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溫病條辨精選原文評析(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創新教材)
- 岳冬輝主編
- 1234字
- 2023-09-06 10:40:59
上篇 上焦篇原文精選
一、上焦篇1
【原文】
溫病者:有風溫、有溫熱、有溫疫、有溫毒、有暑溫、有濕溫、有秋燥、有冬溫、有溫瘧。
此九條,見於王叔和《傷寒例》中居多,叔和又牽引《難經》之文以神其説。按時推病,實有是證,叔和治病時,亦實遇是證。但叔和不能別立治法,而敘於《傷寒例》中,實屬蒙混,以《傷寒論》爲治外感之妙法。遂將一切外感悉收入《傷寒例》中,而悉以治傷寒之法治之。後人亦不能打破此關,因仍茍簡,千餘年來,貽患無窮,皆叔和之作俑[1],無怪見駁於方有執、喻嘉言諸公也。然諸公雖駁叔和,亦未曾另立方法,喻氏雖立治法,仍不能脫卻傷寒圈子,弊與叔和無二,以致後人無所遵依。本論詳加考核,凖古酌今,細立治法,除傷寒宗仲景法外,俾四時雜感,朗若列眉[2];未始非叔和有以肇其端,東垣、河間、安道、又可、嘉言、天士宏其議,而瑭得以善其後也。
風溫者,初春陽氣始開,厥陰行令,風夾溫也。溫熱者,春末夏初,陽氣弛張,溫盛爲熱也。溫疫者,癘氣流行,多兼穢濁,家家如是,若役使然也。溫毒者,諸溫夾毒,穢濁太甚也。暑溫者,正夏之時,暑病之偏於熱者也。濕溫者,長夏初秋,濕中生熱,即暑病之偏於濕者也。秋燥者,秋金燥烈之氣也。冬溫者,冬應寒而反溫,陽不潛藏,民病溫也。溫瘧者,陰氣先傷,又因於暑,陽氣獨發也。
按:諸家論溫,有顧此失彼之病,故是編首揭諸溫之大綱,而名其書曰《溫病條辨》。
【詞解】
[1]作俑:指創始,但具貶義。
[2]朗若列眉:所見真切,如眉毛那樣顯而易見。
【提要】
溫病的范圍、種類及致病原因。
【析義】
本條明確提出溫病是多種外感熱病的總稱,包括風溫、溫熱、溫疫、溫毒、暑溫、濕溫、秋燥、冬溫、溫瘧等九種溫病。吳氏所言風溫是初春之時感受風熱之邪,首犯肺衛,以肺衛表熱證為主的溫病;溫熱是春末夏初之際,感受溫熱病邪,以里熱證為主的溫病,與春溫類似;溫疫乃感受兼夾穢濁的疫癘之氣而成,發病后一般病情較急且危重,具有傳染性和流行性;溫毒是溫邪之中夾有毒邪,病后可致頭面腫大,或咽喉腫痛糜爛,或皮膚紅腫發斑等局部熱毒癥狀的溫病;暑溫、濕溫吳氏皆歸為暑病,暑溫是盛夏時節感受暑熱病邪,初起以暑熱盛于陽明為主要表現的溫病;濕溫則是在夏末秋初的長夏季節,感受濕熱病邪,初起以濕象偏盛為主要表現的溫病;秋燥是感受秋季燥熱病邪所致的一種溫病;冬溫是發于冬季,感受冬令反常之溫氣而致的一種溫病;溫瘧是指人體的陰氣已先耗傷,在夏季又感受了暑邪,主要表現為陽熱亢盛特點的一種瘧疾。九種溫病,雖發于不同季節,但都具有溫熱的性質,因此都屬于溫病的范疇。
【醫家解讀】
方藥中:本條根據溫病的致病因素、發病季節及臨床特點,把溫病分為九種。從上述九種溫病可以看出,溫病的范圍實際上已經包括了一年中各個季節的外感熱病。這九種病名,中醫臨床上至今仍在沿用。因此,臨證時可以按此對發生的外感急性熱病進行診斷。而這些疾病發生與否,人體正氣的強弱(即抗病能力的強弱)是決定因素。此九種溫病,臨床上必須注意致病因素和季節氣候的變化,才能作出正確的診斷和治療。
- 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教材·老年醫學
- 圍術期液體管理核心問題解析
- 溫病條辨精選原文評析(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創新教材)
- 中醫藥創新創業指導教程(全國中醫藥行業職業教育“十四五”創新教材)
- 管理心理學(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 骨骼肌肉康復學治療方法
- 實用中醫藥膳食療學(全國中醫藥繼續教育教材)
- 靜脈輸液治療專科護士培訓教材
- 方藥縱橫:中藥成方制劑用藥規律分析
- 醫院藥師基本技能與實踐引導式教學手冊
- 藥用植物栽培學(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 解剖生理學(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 中藥炮制學(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 醫學計算機應用(第3版)(全國高等學歷繼續教育“十三五”(臨床專本共用)規劃教材)
- 內科學(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