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系在羚羊峽上的魂
- 守河者
- 楊芳
- 4927字
- 2023-05-31 14:14:40
羚羊峽歷史雜草叢生
羚羊峽之得名,與一個傳說有關(guān):相傳廣州的五羊本是六羊,因仙人鞭羊過此峽山,東下廣州時,見這里山川秀美,便將一羊放下,而得名羚羊山。古時在羚羊山東南和西北兩面都是西江河道,構(gòu)成兩個峽谷,稱為雙羊峽。
據(jù)記載,唐朝時,羚羊山西北峽谷淤塞,成為旱峽,東南面峽谷被稱作零洋峽,后改洋為羊,稱零羊峽。唐寶歷元年(825年),端州司馬李紳的繼任者王化清在《游石室新記》中首次寫作“零羊峽”。李紳正是以《憫農(nóng)》一詩流芳千古的唐代大詩人。
羚羊峽,地處肇慶“西江小三峽”(三榕峽、大鼎峽、羚羊峽)的下游,兩岸是羚羊山和爛柯山。自古以來,因舟楫之便,西江流域民眾常馳騁于遼闊的江河與大海之上。“西江小三峽”作為“出海進原”的關(guān)鍵流域,是先秦、兩漢溝通中原和嶺南的重要航道,秦始皇征討百越、漢武帝安定南越均經(jīng)此水道。
從漢武帝到東吳永安七年(264年),嶺南首府設在肇慶封開近4個世紀之久。作為中央集權(quán)在嶺南地區(qū)的行政中心,自然成了嶺南文化和中原文化交匯的中心,這里更是嶺南最早的海陸絲綢之路的對接點。
羚羊峽,素以澗深壑幽、樹木蒼郁、漩渦飛遏享有“華南第一峽”的美譽。“交廣咽喉路,中流見峽迎。果然天設險,不似地空平。”這是清初“嶺南三大家”之一的著名詩人梁佩蘭在《羚羊峽》一詩中描寫的羚羊峽的景象。今天,人們徐步羚羊峽,無不感嘆這里的“一夫當關(guān),萬夫莫開”之勢。“居高而扼要”,這就是“高要”得名的由來了。
明代以前,羚羊峽古道為纖夫踏成,斷斷續(xù)續(xù),行走不便。明正統(tǒng)十三年(1448年),高要知縣陸駒乘船經(jīng)過羚羊峽,他看到纖夫“寒天撐舟,涉足江流”的艱辛,遂在古道坑塹筑橋,以便商旅、行人、纖夫等行走。明萬歷十年(1582年),當?shù)刂匦蘖缪蛏焦诺溃拿麨椤皪{山旱路”。明萬歷三十九年(1611年),83歲高齡的高要進士陳一龍集資重修古道,他指揮民工70余人,開山鑿石、填坑,架橋13座,歷時9個月,才把羚羊山古道修得寬闊順暢,又在后瀝設“義渡”,使水陸溝通。古道修建工程完工后,陳一龍將它定名為“羚峽旱路”,并親撰羚峽路碑文,以示紀念。明天啟四年(1624年)秋,高要水坑人孫麟貞重修峽路并立碑。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春,合族重修原碑。
進入近代,由于年久失修、草木叢生、居民亂采山石等,羚羊山古道逐漸破敗,龍門茶亭也傾圮。民國八年(1919年),吳遠基、羅次唐主持重修纖路、橋梁及茶亭,并立重修峽路記碑。但這已是羚羊山古道的回光返照,隨著戰(zhàn)亂和近代機器輪船的興起,特別是到20世紀50年代,肇慶修通了通往廣州等地的公路,羚羊山古道逐漸荒廢,被人遺忘。
近現(xiàn)代以來,機器輪船取代了傳統(tǒng)以人力為動力的船只,拉纖撐篙已經(jīng)成為歷史,羚羊山古道作為纖路的功能已經(jīng)基本喪失。公路乃至鐵路等現(xiàn)代交通設施的興建,更是造成羚羊山古道的最終荒廢。加之沿途地質(zhì)條件塑造的巉巖陡崖、殘路冷澗,除了戶外探險旅游、林場工人巡山外,羚羊山古道雖然與端州城區(qū)近在咫尺,但基本已經(jīng)成為人跡罕至的地方。
