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陰陽學說

陰陽學說,屬于中國古代哲學理論范疇,陰陽的對立統一是天地萬物運動變化的根本規律。中醫學以陰陽交感、對立、互根、消長、轉化及自和規律,認識和說明生命、健康和疾病。

陰陽學說是古人用以認識自然和解釋自然變化的自然觀和方法論。世界是物質的,物質世界本身是陰陽二氣對立統一的結果。陰陽二氣的相互作用及其運動變化,形成了事物的發生并推動著事物的發展和變化。

陰陽學說融入中醫學理論體系,廣泛應用于闡釋人體的生命活動,分析疾病的發生、發展和變化的機理,并指導著疾病的診斷和防治,成為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哲學基礎,對中醫學理論體系的發展產生了極為重要的影響。

一、陰陽的概念與歸類

(一)陰陽概念的形成

陰陽的概念起源于遠古時期。人類對自身及自然現象的觀察,特別是對人類生活、生產影響最大的太陽出沒、月亮變化等明暗交替的天象觀察,由此形成陰陽最初含義,即向日為陽,背日為陰。陰陽最早的文字記載見于殷商時期的甲骨文,有“陽日”“晦月”等字樣。在甲骨文中,陰陽所指為日、月。《說文解字》說:“陰,暗也。”“陽,高明也。”朝向日光、明亮者為陽;背向日光、晦暗者為陰。隨著對自然現象的觀察不斷擴展,陰陽的含義逐漸引申,如天地、上下、明暗、寒熱、動靜等。

春秋戰國時期,陰陽學說作為哲學思想逐漸形成。古代哲學家用具有對立統一、辯證思維的陰陽學說解釋自然現象、社會政治及倫理道德等。如《國語·周語》記載周幽王二年(前780年)伯陽父以“陽伏而不能出,陰迫而不能烝”,解釋陜西發生的大地震。《老子·四十二章》說:“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認為陰陽相互作用所產生的沖和之氣是推動事物發生發展變化的根源。

《周易》分別用符號“--”“—”來表示陰陽,提出“一陰一陽之謂道”的命題,把陰陽學說提升到哲學高度進行概括,將陰陽的對立屬性及其運動變化視為宇宙萬物的本性及變化的基本規律。《周易》把自然、社會中諸如天地、日月、寒暑、動靜、剛柔、進退、水火、男女等具有對立關系的事物或現象,都賦予陰陽的屬性,使陰陽成為對立統一的哲學范疇。

春秋戰國時期,陰陽觀念應用到醫學領域。秦名醫醫和在為晉侯診病時,以陰陽解釋疾病的病因,“天有六氣,降生五味,發為五色,徵為五聲,淫生六疾。六氣曰陰、陽、風、雨、晦、明也……陰淫寒疾,陽淫熱疾”(《左傳·昭公元年》)。成書于戰國至秦漢之際的《內經》,陰陽學說貫穿其理論始終。如“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陰陽”,說明人與自然界的關系;“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解釋人體的生理和病變;“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用以指導診斷和治療。

大約在10世紀以后,陰陽逐漸采用“太極圖”(圖1-1)表示。太極是中國古代哲學術語,意為派生萬物的本原。太極圖以黑白兩個魚形紋組成的圓形圖案,形象化表示陰陽交感、對立、互根、消長、轉化的關系,體現出一切事物或現象具有辯證、運動、圓融的特征和規律。

圖1-1 太極圖

(二)陰陽的基本概念

陰陽概念的形成,是從天地日月、四時寒暑、晝夜陰晴等自然現象的觀察,抽象而形成中國古代哲學的世界觀與認識論,一氣分陰陽,陰陽對立互根是一切事物所存在的固有屬性,陰陽二氣的運動是事物發生、發展、變化,乃至消亡的內在動力。如《類經·陰陽類》所說:“道者,陰陽之理也。陰陽者,一分為二也。”

陰陽的概念,屬于中國古代哲學范疇,是對相關事物或一事物本身存在的對立雙方屬性的概括,既可表示相關聯又相對應的兩種事物或現象的屬性劃分及運動變化,又可表示同一事物內部相互對應著的兩個方面的屬性趨向及運動規律。(《中華醫學百科全書·中醫基礎理論》)

中醫學關于陰陽基本概念的經典表述,見于《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陰陽是自然界的法則和規律,世界萬物運動變化的綱領和根本,貫穿事物新生消亡的始終,是事物發生、發展和變化的內在動力。應用陰陽學說分析事物和現象,凡是具有對立相反又相互關聯的事物和現象或同一事物內相互對立的兩個方面,都可用陰陽來概括。如以天地而言,則天為陽,地為陰;以人而言,則男為陽,女為陰;以氣血而言,則氣為陽,血為陰等。

