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前言

觀察行為對我來說再自然不過了,以至于它已經融入我日常生活的點滴了。直到有一天我回到家,給媽媽描述一輛公交車上的場景時,我才意識到這一點。我確定我當時十二歲。公交車上,一個男孩和一個女孩一直在粗暴地接吻,我雖然無法理解這種接吻的方式,但這是典型的青少年式接吻,他們兩唇相吸,雙舌纏綿。這件事本身并不特別,但隨后我注意到女孩嘴里嚼著口香糖,而接吻之前我只看到男孩在嚼口香糖。我很困惑,但還是想通了,這就像連通器的法則一樣。然而,我媽媽聽到這個故事后一點兒也不激動。她帶著困惑的表情告訴我,不要過度關注別人,這樣不好。

觀察現在是我的職業,但別指望我注意一件連衣裙的顏色或一個男人有沒有戴假發,我對這些壓根兒不感興趣。我只注意情緒表達、身體語言和社會動態。這些在人類和其他靈長類動物中都表現得如此相似,以至于我的技能同樣適用于兩者,盡管我的研究更關注后者。讀博士期間,我有一個能俯瞰動物園里黑猩猩的辦公室(位于荷蘭阿納姆皇家博格斯動物園)。作為在耶基斯國家靈長類動物研究中心(位于喬治亞州首府亞特蘭大)工作的一名科學家,過去25年里,我也有類似的工作環境。我所研究的黑猩猩生活在一個野外觀測站,他們[1]偶爾爆發動亂,動靜之大足以吸引我們沖到窗口一看究竟。大多數人看來,不過是20只毛茸茸的野獸聚在一起亂吼亂叫,但實際上那是一個高度有序的社會。我們僅憑臉甚至聲音就能識別出每一只黑猩猩,并且知道會發生什么。如果沒有模式識別,觀察就是無重點的、隨機的,就像你觀看一項自己從未涉足且所知甚少的體育比賽,你基本看不出個所以然。這就是我無法忍受美國電視臺對國際足球比賽報道的原因:大多數解說員在比賽開始后才姍姍來遲,他們不能很好地領會比賽的基本戰略;他們只關注足球本身,即使在關鍵時刻還不停地講些沒用的。這種情況就發生在缺少模式識別時。

跳出中心場景是進行觀察的關鍵所在。比如,當一只雌性黑猩猩以扔石塊或極力靠近的方式嚇唬其他同伴時,你需要有意地把目光從他們身上挪開,以觀察他們周圍的環境。科學上的進步就是這樣取得的,我稱之為“整體觀察”,即觀察時需要考慮更廣泛的背景。受到威脅的雄性黑猩猩最好的朋友熟睡在角落里并不意味著他可以被忽視,只要他醒來并直奔現場,事情就會發生改變。整個群體見證了所發生的一切。當一只雌性黑猩猩發出巨大的聲響宣布這一舉動時,黑猩猩母親則緊緊地抱住她們的孩子。

沖突逐漸平息之后,你不能直接走開,而應該觀察這場暴亂的“主演”,因為他們的“表演”還沒有完成。我目睹過成千上萬次和解,但這是第一次讓我感到驚訝的。一場對峙后不久,兩只雄性黑猩猩面對面雙腿直立走向對方——他們的毛發全都豎起,身材看起來是平時的兩倍,他們的眼神如此犀利,以至于我以為雙方的沖突又要爆發了。但是當他們靠近彼此時,其中一只黑猩猩突然轉身,展現自己的背部。作為回應,另一只黑猩猩靠近他的肛門,用嘴唇舔,用牙齒咬,大聲嬌喘,表明他愿意和解。前一只黑猩猩也想做同樣的事情,于是他們最終呈現一個尷尬的“69體位”,這樣他們就能同時慰藉梳理對方的臀部。之后,他們很快放松下來,轉過身去撫摩彼此的臉頰,世界恢復平靜。