今日羚羊峽煥發(fā)生機
自2015年11月25日正式動工建設,到2016年9月28日羚羊峽古棧道森林公園開放,經(jīng)過建設者300多個晝夜的連續(xù)奮戰(zhàn),沉寂多年、隱于歷史深處的這條歷經(jīng)數(shù)百年的進肇古道,終于徐徐向人們揭開面紗,展示其最迷人秀麗的“江、山、峽”一體的自然風光與深厚久遠的歷史。這背后既凝結(jié)了肇慶市委、市政府構(gòu)筑綠色藍圖的超前智慧,也傾注了建設者們的辛勤汗水。
肇慶何其有幸,有如碧練般的秀美西江環(huán)繞,受其滋養(yǎng),得其哺育;肇慶人何其有幸,一道蜿蜒的羚羊峽,使家門口的這道景致平添了多少深沉與厚重。
羚羊峽古棧道森林公園謀劃建設開始,如何既重塑古道痕跡,又全方位展現(xiàn)良好的江峽生態(tài),把這個集自然風光與歷史文化于一體的綠色寶庫充分保護和利用起來,成了公園協(xié)調(diào)開發(fā)與保護的焦點所在。羚羊峽古棧道森林公園建設一開始就按照“在建設中保護,在保護中提升”的理念,堅持生態(tài)保護、自然野趣、人性化和本土化的原則,以自然山水為骨架,以古道痕跡為亮點,保持和修復羚羊山及周邊的生態(tài)植被和歷史古跡,同時充分挖掘公園不同分區(qū)的特色,全面促進施工與公園協(xié)調(diào)相融,人與自然和諧互動。
只是展示羚羊峽的風光之美已經(jīng)很好,但若有厚重的歷史底蘊和文化內(nèi)涵作為點綴,無疑是錦上添花。而且,千古羚羊峽不僅是大自然賦予肇慶人獨特的生態(tài)資源,更是歷史對肇慶這方水土的厚愛。斑斑古跡,沉沉歷史,是系在羚羊峽上不能丟棄的魂,要更好地保護起來。
對歷史研究情有獨鐘的李如喜一直以來都關(guān)注并研究著羚羊峽,“十年來,一有時間,我就去羚羊峽尋古探幽”。在李如喜看來,肇慶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旅游資源豐富,而作為旅游城市,肇慶的諸多“瑰寶”尚在沉睡,令人惋惜。他指出,《簡明知識詞典》錄入我國五個著名山峽:長江三峽、虎跳峽、劉家峽、三門峽、肇慶羚羊峽。可見,羚羊峽魅力非同一般。
羚山寺、摩崖石刻、古亭、路橋碑、古猿洞、古炮臺、古戰(zhàn)壕、古橋、古道等歷史文物,無一不在訴說著羚羊峽的故事。“這些都是肇慶獨有的、不可復制的瑰寶!一定要讓歷史說話,讓文物說話,只有開發(fā)羚羊峽,才是最好的保護!”李如喜如是說。
盯上羚羊峽后,李如喜多次提出活化利用羚羊峽的建議,但收到的答復多不盡如人意。“不甘心”的他不厭其煩,連續(xù)多年撰寫了十幾條相關(guān)建議。當他發(fā)現(xiàn)羚羊峽重要文物——“增修羚羊峽橋路碑”被盜后,不顧個人安危,兩次報警,最終引起了市委、市政府的重視,將羚羊峽的開發(fā)納入了2016年肇慶十件惠民實事之一。從一個對肇慶不甚了解的異鄉(xiāng)人到對肇慶了如指掌的“新肇慶人”,李如喜的仗義執(zhí)言,為得到一個滿意答復的不依不饒,彰顯了一名優(yōu)秀人大代表履職盡責、勇于擔當?shù)娘L采,更凸顯了他作為一名新肇慶人對肇慶的熱愛。由此,羚羊峽古道終于“重生”面世了。
