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醫基礎理論(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 鄭洪新 楊柱主編
- 11707字
- 2023-08-02 17:55:37
第三節 五行學說
五行學說,屬于中國古代哲學理論范疇。木、火、土、金、水的生克制化是宇宙間各種事物普遍聯系、協調平衡的基本規律。中醫學用以說明人體自身及其與外界環境的統一性,以系統的觀點闡明生命、健康和疾病。
一、五行的概念與歸類
(一)五行概念的形成
五行最初的含義與“五材”有關,指木、火、土、金、水五種基本物質。《左傳·襄公二十七年》說:“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廢一不可。”木、火、土、金、水是人類日常生產和生活中最為常見和不可缺少的基本物質。如《尚書正義》說:“水火者,百姓之所飲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興作也;土者,萬物之所資生,是為人用。”此外,五行概念的形成,與“五方”“五時”“五星”等認識也有一定的聯系。
五行一詞,最早見于春秋時期的《尚書》。《尚書·洪范》說:“鯀堙洪水,汩陳其五行。”并對五行特性進行歸納:“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尚書》的記載標志著五行作為哲學概念的形成,此時的五行,已從木、火、土、金、水五種具體物質中抽象出來,上升到哲學的層面,使五行特性從哲學高度得到了抽象概括。
隨著人們對自然現象的觀察與推理,逐漸認識到木、火、土、金、水五類物質之間存在著既“相生”又“相勝”的關系。《管子》是最早完整記載五行相生的文獻,《左傳》是最早完整記載五行相勝順序的文獻。至戰國后期,五行生克理論已臻于完善,五行學說已經形成。
(二)五行的基本概念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類物質屬性及其運動變化。“五”,指由宇宙本原之氣分化的構成宇宙萬物的木、火、土、金、水五類物質屬性;“行”,指運動變化。如《尚書正義》說:“言五者,各有材干也。謂之行者,若在天,則為五氣流注;在地,世所行用也。”從古代哲學概念出發,五行已超越木、火、土、金、水的具體物質,衍化為歸納宇宙萬物并闡釋其相互關系的五類物質屬性。
五行學說是以木、火、土、金、水五類物質屬性及其運動規律來認識世界、解釋世界和探求宇宙變化規律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秦漢之際,五行學說進入廣泛應用和發展階段,用于天文、地理、歷法、氣象、社會、經濟、兵法等各領域,尤以中醫學最為突出。古人運用五行學說,采用取象比類和推演絡繹的方法,將自然與社會的各種事物或現象分為五類,并以五行之間生克制化關系來解釋其發生、發展和變化的規律。
(三)五行的特性與歸類
五行的特性,是古人在長期的生活和生產實踐中對木、火、土、金、水五種基本物質的直接觀察和樸素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抽象而逐漸形成的理性概念,以此作為歸納各種事物或現象五行屬性的基本依據。《尚書·洪范》對五行特性的經典概括為“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
1.五行的特性
“木曰曲直”:曲,屈也,彎曲;直,伸也,伸直。曲直,指樹木枝條具有生長、升發、柔和,能屈能伸的特性。引申為凡具有生長、升發、條達、舒暢等類似性質或作用的事物和現象,歸屬于木。
“火曰炎上”:炎,炎熱、光明;上,上升、升騰。炎上,指火具有炎熱、上升、光明的特性。引申為凡具有炎熱、升騰、光明等類似性質或作用的事物和現象,歸屬于火。
“土爰稼穡”:爰,通“曰”;稼,種植谷物;穡,收獲谷物。稼穡,泛指人類種植和收獲谷物的農事活動。引申為凡具有承載、受納、生化等類似性質或作用的事物和現象,歸屬于土。“土載四行”“土為萬物之母”之說,都是基于土之特性的表述。
