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臟腑經絡先后病脈證
第一節 治未病
一、已病防傳,虛實異治
問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師曰:夫治未病者,見肝之病,知肝傅脾,肯先實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補之;中工不曉相傅,見肝之病,不解實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補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蘗稠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裂。制:趙開美本原作“傷”,據陳言《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內所因論》改為“制”。腎,腎氯微弱,則水不行;水不行,則心火氟盛;心火氯盛,則裂肺;肺被制,則金氨不行;金氣不行,則肝氯盛。故寅脾,則肝自愈。此治肝補脾之要妙也。肝虛則用此法,實則不在用之。
經曰:“虛虛實實,補不足,損有余”,是其義也。余臟準此。
【譯文】
問道:高明的醫生治未病,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呢?老師說:治未病的意義,如見到肝病,知道肝會影響到脾,就應當先補脾,但如一年四季脾氣旺盛的時候,脾就不會受到肝邪的侵襲,那就不必補脾。一般的醫生不知這種相傳的道理,見到肝病,也不了解應當先實脾的方法,而只知道治肝。
肝為藏血之臟,體陰而用陽,所以治療肝虛的病,應當用酸苦藥以補之,用焦苦藥以助之,以甘味藥以調之。因為酸味藥入肝,焦苦味人心,甘味入脾,脾氣旺盛便能制腎,腎受到制約,腎中陰寒水氣便不會亢而為害,由是可保持心之少火旺盛,而心之少火旺盛可以制約肺金,肺氣受制,則肝氣便可逐漸旺盛,所以補脾,肝病就會自然痊愈,這是用補脾來治療肝病的一種重要方法。不過這種方法只能用在肝虛病,肝實病就不宜應用。
古代醫經上說:虛征忌用瀉法,誤瀉益虛;實證忌用補法,誤補更實。應當用補法治療正氣不足的虛證,用瀉法治療邪氣有余的實證,這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不但肝要虛實異治,其余各臟的病,亦可以此為準,進行辨證論治。
【解讀】
本條的基本精神,可以歸納為以下三方面。
(1)舉肝病傳脾為例,說明臟腑病理傳變規律,提示在治療時應注意照顧未病的臟腑,以預防疾病的傳變。仲景治未病何以突出肝脾為例?這是因為四時之氣始于春,人體五臟之氣始于肝,而脾為后天之本,生化之源,在疾病過程中,如果脾臟受損,氣血營衛的來源就會缺乏,因而導致病情趨向惡化。另一方面,臨床上肝木克脾土,肝脾失調的病變又最為常見,所以肝病傳脾很具有代表性。首段“肝之病”屬肝的實證,故在瀉肝的同時,要注意調補不旺之脾,防止肝病傳脾;如果脾旺則不受肝邪之傳,即勿補脾;中工不知一臟有病可以影響他臟,只能見肝治肝。
