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蜀漢篇》:天府之土
- 浪花淘不盡英雄:三國人物揭秘
- 不雨亦瀟瀟
- 2693字
- 2023-06-01 11:27:16
要說蜀漢,必先說劉備;欲說劉備,便要先說說漢末那段時期益州的情況。
而要說益州的情況,自是離不開劉焉、劉璋父子。
漢末的益州是什么樣的呢?
用這樣一句話概括,可能恰到好處: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比起漢王朝鼎盛時期的“天府之土”來,自然是遠遠不如,但若是與同期的被黃巾蹂躪的其他州來說,益州仍然是全國各地避難流民的最佳選擇。
于漢末亂世而言,川蜀之地的確是遭受破壞最輕的地區。天然的山川地理屏障,阻擋住了外面的洪水猛獸,使蜀地之民自古便養成一種安土重遷、富實奢侈的習慣,他們過久了安靜平和的生活,所以也最為痛恨動亂和流離。
這從劉備攻打成都時的“吏民咸欲死戰,群下莫不流涕”,以及鄧艾、鐘會滅蜀時的“將士拔刀斫石”上便可以看出。
正是因為蜀地有這個得天獨厚的優越條件,既可以“避世難”,又眾口相傳有“天子氣”,所以劉焉才會聽從董扶的意見,主動請纓去益州做刺史。
其實在一開始,劉焉想去的地方不是益州,而是遠在最南邊的交趾。因為這地方離中原最遠,雖然在當時是荒涼了一點,但遠離斗爭漩渦,相對來說比較安全。這時,侍中董扶私下里對劉焉說:“你去什么交趾啊,去益州多好,這地方有天子氣。”劉焉一聽,頓時就改變了去交趾的想法,準備去益州了。
那這董扶怎么知道益州有“天子氣”呢?
說他會望氣,那是胡扯;說他看重劉焉的雄才,那也和胡扯差不多;而唯一一種解釋就是董扶自己想找個機會,回家避難!
董扶本就是蜀地人,由于朝廷多次征辟,不得已才入朝為官。但漢室“大廈將傾”這一點,當時的明眼人都看得出來。正所謂“覆巢之下無完卵”,為了回家避難,董扶也只能出此下策。他想回家避難,劉焉想去吸收天子氣,這樣一來,入蜀就成了他們的共同愿望。而想要實現愿望,只有主觀努力是不夠的,多多少少還得靠一些客觀機遇。
正巧當時的形勢,就給了他們這個機遇。
由于桓靈二帝賣官鬻爵而導致各地封疆大吏只知道貪污腐敗、壓迫百姓,從而引發了各地百姓的極度反抗。究其根本,黃巾起義便是最顯著體現。益州自然也不例外,當時的益州刺史郤儉是貪污腐敗,無惡不作,惹得益州民怨沸騰,甚至出現了幾股響應黃巾的起義軍。
這些聚眾造反、自稱天子的“流寇”很快便混得風生水起,并州、涼州等多地的刺史被殺,益州刺史郤儉自然也難逃“法網”。
就在這樣的情況下,身為漢室宗親且在清流中頗有名氣的劉焉,就名正言順地提出了任用“清名重臣”安撫各州的策略,并如愿以償地入了川。
雖然得到朝廷的任命,但是入川后還有一件大事要解決——掃平蜀中流寇。這些流寇大多是烏合之眾,并沒有太高的戰斗力,就在劉焉入川的過程中,當時益州本地一個叫作賈龍的人,他組織了近千名賓客與家兵,就把那號稱幾萬人的流寇滅了,也算是為劉焉掃平了障礙。
只可惜賈龍沒想到,這位新來的劉刺史可能要比流寇還狠。
入川后,本為避亂的劉焉,開始了自己的陰謀和野心。他對內,借助地方豪強的勢力平定了動亂,反過來又大肆誅殺地方豪強來立威;對外,私自培養“黑社會勢力”,比如米賊張魯,暗中授意讓張魯割據漢中,切斷了與朝廷之間的聯系,儼然要黑白通吃,自立山頭。而且還聯合馬騰一起偷襲長安城,只不過后來以失敗告終。