“金曰從革”:從,順也;革,變革。從革,指金具有順從變革、剛柔相濟之性。引申為凡具有沉降、肅殺、收斂、變革等類似性質或作用的事物和現象,歸屬于金。
“水曰潤下”:潤,即滋潤、濡潤;下即向下、下行。潤下,指水具有滋潤、下行的特性。引申為凡具有滋潤、下行、寒冷、閉藏等類似性質或作用的事物和現象,歸屬于水。
2.五行的歸類
依據五行各自的特性,對自然界的各種事物和現象進行歸類,從而構建五行系統。事物和現象五行歸類的方法,主要有取象比類法和推演絡繹法兩種。
(1)歸類方法 其一,取象比類法。“取象”,即是從事物或現象的形象(形態、作用、性質)中找出最能反映本質的特有征象;“比類”,是通過比較而歸類,即以五行特性為基準,與某種事物所特有的征象相比較,以確定其五行歸屬。事物或現象的某一特征與木的特性相類似,則歸屬于木;與水的特性相類似,則歸屬于水;其他以此類推。如以空間方位配五行,日出東方,與木的升發特性相似,故東方歸屬于木;南方炎熱,與火的溫熱特性相類似,故南方歸屬于火;日落于西方,與金的沉降相類似,故西方歸屬于金;北方寒冷,與水的寒冷特性相類似,故北方歸屬于水;中原地帶土地肥沃,萬物繁茂,與土的生化特性相類似,故中央歸屬于土。
其二,推演絡繹法。根據已知某些事物的五行歸屬,聯系推斷其他與之相關的事物,從而確定這些事物的五行歸屬。如已知肝屬木,由于肝合膽、主筋、其華在爪、開竅于目、在志為怒,因此可推演絡繹膽、筋、爪、目、怒,皆屬于木;同理,已知心屬火,小腸、脈、面、舌、喜與心相關,故亦歸屬于火;已知脾屬土,胃、肌肉、唇、口、思與脾相關,故亦歸屬于土;已知肺屬金,大腸、皮膚、鼻、悲與肺相關,故亦歸屬于金;已知腎屬水,膀胱、骨、發、耳、二陰、恐與腎相關,故亦歸屬于水。
(2)事物屬性的五行歸類 中醫學在天人相應思想指導下,以五行為中心,以空間結構的五個方位,時間結構的四時或五季,人體結構的五臟為基本框架,將自然界的各種事物和現象以及人體的生理病變現象,進行五行屬性歸類,從而將人體生命活動與自然界事物或現象聯系起來,形成聯系人體內外環境的五行結構系統,用以說明人體自身以及人與自然環境的密切關系(表1-2)。
表1-2 事物屬性的五行歸類表

二、五行學說的基本內容
五行學說的基本內容包括兩個方面:一是五行生克制化的正常規律;二是五行生克的異常變化。
(一)五行生克制化
五行生克制化,是在正常狀態下五行系統所具有的自我調節機制。由于五行之間存在著相生、相克與制化的關系,從而維持五行系統的平衡與穩定,促進事物的生生不息。
1.五行相生
五行相生,指木、火、土、金、水之間存在著有序的遞相資生、助長和促進的關系。
五行相生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在五行相生關系中,任何一行都具有“生我”和“我生”兩方面的關系。《難經》將此關系比喻為母子關系:“生我”者為母,“我生”者為子。因此,五行相生,實際上是五行中的某一行對其子行的資生、促進和助長。以火為例,木生火,故“生我”者為木,木為火之母;火生土,故“我生”者為土,土為火之子。木與火是母子關系,火與土也是母子關系(圖1-2)。

圖1-2 五行相生相克示意圖
2.五行相克
五行相克,指木、火、土、金、水之間存在著有序的間相克制、制約和抑制的關系。
五行相克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在五行相克關系中,任何一行都具有“克我”和“我克”兩方面的關系。《內經》把相克關系稱為“所勝”“所不勝”關系:“克我”者為我“所不勝”,“我克”者為我“所勝”。因此,五行相克,實際上是五行中的某一行對其所勝一行的克制和制約。如以木為例,由于木克土,故“我克”者為土,土為木之“所勝”;由于金克木,故“克我”者為金,金為木之“所不勝”(圖1-2)。
3.五行制化
制,克制;化,生化。五行制化,指五行之間遞相生化,又間相制約,生化中有制約,制約中有生化,二者相輔相成,從而維持其相對平衡和正常的協調關系。