在爭斗后的和解過程中,雄性黑猩猩渴望梳理對手的臂部,如果他們同時這樣做,可能會導致尷尬的姿勢。

最初梳理的部位可能看起來很奇怪,但請記住,英語(以及許多其他語言)中有諸如“蹭鼻頭”“舔屁股”這樣的表達。我確定這些表達的存在都有它們的道理。我們知道,強烈的恐懼會導致嘔吐和腹瀉。當我們受到驚嚇時,經常會說“緊張到尿褲子”,這在猿類中也很常見,只是他們沒有褲子。因此,身體語言提供了至關重要的信息。一場小沖突結束之后很久,你可能會看到一只雄性黑猩猩“隨意”漫步到他的競爭對手之前待過的草地,俯下身子到處嗅。視覺在黑猩猩和人類身上都占據主導地位,但嗅覺仍然至關重要。隱蔽拍攝的內容也顯示,人們握手(特別是與同性伙伴握手)之后,常常會聞一聞自己的手。我們隨意地把手貼近自己的臉,收集一種化學氣味,這種氣味能告訴我們對方的性格等信息。我們無意識的這種做法,就像我們所做的許多其他類似于靈長類動物的行為一樣。然而,我們喜歡把自己看作理性生物,并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而其他動物則被我們描述成是自發去做這些事情的,但事實遠沒有這么簡單。

我們和其他靈長類動物有相似行為的主要原因是驅動我們的情緒,這些情緒從憤怒到驚恐、性欲、喜愛以及尋求占上風。我們不斷地感受自己和他人的感受。然而,對于任何觀察者而言,棘手之處在于情緒和感受并不能同日而語。我們往往把兩者混為一談,但嚴格意義上講,感受是內在的主觀狀態,只有它的主人才知道。我知道自己的感受,但我不知道你的感受,除非你告訴我。感受只能通過語言來傳達。而情緒是驅動行為的身體和精神狀態。情緒由特定的刺激和伴生的行為改變引起,外化于表情、膚色、音色、手勢、氣味等。只有當你意識到這些變化時,情緒才能轉變為感受,也就是有意識的體驗。這就是為什么我們“展現”自己的情緒,但“談論”自己的感受。

拿和解來說,它被定義為對峙之后的友好重聚,是一種可衡量的情緒互動。一方面,你所需要的只是一些耐心,來看看之前敵對的雙方之間接下來會發生什么。另一方面,伴隨和解的感受(悔悟、寬恕、釋然)只有經歷過才能體會。你可能會說其他動物也有同樣的感受,但即使是人類,你都不能明確知道他們的感受。比如,人們可能聲稱他們已經原諒了一些人,但我們能夠相信他們嗎?很多時候,他們口是心非。人們并不完全了解自己的內心狀態,常常誤導自己和所處的環境。我們是“虛假快樂”“壓抑恐懼”和“被誤導的愛”的主人。這就是為什么我很樂意與非語言動物工作的原因。我不得不去猜測他們的感受,但至少不會被他們告訴我的所誤導。

盡管人類心理學研究很大程度上還依賴問卷調查,偏重自我報告的感受而忽視實際行為,但在我看來,主次順序應該顛倒。我們需要對實際的人類社交活動進行更多的觀察。舉一個簡單的例子,讓我帶你去參加在意大利舉行的一個大型學術會議,我作為一個初露頭角的科學家參加了這個會議。我在那里談論靈長類動物是如何解決沖突的,未曾料到沖突在人與人之間上演。有一位科學家的舉動真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這一定是因為他是一位以英語為母語的名人。在國際會議上,英國人和美國人常常把能說母語錯誤地認為是智力上的優勢。因為沒有人會用蹩腳的英語去反駁他們,所以他們從未質疑過這一觀點的正確性。

講座有一整節課,每節課結束后,我們著名的科學家就離開他的座位走到前排,幫助我們理解剛剛所聽到的。他沒有待在觀眾席,而是走上講臺,接過演講者的麥克風。掌聲猶存之時,他就迫不及待地提出自己的觀點,這讓人感覺他極度自命不凡。由于大部分觀眾通過翻譯設備聽講,雖然他們已忍無可忍,但這種不滿情緒很難被發現。事實上,語言傳遞的延時性可以幫助觀眾看穿他的行為,就像我們在關掉電視機的聲音后能更好地讀懂辯論雙方的肢體語言一樣。人們很難無視這位科學家的趾高氣揚以及對那位演講者的不敬。

