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茶之書:一盞宋茶的技藝與美學
- 觀合
- 1842字
- 2023-06-28 17:03:03
序 點茶須是吃茶人
穿云摘盡社前春
一兩平分半與君
遇客不須容易點
點茶須是吃茶人
這首《題茶詩與東坡》是由宋代著名的佛印了元禪師所作。佛印是一代高僧,而蘇東坡則是當時第一才子。兩人經常一起吃茶、參禪、打坐,留下了許多充滿禪機而又膾炙人口的故事。
一說起茶,大家的腦海里多會涌現出一幅美妙的畫面。
茶人在茶壺里放好茶葉,倒入開水。茶葉漸漸被熱水漫過、飄起,在與水的融合中,散發出撩人的香氣。隨即,茶湯倒出,白水變成了有顏色的茶湯,或淺黃,或碧綠,或酒紅,或深褐。茶湯被分別斟入各自杯中,大家舉杯品飲。
這是當下主流的品茶方式——泡茶。
那詩里提到的點茶,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您可千萬別誤會,點茶可不是像我們現在去餐館點菜似的,再另外點個茶。咱們說的點茶,其實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品茶方式。
“點”在這里,可以理解為一種動作:微微向下或一觸即離。經常用到的詞就是“點頭”“蜻蜓點水”。
點茶的時候,通常先把粉末狀的茶放在茶盞里,然后把壺拿到高處,壺嘴一歪,微微向下傾斜進行沖點。“七湯點茶法”是在點茶的過程中分七次注入熱水。每次的注水量、注水位置、注水速度都不盡相同,要求非常嚴格。有時候湯瓶從茶湯表面迅速掠過,真的像是“蜻蜓點水”。
說到“吃茶”,大家可能經常在古文里看到這個字眼。茶友們大都聽說過“吃茶去”的典故,這是唐代趙州從諗禪師的一段著名公案。
在當代中國的許多地方還在使用“吃煙”“吃酒”的說法。如果說這里的吃還有吸、喝的意思,那“吃茶”的吃,可絕對算是真正的吃了。
在當代的泡茶法中,每次泡完茶,都會看見剩余的茶葉,茶葉不會和水一起溶解消失,這些剩葉一般會被丟掉。茶葉的干物質里,蛋白質占了將近30%,它們大多是不溶于水的。另外還有單糖、脂溶性色素等也不會被水浸泡出來。即使是像茶多酚、脂類、維生素等物質,也不能完全溶解在水中。那么,這些營養物質通常會隨著倒掉的茶葉一起被浪費了。而在點茶法中,茶葉被磨成非常細的粉末,和熱水一起通過擊打,形成濃厚的沫餑,隨著茶湯一起吃下去。許多茶友品飲點茶經常會有飽腹感,有的人喝了一盞茶,就拍拍肚子說飽了。點茶不僅喝的是滋味,還吃了一肚子營養,是真正名副其實的“吃茶”。
點茶法是中國茶文化的巔峰技藝,這種“吃茶”的品飲方式,如果用現代的泡茶方法去推想它,那是完全想象不出來的。
點茶與泡茶有著諸多區別。
茶品不一,點茶用末茶,泡茶用葉茶;行茶不一,點茶用茶筅擊拂,泡茶用水瀹泡;茶具也不同,點茶用湯瓶、黑釉盞、茶筅,泡茶多用紫砂壺、蓋碗、小茶杯;
乃至其后隱藏的價值取向、審美體系都不盡相同。
近些年來宋代題材電視劇熱播,點茶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大眾的面前,人們對點茶的了解有所增多。不過點茶法在中國消失已近500年,目前留存的與之相關的資料有限且太過晦澀難懂,雖經國內多位專家、學者研究、解讀,但還是遠遠不能滿足大眾讀者熱切的學習需求。
在多年研習點茶的過程中,本人非常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在系統挖掘、梳理知識的同時,也總結出許多實操的經驗與大家分享,希望能為愛好者學習宋代點茶技藝,帶來有益的幫助。

本書內容分為以下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一之造。著重講述宋代茶葉的制作及末茶的磨制方法,介紹了點茶法傳入日本的歷史過程,以及其與日本抹茶的淵源。
第二部分:二之湯。重點在擇水和候湯技法。水為茶之母,湯的好壞決定了一盞茶湯的最終品質。
第三部分:三之席。介紹點茶法常用的器具,包括器型、制作工藝、使用方法及演變歷史等,并為初學者提供了茶席布置的指導。
第四部分:四之點。介紹點茶品飲方法、斗茶標準,詳細剖析了皇家七湯點茶法的技藝,最后收錄了有趣的茶百戲[1]等內容。
點茶涉及的知識極為廣泛,受本人學識所限,難免有認知不足之處,誠懇歡迎各界師友批評指正。
當今社會制茶工藝、茶具生產等物質方面已大大提升,但更好的物質條件并沒有讓我們在茶文化的傳播上超越宋代,在內心的境界上更是相去甚遠。物質的豐富,反而造成人們向外去追求,求好茶、求好器、求好境,沒有真正沉下心來,向內去尋求、去感悟、去認真吃好一盞茶。
喜愛點茶,除了掌握一定的知識、技巧之外,更需要深入中華傳統文化之中,讓自己穿越到歷史中去,嘗試用古人的思維去認知、理解點茶。讓每一盞茶湯,都成為我們與中華文明的共鳴。
通過此書,我衷心希望點茶之于大眾,不再僅僅是一種遠去的文化現象,更希望它能以一種技藝的形式,被我們觸摸、掌握,讓“吃茶”漸漸回歸到日常生活中,成為一扇通往傳統文化之美的晴窗。
點茶須是吃茶人。
[1]茶百戲,唐末五代伴隨點茶興起而流行的一種茶湯游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