五行制化,源于《素問·六微旨大論》:“亢則害,承乃制,制則生化。”屬五行相生與相克相結合的自我調節,是五行系統處于正常狀態下的調控機制。五行的相生和相克是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沒有生,就沒有事物的發生和成長;沒有克,就不能維持事物間的正常協調關系。因此,必須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相反相成,才能維持事物間的平衡協調,促進穩定有序的變化與發展。故明·張介賓《類經圖翼·運氣上》說:“蓋造化之機,不可無生,亦不可無制。無生則發育無由,無制則亢而為害。”
五行制化的規律:五行中一行亢盛時,必然隨之有制約,以防止亢而為害;一行相對不及時,必然隨之有相生,以維持生生不息。五行制化的次序:木生火,火生土,而木又克土;火生土,土生金,而火又克金;土生金,金生水,而土又克水;金生水,水生木,而金又克木;水生木,木生火,而水又克火;如此循環往復。
附:五行勝復
五行勝復,指五行中一行亢盛(即勝氣),則引起其所不勝一行(即復氣)的報復性制約,從而使五行之間復歸于協調和穩定。
五行勝復,屬五行之間按相克規律的自我調節機制。勝氣的出現,有兩種情況:一是由于五行中所勝一行的太過,即絕對亢盛;二是由于五行中所勝一行的不足,而致其所不勝一行的相對偏盛。復氣則是因為勝氣的出現而產生,即先出現勝氣,而后有復氣產生,以對勝氣進行“報復”,使勝氣復平。復氣即勝氣的所不勝:若勝氣為木,則復氣為金;勝氣為火,則復氣為水;勝氣為土,則復氣為木;勝氣為金,則復氣為火;勝氣為水,則復氣為土。
五行勝復的規律是:“有勝則復”“微者復微,甚者復甚”。五行中一行亢盛(包括絕對亢盛或相對亢盛),則按相克次序,引起其所不勝(即復氣)一行旺盛,以制約該行的亢盛,使之復歸于常。如以木行亢盛為例:木旺克土引起土衰,土衰則制水不及而致水盛,水盛克火而使火衰,火衰則制金不及而致金旺,金旺則克木,使木行亢盛得以平復。此處木行偏亢為勝氣,而金行旺盛為復氣,金行旺盛是對木行亢盛的報復,勝氣復平。其余四行的勝復,依此類推。
五行勝復,又稱“子復母仇”。因五行中的一行亢盛,即為勝氣;其所不勝一行,是為復氣,又恰為其所勝之子。復氣之母受勝氣所害,復氣制約勝氣,為母復仇,故稱“子復母仇”。如木行亢盛為土行的勝氣,金行旺盛為土行的復氣;土為木之所勝,而土之子金能克木,使木行亢盛得以平復,則為子復母仇。通過勝復調節機制,五行系統在局部出現不平衡的情況下,自行調節以維持其整體的協調平衡。
(二)五行生克異常
五行生克關系出現異常包括五行母子相及與相乘相侮。五行之間異常的生克變化,主要用于闡釋某些異常的氣候變化和人體的病機變化。
1.五行母子相及
五行母子相及屬于相生關系的異常變化,包括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兩種情況。
(1)母病及子 指五行中的某一行異常,累及其子行,導致母子兩行皆異常。如腎病及肝,即屬母病及子。
(2)子病及母 指五行中的某一行異常,累及其母行,終致子母兩行皆異常。子病及母,既有子行不足引起母行亦虛的母子俱虛,又有子行亢盛導致母行亦盛的母子俱實,以及子行亢盛損傷母行,導致子盛母衰,即所謂“子盜母氣”。如肝病及腎,即屬子病及母。
2.五行相乘相侮
五行相乘相侮,屬于相克關系的異常變化,包括相乘和相侮兩種情況。
(1)相乘 指五行中某一行對其所勝一行的過度制約或克制。五行相乘的次序與相克相同,即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
導致五行相乘的原因有“太過”和“不及”兩種情況。太過導致的相乘:五行中的某一行過于亢盛,對其所勝一行進行超過正常限度的克制,引起其所勝一行的虛弱,從而導致五行之間的協調關系失常。以木克土為例,正常情況下,木能克土,土為木之所勝。若木氣過于亢盛,對土克制太過,可致土的不足。這種由于木的絕對亢盛而引起的相乘,稱為“木旺乘土”。不及所致的相乘:五行中某一行過于虛弱,難以抵御其所不勝一行正常限度的克制,使其本身更顯虛弱。仍以木克土為例,若土氣絕對不足,即使木處于正常水平,土仍難以承受木的克制,因而造成木乘虛侵襲,使土更加虛弱。這種由于土的不足而引起的相乘,稱為“土虛木乘”。