(三)陰陽的特性與歸類

1.陰陽的特性

(1)陰陽的普遍性 陰陽學說認為,世界上很多事物和現象都存在正反兩個方面,皆可用陰陽來標示。陰陽,既可以標示相互對立的兩種事物或現象,又可以標示同一事物或現象內部對立的兩個方面。陰陽可概括天地,包羅萬象。如天陽地陰,日陽月陰,夏陽冬陰,火陽水陰,男陽女陰等。宇宙萬物的發生發展變化及相互關系都可以納入陰陽范疇。中醫學認為“人生有形,不離陰陽”(《素問·寶命全形論》)。人體組織結構、生理功能、病機變化以及診斷治療皆可用陰陽概括說明。

(2)陰陽的關聯性 陰陽所概括的一對事物或現象應是共處于統一體中,或一事物內部對立的兩個方面,如空間的上與下、內與外,時間的春夏與秋冬、晝與夜,溫度的寒與熱,生命物質的氣與血等,都是既相對立又相互關聯的兩個方面,可用陰陽標示。若不是在一個統一體中,無關聯性的事物或現象,如寒與上、晝與外等,則不能用陰陽概括說明。

(3)陰陽的規定性 陰陽學說對陰陽各自屬性有著明確的規定,具有不可變性和不可反稱性。如光明、溫暖、向上、趨外、興奮、發散等,是陽的特性;晦暗、寒冷、向下、內收、沉靜、凝聚等,是陰的特性。用陰陽說明事物的屬性,如水屬陰、火屬陽。水不能稱為陽,火不能反稱陰。人體臟腑中心陰與心陽、腎陰與腎陽、肝陰與肝陽等,皆有其特定內涵,不可反稱。

(4)陰陽的相對性 相對性指事物陰陽屬性并不是一成不變的,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其一,陰陽屬性可以互相轉化。在一定條件下,事物的陰陽屬性可以發生相互轉化,陰可以轉化為陽,陽也可以轉化為陰。如寒證和熱證的轉化:屬陰的寒證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轉化為屬陽的熱證;屬陽的熱證在一定條件下也可以轉化為屬陰的寒證。病變的寒熱性質發生變化,其證候的陰陽屬性也隨之改變。

其二,陰陽之中復有陰陽,即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陽雙方的任何一方又可以再分陰陽,如晝為陽,夜為陰。白晝的上午與下午相對而言,則上午為陽中之陽,下午為陽中之陰;夜晚的前半夜與后半夜相對而言,則前半夜為陰中之陰,后半夜為陰中之陽。事物這種既相互對立而又相互聯系的現象,在自然界是無窮無盡的。故《素問·陰陽離合論》說:“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萬之大,不可勝數,然其要一也。”

其三,陰陽屬性隨比較對象而變。事物的陰陽屬性是通過對立雙方比較而劃分的。若比較的對象發生了改變,事物的陰陽屬性可隨之發生改變。如100℃與50℃的水,100℃屬陽,50℃屬陰;而50℃與0℃相比較,則50℃屬陽,0℃屬陰。人體內六腑與五臟分陰陽,六腑主傳瀉水谷屬陽,五臟主內藏精氣屬陰;六腑與四肢比較,則六腑居內為陰,四肢在外為陽。可見,隨著劃分的前提和依據改變,事物的陰陽屬性可隨之變化。

2.事物陰陽屬性的歸類

凡是具有相互關聯且又相互對立的事物或現象,或同一事物內部相互對立的兩個方面,都可以用陰陽來概括分析其各自的屬性。

事物的陰陽屬性,依據陰陽各自的屬性特征進行類比區分。凡是具有運動的、外向的、上升的、彌散的、溫熱的、明亮的、興奮的等特性的事物和現象,都屬于陽;相對靜止的、內守的、下降的、凝聚的、寒冷的、晦暗的、抑制的等特性的事物和現象,都屬于陰(表1-1)。

表1-1 事物陰陽屬性歸類表

水與火這一對事物具備了寒熱、動靜、明暗的特性,集中反映了陰陽的屬性,成為事物劃分陰陽屬性的標志。《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水火者,陰陽之征兆也。”

二、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

陰陽學說是以陰陽的對立統一及其相互作用闡釋宇宙間萬物的生成、發展和變化的根本規律,其主要內容包括陰陽交感、陰陽對立、陰陽互根、陰陽消長、陰陽轉化、陰陽自和等方面。

