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來,有大成者無不愛好讀書,對于大多數人而言,除了愉悅身心外,讀書還是解決很多人生難題成本最低、最便捷的途徑,它是人生進階的必由之路。現在進入了信息化時代,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不再是單一的書籍,特別是紙質書籍,但是碎片化的信息帶來的負面作用日顯,它讓人心更浮躁,更找不到解決問題的方向,書籍便成了人們不可或缺的心靈伴侶,想想看,一張桌子、一把椅子,一杯茶、一本書,就可以開始神游太虛了,這是一件多么愜意的事情!
具體來講,讀書到底能帶給我們什么呢?
讀書能帶給我們不一樣的風景。大千世界,無奇不有,最美的風景總是在遠方,但是由于各種原因,我們不可能踏足所有的美景,人的生命有限,如果在有生之年不能見識這些大自然的造化,該是多么遺憾的事情!好在有書籍,我們可以透過他人的眼睛觀賞這個世界,就像身臨其境一樣,書籍能夠滿足我們觀賞遠方美景的欲望。
書籍能在我們面前再現波瀾壯闊的歷史場景,仿佛時光倒流,動人心魄的歷史畫卷徐徐在我們眼前展開,我們仿佛聽見了中國春秋時期古戰場的人聲鼎沸和廝殺吶喊,也仿佛看見了古羅馬愷撒南征北戰、建功立業的颯爽英姿。
書籍還能讓我們閱盡世間百態,文學巨匠們以入木三分的筆觸、深邃敏銳的洞察力描寫各個時代的世態炎涼,莫泊桑筆下的市儈人家、莎士比亞筆下的貴族家庭,老舍筆下的前朝遺老,魯迅筆下的窮秀才等形象無不讓人拍案叫絕,不忍釋卷。
我們可以從詩歌、散文中找到悸動的激情,普希金、惠特曼、徐志摩等的作品讓你從字里行間感受到人類那些最美好的情感,讓你不得不慨嘆生命的美好、人生的無常。我記得去年到劍橋大學去考察,發現一塊小小的石頭,因為刻上了徐志摩的“輕輕的我走了”那句詩,成了到此地的中國人必游一景。可見詩歌的無限魅力。
讀書能讓我們跨越時空,結識無數的智者哲人。人類幾千年的歷史,孕育出燦若星河的文明,也誕生了無數智者賢人。我們讀他們的書,仿佛在和他們進行心與心的交流。蘇格拉底的善、柏拉圖的理想國、亞里士多德的公正,黑格爾的雄辯、尼采超人的吶喊、老莊的逍遙,無不閃耀著智慧和靈性的光輝。
在這個熙熙攘攘的世界里,我們每時每刻都在和人打交道,但是我們卻又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孤獨,沒有人能夠走進我們的內心,我們也不敢讓人走進那個只屬于自己的那方小天地,有了書籍,我們就不再孤單,因為在我們需要的時候,這些智者永遠不會缺席,無論是在白天還是黑夜,只要我們翻開書,他們就會如約而至,一個個像老朋友一樣娓娓道來,告訴我們生命的真諦,指引我們前進的方向,他們就是暗夜里為我們帶來光明和溫暖的明燈。
如果你現實里沒有朋友,如果你感到孤獨難耐,擁抱書籍吧,在這里你會找到最忠實的伙伴!
讀書能夠讓我們學會如何思考、如何去解決問題。經過兩千多年文明的洗禮,人類已經積累了大量的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知識,并形成了嚴密的知識體系。這個體系是開放式的,隨著人類的探索,不斷擴容壯大。人類之所以取得這些炫目的成就,就是因為我們掌握了科學地探索未知的方法。通過對這些知識的學習,我們就相當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為解決更多的未知難題提供了無限可能。
通過讀書,我們可以學會很多思維的方法,如辯證思維、逆向思維、系統思維、極簡思維等等,讓我們遇到棘手難纏的事情的時候不至于誤入歧途;我們在做事的過程中,還可以學會歸納、演繹,舉一反三高效地完成手頭的工作。
在我們內心彷徨的時候,也可以去找心理學大師們聊聊天,弗洛伊德、阿德勒、榮格會告訴我們太陽底下無新鮮事,我們遇到的一切心靈障礙,都不過是無數個人已經經歷和正在經歷的,這些智者剝繭抽絲的分析,讓我們茅塞頓開,豁然開朗,通過讀書,我們會變得更理性,更睿智。
我們甚至可以從書上學會修身養性的小技巧,比如冥想就是一個清空我們大腦的有效工具,它能讓我們更清醒,思維更清晰,長期堅持下去,能夠讓我們保持年輕敏捷的大腦。
讀書能夠讓我們精神上更富有。世間的財富有兩種,一種是金錢、名利等物質財富,一種是包括智慧、修養在內的精神財富。第一種財富就像海水,讓人越喝越渴,叔本華講過,人類幸福最基本的要素——事實上也是唯一要素——是他內在的組成,他心理的構造。只有精神財富才能給人帶來真正的內心的安寧和幸福。而讀書恰恰是獲取精神財富的最經濟的手段。讀書的過程,就像海綿吸水,知識的養分如涓涓細流被讀者吸收,人讀的書越多,內心就會越強大。古人講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講的就是這個道理。此時此刻,腦海里不禁浮現出楊絳先生在《我們仨》中描述的一家三口的日常生活場景,身居斗室,卻人手一本書,其樂融融,沉浸在書的海洋里,這份簡單的美好怎不叫人動容?
讀書能夠讓我們明白生命的意義,讓我們在有限的人生旅程中,不是虛擲時光,而是去追求最有價值的東西。在追求的過程中,也將自身的潛能發揮出來,達到自己意想不到的高度。
當然,讀書不是解決所有問題的靈丹妙藥,人們在讀書的過程中,也常常陷入一些誤區,影響了其作用的發揮,為此,我們要注意如下幾點:
讀的書過于寬泛,沒有聚焦,只注意了廣度沒有注意深度。對很多方面的書均有涉獵,但都淺嘗輒止。現在的書浩若煙海,一個人窮其一生也不可能讀完,漫無目的地讀書,無助于提升專業的技能和素養,在這個高度分工的社會,這些書中的內容無法真正內化為自己的一部分。
為了避免進入這個誤區,讀書要采取粗讀和細讀相結合的方式,和自己的專業或愛好相關的書要細讀,將其精華劃重點,做筆記,反復領會;有的書可以蜻蜓點水,大概了解其主要思想和脈絡即可。這樣既能增加自己的知識面,也能強化某一部分的專業知識。粗讀和細讀相結合,慢慢就可以形成自己獨特的知識體系。
還有一個誤區是,為了讀書而讀書,將讀書和具體實踐割裂開來。有的人談起某些思想和做法頭頭是道,但是具體做起事來卻差強人意,原因是知識只是機械地灌輸到腦子里面了,沒有變成行動的指南。古語云:“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要真正掌握知識,一定不能滿足在“已閱”的水平,要想方設法將讀書與日常工作和生活結合起來,在實踐中加深理解。有的人讀的書不多,但思想和行動能力都有很高的水準,原因在于他將那些書真正讀進去了,而且做到了活學活用。
最后一點是要批判性地去讀書。書是人寫的,只要是人寫的,就不可避免存在局限性,不要將手上的書奉為圣典,哪怕是大家大師的書,要敢于質疑,敢于在實踐中檢驗,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讀書可以開闊我們的視野,增長我們的知識,愉悅我們的身心,讓我們精神上變得更富有!從現在開始,拿起一本書,開始一段難忘的心靈之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