相乘與相克雖然在次序上相同,但本質上是有區別的。相克是正常情況下五行之間的制約關系,相乘則是五行之間的異常制約現象。在人體,相克表示生理現象,相乘表示病機變化。
(2)相侮 指五行中某一行對其所不勝一行的反向制約和克制。五行相侮的次序與相克相反,即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
導致五行相侮的原因,亦有“太過”和“不及”兩種情況。太過所致的相侮:五行中的某一行過于強盛,使原來克制它的一行不僅不能克制它,反而受到它的反向克制。如木氣過于亢盛,其所不勝一行的金不僅不能克木,反而受到木的欺侮,出現“木反侮金”的逆向克制現象,這種現象稱為“木亢侮金”。不及所致的相侮:五行中某一行過于虛弱,不僅不能制約其所勝一行,反而受到其反向克制。如當木氣過度虛弱時,則所勝一行的土會因木的衰弱而反向制約,這種現象稱為“木虛土侮”。
五行相乘和相侮,都是相克關系的異常,兩者之間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相乘與相侮的主要區別是:前者是按五行的相克次序發生過度的克制,后者是與五行相克次序發生相反方向的克制現象。相乘與相侮的聯系是:在發生相乘時,也可同時發生相侮;發生相侮時,也可同時發生相乘。如木氣過強時,既可以乘土,又可以侮金;金虛時,既可受到木侮,又可受到火乘。如《素問·五運行大論》說:“氣有余,則制己所勝,而侮所不勝;其不及,則己所不勝,侮而乘之,己所勝,輕而侮之。”
綜上所述,五行生克制化是五行學說的理論基礎與主體內容,木、火、土、金、水五行之間,“比相生,間相勝”,具有遞相資生、間相克制的關系。五行中的每一行既可生他行,也可被他行所生;既可克制他行,也可被他行所制約。五行相生與相克、制化與勝復等關系,是自然界萬物存在的普遍聯系。五行相生關系的異常,表現為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相克關系的異常,表現為相乘和相侮。
三、五行學說在中醫學中的運用
五行學說在中醫學的運用,主要是以五行特性來分析和歸納人體的形體結構及生理功能,構建以五臟為中心、與自然環境緊密聯系的五臟系統,以說明五臟之間的生理聯系,指導疾病的診斷和防治。
(一)構建天人一體的五臟系統
五行學說作為中醫學主要的認識論,以五行特性類比五臟的生理特點,確定五臟的五行屬性,在五臟配屬五行基礎上,推演絡繹人體的各種組織結構與功能,將形體、官竅、情志等分歸于五臟,構建以五臟為中心的生理系統。同時,又將自然界的五方、五氣、五化、五色、五味等與五臟聯系起來,將人體內外環境聯結成一個密切聯系的整體,形成五臟一體、天人一體的五臟系統,奠定了中醫藏象學說的理論基礎。以肝為例,有“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肝主目”(《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又有“東方青色,入通于肝,開竅于目,藏精于肝,其病發驚駭,其味酸,其類草木……是以知病之在筋也”(《素問·金匱真言論》)。中醫學以五行為中心,以空間結構的五方、時間結構的季節、人體結構的五臟為基本框架,把自然界和人體復雜的事物或現象按五行屬性進行歸類,構建聯系人體內外環境的五大系統,不僅說明了人體內在臟腑的整體統一,而且也反映了人與自然環境的統一性。
(二)說明五臟功能及其關系
五行學說在生理方面的應用,主要包括以五行特性類比五臟的生理特點,以生克制化理論說明五臟之間的生理聯系等方面。
1.闡釋五臟生理功能
