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醫基礎理論(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 鄭洪新 楊柱主編
- 5054字
- 2023-08-02 17:55:36
第一節 氣一元論
氣是中國古代哲學的最高范疇。古代哲學家認為,氣是存在于宇宙之中的無形而運動不息的極細微物質,是宇宙萬物的共同構成本原,由此形成“氣一元論”的思想。
一、氣的哲學概念與氣一元論
氣一元論,簡稱“氣論”,是古人認識和闡釋物質世界的構成及其運動變化規律的宇宙觀。古人在長期的生活實踐和觀察認識自然的過程中,抽象概括出了氣的概念,并賦予其豐富的內涵,用于說明宇宙的本體、萬物的起源與演化和各種自然現象,建立了以氣為本原的宇宙觀。
(一)氣概念的形成
“氣”字早在甲骨文中就已出現,最初是表示具體事物的概念。《說文解字》說:“氣,云氣也,象形。”“氣”指云氣,是一種可見的客觀實在。古人通過對自然界的云氣、霧氣、風氣、冷暖之氣,生活中的煙氣、蒸氣、水氣和人體的呼吸之氣等客觀現象的觀察與思考,逐漸產生了氣是一種客觀存在、萬物皆有氣的認識。
春秋戰國時期,氣作為哲學概念逐漸形成。氣是存在于宇宙之中的無形而運動不息的極細微物質。氣精細無形無象,微不易察,但卻是客觀的實在。《管子》認為“精”是極其精微的氣,所以叫“精氣”。氣無形而生有形,是構成萬物之本原,無處不在,無所不有,充滿整個空間。宇宙間包括生命在內的天地萬物都是由氣生成,“其大無外,其小無內”(《管子·內業》)。大至整個宇宙,也可以是最微小的物質。在天成為列星,在地生成五谷,天地之精氣合而為人。
氣以不同物質形式存在。氣處于彌散而運動狀態,充塞于無垠的宇宙空間,至精無形,細不易察,故稱其“無形”;氣處于凝聚的狀態,形成各種事物,有著具體形狀,即《素問·六節藏象論》所謂“氣合而有形”。有形和無形是氣的聚合和彌散的不同狀態,無形之氣凝聚而成有質之形,形消質散又復歸于無形之氣。以氣為本原,自然界“無形之物”與“有形之體”之間處于不斷的轉化之中。
(二)氣的哲學概念
中國古代哲學關于氣的基本概念:氣是一種極其細微的物質,是構成世界的物質本原。氣作為中國古代哲學的最高范疇,其本義是客觀的、具有運動性的物質存在;其泛義是世界的一切事物或現象,包括精神現象,均可稱之為氣。
氣是宇宙本體和萬物之原,人們用氣來解釋各種現象。如《管子·心術下》所說:“一氣能變曰精”“精也者,氣之精者也”(《管子·內業》)。精或精氣是極其精微的、能夠運動變化的氣。氣充塞于天地之間,是化生自然萬物的基本物質,人的形體及精神智慧也是精氣的產物,如《易傳·系辭上》:“精氣為物,游魂為變。”表明精氣化生和構成萬物的觀點。莊子提出萬物皆為一氣之變化,提出“通天下一氣耳”,并以氣之聚散說明人的生死,“人之生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莊子·知北游》)。氣在這里成為萬物統一的基礎,萬物的存亡、生命的起源和本質不外乎氣之聚散。先秦儒家孟子提出“浩然之氣”的概念,認為“氣”兼有生命與道德、物質與精神的特點。
《素問·氣交變大論》說:“善言氣者,必彰于物。”氣與物是一個統一體,由于其極其細微,故謂之“無形”,但并非氣不存在,只不過肉眼難辨而已。氣的存在,可通過其運動變化及其產生的物質而表現出來。《素問·六節藏象論》說:“氣合而有形,因變以正名。”由于氣的運動變化,產生世界多種多樣的有形物質,因而命名為不同的名稱。
(三)氣一元論
氣一元論,是研究氣的內涵及其運動,并用以闡釋宇宙萬物的構成本原及其發展變化的古代哲學思想。
精氣學說是氣一元論的早期概念。精的概念,首見于《老子·二十一章》:“道之為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所謂道,即氣,氣是物質,精是氣的精華。精、精氣、氣的內涵基本相同。精氣學說以氣(精氣)為世界萬物的本原,是宇宙萬物生成的共同物質基礎,形成了氣一元論的雛形。《管子》《易傳·系辭上》《呂氏春秋》《淮南子》及《論衡》也有精或精氣的記敘。成書于這一時期的中醫學經典著作《內經》,正是精氣學說風靡社會科學、自然科學領域的時代,因此,中醫學理論體系至今仍然或多或少地保留著精氣學說的思想。
兩漢時期,“元氣”為萬物本原的思想興起,精氣學說逐漸為元氣學說所同化。如東漢時期著名哲學家王充的“元氣學說”,將化生天地萬物本原的氣稱之為“元氣”,認為“元氣未分,混沌為一”“天地,合氣之自然也”(《論衡·談天》),“天地合氣,萬物自生”(《論衡·自然》)。同時代的中醫學著作《難經》受到古代哲學的影響,第一次使用“原(元)氣”的概念,以此為人之生命的根本。