(一)陰陽交感

陰陽交感,指陰陽二氣在運動中相互感應而交合的相互作用。陰陽交通相合,彼此交感相錯,是宇宙萬物賴以生成和變化的根源。所謂“天地感而萬物化生”(《周易·咸彖》),“陰陽相錯,而變由生”(《素問·天元紀大論》)。

陰陽交感是天地萬物化生的基礎。“清陽為天,濁陰為地”(《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陽氣升騰而為天,陰氣凝聚而為地。天氣下降,地氣上升,天地陰陽二氣相互作用,交感合和,產生萬物。《易傳·系辭下》說:“天地氤氳,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如自然界,天地陰陽二氣交感,形成云、霧、雷電、雨露,萬物得以化生。人類作為宇宙萬物之一,同樣由天地陰陽之氣交感合和而生成,“天地合氣,命之曰人”(《素問·寶命全形論》)。生命便是在天地陰陽交互作用下孕育生息。如果沒有陰陽二氣的交感運動,就沒有自然界萬物,也就沒有生命。

陰陽交感是事物和現象發展變化的動力。陰和陽屬性相反,兩者不斷相摩相蕩,發生交互作用,宇宙萬物才能生生不息,變化無窮。“天地合而萬物生,陰陽接而變化起”(《荀子·禮論》)。自然界,正是由于天之陽氣下降,地之陰氣上升,陰陽不斷的交互作用形成陽光雨露,沐浴滋潤萬物,得以成長繁茂。

(二)陰陽對立

陰陽對立,指陰陽“一分為二”,即對待、相反的關系,是事物或現象固有的屬性。陰陽學說認為,對立相反是陰陽的基本屬性,宇宙間很多事物和現象都存在對立相反的兩個方面。如天與地、日與月、水與火、男與女、寒與熱、動與靜、上與下、左與右等。

陰陽對立的形式,通過陰陽之間的相互斗爭、相互制約而發揮作用。陰可制約陽,陽能制約陰。所謂“陰則能制陽矣,靜則能制動矣”(《管子·心術上》)。如春、夏、秋、冬四季有溫、熱、涼、寒的氣候變化,春夏之所以溫熱,是因為春夏陽氣上升抑制了秋冬的寒涼之氣;秋冬之所以寒冷,是因為秋冬陰氣上升抑制了春夏的溫熱之氣的緣故。陰陽相互制約是自然界四時寒暑往復變化的根源。人體正常生理活動具有興奮和抑制的兩種狀態,即興奮為陽,抑制屬陰,彼此相互制約。晝則陽制約陰,人處于興奮清醒狀態;夜則陰制約陽,進入安靜睡眠狀態。陰陽對立相反而有晝夜寤寐的不同變化,動靜相制維持人體寤和寐的正常節律,充分體現了陰陽雙方的相互對立、相互制約。

陰陽對立制約的意義,在于防止陰陽的任何一方不至于亢盛為害,以維持陰陽之間的協調平衡。陰陽雙方始終處于矛盾運動之中,在一定的限度內,由于陰陽雙方相互斗爭和相互制約的作用,才能夠使陰陽的任何一方既無太過,也無不及,從而實現事物或現象內部及其相互之間的動態平衡,才能生生不息。如果陰陽雙方中的一方過亢,對另一方制約太過;或陰陽雙方中的一方不及,不能制約對方,則陰陽之間的對立制約關系失調,彼此之間的動態平衡被破壞,則會導致疾病產生。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所謂“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為“制約太過”;“陽虛則陰盛”“陰虛則陽亢”,是“制約不及”;從而形成陰陽失調的病機變化。

(三)陰陽互根

陰陽互根,指相互對立的陰陽兩個方面,具有相輔相成、相互依存的關系。陰陽互根的形式,通過陰陽互藏、互為根本而發揮作用。

1.陰陽互藏

陰陽互藏,指相互對立的陰陽雙方中的任何一方都包含著另一方,即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宇宙中的任何事物都含有陰與陽兩種屬性不同的成分,屬陽的事物含有陰性成分,屬陰的事物也寓有屬陽的成分。以天地而言,天為陽,地為陰。“地氣上為云,天氣下為雨”,天為地氣升騰所形成,陽中蘊涵有陰;地乃天氣下降所形成,則陰中蘊涵有陽。如《類經·運氣類》說:“天本陽也,然陽中有陰;地本陰也,然陰中有陽,此陰陽互藏之道。”以人體而言,心在上,五行屬火;腎在下,五行屬水。心火(陽)下降于腎,以溫腎陽,使腎水(陰)不寒;腎水(陰)上濟于心,以滋心陰,使心火(陽)不亢,則心腎陰陽水火協調平衡。如《馮氏錦囊秘錄·雜證大小合參》說:“水火互藏其根,故心能下交,腎能上攝。”