中醫學根據五行特性,取象比類,將五臟分別歸屬于五行。如肝氣喜條達而惡抑郁,具有疏通氣血、調暢情志的功能,相應于木之生長、升發、條達的特性,故肝屬木;心具有主血脈而推動血液運行、主神明為臟腑之大主的功能,相應于火之溫熱、光明的特性,故心屬火;脾具有運化水谷、化生精微、為氣血生化之源以營養臟腑形體的功能,相應于土之生化萬物的特性,故脾屬土;肺氣肅降,具有主呼吸、通調水道輸布水液的功能,相應于金之清肅、收斂的特性,故肺屬金;腎具有藏精、主水的功能,相應于水之滋潤、下行、閉藏的特性,故腎屬水。
2.分析五臟相互關系
中醫學運用五行生克制化理論,分析五臟之間的主要關系,從而把五臟聯系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維持人體內環境的統一。
以五行相生理論說明五臟之間的資生關系:木生火,以應肝藏血以濟心血;火生土,以應心陽溫煦脾土,助脾運化水谷;土生金,以應脾氣健運,生化水谷之氣上輸于肺,形成宗氣;金生水,以應肺之氣津下行以滋腎中精氣,肺氣肅降以助腎納氣;水生木,以應腎藏精以滋養肝血,腎陰資助肝陰以防肝陽上亢。
以五行相克理論說明五臟之間的制約關系:水克火,以應腎水上濟于心,防止心火之亢盛;火克金,以應心火之陽熱,制約肺氣清肅太過;金克木,以應肺氣清肅下降,抑制肝氣升發太過;木克土,以應肝氣條達舒暢,疏泄脾氣之壅滯;土克水,以應脾之運化水液,堤防腎水失常泛濫。
應當指出的是,五臟的生理功能是多樣的,其相互間的關系也是復雜的。五行的特性并不能說明五臟的所有生理功能,而五行的生克關系也難以完全闡釋五臟間復雜的生理聯系。因此,在研究臟腑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間的內在聯系時,不能囿于五行之間生克制化理論。
(三)說明五臟病變的相互影響
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五臟之間通過生克制化關系維持生理功能,在病變上也必然相互影響,某臟有病可以傳至他臟,他臟疾病也可以傳至本臟,這種病機的傳移變化、相互影響稱為“傳變”。以五行學說闡釋五臟病變的相互傳變,可分為相生關系傳變與相克關系傳變兩類。
1.相生關系傳變
五臟疾病按照相生關系的傳變,包括“母病及子”與“子病及母”兩個方面。
母病及子,指疾病從母臟傳及子臟。如腎屬水,肝屬木,水生木,故腎為母臟,肝為子臟,腎病及肝,即是母病及子。如腎精不足,不能資助肝血,導致的肝腎精血虧虛證;腎陰虧虛,累及肝陰,肝腎陰虛,不能涵養肝木,導致的“水不涵木”等,皆屬母病及子。母病及子,多見于母臟不足累及子臟虧虛的母子兩臟皆虛的病證。他臟之間的母病及子傳變,以此類推。
子病及母,指疾病從子臟傳及母臟。如肝屬木,心屬火,木生火,故肝為母臟,心為子臟,心病及肝,即是子病及母。子病及母的病變包括:其一,子臟之虛引起母臟亦虛的母子俱虛證,如心血不足累及肝血虧虛而致的心肝血虛證;其二,子臟之盛導致母臟亦盛的母子俱實證,如心火旺盛引動肝火而形成心肝火旺證;其三,子臟之盛導致母臟虛弱的子盛母虛證,如肝火亢盛,下劫腎陰,以致腎陰虧虛的病證。他臟之間的子病及母傳變,以此類推。
2.相克關系的傳變
五臟疾病按照相克關系的傳變,包括“相乘”和“相侮”兩個方面。
相乘,指相克太過致病。形成五臟相乘有太過和不及兩種情況。太過相乘,是指某臟過盛,而致其所勝之臟受到過分克伐。如肝氣郁結或肝氣上逆,影響脾胃的納運功能,出現胸脅苦滿、脘腹脹痛、反酸嘔吐、大便泄瀉等癥狀,導致肝氣乘脾、或肝氣乘胃,即“木旺乘土”。不及相乘,是指某臟過弱,不能耐受其所不勝之臟的正常克制,從而出現相對克伐太過。如先有脾胃虛弱,不能耐受肝氣的克伐,而出現頭暈乏力、納呆噯氣、胸脅脹滿、腹痛泄瀉等癥狀,導致脾胃虛而肝乘,即“土虛木乘”。
相侮,指反向克制致病。形成五臟相侮有太過和不及兩種情況。太過相侮,是指某臟過于亢盛,而對其所不勝之臟反向克制。如暴怒而致肝火亢盛,肺金不僅無力制約肝木,反遭肝火之反向克制,出現急躁易怒、面紅目赤,甚則咳逆上氣、咯血等肝木反侮肺金的癥狀,稱為“木火刑金”。不及相侮,是指由于某臟虛損,導致其所勝之臟反克。如脾土虛衰不能制約腎水,出現全身水腫,稱為“土虛水侮”。
總之,五臟病變的相互影響,可用五行的母子相及和乘侮規律來闡釋。如肝臟有病,病傳至心,為母病及子;病傳至腎,為子病及母;病傳至脾,為相乘;病傳至肺,為相侮(圖1-3)。其他四臟,以此類推。