后世關于氣的學說得到進一步發展,如宋·張載《正蒙》等著作,提出“太虛即氣”的學說,肯定氣是構成萬物的實體,氣的聚散變化,形成各種事物和現象。明清之際,方以智、顧炎武、王夫之和戴震等思想家進一步發展氣一元論,使氣成為中國古代哲學的最高范疇。
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奠基之作《內經》汲取了氣一元論思想,把氣看作宇宙的本原,天地萬物皆以氣為始基。氣的聚合變化產生有形的萬物,人亦不例外,《素問·寶命全形論》說:“天地合氣,命之曰人。”以氣說明生命的本質,以氣的運動變化闡釋人體生命活動以及疾病的發生和診斷治療,從而構建中醫學氣的理論。其后,歷代醫家言必稱氣,如李東垣論“胃氣”,汪機論“營衛之氣”,喻昌論“大氣”,吳又可論“戾氣”,黃元御論“中氣”等,使氣的理論不斷發展,廣泛應用于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基礎研究和臨床實踐。
二、氣一元論的基本內容
(一)氣是物質
氣,最基本的特性就是物質性。充滿宇宙間的氣,是構成萬物的基本物質。《易傳·系辭上》說:“精氣為物。”天地山川、人禽草木、日月水火都是由物質的氣構成。如王充認為,宇宙是一個物質性的實體,是由物質性的元氣所構成,“萬物之生,皆稟元氣”(《論衡·言毒》);人也是由元氣構成,如《論衡·自然》:“天地合氣,萬物自生,猶夫婦合氣,子自生矣。”人的生命和精神也以“氣”為物質基礎,“人未生,在元氣之中;既死,復歸元氣”(《論衡·論死》)。
(二)氣是萬物的本原
氣一元論認為,氣是構成天地萬物包括人類的共同原始物質。宇宙中的一切事物和現象,都是由氣構成,氣的運動推動著宇宙萬物的發生發展和變化。
氣是構成天地萬物的本原。如《公羊傳解詁·隱公元年》:“元者,氣也。無形以起,有形以分,造起天地,天地之始也。”說明元氣為天地萬物的本原。
《莊子·至樂》:“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故曰“通天下一氣耳”(《莊子·知北游》)。氣一元論經歷最初對自然現象的客觀描述,逐漸演變發展成為一種自然觀,在古代哲學中占據主要地位。
天地精氣化生為人。人與萬物同源于氣,但人類與宇宙中的他物不同,不僅有生命,還有精神活動,是由“精氣”,即氣中的精粹部分所化生。如《管子·內業》:“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為人。”《淮南子·精神訓》:“煩氣為蟲,精氣為人。”氣也是維持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素問·六節藏象論》說:“五氣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聲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腸胃,味有所藏,以養五氣,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設或人體一刻無氣、七日絕谷,則生命危殆。
(三)氣的運動是萬物變化的根源
氣的運動是物質世界存在的基本形式,“氣坱然太虛,升降飛揚,未嘗止息……為風雨,為雪霜,萬品之流形,山川之融結,糟粕煨燼”(《正蒙·太和》)。天地萬物生滅終始皆是氣之升降聚散運動的表現。氣不斷運動變化形成自然界一切事物的紛繁變化生生不息。
氣的運動,稱為氣機。運動不息,流行不止,變化無窮,是氣的基本特性之一。升、降、出、入、聚、散是氣運動的基本形式。升與降、出與入、聚與散,既相互對立,又保持著協調平衡關系。如《素問·六微旨大論》說:“升降出入,無器不有。”“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故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已;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聚與散也是氣的運動形式,宋·張載認為:“太虛不能無氣,氣不能不聚為萬物,萬物不能不散而為太虛”(《正蒙·太和》)。古人以氣的聚散運動說明天地的形成。萬物的變化,人的生死也是氣聚散運動的結果。