(2)治病當分虛實,仍以肝病為例來說明?!把a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藥調之?!边@是治肝虛的方法,酸人肝,肝虛當補之以本味,所以補用酸;焦苦人心,心為肝之子,子能令母實,所以助用焦苦;甘味能夠和中補脾,所以“益用甘味之藥調之”。至于肝實病證,以上方法就不適用,而應當瀉肝顧脾。“酸入肝……此治肝補脾之要妙也”十七句是解釋肝虛病用酸甘焦苦治法的意義。肝木既虛,肺金必然會侮其所勝,這是五行生克制化的一般規律。所以,在肺金未侮肝木之前,就得用酸味藥來補肝的本體;用焦苦味藥以助心火。助心火有三種意義:其一,心旺可以感氣于肝;其二,心旺可以不泄肝氣;其三,心火旺可以制約肺金,肺之邪氣受制,則木不受克而肝病自愈。至于本法中用甘味藥來調補脾土,其目的在于補土制水,腎的陰寒水氣不亢而為害,則水不凌心,心的少火之氣旺盛,則能制約肺金,肺的邪氣不致乘侮肝木,則肝之本氣自盛;且土能榮木,脾氣健旺,有助于改善肝虛的病變。文中“制”字當作“制約”理解,說明五行(五臟)相互制約,才能維持人體生理平衡狀態,才能生化不息。如果五臟之間失去了相互制約的生理功能,就會出現病理變化,可見五行生克制化規律是十分重要的。因而仲景據此立論,重視調整臟腑失衡病變,使之歸于平衡,以達到治愈疾病的目的。并以肝虛為例,提出味具酸甘焦苦,功兼調補助益的具體治法,以恢復臟腑相互制約的生理平衡,顯然,這是根據五行相制理論以調整五臟失調的治法的范例,具有指導意義。
(3)本條最后引用經文對虛實異治作出結論:虛證不能瀉,實證不能補,否則虛者愈虛,實者愈實。必須虛者補之,實者瀉之,補其不足,損其有余,才是正確的治法。肝病如此,其他諸臟可以類推,故云“余臟準此”。
二、未病防病,已病早治
夫人稟五常,因風氣而生長,風氣雖能生萬物,亦能害萬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臟元真通暢,人即安和,客氣邪風,中人多死。千般疢(chèn)難,不越三條:一者,經絡受邪,入臟腑,為內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竅,血脈相傳,壅塞不通,為外皮膚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蟲獸所傷。以此詳之,病由都盡。
若人能養慎,不令邪風干忤經絡;適中經絡,未流傳臟腑,即醫治之。四肢才覺重滯,即道引、吐納、針灸、膏摩,勿令九竅閉塞;更能無犯王法、禽獸災傷,房室勿令竭乏,服食節其冷、熱、苦、酸、辛、甘,不遺形體有衰,病則無由入其腠理。腠者,是三焦通會元真之處,為血氣所注;理者,是皮膚臟腑之文理也。
【譯文】
一個人生活在自然界,要遵循木、火、土、金、水五行運行的常理,自然氣候能幫助萬物生長,也可以傷害萬物,正如水能載舟,也能覆舟一樣。若人體正氣充足,臟腑功能活動正常,無論氣候怎樣變化,也都能適應,人即安和無??;如果人體臟腑失和,正氣虛弱,又適逢外界氣候反常變化,在外因通過內因的作用下,輕則發生疾病,重則引起死亡。疾病種類多種多樣,但究其病因,歸納起來只有三條:第一是經絡受邪,傳到臟腑,因而引起內部疾病;第二是四肢九竅與血脈互相傳變,阻塞不通,這是外部皮膚所引起的疾??;第三是房事過度、創傷和蟲獸咬傷所引起的病痛。用這種方法來歸納,一切疾病的病因,都可以包括在內了。