意大利發言人演講完之后,這位科學家大步向前,毫不客氣地說:“她真正想說的是……”我們不記得這個話題了,只記得演講者的臉拉得很長,30秒之后,臺下的觀眾開始發出噓聲。如今,我們把這件事稱之為“男人說教”事件,即以居高臨下的說教姿態向對方解釋某事,以為對方完全無知。我們著名的科學家臉上的驚訝表情表明,他錯誤地判斷了自己滑稽行為的接受程度。在這之前,他都認為自己能輕易地抓住人們的吸引力。他驚慌失措、無地自容,匆忙走下講臺。

演講者和科學家在觀眾席入座后,我一直盯著他倆。短短15分鐘內,科學家走近演講者,看到她沒有翻譯設備,就把自己的給她了。她禮貌地接受了(或許她實際上根本就不需要),這算得上是一個“含蓄”的和解姿態。含蓄,是因為雙方沒有提及剛剛尷尬的時刻。人類往往在沖突過后發出善意的信號(一個微笑、一句贊美),然后這件事就過去了。我聽不清他們在說什么,但之后通過其他人我得知所有演講結束之后,那位科學家第二次找到演講者,表明歉意,跟她道歉說“我真是個十足的傻瓜”。這種難能可貴的自我認知接近一種明確的和解。

盡管沖突、和解在生活中不斷上演,但當我在會議上看到這樣的情形時,還是很入迷。觀眾對我演講內容的接受程度也參差不齊。那時我的研究剛剛起步,科學界在研究其他物種和解方面還是空白。我認為沒有人質疑我的觀察結果——我有許多數據和照片作為支撐——但他們就是不知道這些材料在研究中起什么作用。那時候,有關動物沖突的理論只關注成敗。成功就好,失敗就不好,最重要的是誰能得到資源。20世紀70年代,動物是霍布斯式的:他們暴力、好斗、自私,從未真正善良。這使得我對和解的強調毫無意義。加之這一術語(和解)聽起來很情緒化,因此,那時我的研究并不被看好。一些同事自視高人一等,認為我陷入了科學領域之外的空想概念中。那時我還很年輕,他們教育我自然界的一切都圍繞著生存和繁衍,沒有任何生物會在和解方面走很遠。妥協是專屬于弱者的。他們說,即使黑猩猩表現出和解的行為,他們是否真的需要這種和解也值得懷疑。當然,那時并沒有發現其他物種有同樣的和解行為,我在孤注一擲。

幾十年后,經過成百上千次科學研究,我們認識到,和解實際上是一種很普通也很常見的現象。和解存在于所有群居哺乳動物中,從老鼠、海豚到狼、大象、鳥類,無處不在。和解能及時修補沖突雙方的關系,它在動物界如此常見,以至于現在我們發現若有群居哺乳動物在發生沖突之后不和解,會感到很驚訝。我們想知道這些動物是怎么保持他們的社會團結的。但當時我對這些一無所知,只能禮貌地聽取著這樣或那樣的意見。即便如此,我并沒有改變自己的想法,因為在我看來,實際觀察勝過任何空想理論。先有動物行為,后才有關于動物該如何表現的先入為主的觀念。如果你天生就是個觀察者,這就是你得到的一種對科學的歸納方法。類似的,如果你能觀察到像查爾斯·達爾文《人與動物的情緒表達》一書中所做的那樣,即使其他靈長類動物在情緒激動時有像人類一樣的面部表情,你也不能否認他們與人類內心世界的相似之處。他們露齒笑,高興時發出嘶啞的笑聲,沮喪時噘嘴,這自然而然成為你理論的出發點。關于動物情感,你可以持任何你喜歡的觀點,或者沒有觀點也行,但你必須想出一個框架,在這個框架中,人類和其他靈長類動物通過相同的面部肌肉交流他們的反應和意圖。達爾文通過假設人類和其他物種間情感上的連續性,自然而然地做到了這一點。

