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醫兒科學(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 趙霞 李新民主編
- 8843字
- 2023-08-24 15:34:10
第一節 中醫兒科學術體系形成和發展
中醫兒科學是以中醫藥學理論體系為指導,以中醫藥防治方法為手段,研究小兒生長發育、預防保健和疾病診治的一門臨床醫學學科。
中醫兒科學起源于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是中醫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隨著整個中醫學發展而不斷發展起來的,薈萃了中華民族幾千年來養育小兒和防治疾病的豐富經驗,具有自己獨特的理論和臨床實踐體系,為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一、中醫兒科學的萌芽期(遠古~南北朝)
中國兒科醫學源遠流長。遠古時期原始社會生產力低下,考古發掘出的“北京人”平均年齡只有14歲,所以說,中華民族早期的醫學積累多數就屬于兒科學的范圍。在出土的4000年前商代殷墟甲骨文中記載了20余種病名,其中涉及兒科的有“齲”(齲齒)、“蠱”(寄生蟲病),直接記載小兒疾病的有“貞子疾首”,是指商王武丁之子頭部生病。我國古代史書最早明確記載的“小兒醫”是春秋戰國時期的扁鵲。《史記·扁鵲倉公列傳》曰:“扁鵲名聞天下……來入咸陽,聞秦人愛小兒,即為小兒醫。”記載了春秋戰國時期名醫扁鵲為“小兒醫”的經歷,他以針刺三陽五會(百會)穴治療虢國太子“尸厥”,是兒科急癥醫學的早期記載。從秦到兩漢時期,兒科已經有了最早的醫案記載,如西漢名醫淳于意(倉公)曾以“下氣湯”治嬰兒“氣鬲病”,東漢名醫華佗曾以“四物女宛丸”治2歲小兒“下利病”。在我國現存最早的醫學專著《五十二病方》中有“嬰兒病癇”“嬰兒瘛”的記述。尤其值得提出的是,戰國時期著名思想家孟子在《孟子·梁惠王上》中所說“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成為中華民族“愛幼”傳統道德觀的經典論述。
《黃帝內經》建立的中醫學體系不僅有效指導了中醫兒科學,而且書中有不少關于小兒生理和兒科疾病的病因、病理、診法、預后和針刺療法等論述。《靈樞·經脈》對人體生命孕育和形成過程的描述是“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腦髓生,骨為干,脈為營,筋為剛,肉為墻,皮膚堅而毛發長,谷入于胃,脈道以通,血氣乃行。”《素問·上古天真論》載有對小兒生長發育過程的描述:“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發長;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丈夫八歲,腎氣實,發長齒更;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瀉,陰陽和,故能有子。”《靈樞·逆順肥瘦》指出嬰兒的生理特點是“肉脆,血少,氣弱”。《黃帝內經》中還有不少關于兒科疾病診斷、治療及預后的記載。如《素問·通評虛實論》說:“乳子而病熱,脈懸小者何如?岐伯曰:手足溫則生,寒則死。”《靈樞·逆順肥瘦》說:“黃帝曰:刺嬰兒奈何……刺此者,以毫針淺刺而疾拔針,日再可也。”這些經典論述,成為后世兒科學起源的淵藪。