如果人能內養正氣,外慎風邪,不使風邪侵犯經絡,那么就可以不病或少生病了。若受到邪氣的侵襲,要趁病邪還未深入的時候抓緊早期治療則內因經絡所受之邪,就不致為患了;當四肢才覺重滯不適的時候,便可用導引、吐納、針灸、膏摩等治療方法,使四肢血脈流通,九竅不致閉塞,則外因皮膚所中的病就可痊愈了;更要注意不犯國家法令,避免蟲獸傷害,節制房事,這樣精氣竭乏等因素所致的各種傷害就可避免了。另外,在衣著飲食方面,注意寒溫適宜,不要偏嗜過辛、過甘、過酸、過苦、過咸的食品,使正氣充足,形體不衰,則病邪無從進入腠理了。所謂“腠”,是皮膚的毛竅,為周身氣血津液所通會灌溉的地方;“理”,是皮膚與臟腑中間的紋理。腠理是人體御邪護正的屏障。
【解讀】
本條從“夫人稟五?!敝痢翱蜌庑帮L,中人多死”為第一部分,說明人與自然界關系密切,人的生長發育離不開自然氣候,但自然氣候有常有變,如果自然氣候反常,就會傷害萬物,人在氣交之中,如不能適應反常氣候,就會發生疾病??蜌庑帮L雖然是致病因素,但能否引發疾病,仍取決于人體正氣的盛衰,適應能力的強弱,如果五臟元真之氣通暢,說明生命物質充裕,生理功能正常,抗病能力強盛,能適應反常氣候的變化,則人體平和無病。反之,如果正氣虛弱,適應能力減低,不能抵抗外邪,邪氣就能乘虛而人,導致疾病發生,甚至造成死亡。此理即《素問·評熱病論》所云:“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自“千般疢難”至“以此詳之,病由都盡”為第二部分,闡述病邪侵襲人體,其傳變一般是由表入里,由經絡傳人臟腑。但由于病邪特性不同,體質強弱有差異,疾病的發生也會有種種不同的變化,盡管有“千般疢難”(痰難,即疾病),但歸納起來,不外三條:其一是臟腑正氣不足,邪氣乘虛侵襲人體,由經絡傳入臟腑,是內在環境有空疏虧虛之處,所以能被邪氣侵入,故稱“內所因也”。其二是邪氣侵犯皮膚,僅在血脈傳注,壅塞四肢九竅,使氣血失于通暢,這是因為外邪由皮膚侵入,傳注血脈,阻塞四肢九竅,故稱“為外皮膚所中也”。其三是房室、金刃、蟲獸所傷,即后世所謂的不內外因。無論疾病種類如何繁多,其病變總離不開臟腑、經絡、氣血;無論疾病的病因如何復雜,歸納起來,總不超越以上三條。
自“若人能養慎”至“病則無由人其腠理”為第三部分,主要論述養生的重要性,強調疾病要早期治療,并提出具體的預防措施。如節制房事,以免損耗精氣;起居飲食適當,以保持形體不衰;此外還應防備意外災傷,如金刃、蟲獸咬傷,更應遵守國家法紀,以免刑役之苦損傷形體。總的說來,如能做到養慎,病邪就不易侵入腠理?!斑m中經絡,未流傳臟腑,即醫治之”,是強調疾病的早期治療,防微杜漸,以防病邪深入。所以當經絡開始受邪,尚未深入臟腑,便應及早治療,通過導引(即自摩自捏,伸縮手足,除勞去煩)、吐納、針灸、膏摩等方法,使機體氣血通暢,提高正氣的抗病能力,即可驅邪外出,使疾病早愈。不然的話,早期失治,病邪便會傳變,產生“九竅閉塞”,甚至“流傳臟腑”,導致病情加重或惡化,這時治療就困難了。
原文的第四部分即末尾一段話,是仲景對腠理作出的解釋,闡明廣義的腠理為三焦所主,與皮膚、臟腑關系密切,它既是元真相會之處,又是血氣流注的地方,如果人體對外抵抗能力減退,它即可成為外邪侵入的門戶。
三、時色脈相違則病
師曰:寸口脈動者,因其王時而勤,假令肝王色青,四時各隨其色。肝色青而反色白,非其峙色脈,皆當病。
【譯文】
老師說:寸口脈的搏動,是隨著五臟所旺的季節而有所變動的。例如肝旺的季節顏色是青色,其他季節應表現的顏色,也都與五臟旺時有關。春季是肝旺的時候,它的顏色應見到青色,如果反見到白色,就不是所旺季節應有的顏色與脈象,都屬于有病的象征。
【解讀】
