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透過難點找錢點
- 什么樣的人賺什么樣的錢
- 孫顥編著
- 2253字
- 2023-06-09 11:37:33
思考型的人有回避空虛的“誤區”,把自己的空虛歸罪周圍人的淺薄。他們遠離人們,以自己的眼光觀察現實,形成自己的看法,并試圖自圓其說。
思考型的人通過避免與人產生過深的關系而確立自我價值。當不得不在人群中周旋時,他們傾向于泛泛之交。喜歡在不同的生活中的擁有不同的朋友和興趣。對他們而言,把生活分成幾個不同的部分是一種智慧,可以維護自己、避免過于暴露私生活。思考型的人和對方稍稍接觸就能得到很多信息,因此,泛泛之交就足夠了。比起涉及自己內心世界的話題來,他們更喜歡討論各自的愛好。討論彼此感興趣的話題,或者以別人為話題。他們總喜歡扮演“旁觀者”。
他們還喜歡學習心理學、占星術等方面的知識,這些學問能把人的各種紛繁復雜的特性整理得井井有條。思考型的人不喜歡和人深交、陷入復雜的人及關系,他們選擇用頭腦來理解情感。只要理解情感,就可以既避免卷入其中,又能輕松地討論關于人們內心世界的話題。
思考型的人在做某件事情前,總是設法搜集所有的信息,以便能及時應變。一旦發生預料之外的事情,思考型的人會措手不及。只要發生的事不超過預想的范疇,他們一般都能比較冷靜地處理。
有的機會并不是那么好抓的,而是要透過表面困難的現象,能看到背后的機會。尤其當你的事業不再是一個人簡單的買入與賣出行為,而當在一個企業的經營模式下運行時,更要具備這種能力。
1972年,張果喜所在的廠因為經營管理不善,效益每況愈下,已瀕臨倒閉的邊緣。結果,無法自負盈虧的木工車間被從廠里分離出來,單獨成為木器廠。年輕的張果喜被任命為廠長。
張果喜名義上是廠長,可實際上除了三平板車木頭和幾間破工棚,就是21名職工和他們的家庭近百口人的吃飯難題,以及“分”到他們頭上的24萬元的沉重債務。
到了第一次發工資的時候,張果喜這個廠長手上卻連一分錢都沒有,血氣方剛的他找到了父親,要把家里的房子賣了——那房子還是土地改革時分給他們家的,已經住過張家祖孫三代人。人家當廠長,都忙著給自己家蓋房子,張果喜卻急著賣自己家的房子。盡管這樣,通情達理的父親因為理解兒子的難處,還是同意了。房子賣了1400元,張果喜把錢全部拿到了廠里,這成了他們最初的本錢。
單靠這點錢,又能發得上幾回工資呢?木器廠必須得找到能掙錢的活干。張果喜想,一定得另找出路。
情急之下,他想到了上海。
張果喜與他的伙伴,4個人僅帶了200元錢,就闖進了大上海。由于怕被扒手扒去這筆“巨款”,他們躲進廁所里,每人分50元藏在貼身口袋里。晚上舍不得住旅館,就蜷縮在第一百貨公司的屋檐下打地鋪。他們從上海人口中得知,上海工藝品進出口公司大廈坐落在九江路——九江可是他們老家江西的地名呀,他們感到了幾分親切,也更增加了幾分希望。
在工藝品進出口公司陳列樣品的大廳里,張果喜被一種樟木雕花套箱吸引了目光。套箱是由兩個或3個大小不一的箱子組合而成的,每個箱子都是單獨的工藝品,套在一起又天衣無縫;箱子的四沿堆花疊翠,外壁層層相映著龍鳳梅竹,顯得精美非凡。當他聽說每件套箱的收購價是300元的時候,感覺這簡直是天上掉下來的餡餅。
300元啊!他們4個人千里迢迢來闖上海,全部盤纏也才不過200元呀!他決定接下這批活兒。
工藝品進出口公司答應了張果喜提出的承做50套出口樟木雕花套箱的請求,并當場簽訂了合同。
張果喜的名字,第一次與15萬元巨款連在了一起。
張果喜沒有馬上回去,他對伙伴們的木工技藝心中有數,知道要做這樣精細的活還有難度,所以,他們先在上海藝術雕刻廠學了一個星期的木雕技術,把看到的一切都牢牢地記住。臨走時,他從上海藝術雕刻廠的廢紙堆里揀回了幾張雕花圖樣,又撿走了一只報廢的“老虎腳”。
回到九江的當天夜里,他顧不上休息,連夜召開全廠職工大會,要求大伙一定要把這第一批活干好。
但是,怎樣才能干好呢?
張果喜把全廠的碎木料一一清理出來,分成三十幾堆,全廠職工每人一堆,讓大家照著樣品上的花鳥去練習雕刻。接著,他把工人帶到有“木雕之鄉”美稱的浙江省東陽縣,向東陽縣的老師傅學習;又把東陽的老師傅請到九江來教……就這樣,張果喜和他的伙伴們如期交出了高質量的樟木雕花套箱。
在1974年的廣交會上,他們獨具一格的“云龍套箱”造成了極大的轟動。
張果喜決心要將工藝雕刻這碗飯吃到底了!他給每一位雕刻工發了畫筆、畫板,要求每人每天一張素描,由他過目、評分。他擠出經費,讓雕刻工外出“游山玩水”,接受美的熏陶。于是,各種題材、各種風格、各種流派的雕刻藝術,都匯聚到他的辦公室,各種圖樣爭奇斗妍,美不勝收。
1979年秋天,張果喜再次闖進大上海。同樣在上海工藝品進出口公司的樣品陳列廳里,他看中了比雕花套箱值錢得多的佛龕。
這是專門出口日本的高檔工藝品。日本國民家家必不可少的“三大件”,就是別墅、轎車和佛龕。佛龕用來供奉各種佛像,雖然大小只有幾尺見方,結構卻像一座袖珍宮殿一樣復雜。成百上千造型各異的部件,只要有一個部件不合規格或稍有變形,到最后就組裝不起來,成為廢品。因為工藝要求太高,許多廠家都不敢問津,但是,張果喜卻看中了它用料不多而價格昂貴,差不多是木頭變黃金的生意。
張果喜簽了合同,帶著樣品返回家鄉,一連20天泡在車間里,和工人們一起揣摩、仿制,終于取得了成功。張果喜慶幸自己抱住了一棵“搖錢樹”——1980年,他的企業創外匯100萬日元,其中60萬日元是佛龕帶來的收入;1981年,他們創外匯156萬日元,佛龕的收入超過100萬日元。
“車到山前必有路”,人有時候缺的就是那么一點點壓力,企業也是如此。在企業的發展面前橫著無數的障礙,看似“山重水復疑無路”,但只要瞅準機會,頂著困難迎難而上,便能收“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