東漢末年,張仲景著《傷寒雜病論》,以六經辨證論治外感病、臟腑辨證論治雜病,對后世兒科學辨證論治體系的形成產生了深刻影響。
西晉王叔和的《脈經·平脈視人大小長短男女逆順法第五》論述了小兒脈法,認為“小兒四五歲,脈呼吸八至,細數者,吉。”
南北朝時期,我國已有醫學教育。據《唐六典·卷十四》記載:“宋元嘉二十年,太醫令秦承祖奏置醫學,以廣教授。”說明在南朝宋文帝時,已經設置了政府醫學教育。始于南北朝的徐氏世醫撰寫了多部兒科專著,如徐叔響的《療少小百病雜方》《療少小雜方》,徐之才的《小兒方》及《藥對》所載的“十劑”等。
二、中醫兒科學的形成期(隋代~宋代)
隋代巢元方主持編撰了《諸病源候論》(610年),論小兒雜病諸候,共6卷255候。巢氏將小兒外感病分為傷寒、時氣兩大類,內傷病以臟腑辨證為主。提出了小兒夜啼、癇證、解顱、滯頤、遺尿、蛔蟲、蟯蟲、脫肛、胎疸、鵝口、口瘡等諸多兒科病證的病名及其病因證候。該書倡導的“小兒……不可暖衣……宜時見風日……常當節適乳哺”等小兒養育觀,至今對兒童保健有重要指導意義。
624年唐高祖時,朝廷設立“太醫署”,由“醫博士”教授醫學,其中專設少小科,培養兒科專科醫生,并規定在學習五年后,考試合格者才能做兒科醫生。這種醫學教育制度為當時的兒科培養了專業人才。
唐代孫思邈所撰《備急千金要方》(約652年)首列婦人方、少小嬰孺方,提出“夫生民之道,莫不以養小為大。若無于小,卒不成大”。并對初生兒護養專題論述。該書將小兒病證分為九門,列方325首。其晚年所著《千金翼方》(約682年)中卷第十一為小兒病。該書總結了唐代以前的兒科診療經驗,為兒科病治療提供了大量有效方藥。
相傳至今的我國最早兒科專著《顱囟經》,流行于唐末宋初。書中提出:“凡孩子三歲以下,呼為純陽,元氣未散。”對后世認識小兒生理特點產生了重要影響;簡明扼要地論述了小兒驚、癇、癲、疳、痢、火丹等疾病的證治。
北宋錢乙,是當時最享盛名的小兒醫。他的弟子閻季忠整理其理論和實踐經驗,于1119年編成《小兒藥證直訣》,比西方最早的兒科著作要早350年。該書概括小兒生理特點為“臟腑柔弱”“成而未全……全而未壯”,病理特點為“易虛易實、易寒易熱”。在兒科四診中尤重望診,特別是“面上證”“目內證”,對痘疹類發疹性傳染病加以鑒別。錢乙創建了兒科五臟辨證體系,提出“心主驚”“肝主風”“脾主困”“肺主喘”“腎主虛”的辨證綱領,各臟證有虛、實、寒、熱之分,方有溫、清、補、瀉之別。論治法從五臟補虛瀉實出發,又注意柔潤清養,運補兼施。善于化裁古方、研制新方,創134方,許多方劑至今在臨床各科廣泛應用。闡明了急、慢驚風為陰陽異證,認為急驚風屬陽、熱、實,治合涼瀉;慢驚風屬陰、寒、虛,治合溫補,成為后世治療驚風的準則。錢乙強調小兒體稟純陽,患病后易從陽化熱,所見陽證、熱證較多,擅用甘寒柔潤養陰,如瀉肺之瀉白散、清心之導赤散、涼肝之瀉青丸等,慎用苦寒之黃芩、黃連;創立了補腎主方地黃丸,以金匱腎氣丸去桂、附之溫燥,存六味之潤養。治療小兒傷風用大青膏,熱病神昏驚搐用涼驚丸、抱龍丸,《小兒藥證直訣·附篇·閻氏小兒方論》中的至寶丹、紫雪散更成為熱病神昏抽搐的常用方,由此發展形成了兒科寒涼學說。錢乙被譽為“兒科之圣”,《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說:“小兒經方,千古罕見,自乙始別為專門,而其書亦為幼科之鼻祖。”
北宋時期,天花、麻疹等傳染病流行,山東名醫董汲擅用寒涼法治療,撰寫了《小兒斑疹備急方論》,記錄了用白虎湯及青黛、大黃等藥物的治療經驗,是為天花、麻疹類專著之始。