人體五臟之氣各有旺時,與季節氣候變化相應,因而隨著春夏秋冬時序的更替,脈象和色澤也相應地發生有規律的變化。例如春季木旺,則肝應之,其色當青,其脈當弦;夏季欠旺,則心應之,其色當赤,其脈當洪;秋季金旺,則肺脈應之,其色當白,其脈當??;冬季水旺,則腎脈應之,其色當黑,其脈當沉。這是正常現象,這就叫做四時各隨其脈色。假如春天肝旺,色應青而反色白,這就是非其時色;脈應弦而反浮,這就是非其時脈,非其時而有其色和脈,這是不正常的現象,故皆為有病。
四、氣候節令相違亦病
問曰: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過,何謂也?師曰:冬至之后,甲子夜半少陽起,少陽之時,陽始生,天得溫和。以未得甲子,天因溫和,此為未至而至也;以得甲子,而天未溫和,為至而不至也;以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此屬至而不去也;以得甲子,而天溫如盛夏五六月時,此為至而太過也。
【譯文】
問道:時令與氣候,有的未至而至,有的至而不至,有的至而不去,有的至而太過,這應該怎樣解釋呢?老師回答:季節的推移有常,氣候的變化無定。一年分為二十四個節氣,每氣相隔的時間是十五天,而氣候的寒暖變化,卻不一定這樣準確。例如“冬至”節后六十天就是“雨水”節,其時少陽當令,冰雪解凍雨水漸多,陽氣開始生長,氣候逐漸溫和,就是時至氣也至了,這是正常的氣候。如未到“雨水”節,天氣就已變溫和,這就是時未至而氣已至,所以叫“未至而至”。如已到“雨水”節,天氣仍未溫和,這是時已至而氣未至,所以叫“至而不至”。如已到“雨水”節,而氣候不溫和,反而寒冷很厲害,這就是時已至而寒冬的氣候未去,所以叫做“至而不去”。如剛到“雨水”節,而氣候過熱,如盛夏五六月一樣,這是時至氣候太過的現象,所以叫“至而太過”。這些都是反常的氣候,容易導致疾病的發生。
【解讀】
節令與氣候變化,相當相應,如春溫、夏熱、秋涼、冬寒,是正常的自然規律,有利于萬物生長。本條所說“冬至之后,甲子夜半”(此處指冬至之后的六十天),實際即是冬至后六十天的雨水,此時陽氣開始從地面生發,故稱“少陽之時,陽始生”(少陽:古人將一年分為三陰三陽六個時段,各六十天,自少陽始,至厥陰止。詳見《難經·七難》),說明氣候漸轉溫和,時與氣相符合,是為正常氣候。
原文中從“以未得甲子”之后,主要說明時令與氣候不相適應的情況,包括太過與不及,如未到雨水節,而氣候已溫暖,這是時未至而氣已至;如已到雨水節,氣候尚未溫和,這是時已至而氣未至;如已到雨水節,氣候仍然很冷,這是時令已至,而嚴寒氣候當去不去;如已到雨水節,氣候變得像盛夏一樣炎熱,這是氣候至而太過。以上所說的太過或不及,都屬于反?,F象。總之,非其時而有其氣,就容易釀成六淫外感或時病流行,正如《素問·六微旨大論》所說:“應則順,否則逆,逆則變生,變生則病?!?
五、雜病預后
問曰:寸脈沉大而滑,沉則為實,滑則為氣,實氣相搏,血氣入臟即死,入腑即愈,此為卒(cù)厥,何謂也?師曰:唇口青,身冷,為入臟即死;如身和,汗自出,為入腑即愈。
【譯文】
問道:寸口脈沉大而滑,重按搏指滑利有力,沉大為血實,滑大為氣盛,血之與氣并走于上,則突然發生昏厥,凡病情較重,邪入已深者為入臟,預后不良,病情較輕,邪入尚淺者為入腑,預后良好。這應該怎樣來區別呢?老師回答:若唇口青紫,身體厥冷,說明邪氣內閉,血行郁滯,陽氣衰竭,病深且重,此為入臟,預后不良。若身體溫和,微汗自出,說明氣血流通,病淺且輕,此為入腑,故易治愈。
【解讀】