深厚的古道歷史文化是羚羊峽古棧道森林公園的一大特色。按照“在保護中開發(fā),在開發(fā)中提升”的設計原則,對古棧道的修復建設無疑是開發(fā)保護工作中最先考慮的一環(huán)。羚羊峽古棧道森林公園現(xiàn)存的古棧道主要分為土基路和巖石路。由于古道年久失修,加上江邊自然傾塌,公園內(nèi)還保留著的巖石古道為數(shù)不多。為最大限度地保留古棧道,建設者們想了不少辦法。按照《肇慶市羚山生態(tài)森林公園規(guī)劃》“修舊如故”的原則,建設者們采取加固路基和加固古道上方山體等措施,最大限度地保留古道文物和周圍環(huán)境的原始風貌:對于較為完整的古棧道,則采用“除草清泥”的辦法,盡量保留巖石古道原貌,土基路則鋪設毛面青石板路面;對于途中因山體崩塌而消失的古棧道,將采用重新挖填路基或做架空棧道處理。
依托羚羊山,臨西江開發(fā)建設的羚羊峽古棧道森林公園,整個布局呈東西狹長結(jié)構(gòu),里面只有一條狹窄的棧道穿過,而且山體經(jīng)常有“動石”滑落,這無疑給古道施工帶來極大困難。為解決這些問題,施工方選擇了“先用水載、再換馬運”的辦法,確保工程材料及時運輸,另外實施了人工清排“動石”、設置攔石網(wǎng)、坡面植草、建護腳擋土墻、修止水溝等護坡措施,全面確保棧道通行安全。
為加快羚羊峽古棧道森林公園建設進度,施工方常常搶抓好天時,起早貪黑地趕工。天氣好時,整個羚羊峽古棧道森林公園施工現(xiàn)場有9個班組,將近200人同時施工作業(yè),而吃喝住都得在棧道施工點就地解決。另外,公園還按照“兩頭推進”的辦法,從羚山涌和黃村兩個廣場入口推進建設,并請來多個騾馬隊運輸材料。人們往往只記得景色的壯美,建設過程之艱辛和曲折卻隨時間而被慢慢湮沒。但是沒有東西是憑空而來的,只有記住那些為美景而辛勞付出的人,才是珍視人類的創(chuàng)造和智慧。
羚羊山向來有著“裴公十九橋”之說,目前在公園綿延約10公里的古棧道中,有跡可循的只有18座,且絕大多數(shù)已被毀壞,只剩下橋墩或原料石。公園建成開放之初,我曾全程走過。在距離公園牌坊1公里左右的白泥坑位置,我看到古橋之一的上白泥灣橋已修好橋面和橋墩,橋面所用材料與新修古棧道的花崗巖石板一致,而橋墩所用材料主要為舊橋石料。
摩崖石刻、碑刻構(gòu)成了羚羊峽古棧道中重要的文化元素。位于清風閣景觀節(jié)點的摩崖石刻,下龍門景觀節(jié)點往東1公里處的碑亭以及清風閣摩崖石刻保護標志牌西南50米處的兩根修峽石柱,是公園內(nèi)重要的人文景觀。如何做到保護之余又“修舊如舊”?肇慶市國土、環(huán)保、住建、水務、規(guī)劃、林業(yè)、文廣新局等多部門聯(lián)合,按照職責主動協(xié)同解決項目建設過程中的困難和問題,使羚羊峽古棧道森林公園這一當年十大惠民工程得以順利推進。
清風閣摩崖石刻已于20世紀80年代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對其修復嚴格執(zhí)行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的規(guī)定,不在文物保護線范圍內(nèi)進行施工建設。而清風閣觀景平臺也搭建在摩崖石刻以外至少9米處,且不會影響在西江坐船的游人對摩崖石刻的觀賞或拍攝。工程還對摩崖石刻所在山體的松動巖石進行加固除險,對山水做分流西江處理。另外,整個石刻表面巖體做防風化處理,并定期進行雜草清除,在石刻周圍修建了護欄,設置了警示牌,禁止人員靠近。