南宋劉昉等編著《幼幼新書》40卷,整理匯集宋以前各種有關兒科學的成就,并有己見,內容詳盡,取材廣博,是當時世界上最完備的兒科學專著。同時期還有不著撰人姓氏的《小兒衛生總微論方》問世,從初生到年長兒童,各類疾病廣泛收錄論述,其中明確指出初生兒臍風的病因是斷臍不慎所致,和成人破傷風為同一病源,提出了燒炙臍帶的預防方法。南宋陳文中著《小兒痘疹方論》(1241年)、《小兒病源方論》(1254年),注重固護小兒元陽,以擅用溫補扶正見長。陳文中在《小兒病源方論·論風搐源因》提出:“蓋真氣者,元陽也。”小兒飲食“吃熱、吃軟、吃少則不病,吃冷、吃硬、吃多則生病”,養子十法中包括“要背暖”“要肚暖”“要足暖”“脾胃要溫”等養育觀念,這些都是固護脾腎,防止陽氣受戕的具體措施。陳文中注重小兒生理上陽氣不足和病理上易虛易寒的特點,在小兒時病和雜病的治療中,時時顧護陽氣,認為“藥性既溫則固養元陽”。他將溫補法廣泛用于多種病證及疾病的不同階段,只要有陽氣不足見癥,輒即取之。指出小兒冷證的證候特點有“面白,糞青色,腹虛脹,嘔乳奶,眼珠青,脈微沉,足脛冷”。包括了五臟虛寒之象,而以元陽虛衰為本。在治法上除八味地黃丸溫壯元陽之外,又有多種變法,如脾腎并治之補脾益真湯,熔溫陽、益氣、助運、滌痰、祛風于一爐;十一味異功散、十二味異功散,均取肉桂、訶子、肉豆蔻、附子之類益火之源以消陰翳。陳文中治療小兒痘疹等時行熱病,對于邪盛正衰,病毒內陷之證,擅用溫托培元,明確應用指征為:不光澤,不紅活,不起發,不充滿,不結靨,不成痂,而癢塌煩躁喘渴;及宣解太過,誤食生冷,中寒泄瀉,倦怠少食,足指逆冷等癥者。陳文中的學術思想開創了兒科溫補學說。明代劉昉在《幼幼新書·序》中說:“宋以來吳之專家者,曰陳曰錢二氏,陳以熱、錢以涼,故有火與水喻者。”可見兒科溫、涼兩大學派始于宋,陳文中與錢乙的學術觀點對兒科學體系的形成和發展有著深刻影響。
三、中醫兒科學的發展期(元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
金元四大家在兒科學方面各有特長,其中劉完素主張用辛苦寒涼法治療小兒熱性病,張從正治熱性病善用攻下,李杲重視調理脾胃。朱丹溪倡導小兒“陽常有余,陰常不足”,注重養陰,對于兒科尤有建樹,著《幼科全書》,治療痘疹時,折衷了錢乙善用抱龍丸、百祥丸、生犀散等之寒涼與陳文中喜用桂枝、附子、丁香等之溫燥,取解毒、發表、和中三者兼用,影響后世醫家,形成了兒科折衷學說。
元代名醫曾世榮編著《活幼心書》《活幼口議》,詳論初生諸疾,是中醫新生兒學早期的集中論述。曾世榮以調元散、補腎地黃丸治療胎怯;歸納急驚風為“四證八候”,提出鎮驚、截風、退熱、化痰治法,立琥珀抱龍丸、鎮驚丸等療驚方;提出了“驚風三發便成癇”“瘀血成癇”等論點,對現今臨床仍有指導意義。
明代兒科醫家魯伯嗣著《嬰童百問》,將兒科病證設為百問,每問一證,究其受病之源,詳其治療之法。薛鎧、薛己父子著《保嬰撮要》,論兒科病證221種,列醫案1540則。其中論及小兒外科,皮膚、骨傷、眼、耳鼻咽喉、口齒、肛腸科病證70多種,臟腑、經絡辨證用藥,內治、外治、手術兼備,對中醫小兒外科學的形成做出了重大貢獻。