然而,表達情感的行為和動物(有意識或無意識)體驗這些狀態的方式之間存在著巨大差異。任何聲稱知道動物感受的人,都只是猜想,沒有科學依據作為支撐。這不一定是壞事,并且我完全贊成“我們的親戚(黑猩猩)與我們也有相似的感受”這一假設,但我們不能滿足于此,止步不前。即使當我把“大媽媽”最后一次擁抱”描述為一只年長黑猩猩和一位老教授在“大媽媽”去世之前的擁抱時,所涉及的情感也只是我描述的一部分。他們的感受因熟悉的行為和特定的環境而產生,但仍然讓人難以捉摸。這種不確定性一直困擾著研究情感的學生,這也是這一研究領域常常被貼上“陰郁”“麻煩”等標簽的原因。

科學向來精確,正是這種“精確”讓普通大眾在談及動物情緒時常常與科學意見相左。你若在大街上問普通人動物是否有情緒,他們會回答“當然有”。毋庸置疑,他們的寵物狗、寵物貓都有各種各樣的情緒,他們想當然地認為其他動物也有情緒。然而,你若在大學里問教授同樣的問題,很多人會撓撓頭,表情困惑,并說:“你究竟想問什么?”甚至會問你是怎么定義情緒的?他們可能會沿用美國行為學家伯爾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納的“操作性條件反射”理論,將情緒定義為“我們通常將行為歸因于虛構的原因”1。的確,現在很難找到完全否定“動物情緒”的科學家,很多人不愿意談論它們。

各位讀者,如果你因為有人質疑動物的情感生活而感到被冒犯,那容我提醒一句:如果沒有嚴謹的科學,我們到現在還認為地球是平的,蛆是自己從腐肉里爬出來的。科學在質疑普遍的先入之見時,處于最佳狀態。盡管我不同意對“動物情緒”持懷疑態度的那些觀點,但是我認為肯定“動物情緒”的存在如同說“天是藍的”一樣,很籠統。我們需要去了解更多,如究竟是何種情緒?他們感覺如何?他們的目的是什么?對魚和馬來說恐懼一樣嗎?僅憑印象不足以回答這些問題。且看我們如何探索人類自己的內心活動。受測者被帶進一個房間,他們可以在里面隨意地看視頻或玩游戲,有專門的設備測定他們的心率、皮膚電反應和面部肌肉收縮等,我們還會掃描他們的大腦。對于其他物種,我們同樣需要進行細致的觀察。

我喜歡跟蹤野生靈長類動物,多年來我也去過世界上許多野外試驗站,但我們從中能學到的東西是十分有限的。我見到過的最觸動人心的情形是,在我上方的野生黑猩猩突然爆發出令人毛骨悚然的尖叫和巨響。黑猩猩是世界上最喧鬧的動物之一,如果搞不清楚他們喧鬧的原因,我的心就會一直懸著。后來發現,是他們捕捉到了一只倒霉的猴子,我對黑猩猩珍惜獵物的程度沒有絲毫懷疑。當看到其他黑猩猩簇擁在獵物主人旁邊分享食物時,我在想獵物主人愿意分享食物,是因為他自己吃不完才與同伴分享,還是因為他想擺脫那些“討食”的家伙,畢竟他們一邊小心翼翼地將食物送進嘴里,一邊又喋喋不休地抱怨著。第三種可能是,他知道那些家伙有多想要一塊肉,他與大家分享完全是出于無私。當然,僅憑觀察我們看不出所以然。如果我們讓獵物主人更饑餓,或者增加其他同伴通過乞求就獲得食物的難度,他還會如此大方嗎?只有通過條件控制試驗,我們才能了解動物行為背后的真正動機。

條件控制試驗在智力研究上效果甚好。我們敢于談論動物智力的全部原因,得益于一個世紀以來人類在符號交流、鏡像自我認知、工具使用、對未來的計劃以及對他人觀點的接受等方面所做的試驗。這些研究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并將人類和其他動物區別開來。只有在我們采納一個系統的方法之后,才能期待在情緒研究上取得同樣的成果。理想情況下,我們應該把來自實驗室和野外的研究成果放在一起,因為不同的物種有著相同的問題。

