說的學術體系。
如禪宗的‘識心見性,自成佛道’,以及道家的‘無為’、‘清心寡欲’。
簡而言之,佛道兩家學說,不僅有世界觀,還有配套的方法論,按照佛道兩家的方法論實踐,引人向善的效率更高一些。
而儒學,卻沒有一套統一的方法論。
或者說,儒學從前的方法論,不適應現有的體系。
程朱理學,為什么能夠扛起儒學的大旗?
除了構建了一套看似合理的‘性理’之說外,還有那句最重要的口號。
存天理,滅人欲。
存人性之善,滅人欲之惡,在程朱理學的架構中,最理想的社會,莫過于人人皆‘存天理、滅人欲’,天下大同,人人皆善。
這餅,畫得足夠大。
自此,儒家學說補齊了自身的短板,既能長于治世,又從佛老之學中汲取了大量的養分,變得長于修身養性。
成了六邊形戰士的儒學,即便是在佛老之學最擅長的領域內,也能吊打佛老之學。
此后,儒學再度占據絕對上風,取得天下獨尊的位置。
所以,性情、性理之說一旦得到一統,也就意味著,儒家有了同佛老之學斗爭的‘總綱’。
其本質,說白了,還是正統之爭。
或許是明白了這一點,孫奭才會激動地昏厥。
儒家學說,沉寂太久了。
而今,終于看到了重新奪回正統地位的曙光,孫奭若是明白其中緣由,又怎能不激動?
別說是孫奭,就是韓愈、李翱等人復生,得知‘性情’一統的學說,也會激動地無法自拔。
沉吟片刻,趙禎決定不道出問題的本質。
他怕,怕把劉娥嚇壞了。
“怎么說呢?”
少頃,趙禎用含蓄的語氣回道。
“性善和性惡之說,爭斗了近千年,始終沒能找到一個令所有人信服的平衡點。”
“而現在,‘三我’之說,隱隱透露出幾分終結‘性善、性惡’之爭的希望。”
“所以,孫侍講才會那般激動。”
聽到這番回答,劉娥頓覺恍然。
原來如此。
只是,這么一說,性情之說,似乎沒有什么實際的意義?
頂多也就是在儒生群體內,引起一陣熱議?
至多,也就是讓旁人知曉官家學問大進。
然而,學問是學問,治國是治國,儒家經典讀得好,不代表治國治得好。
想通了這一點,劉娥心中的緊迫感也減少了幾分。
她還有時間。
治理國事,官家還需要一段‘很長’的學習過程。
至于,這個時間具體有多長,劉娥卻下意識地回避了。
她不想去深思這個問題。
越想,她只會越煩躁。
“對了,我聽雷允恭說,孫侍講需要休養半月?”
說到這里,劉娥語氣微頓,轉頭朝著外殿的方向喊了一聲。
“林尚宮。”
“奴在。”
聽到劉娥的召喚,林尚宮連忙邁著小碎步出現在了殿內。
“去內藏庫取兩支遼參,送去孫侍講宅邸。”
“奴,謹奉!”
——————————
最近幾章或許有點枯燥,但卻很有必要,因為關系到本書的整體走向
注1:佛學和佛教,不是一個概念,佛學是佛學,佛教是佛教,比如韓愈,他排佛,但也積極吸取佛學的精華。
最了解你的人,往往是你的對手,如果連對手的理念都搞不懂,又怎么打擊對方?
宋人,不僅排佛學,也排佛教,但宋儒也會積極地吸取佛老之學的養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