圖1-3 五臟傳變規律示意圖(以肝為例)
由于五行生克制化規律不能完全闡釋五臟之間復雜的生理關系,因而五臟之間病變的相互影響也難以全部應用五行母子相及和乘侮規律來說明。如《素問·玉機真臟論》論及:“然其卒發者,不必治于傳,或其傳化有不以次。”故對于疾病的五臟傳變,不能完全受五行生克乘侮規律的束縛,而應從實際情況出發去把握疾病變化。
(四)應用疾病診斷
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當內臟有病時,其功能活動及其相互關系的異常變化,可以反映到體表相應的組織器官,出現色澤、聲音、形態、脈象等方面的異常變化,即所謂“有諸內,必形諸外”(《孟子·告子下》)。根據事物屬性的五行歸類及生克乘侮規律,觀察分析望、聞、問、切四診所搜集的外在表現,可辨識五臟病變的部位,推斷病情進展和判斷疾病的預后,即所謂“視其外應,以知其內臟”(《靈樞·本臟》)。
以五行屬性歸類和生克乘侮規律辨識五臟病變的部位,包括以本臟所主之色、味、脈來診斷本臟之病和以他臟所主之色、味、脈來確定五臟相兼病變。如面見青色,口味酸,脈見弦象,多見于肝病;面見赤色,口味苦,脈象洪,多見于心火亢盛。脾虛病人,而面見青色,為木來乘土,多見于肝氣犯脾;心臟病人,而面見黑色,為水來乘火,多見于腎水上凌于心等。故《難經·六十一難》說:“望而知之者,望見其五色,以知其病。聞而知之者,聞其五音,以別其病。問而知之者,問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切脈而知之者,診其寸口,視其虛實,以知其病,病在何臟腑也。”
疾病的表現千變萬化,要給予正確的診斷,必須堅持“四診合參”,切不可拘泥于以五行理論的推斷,以免貽誤正確的診斷和有效的治療。
(五)指導疾病防治
應用五行學說指導疾病的防治,主要根據中藥的色、味,按五行歸屬指導臟腑用藥;根據五行生克乘侮規律,控制疾病傳變和確定治則治法;指導針灸取穴和情志疾病的治療等方面。
1.指導臟腑用藥
根據五行學說,中藥以天然色味為基礎,分為五色、五味;以其不同性能與歸經為根據,歸屬五臟。一般而言,青色、酸味入肝,赤色、苦味入心,黃色、甘味入脾,白色、辛味入肺,黑色、咸味入腎。如白芍、山茱萸味酸入肝經,以補肝之精血;丹參味苦色赤入心經,以活血安神;石膏色白味辛入肺經,以清肺熱;白術色黃味甘,以補益脾氣;玄參、生地黃色黑味咸入腎經,以滋養腎陰等。
2.控制疾病傳變
根據五行生克乘侮理論,五臟中一臟有病,可以傳及其他四臟,其他臟腑有病亦可傳及本臟。如肝病可以影響到心、肺、脾、腎等臟;心、肺、脾、腎有病也可以影響肝臟。不同臟腑的病變,其傳變規律不同。因此,臨床治療時,除對所病本臟進行治療之外,還要根據其傳變規律,治療其他臟腑,以防止其傳變。如肝氣疏泄失常,或郁結,或上逆,木亢則乘土,病將及脾胃,則應在疏肝平肝的基礎上,預先培其脾氣,使肝氣得平,脾氣得健,則肝病不得傳于脾,如《難經·七十七難》所說:“見肝之病,則知肝當傳之于脾,故先實其脾氣。”
疾病的傳變與否,主要取決于臟氣的盛衰。“盛則傳,虛則受”,是五臟疾病傳變的基本規律。在臨床實踐中,既要根據五行的生克乘侮關系掌握五臟病變的傳變規律,調整其太過與不及,控制其傳變,防患于未然;同時又要根據具體病情辨證施治,切勿將其作為刻板公式而機械地套用。
3.確定治則治法
五行學說不僅用以說明人體臟腑的生理功能和病機傳變,指導疾病的診斷和預防,而且還以五行相生相克規律來指導治療疾病的原則和方法。
(1)根據五行相生規律確定治則和治法 運用五行相生規律指導治療疾病,基本治療原則是補母和瀉子,即“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難經·六十九難》)。
補母,指五臟之虛證,除補益本臟外,還可以補其母臟。適用于五臟病變中母子關系失常的虛證。瀉子,指五臟之實證,除瀉其本臟外,還可以瀉其子臟。適用于五臟病變中母子關系失常的實證。
根據五行相生規律確定的常用治法,包括滋水涵木法、益火補土法、培土生金法、金水相生法、益木生火法。