情緒是特別的,它們可能虛無縹緲,但它們也是迄今為止我們生活中最出彩的部分。情緒讓世間萬物變得有意義。試驗中,比起沒有任何情緒傳遞的圖片和故事,人們能更好地記住那些飽含情緒的圖片和故事。我們也喜歡用情緒化語言來描述我們已經或即將要做的任何事情。婚禮是浪漫和喜慶;葬禮是飽含淚水的;體育比賽可能是妙趣橫生的,也可能是讓人大失所望的,取決于比賽結果。當涉及動物時我們也有同樣的偏見。一段野生卷尾猴用石頭敲開堅果的視頻,其點擊量遠沒有水牛群為保護他們的幼崽奮力驅逐獅子的視頻高。我們觀察到有蹄類動物(水牛)用犄角抵住捕食者(獅子),幼崽就能從捕食者(獅子)的魔爪中逃出。兩個視頻都很有趣,也都給人以深刻的印象,但后者更扣人心弦。我們同情幼崽,聽著他們哞哞的叫聲就心軟,當他們與母親團聚時,我們感到由衷的高興。我們似乎忘了,對獅子來說,這一結果并沒有什么值得高興的。

這就涉及情緒的另一方面:它們讓我們偏袒某一方。

不僅僅是我們對情緒有強烈的興趣,整個社會都是由情緒構成的,只是鮮有人知。如果不是因為所有靈長類動物對權力的渴望,我們的政治家為何要謀求更高的職位呢?如果不是維系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情感紐帶,你又為何會擔心自己的家庭呢?如果不是為了讓人們在社會聯系和同理心中體面漂亮,我們又為什么要廢除奴隸制和童工呢?亞伯拉罕·林肯為解釋反對奴隸制的原因,提到他在美國南部遇到的被手銬腳鐐束縛的奴隸們慘不忍睹的情景。我們的司法系統將痛苦、復仇等情緒轉化為公正的懲罰,我們的醫療系統根植于同情。醫院(來自拉丁語的“hospitālis”或“好客”)起初是由修女們運作的慈善機構,后來才轉變為被專業人士運作的社會機構。事實上,所有我們最珍視的習俗和成就都與人類的情緒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沒有情緒就沒有它們的存在。

這一認識讓我從另一個層面審視動物情緒,不是將它僅僅作為一個議題去完成,而是將它作為能照亮我們的生存、目標、夢想和我們高度結構化的社會去研究。鑒于我的專長,我自然會把大部分注意力集中在我們的近親——靈長類動物身上,但這并不是因為我認為他們的情緒與生俱來就更值得被關注。靈長類動物的確在表達自己情緒方面更像人類,但在動物王國,情緒隨處可見,從魚類到鳥類,甚至昆蟲以及章魚這類軟體動物也都有情緒。為簡化起見,下文中我將把其他動物(除人類之外)稱作“動物”,盡管對我——一個生物學家來說,人類也是動物的一員,這一點不言而喻,我們都是動物。因為我并不認為人類與其他哺乳動物在情緒上有很大不同,而且事實上,將人類的情緒從動物世界中單獨拎出來有點牽強,所以我們最好密切關注與我們同處一個星球的其他伙伴的情緒。

主站蜘蛛池模板: 贵州省| 上栗县| 普宁市| 察雅县| 防城港市| 奈曼旗| 莒南县| 五家渠市| 磐安县| 荔波县| 科技| 滕州市| 东兰县| 太康县| 宁南县| 教育| 临洮县| 南开区| 财经| 乳源| 裕民县| 耿马| 苗栗县| 冷水江市| 尼玛县| 澄城县| 盐津县| 涟源市| 囊谦县| 察雅县| 太仓市| 吴堡县| 汕头市| 盖州市| 布尔津县| 奉新县| 赤城县| 蓬溪县| 霍州市| 凤冈县| 南昌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