明代世醫萬全,字密齋,兒科著作有《萬氏家藏育嬰秘訣》《幼科發揮》《痘疹心法》《片玉心書》等。他倡導“育嬰四法”,即“預養以培其元,胎養以保其真,蓐養以防其變,鞠養以慎其疾”,形成了中醫兒童保健學的系統觀點。他在朱丹溪學術思想基礎上,系統提出了陽常有余,陰常不足,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心常有余,肺常不足,腎常不足,即“三有余,四不足”的小兒生理病理學說。《小兒藥證直訣·五臟證治》曾提出:“脾主困……脾胃虛衰,四肢不舉,諸邪遂生。”萬全發展了錢乙的脾胃學說,進一步強調小兒“脾常不足”,指出“胃者主納受,脾者主運化,脾胃壯實,四肢安寧,脾胃虛弱,萬病蜂起。故調理脾胃者,醫中之王道也;節戒飲食者,卻病之良方也”(《幼科發揮·原病論》)。特別重視飲食調節對脾胃的重要性,在治療方面“首重保護胃氣”。萬全處方用藥精煉而切合病情,認為“大抵小兒易虛易實,調理但取其平,補瀉無過其劑”(《幼科發揮·小兒正訣指南賦》),用藥平和折衷。這些學術觀點和臨床經驗,豐富了中醫兒科學的學術內容。
王肯堂的《證治準繩·幼科》綜述諸家論說,同時闡明己見,內容廣博,是明代集幼科大成的學術著作。張景岳的《景岳全書·小兒則》重視母乳與嬰兒之間的關系,“大抵保嬰之法……既病則審治嬰兒,亦必兼治其母為善”;辨證重在表里寒熱虛實;倡導小兒“陽非有余”“陰常不足”;治療上認為“臟氣清靈,隨撥隨應”。著名藥物學家李時珍所著《本草綱目》中,搜集了防治兒科411種病證的方藥,具有臨床實用價值。
清代兒科醫家秦昌遇是兒科折衷學說具有代表性的醫家,撰《幼科折衷》專著以詳述,認為“幼科諸書,非偏寒偏熱之誤,便喜補喜瀉之殊,予故僭而折衷之”(《幼科折衷·前言》)。夏禹鑄著《幼科鐵鏡》,認為“小兒病于內,必形于外,外者內之著也”(《幼科鐵鏡·望形色審苗竅從外知內》)。首重望診,主張望形色,審苗竅,從外知內,辨別臟腑的寒熱虛實。《醫宗金鑒·幼科心法要訣》立論精當,條理分明,既適用于臨床,又適用于教學。謝玉瓊的《麻科活人全書》是一部麻疹專著,詳細闡述了麻疹各期及合并癥的辨證和治療。王清任《醫林改錯》記載了小兒尸體解剖學資料,提出“靈機記性不在心在腦”的觀點,闡發了活血化瘀法在兒科紫癜風、疳證、小兒痞塊等病證中的應用。
陳復正,字飛霞,于1750年著《幼幼集成》。他對于兒科診法及內治諸法敘述皆詳,搜集了不少單方驗方和外治法。將指紋辨證方法概括為“浮沉分表里、紅紫辨寒熱、淡滯定虛實”“風輕、氣重、命危”,至今為臨床所采用。吳鞠通撰《溫病條辨·解兒難》,指出“小兒稚陽未充,稚陰未長者也”的生理特點,“易于感觸,易于傳變”的病理特點,稍呆則滯、稍重則傷的用藥特點,以及六氣為病、三焦分證、治病求本等觀點。論述精當,方藥切用,對兒科外感、內傷疾病辨證論治具有指導意義。
明清時期,我國應用人痘接種預防天花已廣泛傳播。《博集稀痘方論》(1577年)載有稀痘方,《三岡識略》(1653年)載有痘衣法。《痘疹金鏡賦集解》(1727年)記載,明隆慶年間(1567—1572年),寧國府太平縣的人痘接種法已盛行各地。后來,我國的人痘接種法流傳到俄羅斯、朝鮮、日本、土耳其及歐非各國,較英國琴納氏發明牛痘接種(1796年)早200多年,是世界免疫學發展的先驅。
清代后期,隨著西醫學傳入我國,兒科界也開始有人提出宜中西醫合參。何炳元的《新纂兒科診斷學》中除傳統中醫內容外,引入檢診一項,用于檢查口腔、溫度、陰器等的變化。
民國時期兒科疾病流行,許多醫家勤求古訓,融會新知,如徐小圃擅用溫陽藥回陽救逆、奚泳裳善取寒涼藥清解熱毒,分別傳承了溫補學說、寒涼學說,救治了許多時行病危重病證患兒,至今被廣泛學習應用。
四、中醫兒科學發展的新時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黨和政府十分重視兒童健康,努力發展我國傳統醫學,促進中醫學在現代科學技術支持下繁榮發展,中醫兒科學與其他醫學學科一樣,迎來了快速發展的新時期。
(一)學科建設