“寸脈沉大而滑,沉則為實,滑則為氣”是指脈沉為血實,脈滑為氣實,脈大為邪盛。邪在于血則血實,邪在于氣則氣實。故寸脈沉大而滑,說明邪氣充斥,氣血俱病。
“實氣相搏”,指血實與氣實相并,可以引起血氣并走于上的“卒厥”證(指突然昏倒的一種病證)。這與《素問·調經論》所說:“血之與氣,并走于上,則為大厥,厥則暴死,氣復反則生,不反則死”的意義相同。
“血氣人臟即死,人腑即愈”是指五臟主藏而不瀉,血氣并入以后,不能自還,使神明昏聵,猝倒無知,出現唇口青,身冷等癥。唇口青是血行不利,身冷是陽氣衰微,此時元真之氣不行,升降出入道路阻絕,故謂“人臟即死”。六腑主瀉而不藏,血氣并人,容易外出,邪人于腑,雖有猝然昏仆,手足逆冷等癥,但與臟氣欲絕者不同。血氣雖并人于腑,只是暫時現象,少頃即可氣返血行,陽氣外達,邪氣隨之外泄,使身體溫和,汗自出,而病告愈,故謂“人腑即愈”。示人及時救治,防其由輕變重。
第二節 陰陽規
一、雜病病機
問曰:經云“厥陽獨行”,何謂也?師曰:此為有陽無陰,故稱厥陽。
【譯文】
問道:古代醫經上說“厥陽獨行”,這話如何解釋?老師說: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只有陽沒有陰,陽氣獨行于上,所以稱為厥陽。
【解讀】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痹谡G闆r下,陰陽之間處于一種相對的平衡狀態。若陰血(液)虧虛于下,則無陰維系的孤絕之陽浮越于上,疾病便接踵而至。有與無乃相對之詞,全系病態,借以表明陰陽失去相對平衡是導致一切雜病的總病機。
二、雜病分類與中人五邪
問曰:陽病十八,何謂也?師曰:頭痛,項、腰、脊、臂、腳掣痛。陰病十八,何謂也?師曰:咳、上氣、喘、噦、咽、腸鳴、脹滿、心痛、拘急。五臟病各有十八,合為九十病,人又有六微,微有十八病,合為一百八病,五勞、七傷、六極,婦人三十六病,不在其中。
清邪居上,濁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裹,馨飪之邪,從口入者,宿食也。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風中于前,寒中于暮,濕傷于下,霧傷于上,風令脈浮,寒令脈急,霧傷皮腠,濕流關節,食傷脾胃,極寒傷經,極熱傷絡。
【譯文】
問道:陽病十八種,包括哪些病征呢?老師說:頭痛,項痛、腰痛、脊痛、臂痛、腳掣痛。又問道:陰病十八種是指的什么???咳嗽、上氣、喘息、哆逆、噦逆、腸鳴、脹滿、心痛、拘急。五臟病各有十八種,合為九十種病。人又有六微,各有十八種病,合為一百零八種病。另外,五勞、七傷、六極和婦女三十六種病,不包括在內。
清邪即霧露之邪,多傷上部;濁邪即水濕之邪,多傷下部。大邪即風邪,多傷于表;小邪即寒邪,多傷于里。飲食失節從口而人,是食積為病。風、寒、濕、霧、飲食五種病邪傷人,各有一定的規律,風邪傷人多在上午,寒邪傷人多在下午,濕邪傷人偏于下部,霧邪傷人偏于上身,風邪使人脈浮,寒邪使人脈緊,霧邪傷人皮膚腠理,濕邪則易流入關節,飲食失節傷人脾胃,寒氣盛傷經,熱氣盛傷絡。
【解讀】
本條可分為兩段解析。