(2)根據五行相克規律確定治則和治法 運用五行相克規律指導治療疾病,基本治療原則是抑強和扶弱。
抑強,適用于相克太過引起的相乘和相侮。抑其強者,則其弱者功能自然易于恢復。扶弱,適用于相克不及引起的相乘和相侮。扶助弱者,加強其力量,可以恢復臟腑的正常功能。
根據五行相克規律確定的常用治法,包括抑木扶土法、瀉火潤金法、培土制水法、佐金平木法和瀉南補北法。
4.指導針灸取穴
五輸穴,即井、滎、輸、經、合穴的總稱,十二經脈都有各自的五輸穴,在臨床治療中應用廣泛。五輸穴配屬五行,《靈樞·本輸》指出,陰經井穴屬木,陽經井穴屬金。應用針灸療法時,根據臟腑病證的虛實,以五行生克規律指導選穴治療。如治療肝虛之證,根據“虛則補其母”治則,取腎經(母經)之合穴(屬水)陰谷,或本經合穴(屬水)曲泉進行治療。治療肝實之證,根據“實則瀉其子”治則,取心經(子經)之滎穴(屬火)少府,或本經滎穴(屬火)行間治療。
5.指導情志治療
喜、怒、思、憂、恐之情志變化,稱為“五志”,為五臟功能活動所產生,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五臟分屬五行,存在相克關系,故五志之間也有相互抑制作用。運用五行學說,可以通過不同情志變化的相互抑制關系來達到治療目的。如“怒傷肝,悲勝怒……喜傷心,恐勝喜……思傷脾,怒勝思……憂傷肺,喜勝憂……恐傷腎,思勝恐”(《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稱為“以情勝情”,為臨床常用的情志調理之法。
根據五行生克規律闡釋疾病的治療,有其一定的實用價值,但是并非所有疾病的治療都能用五行生克規律來解釋。臨床上既要正確地掌握五行生克規律,又要根據具體病情進行辨證論治。
附:中土五行
中土五行,重點突出土生萬物而居中央,對方位東、南、西、北四方的木、火、金、水,具有重要的統領作用。以土為中心的土控四行模式,是對五行學說的進一步補充。
中土五行模式,來源于古人對方位和季節認識的“河圖”(圖1-4)。據河圖,水居北方,應冬季;火居南方,應夏季;木位東方,應春季;金位西方,應秋季;土居中,應四時(圖1-5)。《內經》中的《金匱真言論》《陰陽應象大論》等篇對中土五行有詳細論述。

圖1-4 河圖

圖1-5 中土五行的方位和主時
1.中土調控木火金水四行
土居中央,調節和控制位于東南西北四方的木火金水四行,是中土五行模式的特點之一。土在萬物生成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如《國語·鄭語》說:“以土與金、木、水、火雜,以成百物。”宇宙萬物的生成,是土與木火金水相融合的結果,所謂“土生萬物”。中央之土對四時氣化也發揮著重要的助益作用。《管子·四時》說:“中央曰土,土德實輔四時入出……春贏育,夏養長,秋聚收,冬閉藏。”
基于中土五行模式,中醫學將五臟中的脾歸屬為土而居中央,認為脾有主四時而長養和調節肝、心、肺、腎四臟的作用,如《素問·太陰陽明論》說:“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時長四臟,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獨主于時也。”
2.木火金水四行之間的關系
木火金水四行之間存在著遞進發展的關系。木位東方,通于春,春天的溫暖源于冬天的寒冷,屬陰中之陽的少陽,其性曲直,柔和而生發。火位南方,通于夏,夏天的炎熱由春天少陽之氣逐漸旺盛發展而來,屬陽中之陽的太陽,其氣炎熱而向上。金位西方,通于秋,秋天的涼爽源于夏天的炎熱,屬陽中之陰的少陰,其性收降而宣散。水位北方,通于冬,冬天的嚴寒由秋天的涼爽發展而來,屬陰中之陰的太陰,其性寒涼而閉藏。中醫學以此說明肝、心、肺、腎四臟之間的生理聯系。