2.陰陽互根

陰陽互根,指陰陽的互為根本、相互依存的關系,即“陽根于陰,陰根于陽”。陽的根本在陰,陰的根本在陽,雙方互為存在的前提。互為根本的陰陽雙方具有相互資生、促進和助長的作用。

陰陽互藏互根的意義,在于陰陽始終處于統一體之中,每一方都以對方的存在作為自身存在的前提和條件,任何一方都不能脫離對方而單獨存在。例如,春夏為陽,秋冬為陰,沒有春夏,就無所謂秋冬;沒有秋冬,就無所謂春夏。寒為陰,熱為陽,沒有寒,就無所謂熱;反之亦然。陰不可無陽,陽不可無陰,陰陽雙方密不可分。

(四)陰陽消長

陰陽消長,指陰陽雙方不是靜止不變的,而是處于不斷的消減和增加的運動變化之中。消,減少、減退;長,增加、增長。古代哲學家認為,陰陽雙方始終處于運動變化中,陰長陽消,陽長陰消。陰陽雙方彼此的消減與增加的變化在一定的范圍、限度、時空之內,保持著動態平衡。正是由于陰陽的消長變化,自然萬物才能夠維持相對、動態的平衡。

陰陽消長的形式,屬于量變過程中進退、增減、盛衰的運動變化,包括此長彼消、此消彼長的陰陽互為消長與此長彼長、此消彼消的陰陽同消同長。

1.陰陽互為消長

相互對立的陰陽雙方,在彼此相互制約的過程中表現出互為消長的變化。表現形式有二:一是此長彼消,指陰或陽某一方增加而另一方隨之出現消減的變化,即陽長陰消,陰長陽消。二是此消彼長,是陰或陽某一方消減而另一方隨之出現增加的變化,即陽消陰長,陰消陽長。由于陰陽相互制約,陽長制約陰則陰消,陰長制約陽而陽消;若陽消而對陰的制約減弱則陰長,陰消對陽制約減弱則陽長。故陰陽互為消長是陰陽對立制約關系表現出的運動變化,而陰陽相互制約又在互為消長過程中實現。

自然界四時氣候及晝夜的往復變化即是陰陽消長變化的體現。如一年四季的氣候變化,從冬季寒冷,至春天溫暖,再到夏天暑熱,氣候從寒冷逐漸轉暖變熱,即是“陽長陰消”的過程;由夏季暑熱,到秋天涼爽,再至冬季寒冷,氣候由炎熱逐漸轉涼變寒,這是“陰長陽消”的過程。四時氣候變遷,寒暑往來,反映了陰陽消長的過程。一年當中,陰陽消減和增加處于一定范圍和限度,形成相對的動態平衡,則有四時寒暑交替推移、周而復始的正常規律。

以陰陽消長之理闡釋人體的生理活動。子時一陽生,平旦陽氣升發,日中陽氣隆盛,隨著陽氣增長而陰氣消減,人體的生理功能由抑制逐漸轉向興奮,即“陽長陰消”的過程;午時一陰生,日中至黃昏,陰氣漸生,至夜半陰氣盛,陽氣隨之漸減,人體的生理功能也由興奮逐漸轉向抑制,即“陰長陽消”的過程。人體在晝夜晨昏表現出周期性變化規律,即是由于陰陽之間互為消長,在一定范圍和限度內不斷進行而維持的動態平衡。

2.陰陽同消同長

相互依存的陰陽雙方,在彼此相互資助和促進的過程中表現出同消同長的變化。表現形式有二:一是此長彼長,是陰陽之間出現某一方增加而另一方亦增加,即陰隨陽長或陽隨陰長;二是此消彼消,是陰與陽之間出現某一方消減而另一方亦消減,即陰隨陽消或陽隨陰消。由于陰陽相互為用,陽生可促進陰的化生;陰長又資助陽的生成;若陽消則陰無以化,陰消則陽無以生。故陰陽同消同長是陰陽相互依存關系表現出的運動變化,而陰陽相互依存又在消長過程中實現。

四季氣候變化,隨著春夏氣溫的逐漸升高而降雨量逐漸增多,隨著秋冬氣候的轉涼而降雨量逐漸減少,即是陰陽同長與同消的消長變化。人體生理活動中,饑餓時出現的氣力不足,即是由于精(陰)不足不能化生氣(陽),屬陽隨陰消;而補充精(陰),產生能量(陽),增加了氣力,則屬陽隨陰長。