20世紀50年代開始了現代中醫中等及高等教育,70年代開始中醫兒科學碩士生教育,80年代開始中醫兒科學博士生教育,21世紀初有了中醫兒科學博士后。2016年以來,經國家教育部批準,安徽中醫藥大學、南京中醫藥大學、河南中醫藥大學、云南中醫藥大學、成都中醫藥大學、長春中醫藥大學、廣西中醫藥大學、貴州中醫藥大學、河北中醫學院等高校相繼獲批設立了中醫兒科學專業,并開始招生。北京中醫藥大學(卓越中醫兒科班)、廣州中醫藥大學(中醫學本碩兒科一體化)、天津中醫藥大學[中醫學“5+3”一體化(中醫兒科學)]等設置了中醫兒科學方向,為培養中醫兒科學專門人才提供了更好的平臺。
(二)教材編寫
這一時期,編寫了不同層次的中醫兒科學教材,整理出版了歷代兒科名著,挖掘了一大批對臨床具有理論指導和實踐應用價值的可貴資料,出版了大批中醫兒科學術著作。張奇文主編的《兒科醫籍輯要叢書》1套6冊,全面整理了歷代中醫著作,選輯其中對現代兒科臨床有指導意義的內容做了歸類點注。20世紀80年代,王伯岳、江育仁主編了《中醫兒科學》,該書精選古代兒科學術精華、梳理現代兒科臨床經驗,是現代首部大型中醫兒科學術著作。隨后,由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的江育仁、張奇文主編《實用中醫兒科學》,分基礎篇、臨床篇、治法篇,緊密結合臨床、總結名家經驗,是一部實用價值較高的學術著作。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汪受傳主編的中醫藥學高級叢書之《中醫兒科學》,系統總結了中醫兒科學基礎理論研究的成果,全面反映了現代中醫兒科臨床和科研發展,提供了中醫兒科學科研思路與方法。汪受傳、俞景茂主編的衛生部“十一五”規劃教材《中醫兒科臨床研究》是第一部供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中醫兒科學研究生教學使用的規劃教材。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規劃教材《中醫兒科學》已經發行至第10版,《中西醫結合兒科學》已經發行至第3版,這些現代中醫兒科學教材和專著比較系統完整地反映了中醫兒科學、中西醫結合兒科學的進展,體現了中醫學的傳承與創新,中西醫互相學習,融合發展。21世紀初,《中醫兒科學》網絡課程的開設,以及一批視聽教材、CAI課件的出版,促進了由紙質教材向多媒體教材的轉變,改進和豐富了中醫兒科學的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推動了中醫兒科學的學術進步。
(三)理論創新
在中醫兒科基礎理論研究方面,關于小兒生長發育、生理病理等方面的若干理論問題,如“純陽”“稚陰稚陽”“少陽”“變蒸”,五臟“不足”“有余”等的學術研討,促進了認識的趨同。關于小兒體質特點,現代在總結傳統認識的基礎上,明確了小兒體質形成與先天遺傳因素和后天環境因素有關,提出了從陰陽、五臟、氣血等不同角度劃分小兒體質類型的方法,探討了體質與亞健康、體質與疾病之間的關系,為做好兒科疾病防治提供了新思路。現代中醫兒科專家還在繼承傳統理論的基礎上,面向現代臨床,通過科學研究提供證據,提出了有創新意義的學術觀點。江育仁教授提出了“脾健不在補貴在運”的觀點,認為現代小兒脾胃病以脾運失健者居多,應以運脾法為主進行治療,還提出了“流行性乙型腦炎從熱、痰、風論治”“疳證從疳氣、疳積、干疳論治”等新觀點,都有著重要的臨床指導意義。王烈教授提出哮喘分發作期、緩解期、穩定期三期證治,根、苗之治并重。