另外,建設過程也處處體現(xiàn)出規(guī)劃建設者的用心,最大限度地保留歷史遺存。公園內(nèi)原碑亭的路碑已被盜走,只剩余幾根散落亭柱和一塊原碑基石。建設者根據(jù)現(xiàn)存的建筑構(gòu)件,于原址上重建碑亭并依據(jù)拓片重制碑石。另外兩根“修峽石柱”也進行原址保護,架設欄桿阻隔游人,以減少人為的觸摸或破壞。
就這樣,在建設者用心用情之下,沉睡的羚羊峽被喚醒了。被喚醒的羚羊峽,不僅喚來了如同浪花一樣多的普通游客,也讓一些名人相繼慕名前來。羚羊峽對所有人一視同仁,如同峽上的每縷陽光一樣。
羚羊峽精神魂系西江
系在羚羊峽上的魂是什么?是漫長的歷史,也是堅韌的精神。是人對自然的順應與征服,也是人對暴力的不屈與抗爭。梁啟超曾在《世界史上廣東之位置》中說:“廣東人于地理上受此天然優(yōu)勝之感化,其剽悍活潑進取冒險之性質(zhì),于中國民族中,稍現(xiàn)一特色焉。”千古以降,肇慶人逢山開路,遇水架橋,不畏險途,迎難而上,羚羊峽古棧道森林公園的活化與修筑,就體現(xiàn)出肇慶人堅毅果敢、務實求進的精神。
峽山古道上刻有大字“石柱扶傾,修峽功成”之系纜石,其小字“道光壬寅”,講述的是清道光年間邑人馮訓、梁以時等人修復羚羊旱道路橋的善舉。
作為千百年來西江黃金水道的重要輔助——纖路,羚羊峽古棧道內(nèi)還保留著多處纖痕和篙坑。徐徐漫步羚羊峽古棧道,人們會被崖壁上近百道的長短、深淺不一的纖痕所吸引,而在該石刻位置右下方靠江的岬角巖石上,則可見大小不一、零星分布且呈圓孔狀的篙坑。這些歷史的遺跡,記錄下西江航運史上的悲歌和艱險,令人感嘆不已。
清代李良驥曾有詩描寫羚峽歸帆,詩曰:“幾疊風帆掛夕陽,萬重云嶂鎖羚羊。山圍江口容孤樟,天壓潮頭露短檣。嵐影夾船春水綠,林坳系纜暮煙蒼。望夫石畔人如在,更睹歸帆橈斷腸。”古端州八景之一的“羚峽歸帆”遠近聞名,每當夕陽西照,波光帆影,水天一色,如詩如畫。
有人說:“‘峽山旱路’為古代船只逆水而上時,纖夫挽船入峽必經(jīng)之路。沿岸的古棧道和巖石上的纖痕見證著千百年前纖夫的艱辛和西江水運的繁華。然而,耐苦與堅忍,并不是西江流域纖夫精神生活的全部。”我覺得逆流而上,毫不松懈,是纖夫精神的象征。對抗自然,面對困厄,勇敢堅強、積極樂觀,這也是纖夫積極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的體現(xiàn)。纖夫也許并未意識到他們將生命與意志勒進石頭,千百年后,那些纖痕與篙坑卻成了歷史。當他們的生命化為灰燼,那些纖痕與篙坑卻在昭示他們曾經(jīng)頑強不屈的生命。生前默默無聞的他們,死后終于與發(fā)起修橋筑路的富貴達人自然相對。能夠消弭貧富差距的,只有江上的秋風,以及與江風一樣消逝的時間。
孫中山先生曾在《留別粵中父老昆弟書》中有言:“吾粵之所以為全國重者,不在地形之便利,而在人民進取性之堅強;不在物質(zhì)之進步,而在人民愛國心之勇猛。”就“進取性之堅強”而言,以上提及的耐苦堅忍、逆流而上、毫不松懈、對抗困厄、勇敢樂觀就是其鮮明的表現(xiàn)。而這些“進取性”正如大江東去、大浪滾滾一樣大氣磅礴,也如千百年來深刻石上的纖痕與篙坑一樣奮勇有力,成為與大自然一樣源遠流長的精神,流露出一種充沛的生命力與不屈的生命意志。
清代進士馮敏昌賦詩《羚羊峽》云:“羚羊峽前水渺茫,羚羊峽口煙蒼蒼。一處猿聲一峰雨,隨意客船山寺傍。”歷史的西江已經(jīng)流走,而隨其流過的文明卻依然需要我們用心去傳承。
而這,才是系在羚羊峽的魂。
2019.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