中土五行模式是構建中醫學四時五臟陰陽理論體系的理論基礎。依據中土五行模式,將五臟配與方位、四時以及太少陰陽:肝屬木,位東方,通于春,屬陰中之陽的少陽;心屬火,位南方,通于夏,屬陽中之陽的太陽;肺屬金,位西方,通于秋,屬陽中之陰的少陰;腎屬水,位北方,通于冬,屬陰中之陰的太陰;脾屬土,居中央,主四時,為陰中之至陰。如此則形成了心上腎下、左肝右肺、脾居于中的四時五臟體系;同時,創立脾為孤臟,主于四時,以灌四傍,為臟氣升降之樞等理論,對于脾胃學說的發展具有重要啟示和指導作用。
綜上所述,氣一元論、陰陽學說、五行學說,是古代的宇宙觀和方法論,對中醫學理論體系的構建產生重要影響,并且貫穿于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各方面,成為中醫學理論體系重要的組成部分。
氣一元論、陰陽學說、五行學說各有特點又相互聯系。氣一元論著重說明物質世界的本原性;陰陽學說的對立統一辯證觀,著重闡釋事物發生、發展和變化的總規律;五行學說的生克制化系統觀,著重揭示物質世界存在著復雜的普遍聯系及多元事物之間的穩態結構關系。萬物本于一氣,一氣分為陰陽,陰陽化生五行,五行中又有陰陽。
中醫學受氣一元論、陰陽學說、五行學說的影響,并且將三者結合起來,建立氣—陰陽—五行的認識論,闡釋人體生命活動的規律以及對疾病的預防和診治。
中醫學以氣為生命的本原,推動和調節臟腑經絡、形體官竅等的生理功能及生長壯老已的生命過程。運用陰陽交感、對立互根、消長轉化的理論,說明人體是陰陽對立的統一體,各臟腑分陰陽,每一臟各有陰陽,陰陽相反相成是調控臟腑功能的基礎。運用五行生克制化理論,構建五臟生理功能系統,說明五臟之間的密切聯系。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相互補充,構建四時五臟陰陽天人合一整體觀。在分析病機變化時,認為“百病皆生于氣”,如氣虛、氣機失調等。闡釋臟腑病變,注重臟腑陰陽氣血的偏盛偏衰以及臟腑之間的母子相及或相乘相侮傳變。因此,在治療方面,以調氣為先,又要針對不同臟腑病變調其陰陽,并根據五行生克制化理論而采取相應措施防止疾病傳變。
總之,氣一元論、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是中國傳統文化認識世界的根本觀點和方法,也是中醫學認識生命、健康和疾病的根本觀點和方法,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特有的智慧和思維方式,對于中醫學的發展和創新具有重要指導作用。
- 中西醫結合眼科學(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 圍術期液體管理核心問題解析
- 超聲醫學專科能力建設專用初級教材:淺表器官分冊
- 高等數學習題集:新世紀第五版(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 兒科古籍文獻選讀(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創新教材)
- 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規劃教材:神經病學
- 醫學觀念的更新與啟示
- 中醫學基礎(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 內科學:呼吸與危重癥醫學分冊(第2版)
- 醫學之書
- 中華影像醫學:介入放射學卷(第2版)
- 中醫康復治療技術(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創新教材)
- 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全科醫生培訓規劃教材 社區護理
- 神經病學(第4版)(全國高等學歷繼續教育“十三五”(臨床專升本)規劃教材)
- 免疫學基礎與病原生物學實驗(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配套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