陰陽消長的根本原因,在于陰陽之間對立制約與互藏互根關系的變化。由陰陽對立制約關系變化主要表現為陰陽雙方互為消長,即此長彼消,或此消彼長;由陰陽互藏互根關系變化主要表現為陰陽雙方的同消同長,即此長彼長,或此消彼消。

陰陽消長的意義,在于維持陰陽雙方相對的、動態的平衡狀態。在一定的限度內,陰陽消長的運動變化,屬于正常狀態。例如,自然界的寒熱溫涼、人身的氣血陰陽,始終處在陰陽消長不斷地運動變化之中,消而不偏衰,長而不偏亢,維持在一定范圍之內,保持相對的動態平衡。自然界體現在正常氣候變化,人體則體現在正常的生命活動。因此,陰陽消長是絕對的,陰陽平衡是相對的,保持陰陽雙方在消長運動過程中的動態平衡極其重要。

如果由于某種原因,導致陰陽消長平衡的運動變化失調,則屬于異常狀態。陰陽消長的運動變化出現太過或不及,相對的動態平衡被破壞,形成陰或陽的偏盛或偏衰,自然界就會出現氣候異常變化,人體則引起病變。前述的“陽勝則陰病”“陰勝則陽病”及“陽虛陰盛”“陰虛陽亢”,皆屬陰陽對立制約關系失常而出現的此長彼消或此消彼長,而“精氣兩虛”“氣血兩虛”,則屬陰陽互藏互根關系失常而出現的此消彼消。

(五)陰陽轉化

陰陽轉化,指事物的陰陽屬性,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轉化,即屬陽的事物可以轉化為屬陰的事物,屬陰的事物可以轉化為屬陽的事物。

陰陽相互轉化的形式,屬于質變過程中事物的運動變化,既可以表現為漸變的形式,又可以表現為突變的形式。如一年四季之中的寒暑交替,一天之中的晝夜轉化等,即屬于“漸變”的形式;夏季酷熱天氣的驟冷和冰雹突襲等,即屬于“突變”的形式。

陰陽相互轉化,一般都產生于事物發展變化的“物極”階段,即所謂“物極必反”。當陰陽消長運動發展到一定階段,“極則生變”,事物內部陰與陽的比例出現了顛倒,則該事物的屬性即發生轉化。《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謂之“重陰必陽,重陽必陰”“寒極生熱,熱極生寒”,《靈樞·論疾診尺》謂之“寒甚則熱,熱甚則寒”,重、極、甚,即是陰陽消長變化發展到“極”的程度,是事物的陰陽屬性發生轉化的必備條件。

陰陽互藏互根是陰陽轉化的內在根據。陰中寓陽,陰才有向陽轉化的可能性;陽中藏陰,陽才有向陰轉化的可能性。陰中寓陽,其陰性成分仍然占較大比例時,此事物或現象的陰陽屬性仍屬陰。但若在其內部的陰陽消長變化中,其陽性成分多于陰性成分而成為該事物或現象的主導成分,該事物或現象則轉屬陽性,此即所謂“陰轉化為陽”;反之則“陽轉化為陰”。

陰陽消長是發生轉化的前提。如冬季寒氣盛屬陰,但冬至一陽生,隨著陽長而陰消,逐漸轉化為陽氣盛的夏季;夏季炎熱屬陽,但夏至一陰生,隨著陰長而陽消,逐漸轉化為陰寒盛的冬季。所謂“四時之變,寒暑之勝”,陰陽消長中交替變化。陰陽消長和轉化都是陰陽運動變化的表現形式,但本質不同:陰陽消長是一個量變的過程,事物本身屬性并未發生改變;陰陽轉化是在量變基礎上的質變,事物本身的屬性轉化為相反一面。陰陽轉化是陰陽消長的結果。陰陽消長變化發展到“極”期是轉化的條件,陰陽雙方的消長運動發展超過一定的限度,則該事物的屬性會發生轉化。

在疾病發展過程中,陰陽轉化常表現為在一定條件下寒證與熱證的相互轉化。如急性熱病中,患者出現高熱、面紅、咳喘、氣粗、煩渴、脈數有力等實熱性表現,屬陽證;邪熱極盛,正氣大傷,突然出現面色蒼白、四肢厥冷、精神萎靡、脈微欲絕等虛寒性表現,屬陰證。熱勢極盛,即是促成陽轉化為陰的必備條件。