劉焉的野心可能是遭到了上天的懲罰,朝廷不僅殺了他的幾個兒子(唯劉璋因傳信而得免于難),還天降大火燒了當時的治所綿竹,連帶著燒了他為自己準備的“僭越器物”。喪子之痛加上驚懼天災,劉焉便這樣飲恨而終了,而其舊部因為貪圖其子劉璋軟弱好挾制,便聯名上書朝廷,擁立他僅存的兒子劉璋為益州刺史。
劉璋繼任時的益州很不太平,因為內部成分比較復雜,斗爭比較激烈。當時的益州共存在著3方勢力:
1.漢末因逃難而入川的外地流民,這些人大部分被收編進軍隊,統稱“東州兵”(益州在西邊,東邊的地方便可稱之為東州)。
2.在益州土生土長的本地人,包括當地的世家大族與地方豪強,這些人我們可以叫作“益州人”。
3.劉焉入川帶來的親信,也可以說是當下益州的“外來戶”。
而以上這3方勢力,又存在著這樣的矛盾:
東州兵與益州人有矛盾,劉璋(外來戶)與趙韙(地方豪強)有矛盾,劉璋(外來戶)與張魯(外來戶)有矛盾。
于是我們可以明確得出結論:大家之間都有矛盾。
既然有矛盾,那必然有斗爭,要想斗爭成功,就得實力強大,尤其是槍桿子要硬。
劉璋與他父親不同,他沒有稱王稱帝的野心,心也不夠黑,手也不夠狠。史書說他“明斷少而外言入”,意思就是這個人沒有主見,容易聽信人言,立場極其不堅定。所以才會造成如今這種“處處矛盾”的現狀。在這種分崩離析、內憂外患的情況下,劉璋只能聽從親信張松的建議——找外援。
張松當時曾這樣描述劉璋的處境——“民攻其內,敵攻其外”。雖說形勢很嚴峻,但我想張松還是夸大了一些,因為他本身就不是個老實人,他想把益州作為“待價而沽”的商品,為其找個好買家,而劉璋顯然不在此名單中。
于是,這場劉璋眼中的“尋外援計劃”,也就成了張松眼中的“賣益州計劃”。
張松看好的第一個買家便是當時“天下無敵”的曹操,可惜曹操沒能把握住機會且運氣極其不好。剛奪了荊州的曹操也犯了志得意滿的毛病,壓根瞧不上劉璋這種貨色,巧的是“天下無敵”的曹公關鍵時刻掉鏈子,在接下來的赤壁之戰中敗給了孫劉聯軍。
這就使張松不得不考慮重新再找個靠譜的買家,于是他啟動了二號買家——劉備。在這里要說明的是,為什么張松會看好劉備?是否像《三國演義》里寫的那樣,劉皇叔領著臥龍鳳雛加上關張就來親迎一個區區張永年?
筆者認為非也,張松看好劉備,就正如當初他看好曹操一樣。
天下英雄極多,但據說能和曹操匹敵的只有劉備(曹操自己說的),而且這個“據說”現在成真了,赤壁之戰活生生的事實擺在這里。劉備之威名于此時堪稱如日中天,曹操驚得“投筆于地”,孫權嚇得“進妹固好”。
這樣的人自然是極好的買家。
于是,劉璋聽了張松的話,高高興興地來迎接劉備,劉備高高興興地“入境如歸”,雙方于涪水關“大宴百日”。但我們要注意的是,這是在劉璋的地盤,且劉璋也不是空手來的,“步騎三萬余人,車乘帳幔,精光耀目”,人家是有備而來,耀武揚威而來,你劉備要是敢亂來,那我也就不客氣,三萬精兵碾壓而上。
相比之下,作為客人的劉備自是不會帶重兵入川的,但看他只領了龐統、黃忠等,就知道雙方兵力之懸殊了。所以劉備沒有聽從龐統的計謀,于席間拿下劉璋,而是選擇了“徐徐圖之”的策略,把自己的“異心”暫時藏起來,以此迷惑對方。
最后劉璋的結果便是:喝得很高興,嘮得很融洽,被坑得很慘。
劉璋之所以被坑得慘,那是因為他與劉備的智商、手段差距甚為懸殊。理所當然的,笨人輸給了聰明人,那么劉備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呢?是演義中“遇事則哭”的偽君子,還是曹操眼中的“當世英雄”呢?
我們也是時候為“先主”正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