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輕松成為談判高手(套裝6冊)
- 倪建偉等
- 1916字
- 2023-06-08 17:17:29
引言
說起什么樣的工作是最大眾化的,很多人都會談到銷售。相比于其他類型的工作,銷售的跨度非常大,范圍也非常廣,可以說各行各業都離不開銷售。畢竟如果沒有銷售就不存在交易和流通,行業的發展也就無從說起。雖則銷售具有普遍性,市場對銷售者的需求也很大,但很多銷售者的專業能力是值得懷疑的。確實,銷售的門檻較低,銷售者的能力良莠不齊。甚至于不少銷售者并不知道自己處于倉促上崗,盲人騎瞎馬,找不到更合理銷售方式的怪圈。
比如,很多銷售者常常會感到疑惑:
為什么我一直很勤奮,但就是沒辦法獲得訂單?
為什么我用心為顧客服務,但顧客就是不認同我?
為什么我為顧客提供了最好的產品和服務,卻無法提升顧客的忠誠度呢?
為什么我每天都忙于應付顧客,但效果并不明顯?
為什么我和顧客說了那么多,對方一句話也沒聽進去?
為什么我每次開口說話,顧客總是唱反調?
遇到以上這些問題,很多銷售者可能將失敗原因歸結為自己的產品不受歡迎、運氣不太好、顧客太挑剔。或者認為自己的平臺不行、個人的能力也不行。事實上,銷售工作的好壞和很多因素有關,比如銷售者需要過硬的專業知識,需要強大的心理素質,需要積累豐富的工作經驗,需要大量的人脈,需要一些創新思維。但很多銷售者容易忽略一點:銷售的本質是一種溝通,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交流。人們經常會將銷售方面的工作稱作談生意,所謂的“談”就是一種交流與溝通,就是銷售一方試圖說服客戶。很多時候,銷售者被認為能力不行,其實說的是其表達能力和溝通能力弱。
《牛津詞典》中對銷售的定義是“將某種物品的價值的相關信息傳遞給某人,從而激發這個人購買、擁有或者同意、認同的行為”。傳遞信息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溝通,就是和顧客進行對話,這是銷售最基本的要素,但這樣一項基本工作,往往也是最難的。很多銷售工作之所以被搞砸、之所以難以取得預期的效果,有時候并不是因為產品不行,不是因為運氣不好,而是因為自己沒有掌握正確的溝通方式和表達方式,沒有掌握對話的技巧,嚴重降低了自己的說服力。可以說,如果一個銷售者不善于表達、不善于溝通,就很難與顧客、客戶建立良好的聯結,無法形成持久的合作關系。
事實上,隨著社會的發展、市場的細分,隨著顧客對于產品的要求越來越高,銷售者面臨的銷售壓力一直在不斷增加。現在有一個非常時髦的詞:“內卷”。在銷售行業,內卷非常嚴重,畢竟這是一個功能瘋狂復制的年代,也是一個信息泛濫的年代。任何商家都要面對一個嚴峻的問題:自己究竟還有多少東西可以打動消費者?憑什么讓顧客一眼就注意到自家的產品?憑什么讓消費者對自己的產品感興趣并產生購買的欲望?
對廠家和個人銷售者來說,尋求突破,努力在宣傳和表達這種軟實力上獲得提升是一個不錯的方法。簡單來說,要想辦法提升自己的溝通和表達能力,變成一個更加懂得說話的推銷者。如果注意觀察,我們就會發現很多公司為了提升銷售額,會對員工進行培訓,而培訓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提升他們的表達能力。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說話技巧被認為是一種不入流的能力,人們會認為銷售者提升說話技巧不過是為了欺騙消費者,“能說會道”被認為是一種“不正經”的能力,甚至常常被當成貶義詞。其實這和銷售者的表達方式有關,有的銷售者會將能說會道當成多說話,但多說話并不意味著會說話。會說話代表了一種技巧,它的目的是說服顧客購買產品。而這種技巧性的東西,往往比較靈活,銷售者可以選擇適合的方法進行溝通。但想與顧客建立更高效的溝通,往往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說話之道。比如,如何去吸引顧客的注意力、如何去說服顧客接受自己推薦的產品、如何去解決彼此之間存在的分歧、如何去贏得顧客的信任、如何去刺激顧客的消費欲望、如何去引導顧客說出自己的想法、如何去做好產品的宣傳等。
同樣一件產品,同樣都了解產品的信息,有的人可以輕松說服顧客掏錢購買,有的人則費了半天口舌也無法說服顧客,其實差距就在于表達能力的不同。人們對說話能力的不重視和誤解,會導致他們喪失自我提升的機會。如果細心觀察和分析,就會發現說話能力其實是一種綜合能力的體現。一個人的說話能力往往和個人的思維能力、視野的寬度和高度、對事物的認知程度、知識的整合能力、情緒的控制能力等相關。說話能力強的人,在其他方面也具備一定的優勢。因此,人們需要轉變思維,正視說話的價值和功效。
本書將重點探討銷售過程中的說話技巧,仔細分析銷售過程中的溝通誤區,談到具體的表達方法和溝通技巧,涉及溝通的各個方面,為讀者打造一個立體的溝通模型,這對于銷售工作的推動會起到極為重要的作用。為了幫助讀者更好地消化書中的內容,作者的寫作風格偏通俗化,一些專業的觀點和方法也用通俗的語言進行解讀,讀者在理解方面不會存在較大的障礙,可以說是比較理想的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