第一段論古代對疾病的分類和計數。陽病是指頭痛,項、腰、臂、脊、腳掣痛等六種在肌表經絡的病證。因陽病有營病、衛病、營衛合病三者的不同,三六合為十八病。陰病是咳、上氣、喘、噦(呃逆)、咽(指咽中梗塞)、腸鳴、脹滿、心痛、拘急等九種在臟腑的病證,因陰病有虛實的不同,故二九合為十八病。五臟病各有十八,是說五臟受風、寒、暑、濕、燥、火六淫之邪而為病,有在氣分、血分、氣血兼病三者之別,三六合為十八,五個十八,合為九十病。六微謂六淫之邪中于六腑,腑病較臟病為輕,故稱為六微。六微亦有氣分、血分、氣血兼病三者之別,三六合為十八,六個十八,合為一百零八病。至于五勞(《素問·宣明五氣》及《靈樞·九針》均以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為五勞所致?!吨T病源候論》、《備急千金要方》以志勞、思勞、憂勞、心勞、疲勞為五勞?!吨T病源候論》又有肺勞、肝勞、心勞、脾勞、腎勞之說)、七傷(《諸病源候論》以大飽傷脾;大怒氣逆傷肝;強力舉重、久坐濕地傷腎;形寒飲冷傷肺;憂愁思慮傷心;風雨寒暑傷形;大恐懼不節傷志為七傷。本書《血痹虛勞病脈證并治》篇大黃廑蟲丸條,有食傷、憂傷、飲傷、房室傷、饑傷、勞傷、經絡營衛氣傷,共為七傷)、六極(《諸病源候論》、《備急千金要方》均以氣極、血極、筋極、骨極、肌極“《備急千金要方》作髓極”、精極為六極)以及婦女三十六病(《諸病源候論》、《備急千金要方》均作十二瘕、九痛、七害、五傷、三痼),由于致病因素不屬六淫外感,所以說“不在其中”。
第二段論述五種病邪的特性及傷人的規律。清邪為霧露之邪,故居于上;濁邪為水濕之邪,故居于下。大邪指風邪,其邪散漫,多中肌表;小邪指寒邪,其性緊束,常中經絡之里。馨飪之邪即宿食,從口而入,損傷脾胃。由于五邪的性質各有不同,故其中人各有一定的規律可循,如風為陽邪,多中于午前,病在膚表,脈多浮緩;寒為陰邪,多中于日暮,病位偏里,脈多緊急;濕為重濁之邪,易傷于下而流入關節,故有腿酸、腳軟、麻痹不仁等癥;霧為輕清之邪,故傷于上而連及皮腠;脾主運化,飲食不節則傷脾胃。經脈在里為陰,絡脈在外為陽,寒氣歸陰,所以說“極寒傷經”;熱氣歸陽,所以說“極熱傷絡”。
第三節 診療
一、望診
問曰:病人有氣色見于面部,愿聞其說。師曰:鼻頭色青,腹中痛,苦冷者死;一云腹中冷,苦痛者死。鼻頭色微黑者,有水氣;色黃者,胸上有寒;色白者,亡血也;設微赤非時者死;其目正圓者痙,不治。又色青為痛,色黑為勞,色赤為風,色黃者便難,色鮮明者有留飲。
【譯文】
問道:有病的人能從他的面部氣色看出來嗎?老師說:鼻頭色青的,主腹中疼痛,如再加怕冷的可能致死;如鼻頭色微黑,為內有水氣;色黃是胸上有寒邪;色白的是失血;假如鼻頭微發紅色而在不應該出現的時候,則病人可能死亡;再從眼睛來說,直視轉動不靈的是痙病,這類病是不易治療的。又觀察面色,青色主疼痛,黑色主勞損,紅色主風熱,黃色主便秘,面色鮮明的,是水飲停聚于內,水氣上泛的現象,所以說面色鮮明者,是有留飲所致。
【解讀】
人體臟腑的精氣,藏于內為氣,露于外為色,因此觀察面部氣色在診斷上有重要意義。原文中首先提出鼻部的望診,鼻屬脾,青為肝之色,如鼻部見青色,癥見腹中痛,為肝乘脾,如再見極度怕冷,則屬陽氣衰敗,陰寒內盛,預后不良。如鼻部色現微黑,黑為水色,是腎水反侮脾土之征,故主有水氣。其次是望診面色,色黃是指面色黃,不單指鼻部。
面色黃有兩種情況:一是脾病不能散精四布,因而水飲停于胸膈之間,所以說色黃者,胸上有寒;一是濕熱蘊結,脾氣郁滯,不能運化津液,故癥見大便難。面色白是血色不能上榮于面,故主失血過多之癥。如失血之人面色反現微赤,又不是在氣候炎熱之時,此為血去陰傷,虛陽上浮之象,故主病情危重。
面色青,是因血脈凝滯不通,故主疼痛。黑為腎之色,勞則腎精不足,其色外露,故色黑為勞。風為陽邪,易從火化,火色赤,故面赤為風。面色鮮明是體內水飲停積,上泛于面,面目浮腫,反見明潤光亮之色。