(六)陰陽自和

陰陽自和,指陰陽雙方自動維持和自動恢復其協調穩定狀態的能力和趨勢。陰陽自和是陰陽的本性。陰陽自和是以“自”為核心,依靠內在自我的相互作用而實現“和”。陰陽自和的機理,在于陰陽雙方彼此的交互作用。陰陽雖然屬性相反,但兩者存在互生、互化、互制、互用等關系,在交互作用的變化中相反相成,是維持事物或現象協調發展的內在機制。

陰陽自和的概念,脫胎于中國古代哲學中“以和為貴”的基本觀點。重視陰陽之間的和合、協調是陰陽學說的重要思想。如《淮南子·氾論訓》說:“天地之氣,莫大于和。和者,陰陽調……陰陽相接,乃能成和。”陰陽二氣的協調就是“和”,陰陽二氣相互維系才能達到“和”的狀態。“和”是宇宙的最基本的原則,這一原則體現在“尚和去同”“和而不同”的傳統文化,形成中華民族的價值取向。

陰陽自和,是相對的、動態的平衡,陰陽雙方在交互作用中處于大體均勢的狀態,即陰陽協調和相對穩定狀態。陰陽雙方以對立制約與互根互用為基礎,在一定限度內消長和在一定條件下轉化的運動變化,維持陰陽平衡狀態。

陰陽自和所維持的動態平衡,在自然界標志著氣候的正常變化,四時寒暑的正常更替,在人體標志著生命活動的穩定、有序、協調。故《素問·調經論》說:“陰陽勻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由于人體內的陰陽二氣具有自身調節的能力,在疾病過程中,人體陰陽自動恢復協調是促使病勢向愈的內在機制。如《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說:“陰陽自和者,必自愈。”如果陰陽動態平衡遭到破壞,又失去了自和的能力,在自然界就會出現反常現象,在人體則由生理狀態進入疾病狀態,甚至死亡。

綜上所述,陰陽交感、對立、互根、消長、轉化、自和,從不同角度說明陰陽之間的相互關系及其運動變化規律。陰陽交感是陰陽之間不斷發生交互作用的前提,是天地萬物化生的基礎;陰陽的對立、互根是事物兩個方面的固有屬性,說明陰陽之間對立統一、相反相成的關系;在陰陽對立、互根的基礎上,陰陽的消長、轉化體現事物的量變與質變過程,說明陰陽的運動變化是使事物發生、發展、變化的內在動力;陰陽自和是陰陽自身通過彼此之間制約和互用,自我調節以維持相對、動態的平衡。

三、陰陽學說在中醫學中的運用

中醫學運用陰陽學說,以辯證思維指導對具體事物的認識,闡明生命的形體結構、功能活動、病機變化、臨床診斷、疾病防治以及養生康復等,奠定了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基礎。

(一)說明人體組織結構

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構成人體的臟腑經絡形體組織,可以根據其所在部位、功能特點劃分陰陽。故《素問·寶命全形論》說:“人生有形,不離陰陽。”

從人體部位而言,上部為陽,下部為陰;體表為陽,體內為陰;背為陽,腹為陰;四肢外側為陽,內側為陰。體表之中再分陰陽,則皮肉為陽中之陽,筋骨為陽中之陰。從臟腑而言,五臟主藏精為陰,六腑主傳化為陽。五臟之中又分陰陽,則心肺在上屬陽,而心為陽中之陽,肺為陽中之陰;肝、脾、腎在下屬陰,而肝為陰中之陽,腎為陰中之陰,脾為陰中之至陰。如《素問·金匱真言論》:“背為陽,陽中之陽,心也;背為陽,陽中之陰,肺也。腹為陰,陰中之陰,腎也;腹為陰,陰中之陽,肝也;腹為陰,陰中之至陰,脾也。”從經絡而言,則有陰經、陽經、陰絡、陽絡之分。從生命物質而言,則氣為陽,精血津液為陰等。總之,人體臟腑經絡及形體結構的上下、內外、表里、前后各部分之間,凡屬相互關聯有相互對立的部分,就可以用陰陽屬性來劃分。

(二)概括人體生理功能

中醫學應用陰陽學說概括人體的生理功能,如《素問·生氣通天論》所論:“陰平陽秘,精神乃治。”人體的正常生命活動,是陰陽對立互根的協調關系處于相對動態平衡的結果。陰陽協調平衡標志著機體的健康狀態。