氣的變化,稱為氣化。氣的運動是宇宙產生各種變化的動力。萬物以氣為本原,萬物的生長衰亡、形態變化、盈虧虛實,皆是氣化的結果。張載《正蒙·太和》說:“由太虛,有天之名;由氣化,有道之名。”太虛即氣,道即氣化。氣化其小無內,其大無外,天地萬物的變化及其規律皆由氣化。與“氣化”相對,有“形化”,指氣化而生萬物之后,各物種的形體遺傳。《二程遺書·第五》說:“萬物之始皆氣化;既形然后以形相禪,有形化。”世界萬物所發生的一切變化都是氣化的結果,由氣化產生形體,形體又可復歸于氣。
(四)氣是天地萬物相互聯系的中介
氣是天地萬物的共同本原,天地萬物之間又充斥著無形之氣,無形之氣與有形實體進行著各種形式的交換活動,因而成為天地萬物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中介物質。
氣是事物之間相互感應、傳遞信息的中介。感應,指事物之間的相互交感、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同類事物之間存在著“類同則召,氣同則合,聲比則應”(《呂氏春秋·應同》),具有相互感應的聯系,如樂器共振共鳴、磁石吸鐵、日月吸引海水形成潮汐,皆屬于自然感應現象。事物之間相互感應是通過氣作為傳遞信息的中介而實現。由于形由氣化,氣充形間,氣能感物,物感則應,故事物之間不論距離遠近,皆能通過信息傳遞而相互感應。人處于天地氣交之中,通過氣與天地萬物的變化息息相通,即所謂“生氣通天”,日月、晝夜、季節氣候變化對人的生理與病理過程具有重要影響,也正是通過氣的中介作用,使人與天地息息相應。
總之,氣一元論認為,氣是宇宙的本體,構成萬物的本原,維系著天地萬物之間的相互聯系,氣的運動變化推動宇宙萬物的發生發展和變化。
三、氣一元論在中醫學中的運用
氣一元論滲透融匯到中醫學,作為重要的認識論和思維方法,構建了人體之氣的理論,用以闡釋人的生命活動,形成健康觀念和養生之道,并指導疾病的診斷與防治。
(一)構建天人合一整體觀
基于中國古代哲學的氣一元論,中醫學認為,人是自然的產物,“天地合氣,命之曰人”(《素問·寶命全形論》);人是萬物之靈,“天覆地載,萬物悉備,莫貴于人”(《素問·寶命全形論》)。中醫學崇尚“生命至重,惟人最尊”的道德信念,以人為本,尊重生命,珍愛生命;以“氣”為中介將人與天地聯系起來,天、地、人均本原于氣而相參相應,如《靈樞·歲露論》認為:“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中醫學運用氣一元論的思想,從自然環境、社會環境、時間、空間等綜合因素研究人的生命與健康,指導疾病的診斷、防治與康復等,從而構建中醫學天人合一的整體觀。
(二)闡釋人體生命活動
中醫學從氣是宇宙的本原,是構成天地萬物基本要素的觀點出發,認為氣是生命的本原,是構成生命的基本物質,如《靈樞·天年》所說:“人之始生,何氣筑為基?何立而為楯……以母為基,以父為楯。”人的生命來源于父母之精氣,謂之“先天之氣”;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各種物質,皆包含在氣的范疇中,如《靈樞·決氣》所說:“人有精、氣、津、液、血、脈,余意以為一氣耳。”氣的運動是生命活動的根本,氣化是生命活動的基本形式。自然界天地之氣的變化、精氣血津液等生命物質的新陳代謝以及相應的能量與信息轉化、生長壯老已的生命過程等,都是氣運動變化的體現。氣的運動變化停止,則意味著生命的終止。
(三)解釋人體疾病變化
中醫學將各種致病因素,稱為“邪氣”。《素問·舉痛論》說:“百病生于氣也。”自然界氣候的異常變化或人體抗病能力下降時,邪氣則侵襲人體,稱為“六淫”之氣;具有強烈傳染性和致病性的邪氣,稱為“癘氣”,為引起疾病的外感病因。情志內傷、飲食勞逸所傷等,為內傷病因,導致臟腑陰陽氣血功能失常。人體之氣的失常變化多端,可因氣的生成不足發為氣虛;也可因氣的升降出入運動失常而為氣機失調,發為氣滯、氣逆、氣陷、氣閉、氣脫等。
(四)指導疾病的診治
內在臟腑的功能正常與否,其信息可以氣為載體,以經絡為通道反映于體表相應的部位,如“心氣通于舌”“肝氣通于目”“脾氣通于口”“肺氣通于鼻”“腎氣通于耳”等。臟腑之氣盛衰及其功能強弱的常變,皆可通過氣的介導而反映于體表。因此,中醫學通過望聞問切四診,審神色聲音,觀五官九竅,察五臟病形,以判斷人體之氣的運行及虛實狀態。氣的運動失常是人體疾病的基本病機,故調理氣機是中醫學主要的治療法則之一。特別是針刺、艾灸和按摩等適宜治療技術,更是以“得氣”“行氣”為法,通過激發經絡之氣,感應傳導信息,以達到疏通經絡、調整臟腑功能的治療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