條文中還提到目部的望診,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于目,“目正圓”,乃兩目直視,眼球不能轉動之象,多為風邪強盛,五臟精氣將絕所致之痙病,故屬不治之癥。
但必須指出,本書各篇中所稱“死”或“不治”,是表示疾病已陷于危篤,并非絕對不能救治。
二、聞診
師曰:病人語聲寂然喜驚呼者,骨節間??;語聲喑喑然不徹者,心膈間?。赫Z聲啾啾然細而長者,頭中病。
【譯文】
老師說:病人平時很安靜而突然驚呼的,是關節有??;因病在骨節,不動則不病,偶因轉動而疼痛加劇,故突然發出驚叫。語聲低微,濁而不清,這是痰濕郁結,阻塞胸膈,氣道不利的緣故;語聲細小而長的,是頭痛病。若高聲減叫,則腦部被震,頭痛加劇,所以發出細長的聲音。
【解讀】
聲音雖發于喉嚨,實有關于五臟,正常人語聲雖有高低急徐之不同,但發音自然,聲音均勻和暢,一有反常,便是病音。不同病音可反映不同病變,對診斷臟腑氣血津液的盛衰、不同性質疾病的病變部位及病人情志變化等,都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本條僅舉例從語聲的改變以測知病變部位,例如:
(1)病在骨節間,是指關節疼痛的一類病證,由于病在關節,則體位轉動不利,動則作痛,故病人常處于被迫的安靜無聲體位,若偶一轉動,則疼痛加劇,便突然發出驚叫聲;
(2)原文中所謂心膈間病,是指結胸、心痞、懊儂一類病證,由于邪氣閉塞心胸,致氣道不暢,故語聲低微而不清澈;喑(yīn),一作痦,啞也;
(3)頭中病多指偏頭痛、巔頂痛之類疾病,由于病在頭中,如大聲說話則震動頭部,其痛愈甚,故其聲不敢揚,而胸膈氣道無病,故聲音雖細小,但能保持清長。啾(jiū),蟲、鳥細碎鳴聲。
三、表里同病治則
問曰:病有急當救裹救表者,何謂也?師曰:病,醫下之,續得下利清谷不止,身體疼痛者,急當救裹;后身體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也。
【譯文】
問道:表里同病,有的先當治里,有的先當治表,這是什么道理呢?老師說:表里同病,先表后里,原為常規治療法則,但也要斟酌先后緩急,或先治表,或先救里,靈活拿握。例如:表證病人本應發汗解表,若誤用瀉法攻里,致使脾腎陽衰,脾陽傷不能健運,腎陽傷不能蒸動氣化,故病人里虛泄瀉,完谷不化。表征未解,故仍身體疼痛,里征又急,有亡陽人死的危險。此時治療,雖有表證而里虛已急,故當先救其里,救里之后,大便恢復正常,說明脾腎陽氣來復,如身體仍然疼痛者,開治其表。這是根據病證的表里虛實,先后援急的治療法則。
【解讀】
本條也見于《傷寒論》第91條。一般而言,表里同病,當先解表,表解后再治里證,否則易導致外邪內陷而使病情加重。但疾病變化多端,醫者既要知其常,亦應達其變。本條的主要精神,就在于說明表里同病時,要辨虛實,分緩急,急者先治,不可拘泥先表后里之說。如病邪在表,本當發汗,而醫者反誤用下法,至脾胃受傷,形成里虛證,下利清谷不止,此時雖有身體疼痛的表證存在,仍須以里證為急,待里證解除,二便恢復正常,尚有身體疼痛的表證,則當再治其表。
所以,凡是表證而見下利清谷不止者,當急救其里,否則正虛難以抗邪,邪氣勢必蔓延,將會發生正虛陽脫之變;如仍以表未解而發其汗,更虛其陽,則會導致上下兩脫之危候。
由此可知,凡是表里同病,屬里實者應先解表,后攻里;屬里虛者,應先救里,后解表。
四、痼疾加卒病治則
