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劉郎才氣
- 浪花淘不盡英雄:三國人物揭秘
- 不雨亦瀟瀟
- 3549字
- 2023-06-01 11:27:16
近年來,“必也正乎名”的歷史風(fēng)潮逐漸興盛起來。許多被歷史掩蓋、演義扭曲的歷史人物都得到了公正的評價。在此風(fēng)潮中,最幸運的便是曹操,最不幸運的則屬劉備。在羅貫中筆下,劉備除了“漢室宗親”“偽君子”“大耳賊”“丟妻棄子”等名聲外,似乎別無長處。
那我們就來真正了解一下:劉備,有何過人之處?
身為中山靖王劉勝之后的劉備,并沒有享受到應(yīng)有的“宗室待遇”,其父祖兩代也僅僅做了州郡的小吏。他年幼喪父,與母親“販履織席”相依為命,過著極其貧苦的童年生活。
沒落的皇族,貧賤的處境,似乎并沒有磨滅他與生俱來的“高貴血統(tǒng)”中存留的志氣。小時候,劉備與同族小孩在院子中玩耍。看見屋子?xùn)|南處的一棵參天大樹,便用手指著大樹說:“吾必當(dāng)乘此羽葆蓋車。”
小小年紀(jì),便已經(jīng)有了其祖劉邦“大丈夫生當(dāng)如是”的豪情壯志。也許,上天已經(jīng)注定,他是一個不平凡的人。
俗話說得好:“再窮也不能窮了志氣,再苦也不能苦了孩子。”劉備家雖然一貧如洗,可到了求學(xué)的年紀(jì),他的母親還是讓他去求學(xué)了。這位沒有在歷史上留下姓名的母親,深知“教育要從娃娃抓起”的道理,這對劉備日后的成就不無影響。
十五歲的劉備告別了家中的老母,也告別了東南角的大樹,從此踏上了“行學(xué)之路”。在求學(xué)的過程中,他得到了同宗劉元起的資助,得到了同學(xué)兼兄長公孫瓚的愛護,也得到了名儒盧植的傾心教授。
可惜,他雖有良好的學(xué)習(xí)條件,卻缺少一顆熱愛學(xué)習(xí)的心。與劉邦一樣,他“不樂讀書”,反而喜歡狗、馬、音樂、衣服等玩樂之物。但劉備對于這種玩樂,只是當(dāng)作消遣來對待的,而他的主業(yè)是“結(jié)交豪俠”。
多金高貴的袁紹兄弟可以用“名望與金錢”來結(jié)交豪俠、塑造賢名,那貧窮且無聞的劉備又靠什么結(jié)交豪俠呢?
無他,一顆仁義之心罷了。
與人交往,務(wù)要誠心,這就是他的交友之道。
劉備通過自己獨有的一套交友之道,成功獲得了大商人蘇雙的資金援助,使得自己擁有了能在亂世之中拉起自己隊伍的實力,由此開始了自己的創(chuàng)業(yè)之路。
無論是在安喜尉任上,怒打督郵,掛印而去;還是在平原相任內(nèi),外御強敵,內(nèi)安百姓;劉備一直所踐行的準(zhǔn)則就是一步步走出霸業(yè)。
在這個世界上,機會常有,而把握住機會的人卻不常有。劉備顯然是一個懂得把握住機會的人,而他的第一個機會便是曹操給的。
初平四年,打著“為父報仇”旗號的曹操盡起兗州精銳,浩浩蕩蕩殺向徐州。向來軟弱的徐州牧陶謙不得已之下唯有向北邊的公孫瓚求援。就這樣,劉備以“援軍”的身份,跟隨著田楷前往徐州救援。
由于呂布的背后偷襲,使得這次馳援輕而易舉地順利成功。陶謙為表感謝,不僅資助劉備軍糧,還熱情地留他在徐州做客。于是劉備便暫時離開了公孫瓚,留在了徐州。
“天有不測風(fēng)云,人有旦夕禍福。”陶謙的“大限已到”,正是劉備的“機會來臨”。奄奄一息的陶謙躺在病榻上,在對糜竺說完一句,“非劉備不能安此州”后,便悄然離世了。
對于陶謙的慷慨,劉備顯得有些猝不及防。在陳登與糜竺的不斷勸說下,他仍然“抵死不從”并提議把位置讓給鄰近的袁術(shù)。
