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象征視角下的幼兒心理建設作者名: 張海燕本章字數: 2156字更新時間: 2023-07-07 18:45:42
前言
這是一本關于幼兒心理建設的書,它探索如何以象征視角來觀察幼兒的心理建設過程。
您一定會問:什么是幼兒心理建設?在心理層面上幼兒要建設什么?幼兒需要建設一個“我”,或者說幼兒需要建設一個以自我覺察為核心的穩定的人格基礎。
您一定會接著問:什么是象征視角?一個詞語或畫面,當它的含義不僅僅是當下具體所指時就是象征,當它有一種永遠不能被準確定義,或充分解釋的層面時就是象征。象征視角就是用象征的方式去觀察。
剛剛提到幼兒要建設一個“我”,什么是“我”呢?作為人稱代詞,每個人都可以用“我”來指代自己,也可以用它來指代自己當下的每個部分。可是它具體指什么?卻誰也說不出來。
“我”作為部分,難以被指認;作為整體,卻能被感受到。“我”具有不能被準確定義和充分解釋的層面,它是一種象征性表達。幼兒能夠使用“我”這個詞,不僅標志著他們擁有了對自我的覺察,也標志著他們擁有了象征功能。幼兒已經具備象征功能,如果我們不具備象征視角,他們內在人格的建設過程,我們一定是看不懂的。
這里的人格,并不是通常所指的“人品”,它并不帶有道德評價的色彩。人格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先天神經系統的反應速度與強度,比如有的孩子快一些、有的孩子慢一些。另一部分是在后天養育互動中形成的關系模式,比如有的孩子黏人一些、有的孩子疏離一些。人格作為先天與后天的集合體,讓個體在待人接物中、在與“他人”的關系中,呈現出“我”的特色。
本書作者是一位心理學教師,也是一位心理咨詢師。這本書最初的寫作緣由,來自作者多年來一直進行的校園欺凌干預研究。在校園欺凌現象中,被關注最多的是欺凌者和被欺凌者,他們往往有著同樣的困境:性格的不完善、家庭背景中的暴力因素、人際關系角色的固化……欺凌者往往有較高的虛假自尊、行為沖動易激惹,而被欺凌者往往有自卑退縮的特點。家庭中成人暴力者對兒童的欺凌,使得孩子可能去模仿因而成為施暴者,也可能處于被欺凌的位置難以反抗。欺凌者與被欺凌者,都難以建立健康平等的人際關系。
欺凌者與被欺凌者同樣需要幫助,幫助他們建構健康的人格,改善他們的內在困境才是長久之計。欺凌行為在小學階段就可以看到,進入中學后,欺凌行為所導致的危害,會因為欺凌者力量的加強而增強,欺凌者與被欺凌者的行為模式也會更加難以改變。對此,作者有一種深深的無力感,它使作者不得不將關注的目光,放在個體人格形成的早期階段,放在影響人格形成的早期人際關系互動中。
中國古語有云:“三歲看大、七歲看老”,七歲之前是人格形成的重要階段。民俗中通常使用虛歲計算年齡,將胎兒在母腹中的時間也計算進來的話,這里的七歲也可以理解為六周歲。在目前的教育體系中,這個時段包含三歲之前的家庭養育階段,以及三至六歲的幼兒園教育階段。應該說,這兩個階段的幼兒養育者和教育者,是幼兒主要的人際互動對象,肩負著培養幼兒良好人格基礎的重任。
作者非常希望媽媽、爸爸、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或者幼兒教師,或者對自己感興趣的人,能讀到這本書。因為在象征視角下,幼兒的內在世界既絢麗多彩又神秘莫測,成人與幼兒之間的互動情景也非常復雜。當成人面對幼兒時,他不僅是個大人,也可能是個“幼兒”,因為他自己的幼兒體驗可能被激活,而他自己對此卻沒有察覺。當成人面對幼兒時,他甚至可能是“自己的爸爸或媽媽”,因為他可能直接啟用父母曾經對待自己的方式,用這種方式來對待幼兒,不管他自己對這種方式是喜歡還是討厭。
幼兒時期所建構的應對世界的心理模式,是個體童年、少年、青年、中年甚至老年生活的基礎。個體正是依據這個早期框架,展開自己整個生命歷程。幼兒如何建設一個“我”?在心理世界中“我”與“他人”如何共存?書中對此既有理論探討,也有案例分析。案例中的故事,有的源于作者的生活,有的源于作者的工作,為保護隱私,涉及個體的故事都做了必要的信息隱匿處理。此外,故事及圖片的使用均獲得了授權。
本書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闡述了幼兒心理活動的發生發展過程,其中包括三個主題,分別為心理活動及其象征性,旨在理解個體早期心理活動發生的整體過程,及其象征性表達方式;心理活動的發展階段,旨在理解個體心理活動,在不同階段面臨的核心沖突及發展任務;生命早期的重要議題,旨在理解個體在早期人際互動中,感受到的重要內在體驗,及其對個體未來生活的影響。第二部分呈現了四個創傷療愈的案例分析,幫助我們理解在象征層面上,對成人創傷所進行的療愈工作,以及對困境幼兒所實施的心理幫助。在以上兩部分內容之后,附加了一份預防欺凌行為的研究報告,這份報告對校園欺凌行為的發生原因,以及如何進行預防性的干預做了討論。
雖然寫作此書的念頭源于對欺凌者與被欺凌者早期人際關系的關注,但最終的落點卻是幼兒的心理建設,當然此書的讀者不會是那些可愛的幼兒,而是肩負重任的幼兒養育者和教育者。德國著名哲學家雅斯貝爾斯在《什么是教育》中寫道:“教育的本質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希望幼兒教養者能夠借由此書回望自己的早期生命畫卷,也希望幼兒養育者和教育者,能夠成為影響幼兒的那棵樹、那朵云和那個靈魂。
本書內容是山西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校園欺凌現象預防與文明校園建設研究”(2018B117)的研究成果。謹以此書獻給所有幼兒,獻給所有幼兒養育者與教育者。
作者
2021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