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學基礎(附微課)
- 于威主編
- 963字
- 2023-06-29 17:11:34
商品故事
商品的變化
春秋后期,工商合一,前店后坊,這種形式在以后的兩千多年中得到了延續和發展。春秋后期,農民用剩余的麻布、帛、糧食換購生活必需品,食鹽、鐵器、陶器依靠市來供應。戰國的市上,有金鋪、珠寶玉器鋪、糧食鋪、綢布鋪、皮貨鋪、鹽鋪、藥鋪、鞋鋪,還有賣劍、矛、盾的,賣兔、羊、豚(豬)、魚、鱉的,賣茅草、黍種的,賣漿的,幾乎無不具備;另外,還有“懸幟甚高”的酒店。
西漢時已有粗制的紙,東漢時,蔡倫改進造紙方法后,紙成為市場上一種新興的商品,并逐漸代替了簡帛。與之相伴,筆墨硯、手抄的書籍開始大規模流通,城里書肆多了起來。
南北朝時期,常見的商品有糧、布(麻布)、絹、魚、鹽、鐵器、陶器、玻璃器、漆器、紙張、瓷器以及席、蠟、蜜、竹等。這時,茶葉是繼紙、瓷之后的一種新興并迅速流行的商品。
唐朝時期,紡織業以絲、麻為主要紡織對象;陶瓷業中,青瓷(越窯)、白瓷(邢窯)和唐三彩最負盛名;金銀器制造業因汲取了西域的一些技術而有了長足進步,金銀制品的品種大大增加、數量越來越多,如茶具、法器、盥洗器具、食器、藥具等,而且風格上也不同于春秋時期的青銅工藝風格,形成了獨特的民族風格;金銀制品開始與其他器物相結合,出現了合璧產品;漆器、玻璃器的品種和質量也發生了改變。另外,唐朝的貴族已經可以吃到糖果了。
宋朝時期,絲織業商品化程度提高,棉布在北宋晚期走入民間,但尚未成為重要商品;皮革、竹藤器物、漆器和筆墨硯等用品,也都在過去的基礎上有了進一步的發展;糖成為繼久盛不衰的茶葉之后又一種“利當十倍”的流行商品。
元朝時期,棉紡織業得到了長足發展,棉布成為主要的衣著面料;燒酒(蒸餾酒)在這一時期得到推廣,在此之前的酒多是發酵酒。
明朝時期,中國人以“黃泥水淋法”造出顏色純白的白砂糖,另外還有冰糖、黃片糖、黑片糖等新產品。糖成為普通商品。
清朝時期,大量漢族商人到少數民族地區進行貿易,用布匹、綢緞、磚茶、煙絲、面粉、紙張、瓷器、銅鐵器換皮毛、木材、牲畜、鹽堿、玉器、絨氈、絲毯、馬匹、藥材(鹿茸、麝香、冬蟲夏草、貝母、紅花等)等。
思考:商品在品種和品質上有怎樣的變化趨勢?
在學習商品學之前,有必要厘清一些基礎概念,有必要捋順商品學的發展歷史,有必要認清商品學的研究內容、方法與任務,有必要了解商品學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必須與其他學科結合才能發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