這時出現(xiàn)了兩個人,堅定了劉備對自己的信心。
徐州名士陳登說:“公路驕豪,非治亂之主。”
言外之意,劉備才是治亂之主。
海內(nèi)名儒孔融說:“冢中枯骨,何足介意。”
言外之意,劉備才是能力過人之輩。
劉備救援了一次北海,贏得了孔融的信任;救援一次徐州,贏得了陳登、陶謙、糜竺等人的信任;甚至于一向眼高于頂?shù)脑B也不得不佩服一句——“劉玄德弘雅有信義”。就這樣,劉備順理成章、應(yīng)眾人所請地接管了徐州。
人說:“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其實這是不正確的。真實的情況是:無論好事還是壞事都可以“傳千里”。這就像是“滾雪球”,呂布是“越滾越糟糕”,劉備則是“越滾人越好”。
在孔北海、陳元龍等人的義務(wù)傳播下,劉備的“仁義之名”就這樣傳播開來了。隨之而來的則是劉備地位的“水漲船高”。
他去投奔曹操,曹操表其為左將軍,禮之愈重。“出則同輿,坐則同席”,并說出了使劉備嚇掉了筷子的評語:“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
他去投奔袁紹,袁紹連忙遣將道路奉迎,親自到鄴城以外二百里處迎接。
他去投奔劉表,則劉表親自郊外迎接,以上賓禮待之,甚至荊州豪杰都偷偷向劉備靠攏了。
朋友的尊重,敵人的尊重,名士的尊重,群雄的尊重,這足以說明:劉備,值得尊重!
這時候的劉備還只是個東逃西竄的失敗者,別人對他的尊重,尊重的不是權(quán)力地位,而是他的仁義與雄才。劉備就這樣一步步地走出了“別人對他的尊重”。
近來有人拿呂布與劉備相比,認(rèn)為兩人很具有一些相似性,其實不然。
那“不然”在什么地方呢?
其實這個問題很好回答,呂布本人的話就很有說服力。呂布?xì)⒌舳亢螅黄溆帱h李傕郭汜趕出了長安,后經(jīng)輾轉(zhuǎn)來到了徐州。此時的徐州正是劉備主政,而呂布一見劉備便痛哭道:“關(guān)東諸將無安布者,皆欲殺布。”在說這句話之前,呂布分別被袁紹、袁術(shù)、張楊趕走過。
相比于呂布,劉備則是完全不同的待遇——他無論來到哪里,哪里的主人都會禮遇他,哪里的賢才都會投奔他,這就足以說明一個問題:劉備與呂布最大的不同便是——劉備始終具有“獨立性”與“凝聚力”。而要想擁有這兩點,則離不開“雄才+德行”這種頂級配置。由此可見,劉備在當(dāng)時諸侯的眼中,算是一個“德才兼?zhèn)洹钡挠⑿廴宋铩?
建安十二年,曹操突襲荊州,劉琮舉州而降。猝不及防的劉備,無奈之下只能奔江南而逃。在途經(jīng)襄陽時,諸葛亮勸說他趁勢攻打劉琮,荊州可有。當(dāng)時的劉備抬頭望天,滿懷悲痛地緩緩說道:“吾不忍也。”
僅僅四個字盡顯劉備的仁者形象與政治頭腦,一個重情重義之人怎能不令人死心塌地、誓死追隨。
十萬百姓,拖家?guī)Э冢G楚名士,從之如云。
在個人性命、江陵軍資、人心仁名的抉擇上,他毅然決然選擇了后者,這既可看作是他的執(zhí)著信念,也可以看作是他的仁德之心,還可以看作是他的政治手腕。但在現(xiàn)在看來,這都不重要了。看一個人,無須看他怎樣說,只要看他怎么做。即使他是一個“偽君子”,但甘舍棄自己性命來“行偽”的,已然是“真的仁者”。
百萬大軍不舍晝夜地窮追猛打,十萬百姓生死不棄的亦步亦趨,生死不過一線之間。滔滔漢水,攔住了前路,滾滾塵煙,蒙蔽了人心。攜民渡江,臨水而嘆,在面對著下屬的勸告時,他說出了震爍千古、足以不朽的一言:“夫濟大事必以人為本,今人歸吾,吾何忍棄去!”