精氣血津液是構成人體和維持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其中,氣屬陽,精血津液屬陰,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認為:“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精血津液在內,是陽氣固守于外的物質基礎;陽氣主外,為精血津液的生成、輸布的動力。氣與精血津液,陰陽和諧,運行輸布正常,臟腑組織形體官竅得養,則人體生命活動正常,保持健康狀態。

中醫學認為,以五臟為中心的臟腑功能是人體生命活動的核心。肝、心、脾、肺、腎五臟皆有陰陽之氣的不同,五臟之陰具有寧靜、滋養、抑制的功能,五臟之陽具有推動、溫煦、興奮的功能。只有臟腑陰陽之氣的動靜、溫潤以及興奮與抑制協調平衡,才能保證人體生理功能的正常。

(三)闡釋人體疾病變化

疾病的發生標志著陰陽協調關系的失衡,稱為“陰陽失調”。運用陰陽學說闡釋人體疾病變化,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1.分析病因的陰陽屬性

中醫學根據致病因素的性質及致病特點,把病因分為陰、陽兩大類,如《素問·調經論》說:“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陰,或生于陽。”一般而言,六淫屬陽邪,情志失調、飲食居處等屬陰邪。陰陽之中復有陰陽,如六淫之中,風邪、暑邪、火(熱)邪屬陽,寒邪、濕邪屬陰。

2.分析病機的基本規律

疾病的發生發展是邪正斗爭的過程,邪正相搏導致人體陰陽失調而發生疾病。陰陽失調的基本病機是陰陽偏盛、偏衰和互損等。

(1)陰陽偏盛 是指陰或陽任何一方高于正常水平的病機變化,包括陰偏盛、陽偏盛,即陰盛(勝)、陽盛(勝)。《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概括為:“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陽勝則熱,陰勝則寒。”

陽勝則熱,陽勝則陰病:陽勝,指陽邪侵犯人體,“邪并于陽”而使機體陽氣亢盛所致的病機變化。由于陽的特性是熱,故“陽勝則熱”。陽能制約陰,陽氣亢盛消耗和制約陰氣,使之減少,即所謂“陽勝則陰病”。

陰勝則寒,陰勝則陽病:陰勝,指陰邪侵犯人體,“邪并于陰”而使機體陰氣亢盛所致的病機變化。由于陰的特性是寒,故“陰勝則寒”。陰能制約陽,陰氣亢盛損耗和制約機體的陽氣,導致其虛衰,即所謂“陰勝則陽病”。

陰陽偏盛所形成的病證是實證,陽偏盛導致實熱證,陰偏盛導致實寒證。故《素問·通評虛實論》說:“邪氣盛則實。”

(2)陰陽偏衰 是指陰或陽任何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的病機變化,包括陰偏衰、陽偏衰,即陰虛、陽虛。《素問·調經論》概括為:“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

陽虛則寒:人體陽氣不足,陽不制陰,陰氣相對偏盛,則虛寒內生。

陰虛則熱:人體陰液不足,陰不制陽,陽氣相對偏亢,則虛熱內生。

陰陽偏衰所導致的病證是虛證,陰虛出現虛熱證,陽虛出現虛寒證。故《素問·通評虛實論》說:“精氣奪則虛。”

(3)陰陽互損 陰陽互根、互用、互藏關系失調,人體就會發生疾病。如陰或陽的某一方虛損,“無陰則陽無以生,無陽則陰無以化”,日久可以導致對方的不足,形成“陰損及陽”或“陽損及陰”的“陰陽互損”的病變。當陰陽之間不能相互依存而分離決裂時,導致有陰無陽或有陽無陰,“孤陰不生,獨陽不長”,則“陰陽離決,精氣乃竭”,生命即將告終。

(四)應用疾病診斷

中醫學診斷疾病的過程,包括診察疾病和辨識證候兩個方面。《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陰陽學說用于病證診斷,旨在分析四診所收集的臨床資料,從而概括各種病證的陰陽屬性。

1.分析四診資料

將望、聞、問、切四診所收集的各種資料,包括癥狀和體征,以陰陽理論辨析其陰陽屬性。如望診中色澤分陰陽,色黃、赤為陽,青、白、黑為陰;色澤鮮明為陽,晦暗為陰。聞診聲音氣息分陰陽,語聲高亢洪亮者為陽;語聲低微無力者為陰;呼吸有力、聲高氣粗者為陽,呼吸微弱、聲低氣怯者為陰。問診之癥狀分陰陽,身熱惡熱者為陽,身寒惡寒為陰。切診之脈象分陰陽,以部位論,寸為陽,尺為陰;以動態論,則至者為陽,去者為陰;以至數論,則數者為陽,遲者為陰;以形狀論,則浮大洪滑為陽,沉澀細小為陰。