劉弼臣教授尊崇錢乙“五臟證治”,突出從肺論治,提出了多發性抽動癥、病毒性心肌炎等疾病“從肺論治”的學術觀點。張奇文教授提出“肺胃腸相關論”“宣肺勿忘解表、清肺勿忘清腸、止咳勿忘化痰、化痰勿忘運脾、潤肺勿忘養胃、標去勿忘培本”的治則。汪受傳教授提出“小兒肺炎從熱、郁、痰、瘀論治”“胎怯從補腎健脾論治”的觀點。時毓民教授提出“性早熟從滋陰降火論治”。俞景茂教授提出小兒反復呼吸道感染分感染期、遷延期、恢復期三期辨證論治,和法是防治該病的基本方法。丁櫻教授提出過敏性紫癜性腎炎病因病機為熱、瘀、虛,治療采用清熱涼血活血止血、養陰清熱活血化瘀、益氣養陰攝血止血三步療法。馬融教授提出癲癇的病因病機概括為“風、痰、瘀、虛”,治療遵循“豁痰息風以抗癇,益腎填精以增智,健脾順氣調體質,病證結合治童癇”的治則。這些學術觀點的提出及其相應的研究成果,充實了中醫兒科的學術內容,醞釀著中醫兒科創新性理論的產生。
隨著時代發展,兒科疾病譜不斷變化,免疫類疾病、神經精神疾病越來越引起人們重視。對于古代沒有明確記載的許多疾病,如厭食、反復呼吸道感染、抽動障礙、注意缺陷多動障礙、孤獨譜系障礙、性早熟、手足口病、皮膚黏膜淋巴結綜合征、艾滋病等,中醫兒科工作者從這些疾病的臨床表現特點出發,用中醫理論分析其病因病機,提出辨證論治方法,取得了良好的臨床療效。此外,中醫兒科工作者發揮中醫特色優勢,建立了一批行之有效的診療操作技術:如推拿治療嬰幼兒腹瀉、董氏指壓手法治療嬰兒吐乳癥、推拿按揉法治療變應性鼻炎、啄治法治療慢性扁桃體炎、益氣通督手法治療小兒脾虛瀉、引導手法治療青少年特發性脊柱側凸癥、輸合配穴針推法治療小兒痙攣性腦癱(肝強脾弱證)、頭手足脊針推四聯療法、脊背六法、中藥熏洗配合治療小兒腦癱等。這些簡便有效的中醫診療技術,擴大了中醫特色療法在基層的推廣應用。
(四)科學研究
科學研究方面,近十年來越來越多的中醫兒科同道重視科學研究,在臨床研究中發現問題,找出研究熱點,申報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為代表的科研基金,近年來每年中醫兒科都有十余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標,研究包括肺炎、腹瀉、哮喘、腎病、紫癜性腎炎、抽動障礙、注意缺陷多動障礙、癲癇、性早熟等兒科各個系統疾病,大家從臨床中找到中醫藥的切入點并深入探討機理。其他科研項目如國家重大新藥創制、國家“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科技創新重大專項、省部級各項基金都有中醫兒科學者的參與,學術研究成果不斷豐富。
(五)學術交流
1983年中華中醫藥學會兒科分會成立,全國中醫兒科工作者有了自己的學術團體。2009年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兒科專業委員會成立,建立了世界性中醫兒科學術交流的平臺,2015年中國民族醫藥學會兒科專業委員會成立,2018年中國中醫藥信息學會兒科分會成立,均開展了豐富的學術交流。幾十年來,中醫兒科學術交流陣地不斷擴大,弘揚祖國傳統醫學特色、探討學科前沿理論、交流科研醫療教學先進經驗,不斷推動了中醫兒科學術水平的提高。
(六)標準制訂
近年來中醫兒科學的標準化工作,受到政府主管部門和學術界的高度重視。中華中醫藥學會組織了《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的編寫工作。該書包括了《中醫兒科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主要起草人包括江育仁、孫浩、林欽廉、俞景茂、朱大年等。標準中提出了感冒、咳嗽、哮喘、肺炎喘嗽等33種兒科常見病的“診斷依據、證候分類、療效評定”,首次規范了這些疾病的中醫診斷、辨證和療效評價,在兒科臨床、科研、教學工作中發揮了積極作用。
