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源點療法:一“點”即通的經絡診療方案
- 彭銳
- 11字
- 2023-09-21 16:09:49
第一節 養元通絡理論概述
一、元氣學說的產生與發展
元氣,又稱原氣、生氣、真氣、動氣等。“元氣”一詞最早出現在戰國末期的《鹖冠子·泰錄》:“精微者,天地之始也……故天地成于元氣,萬物乘于天地,神圣乘于道德,以究其理。”此處“元氣”指精微之氣。在古代,“元”和“氣”本是兩個相互獨立的概念。“元”即本原、根源之意。《說文解字》釋“元”字:“始也。從一,從兀。”“氣”有云氣、呼吸氣息、煙氣之意。《說文解字》釋“氣”字:“云氣也。”“元”和“氣”的結合,開始于以“氣”解“元”。如何休《春秋公羊解詁》曰:“元者,氣也。”《九家易》亦曰:“元者,氣之始也。”
《黃帝內經》(簡稱《內經》)中雖未出現“元氣”一詞,但已涉及“元”的概念,如《素問·上古天真論》曰:“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發長……丈夫八歲,腎氣實,發長齒更……八八則齒發去。”人體的生、長、壯、老、已的自然規律,與元氣關系密切,這里的腎氣,本質上即元氣。亦提到“真氣”,所謂“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難經》最早提出“命門元氣”的概念,又稱原氣。《難經·三十六難》曰:“腎兩者,非皆腎也。臟也,其左者為腎,右者為命門。命門者,精神之所舍,原氣之所系也。”說明元氣藏于命門之中,主要來源于腎中所藏精氣。《難經·六十六難》曰:“三焦者,原氣之別使也。”這里指出人體生命的物質基礎即元氣,來源于腎和命門中所藏先天之精氣,以三焦為通道而布達全身,主宰個體的生長發育,調控臟腑的功能活動。
元氣論的發展至東漢趨于成熟。王充《論衡》中提出了元氣本源論,認為元氣是宇宙萬物生成的基礎與本原,“萬物自生,皆秉元氣”。如《論衡·論死》所言:“人未生,在元氣之中;既死,復歸元氣。”王充的元氣本源論思想來源于老子“道”的本原論:“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此處的“一”,歷代眾說紛紜,但多以“元氣”釋之。元氣不僅是天地自然和人的生命統一的物質基礎,也是生命之源泉。生命的活動過程,也即元氣的消長變化過程,元氣能否正常運行直接關系著人的生老病死。
歷代醫家在繼承《難經》元氣理論的基礎上,將元氣理論逐漸發展和豐富。如李東垣倡導脾胃元氣說,認為“脾胃之氣既傷,而元氣亦不能充,而諸病之所由生也”。張景岳強調命門在元氣中的重要性,指出“命門者,先天之生我者由此而受,后天之我生者,由此而栽也……以其為生氣之源”。張元素以相火來闡述元氣的動力作用,認為“命門主三焦元氣”,“三焦為相火之用”。孫一奎《醫旨緒余·命門圖說》曰:“腎間動氣者,人之生命,五臟六腑之本,十二經脈之根,呼吸之門,三焦之源。”提出腎間動氣為人身元氣說。張錫純強調肝對元氣的敷布作用,指出“肝氣能上達,故能助心氣之宣通,肝系下連氣海,上連心,故能接引氣海中元氣上達于心”。蕭京融合了脾胃元氣論與命門元氣論,認為元氣“動則充塞于三焦,靜則仍藏于命門”,“故特借外之谷氣以滋元氣”,“運化調攝,所以保全其虛無之本”,形成了“脾腎元氣論”的學術思想,在元氣學說的發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