2.辨別疾病證候

辨別病證的陰陽,是診斷疾病的重要原則。如八綱辨證,陰陽是八綱辨證的總綱,表證、熱證、實證屬陽;里證、寒證、虛證屬陰。在臟腑辨證中,有陰盛、陽盛、陰虛、陽虛之分,如肝陰虛證、肝陽虛證、肝火亢盛證(陽盛)、寒凝肝脈證(陰盛)等。

可見,陰陽學說廣泛應用于四診和辨證之中,只有辨清陰陽,才能正確分析和判斷疾病的陰陽屬性。故《景岳全書·傳忠錄·陰陽》說:“凡診病施治,必須先審陰陽,乃為醫道之綱領。陰陽無謬,治焉有差?醫道雖繁,而可以一言蔽之者,曰陰陽而已。故證有陰陽,脈有陰陽,藥有陰陽……設能明徹陰陽,則醫理雖玄,思過半矣。”

(五)指導疾病防治

防治疾病的基本原則是調整陰陽,使臟腑經絡、精氣血津液、體質恢復相對平衡,達到陰平陽秘的生理狀態。

1.指導養生保健

養生,又稱“攝生”,即保養生命健康之意。健康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條件,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志,也是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追求。注重養生是保持身體健康無病的重要手段,最根本的原則是“法于陰陽”,即遵循自然界陰陽的變化規律來調理人體之陰陽,“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使人體中的陰陽與四時陰陽的變化相適應,以保持人與自然界的協調統一。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記載:“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于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

2.確定治療原則

應用藥物、針灸等方法調整陰陽偏盛偏衰等的病機變化,恢復陰陽協調平衡,稱為“調整陰陽”,是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之一。如《素問·至真要大論》說:“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

陰陽偏盛的治療原則:陰陽偏盛,為邪氣亢盛之實證,故其治療原則為“損其有余”,即“實者瀉之”。運用陰陽對立制約原理,陽盛之實熱證,治法“熱者寒之”,即用寒性藥物治療實熱證。陰盛之實寒證,治法“寒者熱之”,即用熱性藥物治療實寒證。

陰陽偏衰的治療原則:陰陽偏衰,為正氣不足之虛證,故其治療原則為“補其不足”,即“虛則補之”。運用陰陽對立制約原理,陽虛是以陽氣不足為主要病機的虛寒證,故以補益陽氣為主,“陰病(陽虛不能制陰導致陰偏盛)治陽”,即所謂“益火之源,以消陰翳”。陰虛是以陰液不足為主要病機的虛熱證,故以滋補陰液為主,“陽病(陰虛不能制陽導致陽偏亢)治陰”,即所謂“壯水之主,以制陽光”。另一方面,運用陰陽互根互用原理,治療陽虛之虛寒證,由于“陽根于陰”,故亦可滋陰以助陽,稱為“陰中求陽”,即在補陽方劑中適當佐以滋陰藥,“陽得陰助則生化無窮”。治療陰虛之虛熱證,由于“陰根于陽”,故可助陽以滋陰,稱為“陽中求陰”,即在滋陰方劑中適當佐以助陽藥,“陰得陽升而泉源不竭”。

3.歸納藥物性能

中藥的性能,主要指藥物的四氣、五味和升降浮沉特性,皆可用陰陽來歸納說明。四氣指藥物的寒、熱、溫、涼四種藥性,其中寒、涼屬陰,溫、熱屬陽。五味,指藥物的酸、苦、甘、辛、咸五種滋味。有些藥物具有淡味或澀味,故實際上不止五味,但習慣上仍稱為“五味”。其中,辛、甘、淡味屬陽,酸、苦、咸味屬陰。升降浮沉,是指藥物在體內發揮作用的趨向,其中升、浮屬陽,降、沉屬陰。

主站蜘蛛池模板: 邓州市| 尼玛县| 即墨市| 桐乡市| 六盘水市| 安吉县| 东港市| 上栗县| 谢通门县| 淮安市| 鄂托克前旗| 烟台市| 望城县| 会理县| 赫章县| 玉溪市| 武穴市| 汉寿县| 唐山市| 乌恰县| 昆明市| 天全县| 漳浦县| 叶城县| 三门县| 娱乐| 扎囊县| 孝感市| 吴堡县| 平陆县| 南乐县| 无极县| 遂川县| 小金县| 财经| 青河县| 寻甸| 太谷县| 绥棱县| 财经| 阿拉善左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