近年來受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和中華中醫藥學會的委托,中華中醫藥學會兒科分會又組織專家,由汪受傳教授主持開展了《中醫兒科臨床診療指南》的研究工作。在文獻研究和專家問卷調查的基礎上,集成專家意見,已經完成了《小兒肺炎喘嗽中醫診療指南》《小兒支氣管炎中醫診療指南》《小兒感冒中醫診療指南》《小兒反復呼吸道感染中醫診療指南》《小兒哮喘中醫診療指南》《小兒泄瀉中醫診療指南》《流行性腮腺炎中醫診療指南》等。對40種兒科常見病的范圍、術語和定義、診斷、辨證、治療等提出了指導性方案,促進了兒科醫療行為規范及行業發展。2014年馬融教授主編了《中醫臨床診療指南釋義·兒科分冊》,對小兒感冒、小兒乳蛾、小兒支氣管炎、肺炎喘嗽、小兒哮喘、反復呼吸道感染、小兒泄瀉、厭食、積滯、腎病綜合征、腦性癱瘓、過敏性紫癜、注意缺陷多動障礙、多發性抽動癥、癲癇、遺尿癥共22個常見病種的診療內容進行了釋義,為指南的進一步修訂奠定了基礎。2015年由汪受傳教授擔任專家指導組組長對《中醫兒科臨床診療指南》進行了修訂和增補病種工作;由汪受傳教授、趙霞教授擔任兒童人群組召集人開展了治未病標準制訂工作。馬融教授、胡思源教授領銜全國的專家編寫了《兒科常見疾病中藥新藥臨床試驗設計與技術評價技術指南》,首次將兒科常見疾病中藥新藥臨床設計與評價規范化。
綜上所述,中醫兒科學的形成和發展已有數千年的歷史,現在正向著一流學科建設的方向發展。在前進的征途上,培養人才是關鍵,傳承守正是基礎,科技創新是動力,經過長期不懈的努力,中醫兒科學與西醫學優勢互補,將能為兒童健康成長做出更大的貢獻。
附:歷代中醫兒科重要著作簡表(表1-1)
表1-1 歷代中醫兒科重要著作簡表

- 中國肺癌放射治療臨床指南(2020版)
- 免疫學基礎與病原生物學(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 醫用化學(第3版)(全國高等學歷繼續教育“十三五”(臨床專本共用)規劃教材)
- 高等數學習題集:新世紀第五版(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 手外科手術并發癥及其對策
- 內科學:呼吸與危重癥醫學分冊(第2版)
- 針刀醫學(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創新教材)
- 腹腔鏡胰腺外科手術操作要領與技巧
- 中醫康復治療技術(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創新教材)
- 醫院藥師基本技能與實踐引導式教學手冊
- 中醫健康管理與常見病適宜技術(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創新教材)
- 藥用植物栽培學(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 小兒外科學(第2版)
- 內科學 感染科分冊
- 中國臨床腫瘤學會(CSCO)結直腸癌診療指南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