以生命為注,成仁者之義。
劉皇叔,你有你的堅守與信念,你有你的大理想與大智慧。
東晉史學(xué)家習(xí)鑿齒對此盛贊道:追景升之顧,則情感三軍;戀赴義之志,則甘與同敗。
至此,劉備一步步地走出了聚攏天下人心的仁義之名。
建安十三年,一場“赤壁之戰(zhàn)”徹底結(jié)束了曹操天下無敵的神話,而打敗曹操的劉備則向天下人證實了“惟劉豫州可敵曹操”的傳聞。
在一步步地蠶食了荊州之后,劉備把目光放到了益州這塊肥肉上。而戰(zhàn)后劉備的“人心所向”也讓劉璋主動拋來了橄欖枝。在對益州的戰(zhàn)略上,劉備沒有采納龐統(tǒng)“席間擒之、一舉而定”的計策,轉(zhuǎn)而堅持了自己“徐圖之”的方針。
從涪之會的傾心相待、互推互舉,到葭萌關(guān)的厚樹恩德、以收眾心,最后到白水軍前的徹底反目。這整個過程都在有條不紊地進行著,一步接著一步的,將益州緩緩地收到了自己的囊中,也將“三分天下”收進了自己的囊中。
建安二十四年秋,在劉備取得了漢中之戰(zhàn)的勝利后,他終于登山了王位,上表自稱“漢中王”。這既是對曹操的宣戰(zhàn),也是對自己的認(rèn)可。
對于劉備而言,能走到今天既離不開自己的堅韌不拔,也離不開文臣武將的竭力輔佐。如果對劉備麾下的謀臣武將進行一個分類匯總,我們就會看到很多平時看不到的問題,也能攻破許多不實的流言。
無論是智囊團,還是名將團,劉備的人手?jǐn)?shù)量都不如曹操。劉備麾下只有三位頂級的謀臣:全才的諸葛亮、知人的龐統(tǒng)、料事的法正。他對諸葛亮是敬服,對法正是親近,對龐統(tǒng)則是君臣;諸葛亮是他的師友,法正是他的朋友,龐統(tǒng)則是他的臣子。
相比于劉備對謀臣的不同感情,他對手下的大將也有著不同感情成分。對于一直以來追隨自己、不離不棄的關(guān)張二人,劉備對他們既有君臣之義,也有兄弟之恩;而對于遠(yuǎn)來歸國的馬超,則懷有一種極其明顯的生疏感;至于黃忠、趙云,一個是功臣,一個是親信,疏于關(guān)張,卻親于馬超。
有才的用其才,有名的用其名,人各盡其用,有志之士,無不競勸。劉備經(jīng)常外出巡防、考察人才,而考察的方式就是——“與語”,也就是談話。像諸葛亮、鄧芝、蔣琬、馬忠等人才便是通過這種方式被劉備發(fā)掘的。
他終于靠著敗而不餒的頑強精神和唯才是舉的用人之道,走出了屬于他自己的霸業(yè)。
章武三年春,劉備的生命走到了盡頭。躺在病榻上,回想著因急躁冒進而在夷陵之戰(zhàn)中慘遭重創(chuàng)的蜀漢,劉備恨透了東吳,更恨透了自己。“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劉備在說出這句千古警句之后,滿心遺憾地閉上了雙眼。
在他身后,青史謚曰:昭烈帝。
昭者,明心見性,誠善無欺;
烈者,不屈不撓,至死不渝。
以此蓋棺劉備的一生,實至名歸!
- 破解自然的奧秘:科學(xué)大發(fā)現(xiàn)(下)
- 二十五史簡明讀本·遼史 金史 西夏史
- 老西安記憶
- 最后的大隊:蔣介石與日本軍人
- 蔡東藩中國通史·唐史篇(插圖版)
- Hong Kong Tramways Across the City, Across the Century
- 《國語》《左傳》記言研究
- 中國歷史的側(cè)面.3,歷史的縫隙與灰燼
- 元西域人華化考(中國文化叢書·經(jīng)典隨行)
- 歷史學(xué)原來這么有趣:顛覆傳統(tǒng)教學(xué)的18堂歷史課
- 群雄爭霸:中國歷史演義春秋戰(zhàn)國篇
- 假裝生活在唐朝:長安生活指南
- 我的回憶
- 悲大清十二朝怨魄哀魂:大清奇案冤案
- 光耀美洲的的印第安文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