夫病痼疾,加以卒(zú)病,當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譯文】
患有久病未愈的病人,又加患了新病,應當先治新病,否則,新病未傲氣舊病增劇,必將導致不良后果。這種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是辯證論治的重要法則。
【解讀】
痼疾,指原有的舊病;卒病,指新病。新舊病同時存在,應根據二者孰緩孰急來確定治則,一般而言,當以舊病為本、為緩;以新病為標、為急。急則治標,緩則治本,先治新病,后治舊病。況且舊病日久勢緩,不容急治,必須緩圖,欲速反而不達。而新病勢急,不容緩圖,必須急治,恐遲則生變。且舊有痼疾日久根深難拔,而新病邪淺易除。先治新病后治舊病,還能避免新邪深人與舊疾糾合。
五、五臟喜惡調治
師曰:五臟病各有所得者愈,五臟病各有所惡,各隨其所不喜者為病。病者素不應食,而反暴思之,必發熱也。
【譯文】
老師說:五臟的病,各有它所適宜的飲食,能得到適合的飲食,就很易痊愈。同理,五臟的病,各有它所不適宜的飲食,如果遇到病人厭惡的飲食,病就會加重。假如病人忽然想吃他平時不喜歡吃的東西,食后反助病氣,很可能引起發熱。
【解讀】
所得、所惡,這里均指飲食居處的宜忌。尚應包括時令、氣候、精神情志和藥物性味等方面,所有這些都與五臟的生理特性和病理特點有關,因此在疾病治療和護理中應予重視。得者,相合之意?!端貑枴の迮K生成篇》云:“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腎欲咸”,這就是五味各有所合于五臟。
五臟疾病各有所得,足以安臟氣而卻病邪,故曰:“五臟病各有所得者愈”。“五臟病各有所惡,各隨其所不喜者為病”,如心惡熱,肺惡寒,脾惡濕,肝惡風,腎惡燥。由于五臟有以上不同的特征,因而各有其適宜的治法。如肝體陰用陽,肝病陰虛喜酸收,肝病氣郁則欲辛散。再如脾惡濕,脾為濕困則惡肥甘而喜辛開。
在安排病人飲食居處等護理方面,也應注意到這些特點,如心主血,心病血熱,禁熱衣熱食;肺主氣,肺病氣虛,禁寒飲食寒衣。五臟病如此,推之六腑病,乃至肢體經絡病,也應如此,如濕痹患者當安排在干燥居所,寒痹患者應該有保暖措施,只有進行恰當的護理,才能使疾病獲得痊愈。
“病者素不應食,而反暴思之”,是說未病之前從來不喜歡的食物,病后反而突然思食,這是臟氣為邪氣所改變,食后可能助長病氣而引起發熱。
總的說來,對于任何疾病,不論是治療或護理,都應根據“五臟病各有所得者愈”的理論,按照“遠其所惡,近其所喜”的原則處理。
六、審因論治原則
夫諸病在臟,欲攻之,肯隨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輿豬苓湯。余皆仿此。
【譯文】
凡是病在內臟,進行治療時,必須根據其所得的病邪施治,如水停于里的口渴癥,就可給與豬苓湯,其余可照此例類推。
【解讀】
諸病在臟,是泛指一切在里的疾病。病邪在里痼結不解,往往與體內有害物如痰、水、瘀血、飲食等相結合,醫者應當隨著里?。ㄅK腑)所依據(引申為合適、滿意、喜歡)的病因(病機)予以恰當的治療。如渴而小便不利,審其原因若為熱與水結而傷陰者,當與豬苓湯育陰利水,水去熱除,渴亦隨之而解。他證亦可依此類推,如熱與食結用大承氣湯、小承氣湯,熱與血結用桃仁承氣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