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我們焦慮時可以做什么
- 舒婭等
- 1095字
- 2023-07-07 18:33:20
04 別把焦慮想得一無是處
焦慮無疑是一個難纏的家伙,但既然這種情緒存在,就必然有其存在的道理。
心理學家阿爾伯特·艾利斯說過:“人之所以會產生焦慮,是因為心里有欲望,意識到自己可能會失去,或有不希望發生的事情。如果人完全沒有期望、欲望和希望,不管發生什么都漠不關心,那就不會產生焦慮,估計也就命不久矣了。”
作為認知行為療法的鼻祖,艾利斯客觀地闡述了一個事實:合理性的焦慮對人類而言是一種恩賜,它可以幫助人們獲得自己想要東西,避免擔心的事情發生。比如,考試之前會緊張、焦慮,這是因為內心期待能考出一個好成績,適度的焦慮會促使人去查漏補缺,做好充分的應試準備。從這個層面來說,焦慮很像是一個安全衛士,時刻提醒我們,防御所面臨的危機,并主動尋找解決辦法。
然而,當焦慮超過了一定限度,如:過馬路時提心吊膽、四肢顫抖,眼睛左右張望,還是無法消除心底的恐懼;在家里好端端地待著,忽然擔心會禍從天降;看到負面的社會新聞,開始擔憂孩子在學校的安全;工作上遇到了困難,立馬就想到了災難性的后果……這種不必要的焦慮如同脫韁的野馬,會嚴重干擾正常的生活。
那么,如何判斷我們的焦慮是合理的還是不必要的呢?
〇 合理性焦慮
現實生活中,多數人所表述的焦慮都屬于合理的焦慮,也稱為現實性焦慮,即對現實的潛在威脅或挑戰的一種情緒反應。這種情緒反應,與現實威脅的事實相適應,是個體在面臨自己無法控制的事件或情景時的一般反應,其主要特點如下:
焦慮強度與現實的威脅程度相一致;
焦慮情緒會伴隨現實威脅的消失而消失,具有適應性意義;
有利于個體調動潛能和資源應對現實挑戰,逐漸達到應對挑戰所需的控制感,以及解決問題的辦法,直至現實的威脅得到控制或消失。
〇 不必要的焦慮
不必要的焦慮,是指持續地、無具體原因的驚慌和緊張,或沒有現實依據地預感到威脅、災難,并伴有心悸、發抖等軀體癥狀,個體常常感到主觀痛苦,且社會功能受到損害,其主要特點如下:
焦慮情緒的強度,沒有現實依據,或與現實的威脅不相稱;
焦慮是持續性的,不隨客觀問題的解決而消失;
焦慮導致個體精神痛苦、自我效能下降,是非適應性的;
伴有明顯的自主神經功能紊亂及運動性不安,包括胸悶、氣短、心悸等;
預感到災難或威脅的痛苦體驗,對預感到的災難感到缺乏應對能力。
總而言之,合理的焦慮能夠讓我們的頭腦更加清醒,甚至帶來一絲有益的刺激。可一旦焦慮過度,就會給身心帶來負擔,它會讓人感到惶惶不可終日,對自己和生活喪失信心,無法從容地應對各種現實局面。倘若我們被不必要的、無意義的焦慮反復折磨,就會陷入惡性循環之中:過度焦慮導致生活無法按部就班地進行,而這種被打亂節奏的狀態又會制造出更多的焦慮,令人備受折磨。